-
1 # 陳大舍
-
2 # 姞雪心
“天干”不是帝王的“名”,是為標記祭祀日期用的“日祭名”。
日祭名的由來和農事天文有很大的關係。
農事與曆法中國曆法起源可能要比想象中早得多。
我們常說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但根據“伏羲歷”推算,這個曆法存在了5萬年之久。
是的,你沒看錯,上下5000年那都是往謙虛了說。
南北朝時期,中國著名科學家祖沖之,就曾根據上古曆法記載的天象到推算過伏羲歷。
中國的天文演算,在古代就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
而著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依據之一,就是甲骨文上所記載的月相和曆法。
所以,歷史推演,不僅僅靠文獻記載,還能運用很多自然科學手段。
華人向來講求實用,這些曆法觀測對農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第一是決定播種時機,第二是觀測潮汛,修建水利。
人在地球上,最明顯最容易觀測天體的是太陽。
因此,最早的伏羲歷是一種純陽曆,是根據太陽執行規律制定的。
24節氣的完善是在秦漢之間,在沒有細分到5日一候的變化時,可能用的就是10日一旬的變化。
今天的我們待在城市裡,可能對10日一旬的變化感受不大,但在大自然中,10日的變化是相當明顯的。
這可能也是早期十天干的由來。
農事與祭祀因為華人是實用主義。
所以,我們的萬靈崇拜和國外的萬靈崇拜不一樣。
我們的萬靈崇拜往往和農事有關,這樣的祭祀崇拜,有點像我們今天開展工作前,領導訓話打氣佈置任務類似。
只不過,那時的人,比較認同的權威是帝王,所以,這些祭祀就和逝去的帝王有了關聯。
這裡要說明一下,商朝時,國家的形態和秦漢之後很不一樣。
當時的“國”和“邦”只是地區行政概念,“邦”要比“國”大一些。
像是一些小國,比如杞人憂天的“杞國”,只有今天一個縣城的大小,也沒有明確的疆域。
這樣行政類似於聯邦政府,但又不同於聯邦政府,不同在於沒有分工明確的官僚體系,連起碼的文武都不分家。
這種情況直到春秋戰國都有,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經常派一個大夫就上戰場領兵打仗了,直到秦國啟用商鞅,才開始有相對獨立的武官系統。而秦國這樣文武分工,效果也是驚人的。
因此,在商朝時,官僚體制國家機構是相當簡單的,這樣的社會維繫,會比較依賴“神權”和個人權威。
就好比今天網路上,誰人設立得好,就能吸引眾多粉絲。
而維持神權靠得就是祭祀,這些祭祀也不完全是裝神弄鬼,有求雨,有求雪等作用,而實際上,當時的統治階層對自然氣候有相當的認知和掌握,甚至可以預測,因此這些“求雨”、“求雪”等各種農事祭祀活動,很可能是故意挑了時機,假借祖先鬼神來讓民眾信服。
就好比是諸葛亮的借東風,其實諸葛亮早就知道風向會轉。
那商朝的帝王祖先是很多的,借用哪一位就需要事先標記好“日干”,等選定日期後,就可以按日期“天干”來祭祀。
最後說一句,夏商周三代,沒有“皇帝”這種叫法,夏朝用“後”,商周用“王”,商周的王死後,會在日祭名中用“帝”。
-
3 # 朗風習習
商代人名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是“天干”。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字。與天干相對應的是地支,共十二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商代人取名流行用“天干”,實際上是以出生的時間所對應的天干為名的。
比如,出生在六甲日,則以“甲”為名,為了避免有重名,所以再加上另外一個字。這種取名字的方式,最流行的是商朝王室。
商代的開國皇帝是“成湯”,姓“子”,名叫“天乙”。他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以後,便立下了一個規矩:後代子孫要以生日天干命名。
當然,這種取名方式也不是商代所獨有的,商代之前的夏代以及堯、舜、禹和五帝時期,都曾出現過。
比如,黃帝的曾孫帝嚳就叫高辛;夏代帝王中有名叫孔甲、履癸。
只是到了商代,這種習俗才真正流行起來。而且,商代之所以流行以天干取名,和他們的祖先取名也有許多的關係。
商人的始祖為“契”,從契到成湯一共建立了共14代,從成湯的六代祖“上甲微”開始,商族首領就開始用天干命名。
據王國維考證,“上甲微”之後是: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天乙。自天乙成湯之後,便延續成為了王室的一種慣例。
但似乎只有王后所生的兒子才能以天干命。《史記·殷本紀》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這個辛,就是商代末代帝王“商紂王”。
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因為他的母親在宮中地位低下,不能做王位繼承人。所以他的名字中沒有天干。當然,可能也與非王后所生有關。
不過,這只是一種猜測,因為在商代並沒有規定民間不能用天干命名,漢代班固的《白虎通德論》中,就有“於臣民亦得以生日名子”。
商代帝王取名為什麼偏愛用天干?其實還有一種原因,有學者認為,商人十分重視祭祀,因此,取名也與祭天有關。
班固說:“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質,直以生日名子也。”認為殷商人崇尚質樸,所以帝王直接以所生之日給兒子取名。
另外,班固還有一個觀點:“甲乙者幹也,子醜者枝也。幹為本,本質,故以甲乙為名也。”
也就是說,“天干”和“地支”的關係猶如一棵樹的枝和幹,天干象徵樹幹,地支象徵樹枝,樹以幹為本,本固才能枝榮,所以商代帝王取天干為名。這種觀點從乾和支的本義出發,說明幹比支重要,也有一定道理。
那為什麼商王取名為何只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
據推測,在商朝建立以前,商族部落有一個叫王亥的首領,他是成湯的七世祖,大約生活在夏代中期。
《竹書紀年》裡記載:“(帝洩)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
四年以後,王亥的兒子“上甲微”為父報仇,聯合河伯的力量打敗了有易氏部落,殺死了綿臣,重新振興了商族。
“上甲微”的歷史功勳被後人記載了下來,從此,商朝建立以後,歷代帝王均隆重祭祀他。
而因為王亥死於非命,這對於商民族來說無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商民族一向十分迷信,王亥的名字中亥字是十二地支之一,因此可能認為取地支為名不吉利,所以,商王朝的皇帝從此以後只取天干為名。
本文參考資料:《廣州日報》作者 :鍾葵 《商代王室成員流行以天干取名 》
-
4 # 文物考古聊歷史
殷商時期的帝王取名是絲毫不用動腦筋的,只要查查“黃曆”就行了。
如:祖丁、南庚、陽甲、盤庚(盤庚遷殷的主人公)、小辛、小乙、武丁(婦好的丈夫)、祖庚、祖甲、帝乙、帝辛(商紂王)。
不知道您瞧出規律了沒,“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殷商的三十一代帝王名,確實全部都與天干有關。
這與一段傳說有關,相傳天上曾有十個太陽,分別被命名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一日輪值,十天就為一旬。於是,商代帝王出生於某一日,就以這一日的符號作為名字,為了避免重複,就在前面再加上“大(太)”、“中(仲)”、“小”或其他字元。也是相當省事了。
商代取名簡單,先秦時期取名也很隨意,其中有兩個原則,也是現代人取名的原則。“人如其名”即對應“有義”。也就是“以德命名”。這個名字寄託著父輩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期望孩子長大後能“人如其名”。而“名如其人”即對應“有象”,也就是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徵。比如孔子,名丘。之所以名“丘”有說是孔子頭上有凹陷,所以取名為丘。(所以,說你腦袋有坑大概是一句好話吧!)晉成公名黑臀,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了……
還有一種就是參照嬰兒出生時的情景取名。鄭莊公姓姬,名寤生。“寤生”的意思是難產。因為武姜生他的時候難產,於是便起了這麼一個名字。
其實就整體來看,無論是名亦或是字,先秦時期的名字是非常通俗好懂的,現代人覺得不好懂主要是因為不懂文言文。
之前寫過一篇:《孔子為什麼取名為丘?從先秦到秦漢,古人又是如何起名與字的?》感興趣的可以去我主頁找找。
-
5 # 桃花源龐永海
你說錯了!不是他們用天干做名字,而是他們的名字被用於天干!商王姓子氏,子是地支之首。中國的干支紀年法就是始於商代。
-
6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我們來看甲骨文和《史記》相結合修訂的《商王世系表》:
【商王湯】以前是商的「先公時期」,「湯革夏命」,從「湯」開始就是商的「王政時期」:
商人的先公只有少數幾位名字是天干字,
商人的先王幾乎大部分名字都是天干字(「湯」在甲骨文中稱為「大乙」)。「商王」以「天干字」為「名字」的現象,在歷史學中稱為「日名制」。「日名制」一直到戰國、秦漢都存在。比如:我們熟知的「曾侯『乙』 」大哥。
基於法醫學的「曾侯乙復原像」關於「日名制」形成的原因,在學術界並沒有形成一致,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生日說甲骨文中有非常完整的天干地支表。
在商代,「天干」和「地支」是用來「紀日」和「紀時」的,用來「紀年」是漢代以後的事情。
甲骨幹支表——《甲骨文合集37986》甲骨卜辭一般有著固定的格式,一般開頭就是「紀日」的干支字。
好比這片非常知名的甲骨,卜問婦好是生男孩還是女孩的卜辭:
在「甲申日」占卜,結果婦好在一個月(三旬)之後的「甲寅日」生了一個女孩:
正問:甲申卜,殼貞:“婦好娩,嘉?”王佔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吉。”三自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反問:甲申卜,殼貞:“婦好娩,不其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嘉,惟女。所以,在商代有十二個月(閏月有十三月、十四月),但是沒有「幾月初幾」的說法,「紀日」都是用干支字表示。
漢代文獻《易緯乾鑿度》、《白虎通》,最早記載商人用生日的干支字取名:
《白虎通義· 姓名》:殷家質, 故直以生日名子也......於臣民亦得以生日名子。《易緯乾鑿度·捲上》:殷錄質, 以生日為名, 順天性。《史記索隱》引魏晉時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也有相同的說法:
《史記· 殷本紀》索隱引皇甫謐雲:微字上甲, 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為名, 蓋自微始。《太平御覽》卷83 引《帝王世紀》:“帝祖乙以乙日生, 故謂之帝乙, 孔子所謂:五世之外天之錫命。疏可同名者也。是以祖乙不為諱, 蓋殷禮也。如果這種說法成立,商王的「上甲、大乙」名字就好比今天的「王五四,劉初八」之類的叫法。
二、廟號說司馬貞《史記索隱· 殷本紀》也引三國譙周的說法,認為商王天干字是名字是死後的廟號:
《殷本紀索隱》引《古史考》 譙周雲: 夏殷之禮 生稱王 死稱廟主皆以帝名配之。北宋呂大臨《考古圖》卷4 著錄「商兄癸彝」,也持相同的見解:
商人質無諡, 皆以甲乙記之 。【注1】清初顧炎武《日知錄·卷2·帝王名號》認為:夏以前「帝王有名而無號」 , 至商代「始有以十干為號者」 。到周初,周公制諡「而十干之號不立」 。【注2】
三、死日說與「生日說」相反,【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先生認為:
「成湯以來以日干為名, 當是死日, 非生日」,理由是:
甲骨文字證明了「甲、乙」不是生前的名字, 只是死後神主之名,當然以死日忌日為神主之名、祭祀之日, 最為合理。若說甲乙是死後的神主之名而取生日為標準, 就未免迂遠而不近人情。但是,他同時也指出,不論「生日」還是「死日」都很難證明。【注3、4】
四、祭名說此說出自【甲骨四堂】之一的王國維先生。
在他最著名的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指出:
殷之祭先, 率以其所名之日祭之, 祭名甲者用甲日, 祭名乙者用乙日, 此卜辭之通例也。據此他認為:
商人甲乙之號, 蓋專為祭而設,出子孫所稱而非父母所名。但他認為「祭日」也是來自「生日」:
以甲日生者祭以甲日 , 以乙日生者祭以乙日。但王國維「祭名說」和「生日說」的區別是:為祭而設,子孫所稱,非父母所名。【注5、6】
五、次序說古文字學家陳夢家認為商王的天干字反應表示「長幼、先後」的次序:
卜辭中的廟號, 既無關於生卒之日, 也非追名,乃是致祭的次序;而此次序是依了世次、長幼、及位先後、死亡先後, 順著天干排下去的。凡未及王位的, 與及位者無別。【注7】
李學勤先生不同意陳夢家的看法,他指出從卜辭來看,商王的「日名」都是死後選定的。
六、商代不同政治集團的稱謂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在《商王廟號新考》一文提出一種假設,他認為:
在商代,是由不同政治親群集團輪流執政, 在廟號系統上即分為三組:
日名「甲、乙、戊、己」的商王及其集團, 可簡稱「甲乙組」。
日名為「丙、丁、壬、癸」的商王及其集團, 可簡稱「丁組」。
日名為「庚、辛」的商王及其集團,稱之為第三組。
張光直認為:商王室實行【內婚範疇】的【父方交表婚制】,也即【姑舅表婚】的近親婚姻。
商代的王位由舅傳甥, 而非父傳子, 因此,商王室出現祖孫同名而父子不同名。【注9】
綜上所述,「商朝的統治者為什麼用天干做名字?」這個問題,目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也無法判斷和取捨。
所以,只有以「文獻綜述」方法都諸家之說簡略的說一下,給題主和各位讀者一個參考。
----------------
參考文獻[宋]呂大臨:《考古圖》, 四庫全書本, 第840 冊, 第153 頁。
[明]顧炎武著(1990), 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冊,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頁41。
董作賓(1951):《論商人以十日為名》, 《大陸雜誌》第2 卷第3 期,, 頁10。
董作賓(1935):《甲骨文斷代研究例》, 《紀念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 頁326 。
王國維(1959):《觀堂集林》第2 冊, 北京:中華書局, 頁424
王國維(1983):《殷禮徵文· 殷人以日為名之所由來》,上海古籍書店。《王國維遺書》第9 冊。
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綜述》, 北京:中華書局, 1988 年, 頁405
李學勤(1957):《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 《考古學報》第3 期, 頁123
張光直(1963):《商王廟號新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5 卷。
-
7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天干只是他們的名號。而非名字。我們還是從一般認識說起吧。商王早期有一個王振,就是卜辭中的王亥,這是以地支為名號的王。後來就開始以天干稱呼了。這叫日名制。有上甲、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大乙、外丙、太甲、太庚、小甲、太戊、雍己、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帝辛、武庚。後人認為,這是後世的追號,也可說是諡號。
那為什麼這樣稱呼呢?眾說紛紜,有生日說,廟號說,祭名說,死日說,次序說,卜選說,廟主分類說,內婚制說等。
要說名字,從成湯之後都是有的,如成湯叫履,外丙叫勝,太甲叫至,太庚叫辯,小甲叫高……盤庚叫旬,小辛叫頌,……帝乙叫羨,商紂叫受德,武庚叫祿父。也就是說天干那不是商王的名字,而是另作別用。
那為什麼名號要如此稱呼呢?前面說了,眾說紛紜。
我們說說祭名說吧。我們看天干這十個字,就會發現,這都和天、日相關的祭祀有關係。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國家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戰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因為,在上古時代,科技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得不到正確的科學的解釋,人們人們心存疑慮,於是和就把自然現象和神靈天地聯絡到了一起。在《說文解字》中,許慎的認識帶有濃重的敬天畏神的成分。而其實,我們要多說一句的是,那地支實際上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人,那後代生生不息的期盼,是求子的祭祀。
甲字是什麼?《說文解字》說,一曰人頭宜為甲,甲 象人頭。甲骨文中乙的字形是一種遠古人類用於割殺挖刻的勾形器。天干用為日名,來源於祭日禳旱。丙是以砭為法器的祭祀。丁源於人頭祭典。為人頭之象形。他們將人頭為最高祭典。戊,像斧鉞之形,義在滅邪除禍,以求無災。也是源於祭祀。己,在甲骨文中,為人跪形,為供祭的人牲。庚,在甲骨文中,為雙手持杆,古人獵殺之武器。辛,為宰殺割刺之利器,當源於先民的巫儀禮。壬,與工同,工以長骨為本義,意思是,有神力可以任事之義。癸,在甲骨文中與巫同為一字,來源於祭天禳旱之巫祭。
-
8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中國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來歷早就不知道了。到了甲骨文時這些字的本意應該大家都很清晰的。我還是堅持遠古人首先是務實的。創造出的字必須是經常使用的。他們還沒有體系的思維,或者全面的概念。我把地支解釋為十二種獲取食物的方式。能形成一個粗線條的遠古群居生活的畫面。。
天干的十個字代表著十個行業。於遠古時期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甲骨文比較熟悉的可以看看全面的解釋是不是合理。能不能構成一個遠古的社會圈。
甲:是種地的。甲骨文字形和我認為精耕細作的田壟字形結構一致。農業改變了粗曠的模式,在當時的大地上只有田壟才能調節旱澇保證種植會有收穫。種植的種類較多,甲骨文只能把他們工作的場景表示出來。
乙:最容易誤解的字。如果按當時的大分工來看,最好的解釋是漁民。以打魚或者挖蓮藕為生。甲骨文字形結構就是這樣曲折。抽象到字上就是他們的環境。其實水的甲骨文去掉四個點就是乙字的意思。
丙字我之前很認可郭沫若的解釋為魚的尾巴。結果很難和其他字形成體系,甲骨文使用者就是上層的管理人員。他們不會先搞亂把自己弄糊塗。他們很清晰的區分,分配和分工是社會管理者必須掌握的技能。我認為丙字最形象的把鬲式陶器表現出來。還有甲骨文寫作的方形。丙代表著是燒造陶器的人。。
丁字甲骨文是個圓或者小空心圓,猜想空間較大。我還不確定,暫時猜想是建房子的或者是後代的石匠,主要技能是搭建等力氣活。
戊、是斧子是武力,代表著現代的軍隊、警察或者保安。
己、是紡織。無論是抽絲還是搓麻,就是弄出絲狀的技能群體。
庚、解釋是揚風篩食物,比較形象的解釋了字形。我感覺這種人人都會的技能在當時算不上技術標籤。我更傾向於用枝條遍筐簍等容器的群體。
辛、字也誤導了很多人,但是大家看看,還有什麼大眾技能沒有體現。帝國時代遊戲中伐木工必不可少。辛就是伐木工。沒有先進工具砍樹,沒有先進工具切割、沒有運輸工具當然辛苦了。
壬字是縫紉的意思。郭沫若和其他前輩都認為壬和經字相關。壬縫紉女性工作為主,後來很多和女性相關的意思。
癸字我認為是搭建技能,包括不限於搭建房屋。
回覆列表
商朝有一個很特殊的國情 ,就是所有帝王的名諱都是以天干為名。比如商湯之前的商人首領世系為:
“契(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甲骨文中沒有記載契,但是關於其父帝嚳的記載很多)—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振通辰,也就是歷史上的王孩)—上甲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商湯)”
從商晚期以後所有的祭祀都是從上甲微,後面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皆為天干王名,這也說明至少從上甲微開始具有商人特色的文化便已經成熟了。
太乙成湯
這所以有這種顯現和商人出身於東夷關。 上古東夷文化圈的族群普遍的有十日信仰,認為在大海的另一邊有聖域湯谷,湯谷中有神木扶桑,扶桑上棲有十日,也就是十個踆烏(三足烏鴉,也稱金烏),這十隻金烏分別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這十隻踆烏每天飛一隻到天上,而十天就是輪班一圈,叫一旬。
東夷末裔,徐人眼中的三足金烏
商人發祥於東夷,完全繼承了這種信仰,所以先公先王去世後都有要起個日名以示榮耀。因為商人認為有了日名之後先公先王的靈魂便由日神,也就是金烏的引導下飛昇神界,得到永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殷商先公先王的日名實際上正是給後世帶來深刻影響的廟諡制度的雛形。
比如甲骨卜辭的一片“歷無名間組”就記錄了武丁大帝如何如何以占卜的方式確定其父先王康丁的日名:
“乙巳卜,帝日惠丁?乙巳卜,帝日惠丁,惠乙又日?惠辛又日?”
(——乙巳日,我為故去的父王進行占卜,。偉大的先王,我們以“丁”作為您的日名可好?或者,偉大的先王,我們以“乙”這個日名您是否滿意?或者,用“辛”這個日名您是否滿意?)
所以說商王的日名和後世的廟號、諡號一樣,都是先王崩殂後再選定的。
唯一有些例外的可能是商湯的“廟號”——“大乙”。因為“乙” 有可能指的是北辰 ,也就是北極星。夏商之際的時候,天龍座3067i位於北極附近,這就是大乙,後來因為歲差,周初的北極附近星大乙成了小熊座β。
《九歌》中東皇太一(一)點的形象,對於星空的崇拜,夷夏皆然。
偉大的英雄化身為璀璨的星辰,默默的守護著生前愛過的世界,這也是人類從古至今共同的信仰。
當然,有人認為以十天干為先王日名的制度是從夏代開始,因為歷代夏帝的名號中多有十天干,比如:
1、啟——2、太康(上古“康”通“庚”)——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洩(世)——10、不降——11、扃(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吳、皋苟)——15、發(發惠)——16、履癸(桀)1、啟——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洩(世)——10、不降——11、扃(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吳、皋苟)——15、發(發惠)——16、履癸(桀)
所以陳夢家又有“夏即商早期”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