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中國對先秦時期攪動風雲的人物或國家的統稱,不同的是五霸指的是五位君主,而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相較於毫無爭議的戰國七雄,春秋五霸的說法就有些多了。從古至今,“春秋五霸”至少出現過七種說法,分別記載於《史記索隱》、《荀子·王霸》、《白虎通·號篇》、《四子講德論》、《漢書·諸王侯表序》、《鮚崎亭集外編》、《辭通》等古籍中,出現過的五霸人選高達十二人。目前“春秋五霸”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說法出自《史記索隱》和《荀子·王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個版本,而這兩個版本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是毫無爭議入選的。

    我們就以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版本來討論,為什麼只有他們三人能夠毫無爭議入選五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三人成就的霸業是任何人都難以忽視的。首先看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實施了改革,大大增強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不僅如此,他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夷狄,南御楚國,不僅擴充套件了齊國的國土,還博得了大義名分。之後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尊他為盟主,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史記》評價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以說齊桓公不僅功績過硬,而且拉開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序幕,稱其為春秋五霸絕對沒有過譽。

    再看看第二位晉文公,晉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回到晉國,在外流亡期間,磨礪了他的意志。晉文公在位期間,重用狐偃、趙衰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晉國實力大增,之後他率領晉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還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晉文公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主動退避三舍,最終大敗楚軍,大大打擊了楚國北上的勢頭。戰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召集諸侯舉行了踐土會盟,周襄王封其為“侯伯”,意為諸侯之長,允許他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春秋以來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的功績也是極其彪悍,可以說任何一種春秋五霸的名單,都不可能忽略他。

    我們再看看第三位楚莊王,楚莊王是憑什麼功績才登上這份榜單的?楚莊王繼位之時還不到二十歲,當時的楚國內部矛盾重重,而且北上爭霸之路坎坷,齊桓公在世時被齊國壓制,齊桓公死後又被晉文公帶領的晉國壓制,楚莊王可謂是一上手就接了個爛攤子。楚莊王即位後,為了解決複雜的國內問題採取了以靜觀動的對策,整整三年都表現出一副沉溺於聲色犬馬的樣子迷惑國內的反對勢力,暗中卻在觀察局勢,培養自己的勢力。半年之後,楚莊王羽翼豐滿,重歸朝政,肅清了朝堂的反對勢力。穩定國內後,楚莊王在國內大力推行華夏文明,之前楚國一直被中原諸侯排斥於文明之外,而楚莊王即位後,改變了這種狀況。之後楚莊王率軍北上與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爭霸,在邲之戰中大敗晉國,使得中原諸侯背晉附楚,結束了晉國的霸業,楚莊王成為了新的霸主,在爭霸期間楚莊王還詢問周王九鼎的大小、重量,九鼎代表著天下九州,是周王室的象徵,楚莊王的詢問表示了奪取天下的野心。

    這三位霸主,都有實打實的功績支撐,而且他們的霸業都在中原地區得到了廣大諸侯的認可。相較於他們三人,秦穆公在位期間一直被晉國壓制,崤之戰和彭衙之戰兩次和晉國交戰都是全軍覆沒,難以成為公認的霸主;而宋襄公則完全沒成就霸業,屢戰屢敗,只靠所謂仁義才博得霸主之位;至於越王夫差、吳王闔閭二人,則由於地理位置較為荒遠,並非當時的華夏之地所在,所以也容易被榜單所排斥。這就是為何齊桓公、晉靈公、楚莊王能成為公認霸主的原因。

  • 2 # 漩渦鳴人yy

    很簡單,一個霸主所要依靠的肯定是自己的國家,只有一個真正能夠影響整個中原的國家作為他的後盾,他才能夠做到影響整個中原,讓整個中原承認他的霸主地位。

    但是與此同時,一個國家的崛起和上升期只有一次,當這個人出現帶領這個國家崛起,或者上升到一個高度的時候,這個國君的名字將會永遠的記載在這個國家的歷史之上,而這個國家的背後,所有人看到的都是這位國君的影子。

    關於春秋五霸,事實上版本很多,但是無論怎麼變化,其中有三位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分別代表的三個國家,齊國,晉國,楚國,都是當時頂尖的國家,齊國作為和魯國評分,山東的一個國家,憑藉著自己臨近大海,有海鹽之利,富甲一方,在管仲的率領之下,齊國更是快速崛起,成為了那個時代一流的強國,並且在這之後齊國擁有著一條制霸天下的國策,那就是尊王襄夷。

    春秋一開始的時候,齊國率先開啟了自己的霸業,這之後所有的霸主幾乎都是學習的齊國齊桓公作為其國崛起時候,一直領導整個齊國發展的執牛耳者,任何一個齊國的子民,任何一個天下的百姓,任何一箇中原的諸侯,都會記住齊桓公的名字,齊桓公當之無愧,第一個霸主,也是大家公認的第一霸主。

    但是後來齊國處的事情,中原地區又陷入混亂,雖然有宋襄公之流的人跳出來,曾經想爭奪霸主,但是都不完美,怎麼說呢,就是這些人稱霸的區域只是侷限於自己所在的區域,不能夠像齊桓公那樣上升到整個中原的高度。

    最後一個是楚莊王,楚莊王的實力,相信大家聽過一些故事都已經知道了,他背後站著的是楚國,楚國原本就有的能力去爭奪霸主地位,但是由於在這之前國策上面的失誤,所以楚國一直進展不順,要麼被齊國,要麼被晉國,兩個國家來回抵擋,直到楚莊王上臺以後,整肅了整個國家所有的政治軍事,然後和中原的霸主晉中國產生挑戰,最後雙方之間以握手言和收場,最終規定將整個天下分為南北北方,全部朝貢晉國,南方全部朝楚國朝貢。

    可以說楚莊王的霸業事實上是和靖國平分天下,但是考慮到兩個國家以及影響到整個中原了,所以大家也就毫無爭議的承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也承認了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所以我們看,要想毫無疑問的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首先第一點,國家實力要過關,能夠成為一個大國,國家實力碾壓其他國家。第二,自己的影響力要達到整個中原,不是說自己的威名,而是自己的軍隊能夠將整個中原折騰得民不聊生。

    能夠做到這兩條的就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 3 # 折緣

    其實歷史教科書中,將春秋稱霸的國家限定在“五”這個數字中,並不是科學嚴謹的態度。

    首先,從廣義上講,春秋時稱霸的國家遠不止5個。周平王東遷之後,最先稱霸的是鄭莊公。他的霸業有三個特點:

    一是直接在中原稱霸,建都新鄭;二是直接與周天子抗衡,第一個幹翻掉周天子的諸侯,一箭射到了周桓王的胳膊上,這種“霸氣”在整個春秋時期,也只有鄭莊公一人而已。三是挾諸侯以制諸侯。鄭莊公聯合齊、魯作為盟國,滅掉了鄶和東虢,攻打宋、衛、制服陳、蔡,連齊國這樣的大國也曾求救於鄭。

    可以說,鄭莊公是春秋爭霸的開始,正是他打破了周天子的權威,所以之後的諸侯們才能以周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而稱霸,正如東漢學者鄭玄所說:“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

    如此說下來,第一個吃螃蟹的鄭莊公都不能稱之為霸主,那麼久有點說不過去了。

    此外,春秋稱霸的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夫差、越王勾踐、又如楚成王、楚穆王都先後滅掉了許多小國,一直向中原擴張,楚穆王與鄭、陳、宋、蔡盟於厥貉,為楚莊王的霸業揭開了序幕。

    而楚莊王之後也有楚共王,他在位時,諸侯紛紛降靠楚國,與中原霸主晉景公同霸天下。在晉國,文公之後又晉悼公,他也曾九合諸侯,一度恢復晉國霸業,以此可見,春秋時期,群雄蜂起,各有一席之地,所以很難將春秋的大國歸為“五”。

    “五霸”一詞,最先出自戰國,《孟子》雲:“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後面還有:“五霸,桓公為盛”,“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孟子他老人家評五霸有兩個標準,一是“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二是有罪於三王的諸侯。如果依照孟子的這兩條標準,那春秋時就不止五霸了。

    《墨子 》 雲 “ 齊醒染於管仲 、 鮑叔 , 晉文染於舅犯 、 高堰 、 楚莊染於孫叔 、 沈尹 , 昊闔間染於 伍員 、 文義 , 越勾踐染於範搖 , 大夫種 。 此五君者所染 當 , 故霸諸侯 , 功名傳於後世 。 ”

    墨子的標準,是人為五霸必須善用人才,這是基本標準。依次,用百里奚和賽叔 、 由余 , 曾擊敗晉國 , 滅掉梁 , 苗兩個小國 , 功名傳於後世 的秦穆公能不是霸?

    《荀子》中說:“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修戰備,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荀子認為,依靠誠信而威動天下的就是霸,但他列出來的五個諸侯果真是靠誠信稱霸的嗎?楚莊王何時跟中原諸侯講過誠信,越王勾踐對吳國講過誠信麼?春秋爭霸,靠的是經濟實力和武力,誠信哪裡來的霸業?

    東漢時趙歧人為:五霸者 , 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 、 齊恆 、 晉文 、 秦穆 、 宋囊 , 楚莊時也。

    然而這個解釋也很牽強,宋襄公之宋國算什麼大國,秦穆公率領過諸侯麼?楚莊王秉承過直道麼?

    所以,春秋的爭霸格局,是不能簡單概括為只有5個霸主,或者某一單一的標準來評定。春秋的霸主其實應該有不同的型別,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典型的霸主,如齊桓、晉文。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並有盟約,規定同盟諸國不設防,不搞關稅壁壘自由貿易;晉文公先後在踐土和溫會盟,不僅有盟約,還被周天子冊命為侯伯。

    二是區域性霸主,如秦穆、楚莊。對於周代疆域而言,秦、楚是地道的僻陋之國,他們從未稱霸眾多諸侯,僅僅限於西部和南部,並沒有主持過任何形式的中原諸侯會盟。

    三是短暫的霸主,如鄭莊、吳夫差、越勾踐。他們都是曇花一現,吳國曾在黃池與晉爭做盟主,不料後院起火,越王勾踐滅吳,會盟徐州,很快也衰敗了。

    四是沒有得逞的霸主,如宋襄公,想稱霸,並有所行動,但又未過上“癮”。

    而基於以上四種情況,我們再來回顧題主問題本身,“五霸”之齊桓、晉文、楚莊之所以沒有爭議,是因為他們身後的三個國家,都是春秋諸侯中長盛不衰的超級大國。而其他三位,無論其他“霸主”哪一位入選,都比較短暫,其國家的影響力也不能一直保持,對於中原諸侯而言,都屬於曇花一現。

    春秋五霸按照執政者來選,其實就很容易波動,一個國家尚且都能出現好幾個霸主,比如晉國,在晉文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整個中原,就晉楚在爭霸,其他國家都是小弟,或者靠邊站,那麼晉文之後的晉國君主,就不能稱之為霸主了?畢竟整個春秋史,晉國可是一直保持著經濟、文化、軍事的全面領先。

  • 4 # 寄暇學宮

    春秋五霸沒有爭議的人選,其實只有兩個,不是三個。

    春秋五霸根據各種說法,大致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鄭莊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如果再加上民間傳說,入選的人物還要多。

    沒有任何爭議的兩個,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

    一是在各種說法當中,都有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就可以當做毫無爭議的一種外在表現吧!

    二是戰國以來很多君主都以齊桓公晉文公作為榜樣。孟子拜見齊宣王時,齊宣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大多數想有所做為的君主,都是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到像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規模。久而久之,齊桓公和晉文公便成了霸主的典範。

    三是後世儒家主流觀念刻意強調的“桓文之事”。《後漢書·皇甫嵩傳》裡有“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這就是後世儒家的論調。刻意強調“桓文之事”,也就是告誡那些權臣、割據,權力再大,也要尊王忠君。

    除了齊桓公和晉文公之外,就數秦穆公和楚莊王入選次數最多。很多說法裡秦穆公和楚莊王都同時存在。很難說這第三個人是誰!

    很多時候一個排名,是為了迎合當時形勢的需要,更多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

    和齊桓公、晉文公相比,秦穆公和楚莊王自然就要差了那麼一點。尤其是在前面提到的第二點和第三點。

    秦穆公相較於齊桓公、晉文公對中原的影響上,便顯得“偏霸”了一點。楚國在當時還沒有融入周朝的文化圈裡,在眾多的諸侯國眼中,楚國還是蠻夷之地。春秋五霸中,那麼多的公公當中,矗立著一個楚莊王。我們還是稱公的時候,他居然稱王了,心理上還是難以接受。

    其他的人選只是一個說法而已,畢竟他們也曾產生過影響力。

    鄭莊公第一個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雖然稱霸一時,但是很快國力衰微。這兩點便不為後世儒家樂道。

    宋襄公因為在戰爭中講究“仁義”,在後世成為了調侃的物件!

    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由於地理位置還是在蠻夷之地,比當時的秦國尚有不及。要不是那麼曇花一現的產生一次影響,根本就不在入選之列。

    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由於都是晉國的君主,況且都是在晉文公之後,所以很不幸的就被排除在外。總不能名額全由晉國霸佔了吧!儒家一直牴觸“霸道”,宣揚“霸道不長久”的理念。晉國施行霸道居然能夠這麼久,那儒家還怎麼繼續推廣他的“王道”?

    基於個人的觀點,贊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這個說法。

    齊桓公和晉文公不再做解釋。秦穆公雖然是偏霸,但是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國從秦穆公開始一直都不偏,始終對中原有著影響力。楚莊王之後,楚文化漸漸融入了周朝的文化圈。鄭莊公開啟了稱霸的先河。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5 # 鬼狂歌

    1、嚴格來說,只有兩個絕爭議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和晉文公。

    只有齊桓、晉文是名正言順,從實績和程式,都無可挑剔的霸主。

    按春秋時代的標準,要成為“霸主”,既要有號令中原諸侯成為盟主的實績,還要有周天子正式賜“侯伯(霸)”的名分。

    ——整個春秋時代裡,曾取得“盟主實績”的君主好幾位:

    齊桓公、宋襄公、楚成王、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晉、楚後世君主的盟會不算,只能被視為晉文、楚莊的繼承。)

    但取得周天子正式賜“侯伯(霸)名分”的,卻只有三位: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

    ——所以,齊桓公、晉文公的霸主地位絕無爭議。

    2、“五霸”的其他三個湊數者的提名,其實主要就是曬屁股了。

    ① 秦穆公

    有三平晉難、泛舟之役的仁德,禮賢下士、寬宥愛民的賢明,而且綜合實力也是當時可比肩齊、晉、楚三巨頭的超級大國。但是終其一世,都被晉國堵住了東向之路,無法把影響力投射到中原去號令中原諸侯,而只能偏居西北一隅,毆打西北諸戎小盆友來玩。

    而周天子的賜秦穆公“西伯”,既是對其實力的認可、對其賢德之名的嘉獎,也是為了讓他牽制晉國。

    ——確立晉文公霸業的“平子帶之亂”,其實就是秦穆公有意相讓的結果。本來就是秦穆公率先提議秦晉聯手平亂的,但晉文公為了吃獨食而“婉拒”了秦穆公。而秦穆公出於對晉文公的敬佩,加之晉國不同意的話,秦國也無法越晉國而出兵,所以就做個順水人情,讓晉文公獨佔了這份功勞。

    而晉文公平“子帶之亂”後飄飄然“請隧”,讓周桓王非常不滿、也對晉文公的野心產生了警惕。因此,在賜伯晉文公後,轉頭就賜了秦穆公“西伯”,既是為了嘉獎秦穆公實質首倡的心意,也是為了噁心晉文公。

    ② 宋襄公

    論能力、實力就是個渣渣。

    ——但是,他是齊桓公和管仲有意栽培的“霸主接班人”。

    因為在父親宋桓公死後,有讓國於賢之美、戴喪赴盟之誠,而深得齊桓公和管仲讚賞。加上管仲見齊桓公多內寵,世子之位不穩固,料定齊桓公死後齊國必定內亂,而正在物色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大國,作為世子昭的外援。由於宋國是大國,宋襄公又有謙讓忠誠之名,正好符合管仲的理想。於是,在管仲的促成下,齊桓公把世子昭託付給宋襄公。

    正是因為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世子昭出奔宋國,宋襄公以遵齊桓公之命、護送世子昭回國的名義,才得以號令諸侯成為盟主的。

    然而,宋襄公嘗過甜頭之後,就開始飄了,覺得自己很屌,搞了一堆花式作死的神操作:

    先是矜功自傲,把繼位後的齊孝公(即世子昭)當小弟來使,惹毛了齊孝公;又在以重申齊桓公之命而號召的盟會上,裝逼擺譜惹毛了以魯國、鄭國為首的一票姬姓諸侯;又打出“仁義”的旗號,把齊桓公團姬姓結諸侯的“尊王攘夷”的旗號丟一邊去;又一意孤行搞神馬“殺雞儆猴”,無罪而殺了兩個小國君主。

    ——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貽笑大方的下場。

    ps,有不少人認為宋襄公失霸,是因為“泓之戰”的失敗。其實不然,泓之戰的時候,他的霸主之名,就只剩個虛名罷了。本來泓之戰,就是以齊孝公為首的諸侯坑宋襄公而引發的。就算宋襄公聽了子魚的建議,擊楚半渡、鼓楚未陣,也一樣贏不了。

    本來,如果宋襄公不飄,保齊孝公復位之後,不裝逼不擺譜,推齊孝公為盟主,不亂立神馬“仁義”的狗屁FLAG,仍然奉行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路線,齊國由於內亂而實力嚴重受損,加上宋襄公對齊孝公有大恩,齊孝公必然要感恩並倚賴宋國。那麼,宋襄公完全可以借齊孝公之名和齊國之力,而號令諸侯,慢慢增強自己的聲望和影響力,最後再取齊孝公的霸主之位而代之。作為齊桓公組盟的主要假想敵的楚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但他偏要急於出頭,不但把自己給作死了,還斷送了齊桓公打造的反楚聯盟,讓楚國終於得以染指中原。可謂是中原諸侯之罪人也不為過。

    借宋襄公把中原諸侯聯盟搞得離心離德之機,挾泓之戰之餘威,而得以號令中原諸侯。但實際上並未能夠取得中原諸侯的信服和認可。加上楚成王時,正值楚國內部權勢滔天的若敖氏最為鼎盛的時期,楚成王也沒有過多的餘力去進一步深入中原。

    所以,楚成王的會盟,就只不過是乘中原大國內亂未定、諸侯群龍無首之機,而搞的一場過把癮的裝逼而已,算不上是霸業。等晉文公把中原超級大國晉國的內亂平息,集中起晉國的國力去整合中原諸侯之後,楚成王的過把癮就到此為止了。

    ④ 楚莊王

    直到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時,把壟斷楚國權柄的若敖氏殺了個元氣大傷,建立起楚王的絕對權威,以整合楚國自楚武王以來鯨吞江漢小國積累起來的巨大體量,所蘊含的海量資源後,才真正具備了北上參與中原爭霸的資本。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楚莊王一改以往歷代楚王那種“我蠻夷也”的貪婪暴虐、輕狡詭譎的行事方式,對外用兵講求師出有名,並且用中原的禮儀規矩,與中原諸侯打交道,漸漸獲得了中原諸侯的認可,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般“非我族類”的蠻夷。

    甚至在當時中原諸侯自霸主晉國以下皆禮崩樂壞、巧取豪奪的情況下,楚莊王所展示的氣象堪稱一股清流。

    莊王十六年,以討夏徵舒弒君篡立之罪的名義伐陳,成功後聽從大臣申叔時的勸諫,沒有用以往一貫的滅國置縣的做法來處置陳國,而是迎回了陳靈公的太子,恢復陳國。這一做法不但得到了陳華人的感激,連其他中原諸侯都對楚國刮目相看。

    隨後,又在伐鄭獲勝後,面對肉袒牽羊請罪的鄭襄公,動了惻隱之心,不但沒有滅鄭,反而保全鄭國並與鄭國結盟而去。

    ——地處中原咽喉的鄭國倒向楚國後,楚國的霸業就已經成型了,楚莊王離霸主之位就只差與晉國的一次決戰來正名而已。

    伐鄭不久,奠定楚莊王霸業的晉楚“邲之戰”,楚國以幾乎碾壓的優勢大敗晉國後,早就對晉國心懷不滿的諸侯紛紛倒向楚國。

    其實,如果不是楚莊王死後,屈巫因夏姬之故叛逃晉國,為晉國獻上“援吳疲楚”之計,憑楚國的硬實力,晉國根本沒可能與楚國爭霸那麼多年。

    ——春秋時代所有盟主之中,楚莊王的硬實力是最強的一個。所以,無論春秋五霸的提名怎麼提,楚莊王都是繞不過去的,如果排除楚莊王,除了齊桓晉文之外,任何一個上榜者都會顯得很尷尬。

    這也正是題主會有五霸裡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毫無爭議”的印象的原因。

    ⑤ 吳王闔閭 / 夫差、越王勾踐

    吳越兩國論綜合實力其實都不是大國、強國。說白了,就是靠著窮兵黷武憋出來的強大軍隊,趁其他大國內亂虛弱之機,以武力作為後盾搶來的盟主地位。

    所謂“霸業”,不過幾年後就身死國滅了,不值一提。

    ——————

    排春秋五霸,基本上就只能在上面2+6中選,其中的2是絕無爭議的,那麼實際上等於就是6選3了。

    而怎麼選,就看評選者的主張了。

    一般來說,推崇仁政的儒家一派,會選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而推崇霸道的法家,則更傾向於選楚莊王、越王勾踐、吳王闔閭/夫差。

  • 6 # 竹簡裡的歷史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算是那個時代最出名的代表了,但是相較於毫無爭議的戰國七雄,春秋五霸的說法則時雜亂無章了。從古至今,“春秋五霸”出現過無數個版本,比較出名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幾人,至於其他在各個典籍中入榜的就更多了。

    但是真正毫無疑問的其實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兩人。

    凡是提到春秋霸主無論哪一種說法,都無法繞開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就是一種毫無爭議的表現。而在春秋世道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其實也就時齊晉兩國,其他無論是秦也好,楚也罷,或者生命慫過,吳國、越國鬥不過曇花一現,其影響力只是一時的。

    齊桓公,

    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實施了改革,大大增強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不僅如此,他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夷狄,南御楚國,不僅擴充套件了齊國的國土,還博得了大義名分。

    之後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尊他為盟主,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史記》評價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不僅功績過硬,而且拉開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序幕。

    最關鍵的是尊王攘夷讓他獲得了歷代文人士子無與倫比的讚譽,從孔子的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可以看出齊桓公和管仲的名聲至少沒的說。

    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在許多典籍裡都將之並稱為桓文之事。晉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回到晉國,重用狐偃、趙衰、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晉國實力大增。

    之後他率領晉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還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晉文公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主動退避三舍,最終大敗楚軍,大大打擊了楚國北上的勢頭。戰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召集諸侯舉行了踐土會盟,周襄王封其為“侯伯”,意為諸侯之長,允許他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春秋以來的第二位霸主。

    我們可以看出齊桓、晉文的稱霸路是又一個順序的。首先作為霸主你先要有過硬的實力,這一點就已經排除了很多國家,有些國家只是短暫的暴兵強了一會兒而已。而齊、晉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

    除了實力強之外,最關鍵的還是要能夠讓人服從的威望,威望不夠光是能打在中國這樣一個喜歡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國家是行不通的。而齊國北擊夷狄,南御楚國,晉國救宋服鄭,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順帶打了一波楚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做了對於天下有意義,對於諸夏有價值的事情,是符合當時諸夏與蠻夷爭霸這個大的世界觀的,有讓人心甘情願追隨的威望。

    而有了實力有了威望之後還有最後一步,就是要有周天子正式賜“侯伯(霸)”的名分。這才是名正言順,真正意義上週天子給予你自由征伐的權利,讓你幫助管理天下的名義,才能稱得上是霸主。

    因此真正來說只有齊桓晉文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 7 # 甜橙加油站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存在,他們統治了春秋戰國歷史時期500年的歷史。他們是賢能的代表,勵精圖治成就了一番偉業。

    我們在學習春秋時期歷史的時候就知道“春秋五霸”這個概念,但是關於“春秋五霸”卻存在著兩種爭議。

    一是、《春秋索隱》中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五人。

    二是、《荀子.王霸》中認為“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人。

    其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霸主的地位是公認的,而在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四人當中誰是霸主存在著爭議?

    齊桓公  

    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國,很快便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

    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晉文公 

    楚國稱霸中原時,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秦穆公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   

     

    楚莊王  

    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 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兩國開始發展。

    公元前506年 ,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又揮師南下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大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吳王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主。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公元前473年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可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作為五霸之三是沒有異議的,其他四人中樓主覺得秦穆公、越王勾踐實力稍微更加強大。

  • 8 # 方圓論壇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個國家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經說法就是《史記索隱》和《荀子.王霸》中關於春秋五霸的記載。《史記索隱》記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為五霸!而《荀子.王霸》記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五霸。透過以上兩個最權威的史書記載,齊恆公、晉文公、楚莊王這是毫無爭議的春秋時期霸主國。而秦穆公、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都屬於地區性質的霸主國。並沒有稱霸整個天下或者被天下人認可。而宋襄公的霸主國身份我一直都很懷疑是怎麼來的。宋國在春秋時期雖然也是一個強國 但宋國絕對是沒有實力稱霸的。

    因為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都是屬於恩威並施並且其霸主之位還受到了整個中原地區國家的認同。而秦穆公只是稱霸了西戎地區,而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也都是稱霸南方之地。在古代認為中原才是根本之地。所以只有稱霸中原的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被認為是毫無爭議的霸主。就說齊恆公吧。滅過譚國,遂國等國家,同時也救過燕國,宋國這些國家。而且在中原國家受到異族侵略的時候齊國身為大國首先站出來開始攻打這些入侵的異族國家。當時北方異族被齊國打的狼狽鼠竄。而楚國在當時也被稱為南蠻子。所以楚國也被齊國打的夠嗆。齊國就這一樣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使得整個中原國家都願意服從追隨齊國。

    而晉文公是齊恆公之後的春秋第二位霸主。首先晉文公很懂的借勢,在齊國都是霸主國位置後,晉文公就立志想要稱霸春秋。所以晉文公繼位後除了壯大晉國之外還一直想要加強晉國的影響力。首先晉文公聯合了秦國和齊國先後把曹國和衛國打的找不著北救了宋國。這就使得天下人認為晉國能靠的住。之後周王室發生了庶出子想要篡位的子帶之亂的事件後,晉文公又馬上派兵支援周王室。這下子又使得周王室對晉文公好感度飆升。現在實力和名氣都有了,該欺負一下異族了。這個時候楚國再次倒黴了。又被晉國給教育了一頓損失慘重。在擊敗楚國後晉文公開始會盟稱霸成為了第二位霸主。

    楚莊王是晉文公之後的第三位霸主。楚國和晉國可以說是世仇了。一直以來楚國和晉國都是戰爭不斷。但一直以來晉國都是壓著楚國一頭。楚莊王十七年,楚國軍隊在邲之戰中大敗晉國。晉國由此開始聲威日漸低迷,其他小諸侯國也不再跟隨晉國了。這個時候晉國霸主之位丟失。楚莊王擊敗晉國後升為一時無兩。所以楚莊王趁熱打鐵想要一舉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實際上楚國在擊敗最強大晉國後就已經是無冕之王了。之後的征戰不過是又加了一個砝碼而已。之後在擊敗宋國後楚國在中原稱霸。成為了春秋第三霸主國。

  • 9 # 長門文軒

    ”春秋五霸”說法不一,究竟是哪些人呢,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如下

    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史記》

    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 ——《辭通》

    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句踐 ——《四子講德論》

    四、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 ——《白虎通》

    五、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漢書注》

    六、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論語別裁》

    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荀子》

    八、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鮚崎亭集外編》

    我們做下統計:齊桓公(8)、晉文公(8)、楚莊王(6)、秦穆公(6)、宋襄公(3)越王勾踐(2)、鄭莊公(2)、吳王闔閭 (1)、吳王夫差(1)、晉襄公(1)、晉景公(1)、晉悼公(1)。

    從上面統計來看,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這兩位也獲得了周天子的賜命。我們下面對排在前五位的做下簡要分析

    一、齊桓公:

    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 , 糾合諸侯二十六次, 吞併三十餘國。 故《孟子· 告子下》曰: “ 五霸桓公最盛” 。 齊桓公 “九合諸侯 , 一 匡天下 ” , 是 名符 其 實的 霸 主。

    二、晉文公:

    出兵平息 了周室王子帶的 叛亂, 護送襄 王回國 , 在諸侯中取得 了威望 . 率晉、秦、齊、 宋四國聯軍與楚成王率領 的 楚、 陳、 蔡三國聯 軍 戰 於衛地城濮,晉文公採取避其鋒芒, “ 退避三合” 的策略, 大敗楚軍。 戰 後, 晉文公同齊、 魯、 末、 蔡、 衛、 鄭、 首等國之君盟於踐土 (今河南鄭州市北 ) , 周 也派代表參加 “ 策命晉侯為侯伯” , 且授於晉侯 “ 以 綏 四 國, 糾狄王願” 的大權。還規定 “ 皆獎 王 室 , 無 相 害 也 !”,晉文公成了稱霸中原的赫赫霸主。

    三、楚莊王:

    楚國並沒有因為城淮戰敗而放棄稱霸中原的 野心。 楚 莊 王 在孫叔敖的輔住下 , 興 修 水 利 , 發 展 生 產 , 改 革 內 政 , 訓 練 軍 隊 , 使 楚 國 強 盛 起 來 。 前 6 06 年 , 楚 莊 王 率軍至洛邑郊外, 伏馬黃河。 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歡迎. 而楚莊王竟向使者 “ 問鼎 小大輕重” , 大有取而代周之勢。 後來 , 楚又滅舒、 伐陳 、 圍鄭 , 迫使中原一些小 國附 之, 前597年, 晉楚城璞戰後的又一次大戰一邲之戰爆發, 晉師大敗。 前549 年, 楚又 圍 宋 , 宋 告 急 於 晉 , 而 晉 卻 畏 楚 不 敢 出 兵 。 從 此 , 中原 諸 侯 背 晉 向 楚 , 晉 國 的 威 望 急 劇 下降, 楚莊王成了實際上的霸主。 前546年, 宋國的向戍約合晉、 楚等十幾個侯國 在 末 都 商丘召開休 戰盟會 , 實質上 是楚晉平 分霸權 , 楚莊王 當 上了正 式 霸主` ’

    以上三人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人選。我們看下其他人

    四、秦穆公

    秦國本來是決西西部的一個小國 ,但在秦穆公時, 確實發展很快, 成為西方大國,常常虎視中原。前65 1年, 晉獻公死,諸子爭位, 晉國混亂。穆公以晉忘恩負義為藉口, 趁機於前654 年伐晉,大破晉師於韓原 (今山西河津),生俘惠公, 大有稱霸之勢,但地處落後的西垂,未曾會盟諸侯, 就被晉文公奪去了霸主地位。晉文公死 後 , 秦 穆 公 又 想 稱 霸 中原 , 便 偷 襲 鄭 國 , 被 鄭 人 識 破 , 只 好 滅 滑 而 去 。 軍 至 崤山( 今河南陝縣一帶 ) , 遭到晉軍伏擊 , 全軍覆沒。 秦穆公的稱霸行動又告慘敗. 此後秦、 晉仍頻繁交戰, 而秦多敗。 雖有幾次勝利` 但秦處戎狄之地, “ 雜戎狄之俗, ...... 小 國 避 遠 , 諸 夏 濱 之 , 比 於 戎 狄 。 ” 這 說 明 秦 的 經 濟 、 文化 都 較 落 舌 , !諸 侯 鄙 視 , 多 不願與其為盟: 更況秦之國力終不如晉, 向東發展, 實在困難。 《新序 》在談到戰國秦孝公兼併諸侯時說: “ 天下無桓、 文之君 , 故秦得以兼諸侯。 ” 就說明了春秋時的晉國確實強於秦, 使秦不能東進一步兼諸侯做霸主。 只好向西發展, 征服鄰近 的戎人,“ 益國十二 , 開地千里 , 遂霸西戎。 ” 可見 , 秦 國只 是依據山河之險二等強國, 決不能同稱霸中原的齊桓、 晉文相提並論。 所以《左傳》說: 主也宜 哉! ” 更加明顯地說明了秦穆公根 本沒有做過盟主 。

    五、宋襄公

    宋襄公圖霸 , 但未成功 。 前 643 年 , 齊 桓 公 死 後 , 宋 襄 公 滋 生 了 繼齊桓公霸業之念。 為了在諸侯中樹立威信, 他親率大軍護送齊太子昭(齊孝公)回國即位。前641年 , 宋襄 公 約 會 了 曹 、 擲 、 滕 、 都等 國在 曹 國南 部舉 行會 盟 。 結果 , 有 的 遲到 ,有的未去 。 曹 南 之 盟 告 吹 。 前 6 39 年 春 , 宋 襄 公 又 約 會 楚 、 齊 二 國 在 齊 國 的 鹿 上 ( 今 山 東 菏 澤 東北)舉行會盟, “ 以求諸侯於楚” , 楚人假許。 會上還決定於本年秋天在盂地 (今 河南維縣西北. 宋地 ) 召開諸侯盟會、 使楚奉宋為盟主. 盟會 開始後, 楚成王臨時變 卦, 要自為盟主, 且 “ 執辱宋公” , 宋襄公倡導的鹿上之盟又告吹。 一次次的失敗 , 並沒有使這位驕傲自矜的君主清醒過來 , 他的稱霸慾望也並未因 此 而罷休。 前6 38年, 宋首先伐鄭, 楚又救鄭, 宋楚 “ 亂之戰” 爆發。 愚蠢而狂妄的宋襄公, 以 “ 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來指揮戰爭, 對待敵人 “ 不重傷” , “ 不禽二毛” , “ 不鼓不成列” 致使 多 次 有 利 戰 機 貽 誤 , 終 為 楚 所 敗 。 不 度 德 量 力 的 宋 襄 公 , 不 但 霸 業 注未 成 , 反 而 傷 股 而死 , 傳 為幹 古 笑柄 。

    結語:霸主是諸侯的老大哥,它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 在諸侯中兵力最強, 能召集和主持諸侯盟 會 ;

    第二 , 遵從禮儀 , 尊敬周王 , 得到周天子的賜 命

    齊桓公和晉文公完全符合這兩點,楚莊王沒有第二點,但事實上成為了問鼎中原的霸主。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異議的,其他人都有些爭議。

  • 10 # 岳家山人說春秋

    古來各種文獻資料對春秋五霸的介紹有好多種說法,但是縱觀各種說法發現互有出入的各有不同,然而互相相同的一般都是齊桓公,晉文公兩位。什麼是霸主呢?春秋五霸的霸的定義和我們現在認為的霸主可能不大相同。

    霸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孟子.離婁丁音》

    霸,假借為伯。指古代諸侯聯盟的盟主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白虎通》

    後世對春秋五霸的定義主要就是“尊王攘夷”。簡單來說,周王室好比一個家庭的老父親年邁體衰,無法承擔維護這個大家庭的重任時,家裡的老大就要站出來,當然這個老大主要靠經濟實力和夠硬的拳頭,舉行個會盟測試一下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大家尊重這個沒多大實力的老爹周王室,共同發展,期間如果哪個小弟不孝或者不聽話犯錯誤,大哥就要帶領眾弟兄去教訓他,讓他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這就是“尊王”。“攘夷”就是自家小弟受到外敵欺負時負責給擺平。

    也就是說一般認為起碼能做到尊王和攘夷這兩點的才能稱之為春秋霸主。所以歷代對五霸的說法不一,有的認為秦穆公沒做到攘夷,還有學者認為秦人本身就屬於“夷”,有的認為楚莊王“問鼎”已經失掉了尊王的德行,所以都不能成為真正的霸主。如果但但拳頭夠硬就能稱之為霸主的話我認為春秋第一個霸主非鄭莊公莫屬,可惜他也是同理因為目無周王室,數次憑藉強大的武力強行收割周王幾的麥子,違背道義箭射周天子。

    所以歷代對春秋五霸無可非議的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兩位。其餘的都是各有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白癜風怎麼避免病情惡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