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庭州行者
-
2 # 這些歷史要讀
一點都輕鬆,日本侵略軍歷經近百年戰國混戰的洗禮,又普及了火繩槍的使用,戰鬥力相當強悍。而豐臣秀吉更是動員了全日本力量,集結了最豪華的軍事陣容,向北韓半島發動了滅國級的戰爭。
因此,萬曆的抗日援朝戰爭,明朝也是付出了極為巨大的代價,才最終打下了東亞地區長達300年和平局面!
作為大明朝的附屬國,北韓在大明王朝的庇佑下,獲得了長達200年的和平。長時間的和平環境,使北韓武備廢弛。這個久不識兵的北韓,突然面對日本十幾萬久戰之師,結果是相當的悲慘。孱弱的北韓軍隊根本不堪一戰,一交戰就會被日軍殲滅。
因此,開戰僅一個月,北韓就“三都失守,八道瓦解”。而毫無人性的日軍,在北韓土地上更是到處燒殺搶掠,僅晉州一地便屠殺北韓軍民6萬餘人。這種種暴行,實在令人髮指!
走投無路的北韓國王李昖,被迫退往中朝邊界的義州,向其宗主國大明朝乞求援兵。最終,萬曆皇帝力排眾議,毅然決定派遣明軍精銳入朝參戰。
過去,在很多鼓吹明朝的文章中,對明軍的戰力都是過度的宣揚和刻畫,把日軍寫得不堪一擊,但事實並非如此。的確,明軍在平壤之戰等攻堅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從整個戰局來看,明軍卻是相當的被動。尤其在經歷碧蹄館之敗後,主帥李如松更是打消了南下追擊日軍的念頭,轉為退守。
這也難怪,畢竟當時的日本,剛剛才結束動盪的戰國時代,其將士都是久經沙場的,戰力是相當可怕的。除此之外,日軍那時還廣泛配備先進的火繩槍。這樣裝備水平,在當時也絕對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
而反觀明軍,雖然是配備不少火炮,能夠在遠端打擊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但其人數和步兵裝備上,卻始終處於劣勢。加上還有北韓這個豬隊友在一旁的扯後腿,使得明軍的對日作戰變得相當的被動。
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戰果,但是始終缺乏對日軍的持續打擊能力,最終只能與日軍陷入焦灼狀態。不然,也不會耗時7年,才徹底把日軍趕走。
而且,當時入朝作戰的明軍,每一支都是當時大明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北軍系統裡面的遼東和宣大勁旅,南軍更是大名鼎鼎的戚家軍。
可見,明朝面對日本,同樣也是傾全力一戰的,並且贏得相當艱苦。7年下來,明朝一共付出了5-6萬將士傷亡的慘重代價。要知道,這些可都是守衛明帝國邊境的精銳,是大明軍隊的骨血啊。這樣的損耗,對明朝而言,其實是相當巨大的。
也正因為此戰的損失,才使得明朝對東北地區的軍事影響力大幅度下降,最終給了建州女真崛起的機會,為日後明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儘管如此,抗日援朝的勝利,還是打出了明朝軍隊的威風,徹底的震懾了日本,最終換取了東亞長達300年和平局面!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戰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
3 # 堺雅人最帥
這一點兒都不輕鬆,萬曆北韓戰爭歷時七年之久。倘若不是豐臣秀吉病逝,四大佬(宇喜多秀家除外)決得沒有必要繼續這場意義不大的戰爭了於是聯名決定撤軍。不然萬曆北韓戰爭還會再延續一段時間。 萬曆北韓戰爭絕不是明神宗朱翊鈞一個人的事!這是大明、日本、北韓三個國家的事!戰爭前期,大明動員的兵力不太多(祖承訓第一次的三千騎兵+李如松、宋應昌、劉綎的四萬三千人)這是相比日軍的十五六萬侵朝日軍而言的。大明並非無敗之師,在第一次平壤之戰和碧蹄館之戰中均以失敗收尾。 在萬曆北韓戰爭中後期,大明動員的兵力最高峰也有十萬之眾。若加上北韓正規軍+義軍兵力上遠超十四五萬的侵朝日軍。就是如此,大明亦有南原之敗和兩次大敗(蔚山之戰+泗川之戰)這兩次大敗使明軍損傷近兩萬人(明史和日本記載均有一定的誇大)。而且萬曆北韓戰爭的軍費開銷並不低!援朝的大明良將良謀輩出,李如松、宋應昌、李如梅、袁黃、麻貴、董一元、劉綎、陳璘、邢玠、鄧子龍、祖承訓、查大受、史儒、吳惟忠、駱尚志、王必迪、楊元、李寧、茅國器、葉邦榮、方時新、盧得功、解生、頗貴、楊登山、擺賽、牛伯英、王國棟、藍芳威、張世爵、柴登科、陳寅、李芳春、錢世楨等期間戰死將軍不少,如 : 李寧、鄧子龍、方時新、李有升、盧得功、徐世卿等北韓戰爭總耗費為銀八百八十三萬五千兩,米數十萬斛。年均下來,約一百三十萬兩軍費開支。
總結,以數字來說明。壬辰之戰中,明軍方面宋應昌動員了七萬左右人員(含運輸和軍械製造人員)兵部計劃入朝兵力數為四萬八千人(楊應龍的五千人沒有參戰)。 而日軍方面,截止到壬辰正月五日,豐臣秀吉動員的兵力數為二十八萬一千八百四十人(入朝軍並沒有這麼多)。四五月入侵北韓的日軍總兵力為十五萬八千。丁酉再亂,日軍再次出動兵力十二萬餘人,加原駐北韓日軍兩萬零三百九十人,陸軍為十四萬一千四百九十人。水軍兩萬兩千人,水陸兵力共計十六萬三千餘人。 明軍方面,計劃出動的兵力為陸軍十三萬餘人,水軍一萬三千餘人,水陸共計十四萬三千餘人。萬曆北韓戰爭後,一直到清朝立國幾十年以後。北韓王室宮內依然立著明朝神位,以明朝為正朔。萬曆北韓戰爭,留給我們可以說的問題太多太多了!
回覆列表
拜某些通俗的說史類文學作品影響,很多人認為萬曆援朝戰爭打得非常輕鬆,是一場極大的勝利。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明朝當時真的是打得日本毫無還手之力,一舉打殘了日本嗎?
顯然,這場戰爭,從結果上來講,明朝和北韓的確達到了戰略目的,那就是“趕走”日本人;但就戰爭層面上看,這場戰爭根本就沒有勝利,最多可以算是平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看這場戰爭最後是怎麼結束的:日本因為豐臣秀吉的去世,所以撤軍,明朝和北韓聯軍趁著日本人撤退,追擊一番,有了露粱海戰,此役明朝損失了大將鄧子龍,北韓損失了名將李舜臣,當然,殲滅日軍也不少。
也就是說,在豐臣秀吉去世之前,明朝和日本一直處於對峙狀態,雙方互有勝負,僵持不下。跨海作戰的日軍面對明軍,並沒有呈現出潰敗之勢。所以,從戰爭層面來講,明朝可以說並沒有勝利。
其次,從每次戰鬥來看,雙方也算是互有勝負,有來有往。最初的李如松在平壤大敗日軍,但後來的碧蹄館之戰,李如松又敗給了日本人,之後,明朝和日本開始談判,第一階段的戰鬥結束。
而第二階段,可以說明朝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勝利
鎬等以為然,分兵圍十日夜。倭用炮者,從隙發,多命中,彈皆碎鐵為之,中多疊傷。然倭亦飢甚,瞰我師稍怠,偽約降緩攻,而冀行長來援。行長亦慮我襲釜營,不敢輕進。乃選銳卒三千,虛張幟蔽江上。北韓將李德馨訛報海上倭船揚帆而來,鎬不及下令,策馬西奔。諸軍無統御,皆潰。清正縱兵逐北,軍士死者萬餘,遊擊盧繼忠三千人殲焉。鎬、貴奔星州,撤兵還王京,會同邢露布,言尉山大捷。諸營上簿書,士卒亡者二萬。十月,董一元遣步兵遊擊茅國器、彭信古、葉邦榮前攻城,騎兵遊擊郝三聘、馬呈文、師道立、柴登科繼之。遊擊藍方威攻其東北水門,自辰至未,彭信古用火橫擊寨門,碎城垛數處,步兵競前拔柵。忽營中橫破,火藥發,煙漲天。倭乘勢衝殺,固城援倭亦至,郝三聘,馬呈文率騎兵先走,遂大潰,奔還晉州。而大敗則有兩次。所以,如果豐臣秀吉不死,萬曆年間的這場戰爭,可以說不會這麼快結束。萬曆之所以能夠打贏,是因為這場戰爭本身就是國力的比拼,就綜合國力層面而言,明朝雖然已經開始衰落,但畢竟體量巨大,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相比日本而言還是佔優勢的;再者,日本豐臣秀吉的死亡,導致國內局勢再次動盪,日本因此退兵。
綜上,明朝並沒有輕輕鬆鬆擊敗日本,而是花費了鉅額的經費,出動了將近二十萬人,耗時七年,才在豐臣秀吉死後,打了日本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