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都弩
-
2 # 小鬼筆錄
中原這個回答我可能有更好的見解,中原呢是外族對我們華夏族所在地方的簡稱,也就是說我們華夏族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原,秦朝,漢朝時期中原就是陝西,山西,河南這塊,唐朝時期還是這三個地方,畢竟,我們在宋代以前我們世代居住的地方就是在北方,後來五胡亂華,我們的祖先被迫去了南方,開始對南方有所建設,建立了國家,然後中原就是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方,後來明朝建立呢又是隻當時的全明朝的版圖,那就大了去了,蝸牛就不一一說了,這就是我的見解,望採納
-
3 # 靈山禪師
♥中原,指的是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禹貢》九州中心位置的豫州。按原出處來看,逐鹿中原,更有取得天下,成就王業的意思。稱霸中原,僅是凌駕於別人之上的意思。
♥稱霸中原,出自春秋時期其他諸侯及世人對齊桓公的評價。齊國偏於一隅,至齊桓公前在眾諸侯中一直處於弱勢。齊桓公上位以後,任管仲為相國,對齊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進行深化改革,使齊國國富民強,人眾兵廣。針對周王室羸弱,眾諸侯各自為政,不奉王召的時勢,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聯合幾家諸侯,分別對入侵燕國的北方少數民族、魏國進行軍事打擊,取得大勝,在諸侯中樹起威信,也受到周天子嘉獎。齊國本身的富強,結合周天子的許可,齊桓公大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九次聯合諸侯,對中原眾諸侯發號施令,稱霸其上。
♥逐鹿中原,其原話是“秦失其鹿,逐鹿中原”,是韓信的軍師蒯通說的。韓信被封齊王時,駐紮山東,手握重兵,在楚漢之爭中舉足輕重,倒向誰誰勝。針對天下局勢,蒯通曾勸韓信自立,以代時機而取天下,韓信再三斟酌還是出兵與劉邦東西夾擊,於垓下大敗項羽。至公元前197年,韓信原部將陳狶在代州造反,建立代國,韓信迫於劉邦多疑而自保,事前曾與其約好,準備在京城長安起兵呼應,無奈事發被舉報,身死長樂宮。公元前196年冬,親率大軍消滅陳狶的劉邦班師回朝了,詢問呂后對韓信的處理情況,遂知道了蒯通勸韓信自立的事。“秦失其鹿,逐鹿中原”這句話,就是在劉邦審訊蒯通時蒯通說出來的。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比較糾結,因為中原從來就是一個歷史性名詞,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原所指的地區範圍也不一樣。
簡單說來,隨著中華民族不斷擴張和民族融合,將周邊的區域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中原所指的範圍也在逐漸擴大。
1、先秦時期——河南及其周邊
最早的中原概念起源於先秦時期,大禹治水時分天下為九州,豫州居於天下之中,即為當時的中原,今天的河南省簡稱豫,和豫州有極大的關係。
河南省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河洛文化是其典型代表。其中河圖被認為是易經八卦的源頭,洛書則給了大禹治水以重要的啟示。
先秦時期中國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因此分裂是當時的主要社會形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是東周時期,河南省及其周邊的諸侯國被稱為中原國家。
春秋時期,相繼出現了五個霸主。這些霸主稱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率領軍隊到中原地區舉行會盟,因為這裡位於東周都城洛邑的附近,諸侯國可以在此代行周天子之權,號令天下諸侯。
為了稱雄稱霸,各國爭相發展自己的國力,這一年在先秦時期著名的史書《左傳》中有明確記載,在這部惜字如金的史書中。在描述楚國時用了這樣幾個字:“中原各國,始懼楚也。”
2、秦漢時期——陝西山西南部及河南大部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專制王朝。
因為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中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有了一個巨大的飛躍,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就不再單指河洛地區。
此時的關中平原,作為大一統帝國的都城成為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此時的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則成為帝國輻射東部的核心。
因此自秦朝開始,中原地區作為中國的政治核心區,範圍開始逐步擴大。
漢朝時期,中國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州”一級行政區劃。在“漢分天下十三州”的整體框架下,中原地區作為司隸州成為帝國的京畿之地。
3、南北朝至兩宋時期——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
漢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第二個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原的概念,再次得到發展的時期。
西晉滅亡後,東晉在南方建國,北方陷入少數民族之手。東晉滅亡後,南北朝正式開始。
在這一時期,無論是蜀漢還是東晉,當權的統治者都有或多或少的北返意向。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強調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這裡的中原指的並不是關中地區,而是整個長城以南的北方。
由於南北朝時期的深遠影響,因此中國雖然在隋唐時期重新走向了統一,但是南北的分異,依然非常嚴重。到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和兩宋時期,國家重新陷於分裂。
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游就有一句著名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裡的中原指的就是長城以南的整個北方地區。
4、元朝至清朝——漢地18省
1279年崖山海戰後,標誌著元朝重新完成了神州的大一統。
而因為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以此時的南北分異就顯得無足輕重,真正有區別的是長城南北的農耕文明和非農耕文明的差異。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地區就不單單指秦嶺淮河以南的北方地區,而是指長城以南,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的廣大地區,這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形成的版圖大致相當。
明朝時期在國力由盛轉衰後,帝國相繼放棄了周邊區域,逐漸形成兩京13省的格局,而這一格局和這一時期的中原概念高度契合。
清朝入主中原後,漢地18省作為中原地區,成為一個獨立的統治單元與之相對應的是長城以北的蒙古高原,以西的青藏高原,西北的西域以及東北地區等板塊。
所以中原地區隨著歷史的發展概念是在不斷演進的,而且隨著先輩們的篳路藍縷的開拓,封建政權的統治區域在一步步膨脹,中原所指代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張。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林屋公子
“原”本義是原本的意思,後來分化出了“源”字來代替,而“原”則取代了“邍”原野的意思。“邍”的本義就是高平之野,而“中”是中央、中點的意思。所以“中原”就是指中央的原野。“中原”的來歷應該可以上溯到商代。商代以自己為天下的中心,號稱“中商”;四周的方國也被冠以四方的稱呼,比如周王就被冊封為“西伯”。商朝統治的腹地在今天河南省一帶,而周國當時在今天陝西省一帶。
之後周武王滅商,稱自己要“宅茲中國”,也就是說要在“中國”安家,後來就修建了洛陽城。同時把山東江蘇一帶的異族稱為東國、把安徽湖北一帶的異族稱為南國,可見當時的“中國”還是今天的河南省一帶,被視為天下的中心。不過後來“中國”逐漸和“華夏”等同,成為一個政治文化共同體概念。之後也就有了“中原”的地理性稱呼,比如《左傳》中晉文公就說“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也就是退避三舍的出處了。可見中商——中國——中原的地理含義是一脈相承的。
-
6 # 風雨中的梅雲
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於韓信的軍師蒯徹。話說韓信死前曾喊道,悔不聽蒯徹之言,才有今日下場。劉邦回來一聽,立即命人緝拿蒯徹。逮到後,劉邦問他,你為何要唆使韓信造反?蒯徹道,秦朝丟失一隻鹿(大概有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吧。蒯徹在這裡用鹿來比喻江山社稷),天下群起而取之。眾多人中,也只有腿長腳快者才能得之。那個時候,有什麼君臣關係?有什麼造反不造反之說。劉邦聞之,隨然不悅,但還是赦免了蒯徹。從此以後,鹿就被大家比喻為江山社稷。中原的歷史則最為久遠。在最早時候,河南以及河南四周的部分地區由於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再加上黃河流域水資源豐富,聚集了許多的華夏族人。再加上週文王在嵩山立的一塊石頭時,指著石頭說,這是天下之中心。隨後,河南之地被稱作中土,人口增加後,商業貿易也隨之興盛了起來。這個時候的中土也被人稱為中州。隨著時間的不斷前移,中州也被稱為中原。最後就被稱作中國。謝謝。
-
7 # 空中花園9527
首先,弄這個題目的人絕對不是河南人,是哪裡人?西安!西安人為什麼天天弄這些扯淡的題目呢?“大山讓我來尋山”,後面緊很幾個搖旗吶喊的小小助威,西安網民起轟、罵人,他們扯淡很配套。什麼是“中原”?河南省全境、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北部、安徽西北部、湖北襄陽地區、山西南部,這叫廣義上的“中原”,然而,大中原的核心是河南省,“獨立叫法”只有河南稱得上“中原”,當華人民說到“中原”這個概念時,首先想到的是河南省!所以,偏西、偏僻、裡邊人出不去、外面人進不來、西安那點一盆水歷史文化,怎麼能和
如浩瀚大海的中原歷史比?一盆水能裝下什麼?它只能產生“小魚小蝦”比如讓西安人興奮不得了的“兵馬俑”。大手筆的“中原大地”產生了許多古都,比如洛陽,那是華人的根、民族的源、中國名字的源頭、中華歷史文化搖籃;比如開封、比如安陽在這裡產生了讓華人拍胸脯的殷墟“甲骨文”;比如商丘;比如許昌,等等。“中原大地”每個地方,它的歷史都於民族歷史息息相關。“中原”歷史對中國影響有多大?比如語言,說河南話、近似河南話有多少?恐怕不下3億。中國5000年或8000年或更久,根在中原的人有多少?遍及全國,連同他們後代有多少?恐怕也有數億。現在陝西一半以上都是河南人,這是什麼?這就是中原對華人影響。比如,豫劇,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西藏、山東、安微、湖北、江蘇等等都有豫劇,這不是簡單豫劇的問題,這是中原文化對華人影響有多大?比如,少林、陳氐太極,為什麼統統產生在“中原大地”?這就是“中原文化”對華人的影響。所以,西安就別天天弄題目胡絞混,和中原比歷史不是自尋煩惱嗎?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逐鹿其實就是比賽的意思,而逐鹿中原就是爭奪天下的意思了,就是各方勢力打到最後看誰能做天下之主。逐鹿中原典出史記,也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也就是秦朝滅亡失了天下,劉邦、項羽以及六國舊貴族爭奪天下。
後來范文程也用了這個典故。在多爾袞得知李自成進入北京,明朝滅亡之後,動搖了多爾袞入關的意志。吾嘗三圍彼都,不能克。自成一舉破之,其智勇必有大過人者。范文程如此勸諫多爾袞,打消了多爾袞的疑慮。
蓋明之勁敵,惟在中國,而流寇復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中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范文程指出,明統已亡,清朝實際上是和李自成等農民軍爭奪天下。所以要嚴飭軍紀,以弔民伐罪的旗號入關,才能減輕關內的抵抗,實現清朝入關的宏圖偉業。
至於中原一詞,就是地理名詞,狹義上指黃河中游,也就是河南、河北、一帶;廣義上就是關內的意思,你也可以理解為今天的內地。當然中原一詞的含義並不這麼簡單,一詞中國古意為中原之國、中央之國,往往用作古典王朝的美稱,誰取了中原,就等於誰擁有了征服天下的合法性。
所以逐鹿中原就是徵天下的意思。至於稱霸中原則是另一層含義,大部分情況下用於群雄割據時期,有時候也具備取天下的意思。
全文完
-
9 # 有書博物館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它有三層意思。
一、狹義上是指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範圍為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
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
二、廣義上來說,周代以前的華夏民族聚居地都可以稱為中原,也就是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
解放戰爭時的中原局中原解放區就是指的這一地區。
古人說的“逐鹿中原”指的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三、 延伸意義上的中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
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狹義意義上的中原建都起。
孕育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聞名海內外的中華古都,是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區。
狹義的中原已經逐步失去它的中心地位,華夏政治經濟文化正賓士在更廣闊的中原大地。
-
10 # 開軒工坊
逐鹿中原,還真不在河南,在河北。三皇五帝的中心,在陝北、山西、河北一帶。
唐堯之所以稱唐,就是他的都城四方臺在山西中部,李唐王朝的國號也因為是從唐地起家,唐是山西的古稱。
舜帝的都城媯汭,在媯水旁,在晉南一代。舜帝建媯汭城,目的是聯絡華夏和東夷,也就是晉南以北以西是華夏,以南以東是東夷。甘、陝、晉、冀東、豫東北是華夏族範圍,山西陝北是華夏中心。冀西、魯、蘇、浙一代是東夷。
豫西的有苗氏是三苗聯盟的首領,三苗範圍最大,河南大部、鄂、湘、黔、川、渝都是三苗聯盟勢力。
三苗九黎的人稱為黎民,華夏堯舜封姓眾多,稱百姓。黎民百姓就是這樣來的。
舜統一華夏東夷,禹進一步統一三苗,直到禹開始,華夏勢力才南遷。禹之前,黃河氾濫,黃河下游的河南並不宜居,三皇五帝大都在黃河西北和華北一代活動,中心是山西。當時的氣候陝北和山西植被豐茂,水土豐饒,是上佳之地。而黃河中下游,經常有水災,大禹治水後才改觀,中心南移。
回覆列表
中原,字面意思中央大平原,狹義上指今河南省,擴大一點指今晉冀魯豫四省,因華北平原主要在這些地區,範圍再大一點指中國漢族人口區域,再大一點整個中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