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稷下學宮426
-
2 # 亭殿閣
很多人第一次瞭解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前期輔佐劉備先後奪取荊州、益州,可謂百戰百勝。後來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要麼是因為糧草不足退兵,要麼是因為後方奸臣搗亂退兵,要麼是劉禪中離間計退兵,要麼是諸葛亮本人身體問題退兵,反正總能找到退兵的理由。
在戰場上,諸葛亮可謂運籌帷幄,多次將司馬懿打得丟盔卸甲,最後一次北伐更是將司馬懿圍困在上方谷,若非天降大雨,司馬懿休矣,只是依據《三國演義》來吹捧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一種極端。漸漸的,人們開始陷入另一個極端,某些網文作者,自詡為所謂的正史黨,開始散步另一種不負責任的言論:諸葛亮軍事能力特別差,正史郭淮、曹真、司馬懿隨便拿出一個人都能夠吊打諸葛亮,很多網友又被這類網文帶偏,開始陷入另一個極端。不管他們是否真的看過《三國志》等史書,稍微有人去反駁那些亮黑的言論,為諸葛亮正名,就會被扣上:《三國演義》看多了的帽子。
然而可笑的是,部分亮黑居然不知道諸葛亮到底幾齣祁山?死諸葛走生仲達是歷史還是演義?更有甚者,直接指出空城計中,司馬懿放過諸葛亮是因為要養寇自重,相信看過《三國志》的小夥伴們都應該知道這個言論有多可笑,其實亮黑的“諸葛軍事三流”論,和亮吹的“諸葛軍事無敵”論,都是兩種極端。本著不吹不黑的原則,為大家分析一下,在正史中,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水平。
諸葛亮前三次北伐乃至自衛反擊戰的主要對手並非司馬懿,而是魏國的大將軍——曹真。在亮黑眼裡,曹真可是一位厲害角色:屢次挫敗諸葛亮的北伐,軍事能力甩諸葛亮幾條街,然而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麼?諸葛亮北伐經過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派遣趙雲作為疑兵以誘惑曹真,結果曹真果然中計,進駐郿縣,與趙雲對峙於箕谷,諸葛亮則突襲祁山,幾乎兵不血刃奪取隴西三郡,魏國震動,魏明帝曹睿為此親自坐鎮長安,又從荊州臨時抽調張郃率軍與馬謖戰於街亭,最終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被張郃打敗。這次北伐,自從曹真進駐郿縣以後,就沒他什麼事情了,最終魏國能夠反敗為勝,靠的是魏明帝親自調遣的張郃,與曹真何干?甚至司馬懿的貢獻還有大於曹真,因為張郃當時在荊州,而司馬懿奉命鎮守荊州前線負責防禦孫權,張郃應該算是司馬懿的手下。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雖然受阻陳倉,但是反殺了曹真派遣追擊諸葛亮的大將王雙,實際上陳倉之戰,諸葛亮早已經提前寫信給諸葛瑾告訴了他的目的,這為了側應東吳發動的戰爭,當時東吳在石亭大破魏國大司馬曹休,魏軍增兵東線,為了減輕東吳壓力,諸葛亮出兵陳倉,成功將曹真的關中軍吸引到西線,周瑜在關羽絕北道、張飛助戰的情況下,奪取孤城江陵用了接近2年時間,鍾會直到鄧艾偷渡陰平,後主投降,都沒能攻克被重重圍困的漢、樂二城,諸葛亮攻陳倉,只不過是攻了不到一個月,攻不下來不是很正常麼?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輕而易舉的奪取了魏國的武都、陰平兩個郡,並且迫使郭淮倉皇逃竄,這時候,曹真在哪呢?自衛反擊戰,曹真率領10餘萬大軍進攻漢中,卻無法突破漢中防線,虎頭蛇尾的退軍。假如陳倉之戰算諸葛亮敗,那麼漢中之戰,曹真豈不是敗的更慘?而且諸葛亮還派遣魏延偏師西入,在陽溪把郭淮打得丟盔卸甲諸葛亮與曹真的這四次對決,只有第一次北伐勉強算是失敗(這功勞還得算在張郃頭上),其他三次對決都是佔據優勢,不知道亮黑們說;:曹真屢次挫敗諸葛亮北伐,吊打諸葛亮的結論從何而來?
實際上,無論正史還是演義,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都是不容小窺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回覆列表
諸葛亮是個通才,陰陽八卦,兵勢陣圖,天文地理,無所不學,滿腹經綸,博學多才,一說起孔明,人們都會知道他的許多奇謀妙計,如經典的草船借箭,舌戰群儒,隆中對,火燒博望坡等等,然而卻是博而不精,也導致了日後他掌權蜀漢政權時,只是博管而沒有精管,事事插手,親力親為,總想以一己之力撐起蜀漢天下,力挽狂瀾,還於舊都,無異於南柯一夢。
人民永遠是創造歷史的主力軍,用人民而不依靠不相信人民,敗是必然,諸葛亮的弱點充分體現在軍事上,孔明自小深受儒家主流文化的影響,高風亮節,重視禮教,修養極高,其思想屬於清流派,以維護和恢復大漢正統天下為己任。
生於亂世,長於亂世,學於亂世,卻以盛世之謀治亂世之平,無異於思想禁錮,束縛軍事奇策的充分發揮,孔明的軍事思想總體上來說是穩紮穩打,步步推進,一生好於謹慎,謹慎是優點,同時也是缺點,尤其在變化無常的戰場上,過於謹慎往往會貽誤戰機,試看蜀漢大將魏延獻奇策,出奇兵,襲長安,雖是一支險兵,但如果謀劃得當,便是奇兵,更是事半功倍,達到意外的戰果,也許一戰便可定乾坤,可是孔明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可惜了天賜良機,戰機稍縱即逝,兵者詭異也,出奇方能制勝,遵循教條的軍事理論思想,難以應對多變的戰局,不得不說,這是諸葛亮軍事上的一個致命點。
再則,諸葛亮也有用人不當之處,馬稷街亭之敗便是最好的證明,劉備在世時,便告誡孔明,馬稷其人言過其實,不堪大任,諸葛亮不聽勸告,以為馬稷在自己身邊學習多年,又親自指導,深信自己調教出來的學生能當大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朝街亭失守,北伐之謀前功盡棄。 用關羽鎮守荊州重鎮,大家都知道關羽自以為武功高強,天下無敵,一般人都不會放在眼裡,傲慢到極點,即使東吳之主孫權想要和關羽聯姻,也輕視江東俊傑,甚至說出“虎女不嫁犬子”帶有輕蔑性的言辭,作為獨擋一面的大將,竟然不顧兩國外交,聯盟的國策,隨心所欲,破壞兩國友好聯盟,屬於愚蠢之舉,也是關羽性格缺陷所致,最終使蜀漢政權喪失了荊州重鎮,重創了蜀漢政權的元氣,戰略要地的失去,加速了蜀漢的滅亡,孔明難道沒有察覺關羽的性格缺陷嗎?怎麼會把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天下重鎮交給一個如此不識大局的人呢?
最後,數次北伐,皆以失敗而告終,除了人為之外,更多的是國力難以支撐和戰略上的錯誤造成的,蜀漢政權,在三國當中實力最為弱小,人口,糧食和經濟實力都難以支撐連年發動的戰爭,並且主動出擊,川蜀之地,崇山峻嶺,河流縱橫交錯,道路崎嶇不平,行軍亦不易,更何況還要運輸大量的糧草,輜重,軍事裝備,遠涉千里作戰,疲憊之師,無論是北伐還是南歸,都是一件不易之事。糧食來源於千里之外的益州,補給線延綿千里,一旦糧草被敵軍燒燬,或是與敵軍打持久戰,後果便是不戰自敗,自退,後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博弈中,司馬懿就是看穿了漢軍的致命弱點,於是和諸葛亮持久對峙起來,無論孔明如何挑釁,皆不應戰,果然,司馬懿拖死了諸葛亮,漢軍也不戰自退,諸葛亮一生數次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顧國力和戰略環境的制約,拋棄東聯孫吳,北坑曹魏的初定國策,不思發展內政民生,壯大國家實力,反而以弱國之力數次對強國發動收效甚微的戰爭,既拖死了自己,也拖垮了蜀漢政權,最終累死五丈原頭,留下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悲嘆罷了,哀哉,悲乎,痛哉!
可見,諸葛亮的軍事實力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超,遇到一般智謀之士還應付得了,要是遇到像司馬懿這樣的軍事天才敵手,諸葛亮也顯得無可奈何,當然,諸葛亮一生所表現出的氣節,忠誠,正直,無私,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節操值得歷代後人推崇,尊重和讚賞!此為一家之言,如有高論,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