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待我施為地煞變
-
2 # 生生nienie
張愛玲的一篇散文當中寫了非常多的美食,基本以“吃”為主題而只言吃,對於讀者來說,印象應當不在淺者之列。
她的那篇散文在當時被刊印出來的時候,因為文中所提的生活過於“精緻”還被很多作家嘲諷。因為以中國當時的經濟水平與緊張局勢,很多百姓能夠填飽肚子已是別無他求了,然而張愛玲的文中,確是寫遍她走過地方的國內外所有美食。
儘管那篇文章以如今的視野看來,其實是不足以用“奢侈”二字來形容,讀完之後,你只會感嘆寫出這篇文章的,一定是個走了很多地方,胸懷與情趣都是人中翹首之人。
她言“吃”的字裡行間裡,其實更多的是人文還有對於“吃”的追求過程,卻很少言及食物本身的色,香,味。但是在有限的文字描述裡,卻依舊能夠領略出她筆下的食物之美。就像一場旅行,真正讓人記憶深刻的往往不是去看過的那些景緻的繁華,相比於樣貌之美,我們更容易記住旅途當中遇到的人和事亦及那座城市的人文。
美食,視之嗅之品之皆美,就稱之為美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愛美食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以及“身健在,且加餐”的追求,也是成就美食之美的一部分。
-
3 # 拆書幫一諾
汪真祺《人間滋味》中對他家鄉江蘇高郵鹹蛋的描寫令人念念不忘,正好端午節臨近,這道美食也特別應景。
汪老在其中一篇名為《端午的鴨蛋》的散文中記錄了詩人袁枚寫的“醃蛋”的做法。《醃蛋》文不長,汪老看完後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
“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紅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面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人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看到這段描寫,我不禁想起小時候過端午節時,家裡飯桌上裝滿了一盤的鹹蛋。鹹蛋通常都是中間橫著切一刀,一分為二。溫潤如玉的蛋白,紅得流油的蛋黃,讓人看著就食慾大增。用勺子一點一點挖著吃,剩下的半邊蛋殼,我們一般會用來裝沙子,國玩過家家的遊戲。
想著想著,我忍不住到網上訂購了汪老家鄉的鹹蛋,早上就著稀飯吃,簡直是人間極品。
汪老真得是一個懂生活的人,書中還配有他親自畫的插圖,看著賞心悅目。這本書我收穫最大的,除了增長見識外,還了解了很多沒吃過的美食,甚至還認識了一些生僻字。
回覆列表
看過一箇中篇小說《豪賭血絲龜》,作者對吃挺有研究。主角是個花花公子,吃喝嫖賭無所不通。一天去酒樓,老闆給他報菜:蒸熊掌、燉燕窩、燒駝峰、燉魚翅、烤鹿尾。他都仨字:吃膩了。
老闆正犯愁,大少爺說給我燉碗鯽魚腦吧。於是全體酒樓的出動,把縣裡所有鯽魚都買來,半熟了取腦,可是還是不夠一碗。於是加上點凍菠菜心、凍豆腐,生蛋清。又在一盆驢血里加上鹽,不停攪拌,緊出半白的驢血黃。燉在一起,非常鮮非常嫩。一直想嚐嚐,但知道不可能,一碗鯽魚腦比熊掌、魚翅珍貴多了,抗戰時湯恩伯用這道菜宴請過貴賓。
《宰相劉羅鍋》裡乾隆請劉墉跟和珅吃烤羊肉,給他們說:“這羊從生下來除了喝奶,就是吃河邊的嫩草和各種草藥,故而它的肉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鹿鼎記》裡,天地會給韋小寶送的茯苓豬:這豬隻餵雞蛋和茯苓,渴了就喝花雕酒,豬肉大補。
一篇故事裡,鹽商家裡用人參、白朮、冬蟲夏草餵雞,蛋的味道非常鮮美。
《雍正王朝》裡年羹堯喜歡吃大白菜——把一顆很大的白菜全都扒了,只留中間一點心。
這四種食材真讓人可望不可及,能嚐嚐多好。
《康熙微服私訪記3》裡的食盒記,噶禮喜歡吃,炒個豆芽都要用蛋清、火腿絲、辣椒絲過一遍。
一篇西北遊記裡寫那裡的燒羊肉非常過癮,燒羊肉用的湯裡有老母雞、童子雞,各種山珍,各種海味,百禽肝膽,藏紅花、冬蟲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