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號人

    我覺得可能第一是因為吳三桂開始是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的,唐通就已經在山海關了。第二,山海關固若金湯,從外面攻不破,但是從反方向就不一定了。第三,可能山海關守軍聽說吳三桂要降清,不想做賣國賊不想做名族罪人而士氣不高,不願意賣力。第四,闖王那時候士氣也較勝,將士拼命,人數和援兵佔優。

  • 2 # 愛看愛思考

    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地點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秦皇島市最主要的三個區,北戴河區,港口區和山海關區。北戴河在山海關內,山海關外屬於遼寧省的綏中縣。一片石大戰的這個一片石,在哪裡?在北戴河區。也就是說,李自成的隊伍並沒有進入到山海關。而是在山海關內的一片石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大戰一場,原本是勢均力敵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人數上處於劣勢,但是早就得到了吳三桂效忠的滿清軍隊,大搖大擺的進入到了山海關內埋伏起來,突然發動襲擊農民軍敗北。農民軍勝仗好打,敗仗很容易演變成為潰敗。這個就強軍和烏合之眾的差別,所以李自成的軍隊發生了大潰敗。

  • 3 # 安定郡小書生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慶、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吳三桂在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

    在鎮守三海關期間,吳三桂面對清軍的攻勢,已經開始動搖,頻頻與清軍接觸,之所以沒有投降,是因為崇禎皇帝還在位,對吳三桂非常倚重,且吳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

    不久後,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開始兩頭投機,一邊積極與清軍多爾袞接觸,一邊與李自成接觸,已經失去戰心。面對李自成軍隊時,還想透過投降談判來拖延,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因此剛一接戰,就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最後,多爾袞乘機抓住時機,與吳三桂聯合,讓李自成軍隊大敗。

  • 4 # 你雷鋒叔叔

    因為李自成進了北京以後就開始腐化了到處撈錢而且開始過於自大了起來原本他的軍隊戰鬥力就不是很高屬於屢敗屢戰型

  • 5 # 北洋海軍炮手

    實際上,清軍並沒有真正攻擊過山海關,原因很簡單,因為沒必要。對於清軍來說,入關就好比伐大樹一樣,一點一點的砍才行,所以清朝在入關前,一直奉行消耗明朝有生力量的玩法,等到時機成熟再大舉入關。

    應該說這一套戰略是很有效的,清朝在入關前至少消滅了三十萬明軍,其中不乏精銳部隊,尤其是在松錦大戰後明朝僅剩的精銳部隊被清軍消滅乾淨,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同時,清軍在入關前五次破關,掠奪了大量的財物以及人口,嚴重削弱了明朝的實力。所以,崇禎自掛東南枝後,明朝可以用無政府來形容,對於清朝來說,這是代價最小的時機。

    至於山海關大戰,吳三桂部大約四萬人,李自成部有十餘萬。不過按照李自成的玩法,李部精銳為反了水的明朝西北邊軍,戰術和吳部大致相同,這部分李自成輕易不會動,因為李自成還有大量的炮灰,所以李自成透過炮灰消耗了吳部的有生力量。對於吳三桂來說,他沒李自成那麼多的炮灰,時間長了對他不利,因為李自成的精銳部隊還沒怎麼動,如果被消耗差不多了,那麼李部的精銳部隊壓上來,他只有等死的份。

    作為一個軍閥,權衡利弊是必備技能。對於多爾袞來說,能走山海關他就沒必要繞道,而吳三桂投降並開啟山海關這麼大的一份大禮,多爾袞怎麼也要給與豐厚的回報。而且在吳三桂看來,他知道明軍的斤兩,李自成人再多對於清軍來說也是送人頭,既如此,他還不如跟著清軍打順風仗。所以,吳三桂開關投降是水到渠成的。

    在確定吳三桂剃髮歸順之後,提前趕到的清軍騎兵開始入關。有人可能會問清軍步兵和炮兵哪去了,其實很有意思不,清初八旗步兵尤其是精銳步兵大多是下馬步兵,可以跟著騎兵機動;而炮兵和輜重確實落在後面了,因為這些玩意過於笨重,所以只能騎兵和下馬步兵找趕赴戰場。

    但是多爾袞還是不放心,因為他知道吳三桂就是一個軍閥,要是這貨沒有誠意咋辦?所以多爾袞就讓吳三桂出陣,他領著八旗大軍先觀戰再說;而吳三桂也知道多爾袞的心思,他也需要在新主子面前表現一番,所以吳三桂打的十分賣力。所以,吳三桂納了投名狀,以及雙方消耗巨大的情況下,多爾袞命令手下的四萬騎兵發起了衝鋒。

    騎兵衝鋒的場面萬馬奔騰,對步兵是心理的震撼,尤其是清軍當中人馬具甲的重騎兵衝鋒更是足夠擊垮已經疲憊不堪的李自成部的心理防線了。一片石大戰,足夠讓李自成心疼了,他心疼的不是損失了多少炮灰,而是他的精銳部隊損失慘重,他失去了和清軍叫板的資本,最終被一鋤頭刨死。

    全文完

  • 6 # 火器工坊

    事實上吳三桂守山海關,並沒有很多年,也就是1642年到1644年這兩年,而且吳三桂的前沿陣地在寧遠城,山海關作為大後方,已經很久沒有受到戰火的侵襲了。

    在1642年明清松錦大戰結束後,明軍全線潰敗,只有吳三桂帶著近2.7萬的殘軍慌張的逃到了寧遠,準備依託寧遠高大的城牆和威力強大的西洋加農炮抵抗清軍的追擊。然而大獲全勝的皇太極並沒有乘勝追擊,一方面是皇太極已經出現病恙,不適合繼續指揮軍隊出戰;另一方面,持續了近三年的松錦大戰,對清軍的消耗也是不小,雖然明史、滿文老檔和清史稿對於這次戰爭清軍的損失並沒有提到,但是從明實錄的反映來看,清軍此前的八旗兵力在14萬左右,其中滿八旗差不多有10萬,而清軍入關時,入關八旗軍總數12萬(當時關外清軍一共20萬),其中其中滿軍不過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也就是說,松錦一戰後,清軍滿八旗損失了至少近萬,蒙漢不可估計,因為入關之前滿洲沒有綠營軍,固松錦之戰俘虜的明軍除了充軍便是當農民或者成了奴隸(為了防止蒙漢作亂,這兩旗分別總人數不得超過三萬)。在松錦大戰之後,清軍沒有南下,而是選擇北上征服黑龍江,並將索倫部和達翰爾人收併入軍,來補充損失的兵員,也就是說滿八旗在此次戰役中的損失絕不止3萬。

    在1643年,多爾袞嘗試領兵進攻寧遠,時大清一共發兵6萬,而吳三桂透過擴招,又將軍隊增添至5萬人不到。這次的寧遠大捷如同17年前的那次一樣,明軍憑藉城堅炮重又一次的擊退了清軍,而多爾袞也意識到大清元氣尚未恢復,而且新擴充的軍隊還不適於作戰。

    再說山海關大戰時,李自成有軍隊十萬多,吳三桂不到五萬,其中真正能打的只有那2萬精銳,而且此時的李自成也有紅衣大炮的加持,將山海關的城防視為無物,一通交火後,吳三桂的關寧軍差不多就只剩下一半了,而李自成的兵力優勢愈發的凸顯,所以沒有清軍的幫助,吳三桂打死也幹不過李自成了。

    事實上1644年的清軍元氣基本恢復,所以多爾袞才會有南下搶劫的動作,只是沒想到,困擾了大清多年的遼東軍閥因為快被李自成拔了這個事件給了多爾袞無限發揮的機會,讓大清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統一天下的路線中去。

  • 7 # 過去即歷史

    第一山海關是不是清軍必須攻克才能進入關內?山海關一直沒被清軍攻克是事實,這不能說吳三桂多厲害。因為吳三桂就那麼點人,如果清軍想拿下山海關,就是用人往上堆吳三桂也頂不住;清軍之所以不拿下山海關是因為沒必要拿下,當清軍打到山海關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兩個打算:看山海關的確是很堅固,不好打,就是打下來也損失不少兵力;第二個打算是山海關的戰略價值已經沒有了,打不打無所謂(也就是有了打下山海關的替代方案)。我們要知道,清軍打山海關的目的是什麼,不可能是打著玩或者單純炫耀武力的,清軍打明朝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清軍六次入關哪次不佔了好多明朝的地方,但搶劫破壞完直接放棄,清軍這樣不斷消耗明軍可以調動的資源,焦土策略執行的出神入化)肯定還有戰略目的,如果這時清軍有其他途徑可以達到同樣的戰略目的何必花大代價打下山海關,湊巧的是清軍就有這樣的選擇,長城防線那麼長,遼西走廊是很好走,但太行山脈也有不少平坦谷地可供軍隊透過也就是由塞外進入關內,這樣同樣不需要過山海關。清軍在面臨山海關的時候已經掌握了紅衣大炮等熱武器,清軍找個明軍防守薄弱的關口轟上它一天兩天的,這比打山海關成本小的多。事實上清軍早就這麼幹了,清軍六次入關哪一次過山海關了?都沒過遼西走廊,都是繞過遼西走廊從他西面過的。清軍最後入關跟農民軍決戰最初都沒走遼西走廊,軍隊都出發了才傳來吳三桂投降的訊息,走山海關比走西面更容易些,恰好農民軍主力就在山海關附近,多爾袞這才決定改走山海關與農民軍決戰。當初的寧遠城、山海關依然在明軍手裡皇太極不依然在北京城下晃悠了一圈,清軍繞過山海關進入關內,頓時清軍就把山海關的戰略價值給廢了。需要加強的是長城防線而不是某一點。清軍不打山海關而打別的地方,他們知道明軍重點防守遼西走廊,因為明廷認為清軍入關一定會走遼西走廊(這是最大的誤判),所以把防守清軍的主力放在了遼西走廊。但清軍沒有按照明軍的套路出牌。作為軍事家的清軍領導人極具有戰略眼光不會去花大力氣去打沒有多大價值的山海關的,留著山海關只會佔用明軍兵力分擔自己的軍事壓力,清軍好安心打別的據點,所以是清軍目的不在於必須攻下山海關,而是不想打山海關,或者沒必要。但我們得不出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真正阻擋了清軍的結論,是山海關的戰略價值存在與否決定吳三桂是否都被清軍滅了。

    第二個疑問,李自成為什麼可以快要滅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而跟清軍一交手就被打的打敗?這是非常稀罕的;

    這要說李自成的農民軍的特點了,農民軍本來就是種地的,沒有系統的軍事訓練,將領也不都具備領導才能,跟明軍打仗基本就類似於群毆,以人數優勢取勝,跟那些經過系統訓練的明軍還有清軍相比,不在一個層級上。明末三股勢力戰力應該是這樣的:清軍〉明軍〉農民軍,李自成打吳三桂可以占人數優勢,主要是軍隊人數是吳三桂的好幾倍,就是吳三桂的軍隊再厲害,也是抵擋不住一波又一波的攻擊的,可是吳三桂降清後清軍出現在關寧軍背後情況就變了,要知道李自成軍隊人數不比清軍人數少,也就是在人數上沒有劣勢。但是單兵作戰能力、將領指揮才能和軍隊實戰經驗獲取能力等都有個明顯對比,不需要多麼激烈的拉鋸戰,清軍輕而易舉打敗農民軍。如果李自成沒有人數優勢吳三桂也可能打不過,這不是小看李自成,是農民軍壯大的環境決定他的命運的。

  • 8 # 苟或

    首先,山海關的位置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開啟地圖搜尋“山海關”你會發現山海關的位置真的不是很好的關隘,看見了沒山海關就在那個藍色的圈圈裡,而且是在這個藍色的圈圈最靠海的那個地方。想過這個關很容易繞就完事了,以明代代航運技術繞這個關根本不費吹灰之力,無非是害怕被這個關隘的駐軍偷襲。

    其次,對於滿清來說想進入中原山海關真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一個誤區就是清朝撿漏,稍微瞭解點歷史的都知道大明百分之八十的精銳都是在遼東被清軍消滅掉,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明朝最後無力平復內亂。山海關對於滿清而且只是一個最近的選擇,而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為什麼清朝選擇打山海關?其實這裡的駐軍是明朝在遼東最多的,起初並不是為了預防清軍而是為了防北韓的,清朝攻取這裡無非是怕僅供的時候被山海關的駐軍繞後。而且清朝實際上曾經也嘗試過從其他關隘入關。

    山海關對明朝對李自成都不重要,吳三桂對他才重要

    其實山海關對誰都不重要,李自成也從未打敗過吳三桂,是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整個山海關裡面最有價值的就是吳三桂,所謂的5萬精兵對於滿清對於李自成都是自身的隱患,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五萬人到底有多少人是懷著異心的。倒是吳三桂很有利用價值一來給他高官厚祿可以籠絡人心,二來吳三桂的軍事才能可比這五萬精兵有用多了。

    清軍久攻不下是不存在的,只是山海關沒那麼重要,清軍在意的只有山海關駐軍的威脅,想要入關可不止有山海關這條路,在這裡投入大量的兵力是想消滅這邊的駐軍而不是真的想入關,要知道早在袁崇煥在的時候清軍就曾經繞關到北京城過。

  • 9 # 國史春秋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清軍無法攻克的是整條關寧錦防線。山海關距寧遠之間是300多里的路程,而錦州又是寧遠的衛城,清軍攻不下錦州,對山海關只能是望關興嘆。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兵敗身亡。第二年春天,黃太極捲土重來,在錦州與寧遠之間轉戰一個多月,結果死傷無數,無奈退回瀋陽。(多爾袞)

    那麼,之所以李自成能夠打敗吳三桂就很好理解了。

    一、李自成佔據兵力上的優勢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不足5萬,李自成號稱有20萬的大順軍,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但是李自成此次出戰志在必得,肯定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所以在兵力上對吳三桂有壓倒性的優勢。

    二、吳三桂戰略位置處於劣勢

    清軍攻打山海關是由外往內打,明軍以逸待勞,憑堅城大炮據守,清軍的野戰部隊發揮不出優勢,所以勝算的機率很小。李自成則是從關內往關外打,直接圍攻山海關,而吳三桂的後方是空虛的,寧錦防線沒有一兵一卒。而多爾袞的大軍已經接近山海關,雖然吳三桂主動請降多爾袞,但是多爾袞並沒有明確的表態。所以,吳三桂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只能示好多爾袞,突圍李自成。此時考驗吳三桂的不僅僅是戰鬥力,還有心裡承受力。

    三、李自成排兵佈陣上優勢

    李自成把大軍分成三路部署:左路駐紮在山海關西北的一片石,中路在山海關的正前方石河橫向列陣,右路直接攻打山海關。所以吳三桂被三路大軍合圍,插翅難飛,幾經突圍,損兵折將。

    李自成是在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正式和吳三桂交戰,到第二天的傍晚,吳三桂軍隊已經是精疲力竭,被李自成消滅只在頃刻之間。這時候,觀望了兩天的多爾袞的騎兵突然殺出,李自成猝不及防,被養精蓄銳的清軍一舉攻破。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 10 # 陸棄

    吳三桂守山海關時,背後依靠的是強大的明朝,吳三桂只是在前線罷了。清軍跟明朝的實力在那擺著呢,不可比。所以吳三桂守山海關,清軍多年無法攻克,實力使然。

    李自成攻克北京後,明朝已經滅亡了,吳三桂成為一個亡國的孤旅,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如果處理不好,會受到李自成與清軍的兩面夾擊,遭受滅亡的命運。李自成的兵力強大,幾十萬農民軍幾乎是吳三桂軍的十倍以上。所以憑實力,吳三桂是無法戰勝李自成的,何況他還有清軍的後顧之憂。吳三桂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降李,要麼降清,才能保住自己。本來吳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的,但李自成殺了吳三桂的父親,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才逼反了吳三桂,迫使吳三桂投降了清軍。如果沒有清軍的支援,李自成戰敗吳三桂,是很有希望的。但吳三桂與清軍合兵,李自成就不是對手了。畢竟農民軍的戰術素質跟清軍不在一個層量級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繁殖鷯哥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