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首先來看看魏延是個什麼人。

    魏延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這人是個謎。為什麼是個謎呢?因為在我們心中,至少有三種魏延的形象。

    (魏延的連環畫形象)

    第一種形象,是劉備眼裡的魏延。魏延是劉備的愛將,劉備進四川幫助劉璋打張魯的時候,魏延就一直跟隨。後來劉備和劉璋關係決裂,幫助劉備收拾劉璋時,魏延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那時候,劉備就封魏延為牙門將軍。要知道,趙雲一生也就是隻封一個牙門將軍,而魏延出道就是牙門將軍。這還沒完,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還讓魏延當漢中太守。劉備回成都後,漢中是抵禦北面曹操的最重要的城市。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應該張飛當,張飛自己也想當。但是劉備卻給了魏延。不但給了魏延,還封魏延為都亭侯。

    張飛和趙雲都是劉備身邊最重要的人,而張飛還是劉備的好兄弟,但是劉備卻把北面抵禦曹操的最重要的城市給了魏延,就像他把東面抵禦東吳的最重要的城市荊州給了關羽一樣。可想而知,魏延在劉備心中有多麼重要。

    第二種形象,是諸葛亮眼中的魏延。劉備去世,諸葛亮前後進行了五次北伐戰爭。這五次北伐戰爭,魏延都參加了。在這五次戰爭中,魏延都給諸葛亮提過一個建議,就是讓諸葛亮給他一萬人,他按照當年韓信的路線,和諸葛亮分兩路人馬向魏國進攻,他認為兩面夾擊才能取得勝利。但是,諸葛亮一次也沒有給過他,一次也沒有采納過他的意見。這讓他心中頗多怨氣。同時,由於諸葛亮對他的否定,讓他在全軍上下的形象越來越差,又和包括楊儀在內的同事關係越搞越不好。後來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魏延不執行諸葛亮撤軍的遺命,繼續帶軍北上。但是沒人聽他的,士兵們紛紛離開他,投奔楊儀。他只好自己和兒子一起逃走。後來被楊儀下令,馬岱帶兵追上,以叛國罪殺了他。

    (魏延的遊戲形象)

    第三種形象是《三國演義》的形象。《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一個有反骨的人。他在第一站就殺掉了他的主公、長沙太守韓玄,與黃忠的忠勇形象有天壤之別。後來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的時候,他一直想反,鑑於諸葛亮坐鎮,不敢有大動作。等諸葛亮一去世,他立馬造反。好在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錦囊妙計,授意馬岱把他殺掉。

    這三種形象中,哪一種形象才是最接近於魏延的本來面目呢?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形象就不說了,那是文學形象。咱們直接說剩下的兩種。我覺得,劉備眼中的魏延形象,應該是最接近於歷史真實的。魏延能征善戰,性格直爽,嫉惡如仇。是一個上上之選的將領。那麼,問題在於,諸葛亮為什麼屢次不用他的計策,對他不予重用呢?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諸葛亮這個人用兵很謹慎。“諸葛一生唯謹慎”嘛,諸葛亮是個不錯的政治家,但並非一個不錯的軍事家。用兵之道,在於出奇制勝。而諸葛亮唯一不願做的,就是出奇制勝。因為他覺得太冒險,他怕冒險帶來失敗。所以他不同意魏延的建議。二是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三軍統帥,他需要一言九鼎。而魏延多次反對他的意見,所以他打壓魏延,以樹立自己的權威。三是諸葛亮既然確定了姜維是接班人,怕姜維鎮不住魏延,肯定要故意打壓。

    (魏延的影視形象)

    現在我們來回答問題。如果諸葛亮死後,蜀國把軍隊交給魏延,而不是姜維,北伐能不能成功呢?我覺得還是比較難。其一,魏延的形象已經被諸葛亮破壞得很厲害,他在軍隊中肯定不會有權威。從最後所有士兵都離開他,就可以看出來。其二,魏延性格太直,不能團結大家,這讓他缺乏起碼的人氣。諸葛亮是一個很好的團隊領袖,他有很好的包容力親和力。魏延卻沒有,所以大家不可能依附他。其三,諸葛亮很謹慎,不太好;魏延愛冒險,也不太好。他那樣打仗,只有兩個結果,要麼就出奇大捷,要麼就全軍覆沒,而全軍覆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四,諸葛亮五次北伐,已經把國力耗散得差不多了,魏延如果接招,他接到的將是一個爛攤子。用這副爛攤子,顯然是打不敗魏國的。

    所有這些,都說明他接班不會比姜維好,只會比姜維壞。既然姜維都不能成功,魏延自然也不可能成功。

  • 2 # 火器工坊

    看了上面的幾個回答,感覺雖然大家都再說是按照三國志來講,卻還是受小說影響太深。魏延是個什麼水平,我們分析分析看看就知道了。

    豪言壯志

    在《三國志 卷四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裡面對魏延的描述開篇就是“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這也就是說,魏延是很有能力的,並且得到了劉備的充分認可,對於劉備的用人模式,往往只用極度信任之人,因此魏延可以說是劉備集團的大紅人,可以相信的內部成員。隨後劉備問魏延怎麼鎮守漢中,魏延的回答也是很大氣“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話可不敢亂說,畢竟當時剛剛佔據漢中,關羽還未出兵樊城,曹操的大軍很多還是壓在雍州的,因此作為漢中守將,眼裡可是很大的,魏延能夠頂此壓力,足以說明他個人實力的強大。

    善戰良將,心性孤傲

    230年,魏延出兵西入羌中,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大戰於陽溪,魏延大敗郭淮。季漢諸將對魏延的評價也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立功無數,多少有點自我膨脹。對於諸葛亮的穩紮穩打,魏延認為不是辦法,建議領一萬多人走子午谷打長安,和諸葛亮對雍州形成夾擊之勢。就算不成功也能重創魏軍,嚇他們一跳。當然,孔明打仗謹慎,沒有采納,今天倒是落下很多人都口舌,事實上仔細分析一下,如果你是諸葛亮,蜀漢就十萬兵,拿出十分之一賭博萬一都賠了要多少年才能補充回來,估計想到這你也不敢賭,這就是人在多高的平臺就會想多少事。

    當然,魏延的膨脹不止在頂撞領導上,因為自己功勞多,所以為人處事方面可能就有些牛逼轟轟的。通常諸將也就是對他敬而遠之。但是刺頭楊儀就跟他不對付,倆人一見面就跟打雞血了一樣。鬧得江東的孫權都說這倆就是倆胡鬧孩子。楊儀呢,諸葛亮是比較信任的,但也就是比較,在諸葛亮即將病逝的時候,他囑咐楊儀、費禕、姜維撤兵之事,特意說明魏延斷後,不聽話就把他留著,對沒錯,沒說魏延造反,沒說殺他,就是把他留下。對待魏延,諸葛亮看的很透,一個任性的能幹孩子。後來費禕摸魏延的口風,魏延說的是丞相掛了送回去就好了,兵留下繼續跟魏國打(任性),讓我聽楊儀的安排門都沒有。明白了,魏延之前的話是任性,後面才是重點,打死不聽楊儀的,就是說費禕來肯定是告訴了魏延丞相死了,楊儀指揮。魏延聽到楊儀做指揮,打死也不幹。於是提前南下燒棧道,之後就是兩人對罵,都上奏表,然後魏延的兵覺得魏延理虧,就都散了,魏延看情況不對,就往漢中跑,楊儀追上去讓馬岱殺了魏延,還踩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作惡不?”還殺了魏延三族。注意,諸葛亮的意思是別管魏延,楊儀卻背道而馳,不但殺了魏延,還殺了他三族,這就很過分了。而後來政府弄明白魏延北上是幹嘛呢?去漢中,不是降魏。去漢中幹嘛?第一,劉備當年讓他鎮守這。第二,北伐要經過這。之所以這麼想,就是因為魏延認定了自己是諸葛亮軍事上的接班人。這也不是他自己這麼想。書中原文“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後來楊儀不得重用,也是說了這麼一句話更能證明魏延的清白,原文翻譯出來就是“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如此看來,魏延死的冤。

    這樣分析完,我們能發現,魏延有將才,而且是個良將,但是做不了大帥,心氣太高,傲氣頗重,而且有點小心眼。如果他接替諸葛亮帶兵,雖然資歷能力服眾,但是想和姜維一樣運籌帷幄,恐怕是不行。

  • 3 # 圖說三國

      諸葛亮,字孔明,他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之一,也是劉備勢力發展的規劃者。不過術業有專攻,終劉備一世,他都幾乎沒有單獨領兵,成為一方統帥。到了劉備去世之後,他才先平定了南中叛亂,又五度率軍北伐,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及“推演八陣圖,鹹得其要”的成果。拋開其他不談,單說北伐一事。他一直懷有北定中原的理想,併為此而奮鬥,一直到病逝於五丈原。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他如此執著於此事,為什麼臨終前沒有將魏延選定為接班人,反而讓姜維繼承了他的衣缽呢?

      要知道,魏延是荊州人氏,在入川之前戰便已投奔了劉備,而且表現非常卓越——先是屢立功勳,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之後一躍成為了漢中太守。由此,我們不難得知,魏延資歷較深,能力也有過人之外,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有魄力,曾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對北伐也非常執著,曾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直言:“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司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死廢天下之事邪?”

      一、諸葛亮與魏延的北伐理念不和

      諸葛亮和魏延雖然都有北定中原的決心,但是諸葛亮的北伐建立在求穩的基礎上,他不敢也不能拿整個蜀漢去賭。可是魏延不一樣,魏延雖然更有魄力,卻也敢於犯險,如果依他之見,蜀漢入主中原的機會更大,卻也很容易迅速滅亡。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雖然倚重他的驍勇,卻不採納他的謀略,更不敢讓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二、姜維的用兵理念符合諸葛亮的心思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雖然不任人唯親,但是想要得到他的重用,必須得到他的認可,例如曾“好論軍計”的馬謖。姜維也是一個受到他認可的人,《三國志·姜維傳》記載,諸葛亮曾在寫給蔣琬等人的書信中提到,“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並稱贊姜維為“涼州上士也”。姜維既然能夠得到他的認可,自然在用兵理念等事務上,與他的想法一致,成為他的接班人,理所當然。

      三、諸葛亮害怕皇權受到威脅

      蜀漢的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魏延成為了軍方第一人,而且此人剛愎自用,且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再加上他驍勇善戰,善養士卒,一旦萌生反心,恐怕無人能制。而姜維不一樣,姜維只是一個降將,就算心懷不軌,也很難找到支持者,不會對蜀漢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

      四、他不想蜀漢窮兵黷武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諸葛亮如此選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想讓蜀漢窮兵黷武。畢竟自公元228年開始,到公元234年,7年的時間裡他出兵五次,已經對蜀漢計程車卒和戰略物資造成了極大的消耗,接下來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如果他選擇魏延做接班人,卻只能使蜀漢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另外,他的接班人並不直接是姜維,他與姜維之間,還有蔣琬、董允、費禕,縱使姜維與魏延一樣,對北伐充滿了執念,他想率軍出征,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攀上高位,不像魏延一樣毫無阻攔。這一點從“(姜維)每欲興兵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的記載,便可以看出。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一生以北定中原為目標,臨終前卻沒有將這一事業,託付給同樣抱有此志的魏延,反而選擇了降將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而他的出發點,則是為了保護蜀漢的根基,避免蜀漢因伐魏而亡。只可惜他機關算盡,蜀漢卻還是沒有逃脫窮兵黷武的結局。

  • 4 # 格局論壇

    不會的。

    魏延的性格跟關羽一樣~

    善待士卒而輕視士族。魏延與士兵可以同甘共苦,但是對同僚的關係非常不好,諸將都對他敬而遠之。尤其跟楊儀的關係形如水火。這也為後來楊儀用計殺掉魏延埋下伏筆。諸葛亮經常勸導他倆,但是也不行。

    魏延是諸葛亮的愛將,諸葛亮惜才,給魏延委以重任。是蜀漢北伐的先鋒主力。比如車騎將軍,都鄉侯劉琰與魏延關係也很僵,魏延居然對上司劉琰拔劍威脅(劉琰的官職僅低於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了袒護魏延把劉琰調回成都,因為劉禪的綠帽子事件把劉琰殺掉。所以這些事例說明,魏延是猛將,悍將,但絕對做不了諸葛亮的蜀漢軍政接班人,這樣的性格是得不到諸位大臣的配合和支援的。領軍在外很容易被猜忌,遲早也是身敗名裂。

  • 5 # 乾坤正法

    如此這樣,蜀漢會敗亡得更快。魏延有將才,卻無帥才。讓他執掌軍事,駐守一州之地沒問題,但是如果論到統籌全域性,玩政治平衡各方關係,就差得太遠了。一個連自身都謀不了的人,如何謀政?有人說,那商君和陸遜的下場不也挺慘嗎?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商鞅陸遜是中國歷史上極其少有的出將入相的人物,他們不但參與軍事,而且還要謀政。雖然兩人的下場並不好,但是這不是他們的性格和能力的問題,而魏延不論從性格和能力上講,不是謀政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兵(五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