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DCNTC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禮教基本信條逐漸形成的時期。隨著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朝最高統治者在拼命削弱地方官員權力,大力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大大加重了對人們思想的控制,特別是加重了對婦女思想的禁錮。雖然對婦女的歧視在宋代之前就由來已久,直到北宋時期周敦頤及程氏兄弟出現,特別是程朱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出現之後,才使在封建社會歷史上束縛婦女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真正理論化、系統化。

    理學盛行下李清照的生活

         《歸去來兮辭》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當取其中之雅意。李清照在理學盛行的宋代社會,依舊有著不落於世俗,敢於表現自我,用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詩詞抒發自己的心境和遭遇。在閱讀相關書籍的時候最為感興趣的是李清照受當時的理學束縛是如何生活與創作。

           李清照十六歲左右便創作了讓當時文人拍手稱讚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還記得在溪邊庭中玩到日暮之時,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卻了回家的路。玩的盡興過後趁著夜色匆忙回趕,卻不料誤入一片藕花深處。怎麼出去?怎麼出去?這一陣吵鬧驚起了一群躲藏在附近蘆葦的鷗鷺撲哧著翅膀遠去。這是個天真爛漫、豔若桃花、令人沉醉的少女形象。生活在一個文學世家,李清照也從小接受了比較好的文化教養。雖然宋代是個文化普及的社會,但是能接受到文化學習的也只有官宦人家的女兒。父母應該也是十分寵溺他們這個女兒的,才會有著“沉醉不知歸路”的經歷

           古代的中國,女子的婚姻需由父母或同輩兄弟包辦,婚嫁過後也必須孝順翁姑,相夫教子。李清照遵循父母之命嫁給宰相侄子趙明誠。兩家長輩均為朝廷高階官員,但是一向貧儉,當時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每次回家之前總會先到當鋪典制幾件衣物。典制的錢也總是花費在他們所喜愛的金石玩物上,有著不同於一般夫婦的愛好。如她的《浣溪沙》:“秀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婚後夫妻相唱和,借用描寫女子與心上人約會的情景表達自己婚後幸福的閨中少婦生活。此處“芙蓉”以花喻人,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有此用法“芙蓉如面柳如眉”,滿面含春又逢嬌花淩水的柔媚。矜持嬌羞得似將臉隱藏在香爐之旁,從香爐中嫋嫋斜飛的輕煙更加襯托著自己的粉面香腮。才一眼波動,就被對方猜出自己的心思,我在望你的時候而你剛好懂得,就是這種夫婦之間的不言而喻令人羨慕。

          與趙明誠的婚姻並沒有幸福到最後。在《禮記·婚義》中“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在當時的社會如果沒有育有子女,女子不得反對丈夫再娶。婚後不久,趙明誠重上仕途,身邊帶著的是妾,非李清照,短暫的離別,留得一人獨守空房卻未有多言,這和當是強調的貞節觀念是緊密相聯的。在宋代最先提出貞節觀念的是周敦頤。他主張“靜、無慾”,尤其是婦女不可以有任何慾念。“萬物有序,各守本分”,在“三綱”的規範下,婦女要對丈夫絕對的服從。《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眉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春心頗凍,卻無伴侶相陪,獨居的李清照只有在孤獨的濃愁中玩弄著燈花,無好夢可做,喜慶與熱鬧之下還是那股惆悵和無奈。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考查她與趙明誠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清照也都應當是個盡職的妻子。從已經嫁為人婦的角度出發,能深感她的被遺棄之感。在父親李格非陷入黨爭之時,上書一路遷升的公公趙挺之,卻為奏效。之後李清照也被牽連被逐汴京,不得不與趙明誠分離。上書公公與之爭執讓當時理學家們所指責,救父心切的心情誰又懂。反觀,趙挺之在政治鬥爭中死去,家中衰敗。李清照全力支援丈夫回到原籍青州,粗茶淡飯也過的舒適,金石古玩的樂趣依舊還在。另一方面宋朝也是個開放的社會,文人可毫不避嫌的出入煙花柳巷。變心、納妾、尋花問柳,在宋代理學世界下的愛情等待沒有平等。

          趙明誠去世之後李清照度過了一段非常淒涼的奔波生活,最終病倒在床。張汝舟的能言善辯、噓寒問暖讓她誤以為找到了可以依靠可以照顧她的人。誰知竟是“忍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的錯誤。張汝舟娶李清照所看中的還是趙明誠和她的收藏。在得知自己的目的不能滿足時,開始了我們今天所謂的“家暴”,不堪的辱罵和拳腳相加。在理學盛行時的宋代是反對婦女再嫁的,將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教條提高到“天理”的高度。二程提出“男女之配,終身不變者也,故無再配之禮”,認為夫妻關係以終身為好。“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久也。鹹,夫婦之道。夫婦終身不變者也,故鹹之以受之以恆也。”認為婦女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再嫁,否則就是失節。一個擁有“才、情、趣”的易安居士怎會忍受和比自己低如此多層次的人共處呢,她又做了當時婦女們都難以想到的事——訴訟離婚。現在聽來覺得如此的高階的制度,但是在當時也是一個不平等的體現。根據《宋刑統》,女子告夫之事屬實,仍須被判二年牢獄之刑。這也並沒有讓她放棄申訴。最終落得一人孤獨寂寞也好比過和人渣共度餘生。《永遇樂·元宵》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今昔元宵對比,傷今追昔,如今容顏憔悴,頭髮蓬鬆也無心梳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也有兩首南渡前後所作的梅花詞。《漁家傲》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脂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這大約是李清照十八歲時所作,也是與趙明誠相遇之時,與“沉醉不知歸路”的天真爛漫少女相比,多了一絲的清高與孤傲,灑脫和豪氣更加凸顯。父母促成的與趙明誠的那段姻緣在當時想來就是上天的造化,對未來幸福美滿生活的期望,生活的順心與滿足讓她盡興大醉。梅花在這裡帶有優裕、高雅的情趣。再看《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當年那個北宋的快樂女子已經變成了南宋的一個無聊婦人。“無志空活百歲”,雖生為一代女子,仍始終掛念著建功立業馳騁沙場,對苟安在江南的南宋朝廷充滿憤怒與仇恨。國破家亡的悲慘豈是“三杯兩盞淡酒”可以說清。

           宋代理學家對婦女的種種行為有了嚴格的規定,但是像李清照這樣敢於執筆抒發,奮起抗爭。“覺醒的宋代女作家,不同於謹守禮教傳統、溫順柔弱、喪失自我意識的封建女性,她們表現出自由、灑脫、豪邁的生命魅力。

    但程朱理學受到宋代及其以後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在歷史上長期束縛了華人民的思想,特別是成了婦女思想的桎梏,後來一直做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它主張媒妁之命,父母之言,反對寡婦再嫁,要求處女守貞,規定父母雙親或其他尊長在婚姻中擁有主婚的絕對權利。程頤不僅反對寡婦再嫁,而且不讓男子娶寡婦,認為若娶失節者以配身,顯己失節。朱熹則說家人者,一家之人,外內各得其正,故為家人,利女貞者,欲先正乎內也。內正外則無不正也矣。意思是說只要家裡的婦女守節,全家裡裡外外都會齊順。這種處女貞,孀婦烈的道德要求,其實是專制意識、宗族本位意識在女子性方面的一種表證,是對女性性權利的徹頭徹尾的獨佔,這種苛求是對女子自由和生命價值的否定,它常常不惜犧牲婦女的自身利益甚至生命。

  • 2 # l飄渺孤鴻影l

    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探討:

    1.夫妻兩不想生孩子;

    2.男方身體原因無法生育;

    3.女方身體原因無法生育。

    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個,在古代封建社會,畢竟還是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而且當時婚後兩人感情一直很好,又有共同愛好,一起研究金石字畫,所以不存在感情原因而不想生育。

    而李清照的身體原因我覺得也應該不是,雖說李清照先後有過兩個丈夫,但是她的她和第二任丈夫張汝舟,婚後的關係並不好,僅僅婚後三個月便離婚了。而且當時李清照也已經年近半百,主動去生育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個人覺得雖說李清照的身體原因不能排除。但可能性更大一點的應該還是趙明誠的問題,要知道趙明誠除了李清照這任妻子外,在其擔任萊州知州時期,蓄養過歌姬和小妾,但是也沒有哪個史料記載趙明誠的哪個小妾給他生過子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加油卡只能指定加一輛車的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