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荒徑漫草
-
2 # 歷史研習社
即使是當今社會,生活中也有很多與鼎相關的成語,如三足鼎立,鼎力相助等等。似乎鼎離我們並不遙遠,但事實上,現在普通老百姓對於鼎在中國古代的用途實際上存在某種誤解。筆者親身經歷,在博物館中曾聽一位小朋友問自己的母親鼎的用途,母親含混地說,大概是燒香用的吧。這實際上就是把鼎與後來的鼎形香爐混淆了。那麼,鼎在中國古代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圖/鼎形香爐
烹煮食
物鼎最早是由陶製作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那時候鼎一般由三條腿構成,而這三條腿既是支架,也是燒火用的灶口,可以直接在鼎下面架火進行炊煮。進入青銅時代後,這種功能一直還保留下來,許多青銅鼎出土時,可以發現下壁有明顯的炙烤過的痕跡。
且在一些青銅鼎中發現了動物的骨頭,還有一些鼎在出土時候配套有用來撈肉的匕,也就是大型的勺子,如下圖中出土於河南淅川春秋時代的王子午鼎,出土時就帶有匕。實際上,現在我們還在用的成語還可以反應鼎的初始功能,如形容貴族奢華生活的鐘鳴鼎食。
圖/王子午鼎
國之重器
在進入青銅時代後,鼎成為一種重要的青銅禮器。首先,它成為一種在祭祀場合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禮器,且同時成為區分貴族等級的一種工具,周代盛行的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五鼎、大夫三鼎即與此有關。因為鼎在祭祀禮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又是身份的象徵,所以青銅時代,尤其是周代的貴族一般多用成套的列鼎隨葬,且往往與簋,也就是一種盛飯用的食器,後來被賦予了與鼎相似的意義一起隨葬。
圖/九鼎八簋
由於鼎的重要性,後來鼎甚至被看做了國家的某種象徵,傳說周王朝的象徵就是九鼎,楚莊王在意欲挑戰周王室的時候採用的手段即是問鼎。且直到現在,鼎依然被看做國之重器擁有重要意義,在聯合國成立五十週年之際,中國即贈送了一座世紀寶鼎以示慶祝。
參考文獻
1、《鼎盛中華——中國鼎文化》,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
-
3 # 使用者侃侃歷史
鼎,本是一種燒煮食物的器皿,但在中國古代,它卻是具有特別重要政治意義的一種禮器。它是政治權力的象徵,是統治者尊貴地位的象徵。大禹鑄九鼎,其目的就是要標識自己尊貴的地位和崇高的權力,並保證其權位不受侵犯。在夏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之後,隨著國家產生和階級關係複雜化,為了保證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長治久安,迫切需要發明一整套確定人們身份等級以穩定階級統治的制度,這樣,禮就被借用過來,並且中心內容也由原始社會時期的祭神習俗演變成人們社會關係的行為準則。正如《禮記·禮運篇》所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奴隸制國家的各項制度都在禮的基礎上被逐一定出來。
-
4 # 超級土撥鼠1
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統治者為何要花費巨資去鑄鼎呢?有這個必要嗎?或者說,這麼做到底划算嗎?
01鼎是幹啥用的?
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在商代青銅器中非常有代表性,司母戊鼎最大,四羊方尊最精美。
司母戊鼎高1.3米,長1.1米,寬近1米,比一般的單人書桌還要大一圈。
“鼎”這玩意兒,原本是一種鍋,上面的大肚子用來裝食物,下面幾條腿是為了方便在鍋下面加柴火的。
可是它既然是鍋,為啥要造成書桌那麼大?如果食物太大了,完全可以分割後再烹飪啊。
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製造這種超大型青銅器非常困難,因為青銅汁灌入模具的時候會快速冷卻,如果青銅器太大,後面的青銅汁還沒有灌完,前面的就已經冷卻了,這樣鑄好的青銅器就會有裂紋,容易斷裂。商周時期的古人採用了一些複雜的技術手段,才鑄造了沒有裂紋的巨鼎。至於到底是啥技術手段,到目前都還沒有完全破解。
總之,古人花費了巨大的成本,克服了難以想象的技術困難,鑄造了巨鼎,他們該不會是為了煮飯的時候省事吧?那麼鼎到底有什麼用呢?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從青銅器說起。
在古代,可以用生產工具來衡量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我們講“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這裡的石器和青銅,都是生產工具的材料,在農業社會,生產工具主要就是農具。
不要小看農具的重要性。比如我現在要挖一個坑,如果徒手去挖,很快手就破了,挖不動了;但是如果給我個木片,那挖坑的速度就快多了;如果能在木片上加一個長柄,我就能高高地舉起來再鋤下去,這個過程利用了槓桿和勢能,就更省力了。這時候要是能把木片給我換成堅硬又鋒利的金屬鋤頭,挖坑效率直接原地起飛……
簡單來說,工具的本質作用在於給人類提供額外的能量,使用工具以後,人類耗費同樣的體力能生產的物資增加了,社會生產力也就提高了。
工具好不好用,我們就按能提供多少能量為標準。
幹農活的時候,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挖、刨、割等破壞性動作上,使用的金屬材料越堅硬,鑄造的農具就越鋒利,壓強就越大,幹活時就越省力。其次,金屬材料的熔點越低,熔鍊時耗費的燃料就更少,就越節省能量。最後就是金屬材料越容易開採,製造農具所需要的成本就越低。
青銅器就非常符合這幾點。
青銅是一種由銅、錫等金屬混合製成的合金,硬度比銅要高,但是熔點更低,而且中國富含銅礦和錫礦,因此青銅就成了商周時期價效比最高的金屬材料。
青銅農具提升了社會生產力,使商周出現了更先進的文明,青銅製作的武器也為商周征戰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青銅文明,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比夏朝還要早兩千多年,那時候中國地區還處於新石器時代。
這裡就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了,對於青銅器的使用,中國和世界其他文明有一個明顯的差別。
世界其他文明的青銅器大多以農具和武器為主。畢竟青銅器最大的意義在於可以製作更優秀的工具和武器,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中國古人不這樣做。商周時期有大量的青銅器不是用來打仗或者幹活的,而是被鑄成了“禮器”。
說到這你應該明白了,原來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禮器”!
所謂“禮器”,就是在祭祀儀式的時候使用的專業工具。古今中外的宗教,都有給神靈獻祭食物的習慣,獻祭食物就需要炊具,久而久之,原本是炊具的鼎就變成了儀式的一部分。司母戊鼎就是專門為祭祀製作的,已經沒有炊具的功能了。
02鑄鼎劃不划算?
中國古人在製作“禮器”上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精力,那麼,到底有這個必要嗎?或者說,這樣做划算嗎?
這就涉及到古人的精神生活了。
對於統治者來說,精神生活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就在於,能降低管理社會的成本。
如果沒有精神生活,管理社會就只能依靠高階暴力。奴隸社會就是這樣,別和我談什麼仁義道德,只有鞭子和刑具,這麼做的壞處就是,監管的成本太高。
而採用精神手段,就可以大大降低國家的管理成本。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宗教。
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都非常重視宗教祭祀。統治者以神靈的名義告訴民眾:只要服從命令,服從社會規範,就可以獲得神靈的保佑,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假如民眾相信這番話,那麼統治者就可以省掉大量的管理人員,統治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
這就是為啥商代要不惜血本鑄造司母戊鼎的原因。
統治者的宗教儀式規模越大、用具越精美,對於民眾生產的精神影響就越強,能省下來的管理成本就越多。
所以,鑄造看起來好像沒啥用的巨鼎,看似浪費錢,實際是在給統治者省錢。
大型的鼎耗資巨大,只有國家有能力鑄造,久而久之,巨鼎本身也成了王權的象徵。在周朝,鼎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代表天下九州,其他諸侯和士大夫只能按照相應的等級使用七鼎、五鼎、三鼎等等,直到今天,“九鼎”這個詞還被用來指代王權。
春秋時期,一次周王派使者去見楚王。楚王問使者:“周王的鼎有多大、多重啊?”使者一聽這話就怒了,氣憤的對楚王說:“周王鼎的輕重,豈是你能隨便問的!”
使者為啥反應這麼激烈呢?因為鼎是王權的象徵,楚王問鼎的大小,就相當於在問:“天子的CROWN戴著舒不舒服啊?”,表示他有不臣之心,是非常挑釁的行為。
因為這個典故,還有了“問鼎中原”這個成語,表示有在中原稱王的想法。
如果你看到周代的鼎,會發現他和商代的司母戊鼎有明顯區別。
商代的鼎造型硬朗,多用直角,上面的花紋多是一些張牙舞爪、面目猙獰的怪獸。
周代的鼎不同,多用圓角,鼎口和肚子也是圓形的。上面的花紋也很少再用猙獰的怪獸了,而是一些柔和的曲線。
表面上看,這是審美的變化,實際上則是國體的變化。
前面我們說,鼎是王室用精神手段管理臣民的工具。商鼎刻滿猙獰的怪獸,是用恐怖的形象恐嚇對手,這是控制臣民最直接的思路。
但是,靠血緣和感情是有缺陷的。
第一代分封的諸侯和王室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可能感情也還不錯,可是第二代、第三代呢?時間一長,諸侯和王室之間的血緣關係就越遠,親情也越淡泊了,那王室不就岌岌可危了嗎?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周朝逐漸發展出一套制度,叫做“禮制”。
03“禮制”的重要性
所謂“禮制”,簡單地說就是一套人與人之間的規矩。比如大臣見了天子要叩拜,兒子見了爹要恭敬行禮,過年過節的全家一起祭祖,這都是屬於禮制。
以現代人的觀點看,“禮制”又繁瑣又迂腐,大臣上朝你就有事說事唄,三叩九拜、山呼萬歲的,搞這麼多形式主義有啥意義?
有意義。
“禮制”的本質,是透過道德手段來指定一種秩序,這是比暴力更高效的統治手段。
簡單舉個例子。你在路上吃橘子,剝了一堆橘子皮捏手裡,附近又沒看到垃圾桶,這時你直接把橘子皮扔在地上,就是最省時間、最省事的做法。現在馬路上也沒有人看到,對你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麼好的事,你為啥不願意去做呢?反而要跑一段路找個垃圾桶扔呢?
是什麼原因讓你做出了和“省時省力”相反的事情?
是“不能隨地扔垃圾”的道德守則。假如社會沒有這條守則,而是靠暴力機關來維護環境衛生,那國家就得掏一大筆錢來養“衛生稽查員”在每個路段監察,還得花一大筆錢養更多的環衛工人,而且最後的效果也不會太好,在看不見的角落裡還是會堆著大量的垃圾。
還有“人多時要排隊”,“不能破壞公物”等等道德守則,有了他們,國家才能花很少的錢就可以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如果沒有這些道德守則,社會早就亂作一團。
在古代,道德守則的作用更加強大。
古代社會比今天封閉得多,大部分古人一輩子都生活在自己的村莊裡,在這個封閉的小社會里,每個人做過什麼,大家都清楚。假如你違反了公共道德,那就徹底抬不起頭了。
西周的“禮制”,就是要用官方指定的道德規則去統治群臣和百姓。
具體的辦法,就是各種看似無用的“禮儀”。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教育說,見到長輩要問好,這就是一種看似無用的禮儀:難道嘴上問好就等於心裡尊敬嗎?兩者間沒有必然關係呀!然而就是這一句全社會都不斷重複的長輩好,逐漸構成了社會預設的道德規則:晚輩要尊敬長輩。
同理,古代的統治者制定了很多繁瑣的禮儀,比如兒子給爹磕頭,平民給官員磕頭,大臣給皇帝磕頭,這些看似無用的規矩慢慢構成了“兒子要聽爹的,百姓要聽當官的,大臣要聽皇帝的”等道德規範,整個社會規範就建立起來了。道德規範一旦建立。管理者就不需要僱傭大量的人手,也可以讓社會保持秩序,而不會亂作一團。
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統治方法。
在西周時期,“禮制”系統比較粗糙,主要在貴族之間執行,平民還不太懂這一套。後來,“禮制”被儒家發揚光大,全民普及。成為統治中國最重要的手段。
鼎作為“禮器”,看似毫無用處,卻能成為國之重器,原因也在於此。
而鼎只是工具,以鼎為最高代表的“禮制”,才是西周統治中國的法寶。
回覆列表
鼎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利的象徵。最有名的當屬傳說中大禹鑄九鼎的故事。
鼎的作用1.最早的時候,鼎的主要作用是烹煮食物和盛貯食物的器具。鼎最開始出現的是陶鼎,人們用它來烹任,可以看得的出來開始的時候,鼎只是個很普通的用具。古代的鼎有三條腿、四條腿的,鼎腹下可以燒火,鼎腹中放入食物,就可以開煮啦。
2.鼎也有專門用來祭祀或者比較重要的典禮,這個一般是比較有身份的人才用。因為這種鼎是用青銅來鑄成的,因此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3.自從有了大禹鑄九鼎的傳說開始,鼎就開始成為國之重器,而且是傳國的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亡後,九鼎遷於商都,商朝滅亡,周朝把九鼎遷到它的都城鎬京,這三個朝代都把建立王朝稱為“定鼎”。春秋時期,楚莊王就有問鼎的典故,實則是在試探東周王朝還有多大的實力,因為他有替代周王朝的想法。後來人們就把有取代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行為稱為“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