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路健康因愛而生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頻湖脈決,但是現在最好下載一路健康app來太湖大學學習,吳雄志老師講課,耳目一新

  • 2 # 思開

    學習中醫有不少經典,瞭解經典能讓人高屋建瓴,更好認識、定位、和治療疾病。

    簡單了說,中醫有四大經典,一,黃帝內經,二,傷寒雜病論,三,難經,四,神農本草經。這些古樸的書對古文要求高,特別是內經文字。建議從傷寒雜病論開始看,看不懂也可以繼續看。內經也是,看得懂的會比較有意思。看不懂的其實在看過別的醫學資料後也可以參照學習。

    當中,個人覺得特別重要的是,對子午流注和經絡圖需要單獨揣摩學習。這個基礎對以後所有問題都是有重要的基礎意義。

    中醫經典層出不窮,因此,也有人專門點撥學習經典的。譬如曲黎敏就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導學習內經的。當然,她的實戰經驗不多,而且在微博發言讓人笑話。這個是學院派的短板也是當下中醫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困境。但是,對於學習來說,是有參考意義的。

    說到應用,傷寒論就是典型的應用為主的寫作。得益於張機高明的腦袋,從浩瀚的知識中提煉出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綱辯證來看待疾病。內經裡面就非常重視陰陽。要知道,很多醫生一輩子開藥方都沒搞懂陰陽兩字。陰陽,既能概括整個病情,又能用於一個症狀的分析。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還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張仲景將傷寒病分為陰證、陽證,以三陰、三陽為總綱。明代醫家張景嶽也強調,“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 醫道之綱領”。這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它能統領表裡、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由此可見,陰陽辨證在疾病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說,內經是理論而傷寒論是實踐應用。後來孫思邈的『千金方』更加是直接來個應用大全。

    而近代有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堪稱老到。老到到讓人覺得傷寒論原來那麼簡單。非常優秀的應用典範。

    其它如『醫學傳心錄』,小小冊子,積累一輩子心血,也可以參照一下。

    古代經典還有王叔和的『脈訣』或者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看哪個完全可以根據喜好。

    為何說憑個人喜好呢?因為一個人能得到什麼資源可能是不確定的。網路時代有電子版,什麼資源都找得到,就是憑喜好憑興趣把學習之路支撐著走下去的。

    而且,因為古人的文字理解會有點澀,再有文字終究是文字。還要結合實踐。

    對於這些古人的經典,不少現代人都有自己摸索的。個人覺得可以結合著其他現代人的摸索體會去學習。

    譬如劉力紅的『思考中醫』,還有其他許多人都是有參考學習的意義。只要有心,你總是能找到你覺得可以的東西,精進自己。

  • 3 # 中詩禪道

    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無數次的閱讀並儘可能深的理解黃帝內經。我個人幾乎所有辯證的基礎都是基於黃帝內經,效果很好,治好不少疑難雜症。

    而辯證一旦不準確,就會陷入治療的誤區,從而達不到效果,更不用說治癒。

  • 4 # 卡思sss

    <雷公藥性賦>是一個本非常非常基礎的中醫中藥著作,內容很少,文言文方便記憶,做個啟蒙讀物是挺好的。

  • 5 # 眼睛之家

    不用想了,中醫門檻低,但是絕不是買幾本書看看就可以。你買的到書,沒基礎,沒人引導你,你根本看不懂,或者誤入歧途。

  • 6 # 生活大玩兒家

    藥學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方劑學的《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等基礎經典書籍都可看看

  • 7 # 神算狄仁傑

    瞭解的不是很多,根據個人所查,作如下推薦,僅供參考吧。

    一、《醫學三字經》

      這是過去絕大多數中醫教徒弟推薦的入門書。醫學入門的《醫學三字經》,就相當於幼童啟蒙讀的《》,它勾勒了中醫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輪廓,而且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為清朝醫家陳修園著,並附有他自己的註解,閱讀時候宜先把歌訣讀熟,再結合陳修園自己的註解去理解。

    二、《瀕湖脈學》

      明朝醫家李時珍著。是關於脈學的口訣,對脈象的描述生動、形象、準確,易於理解背誦。是脈學入門之書,學習把脈的必讀之書。宜先熟讀,並儘量在實踐中去體會。若無人實踐,可以先從摸自己的脈開始:細心體會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晝夜早晚、喜怒哀樂之時脈象的異同。

    三、《藥性賦》

      為中藥啟蒙書。將248種常用中藥分為寒、熱、溫、平四大類,用賦的形式,生動優美地呈現出來,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對藥性的概括,準確而實用。宜熟讀。

    四、《醫方集解》

      清朝新安醫家汪昂著。收錄方劑 800餘首,列為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切於實用,故流傳甚廣,為學習中醫方劑的中藥書籍。

      上四種,是中醫的“入門經典”,特點是通俗易懂,切於實用。能夠讓你迅速走進中醫,熟悉常規臨床,培養起中醫的思維。

    五、《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全面闡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其內容範圍很廣,包括天文、地理、人事、節氣、養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斷、治則等,堪稱中醫最根本的經典。值得一生反覆研讀,結合臨床反覆琢磨,悟其精義。

    六、《靈樞》

      為《黃帝內經》的下半部,闡釋中醫的基本理論,尤其偏重於經絡方面的理論和應用。《靈樞》與《素問》具有同等價值和意義,尤其是有志於在針灸方面有所建樹的醫者,更應該在此書上多下功夫, 細讀深思。

    七、《難經》

      用問答的形式寫成,列八十一個問題,並給出回答。是對《黃帝內經》所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的解釋和補充。內容涉及脈學、經絡、臟腑、腧穴、針法等。宜反覆研讀。

    八、《神農本草經》

      這是學習中藥的根本經典,全書列中藥三百六十種,以應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簡意賅,值得反覆品味。

    九、《傷寒論》

      為醫聖張仲景《》的一部分。《傷寒論》從外感病出發,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其中的113個基本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為運用。宜先熟讀原文,再結合諸家註解學習。

    十、《金匱要略》

      為《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部分。重點論述常見內科病症的起因、變化、辨證、方藥,奠定了中醫臟腑辨證的基礎,與《傷寒論》一脈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種,是中醫的“根本經典”。須反覆讀,熟讀精思。醫學水平的提高,一靠臨床實踐,二靠體悟經典。體悟經典,醫學思想才能不斷提升境界。讀經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萬不能將其作為攻擊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資本。否則,便墮魔道!

    十一、《溫熱論》

      清朝大醫葉天士於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為溫病學奠基之作,創立了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篇幅不長,見解大異於前人,開創了中醫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溫病條辨》

      清朝醫家吳鞠通著。系統地構架了了溫病的基本體系。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分條論述風溫、溫毒、暑溫、溼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與葉天士的學問一脈相承。

      上二種,是溫病經典著作。溫病學是以仲景《傷寒論》為基礎,結合時代及人的變遷,提出的創見,是清朝中醫集前朝醫學大成的結果。當今學醫者,尤其不能忽略。

     十三、《周易本義》

      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根本經典。《周易本義》是宋朝大儒對《周易》所做的註解。此書放在《國醫十三經》最後讀,是為了讓醫學再提升一個境界。

      在讀“入門經典”的時候,我們就會接觸一些簡單的易理比如陰陽、水火等,還會了解一些基本的卦象,如:乾、坤、坎、離、既濟、未濟、否、泰、剝、復、蠱等,以及它們與臨床的聯絡,但此時不要急於去看《周易》。孔子五十而學易,提示我們學易不宜過早,須有豐富的學識和閱歷作為基礎;學醫亦然,若無純熟貫通的醫理、豐富的臨床經驗,就急於學周易,則容易流於一知半解的狂妄和空談。

      這十三本書,都是要精讀的,一定要按以上順序,一本一本往下精讀。閱讀過程中,可以往回翻,以溫故知新。

  • 8 # 穿漢服去爬山

    看什麼書 第一看你需要學哪方面知識,是要養生還是治療疾病,第二看你現在到什麼水平。你需要入門級的,還是邊學邊用快餐式的,中醫古籍汗牛充棟,你不說方向我可以說幾十本上百本書出來 你一下子也學不了,建議現學現用。如果你是南方人漢人,那就先了解藥性和中醫基礎。《本草綱目》《中醫學》如果你是高原西藏新疆那些地方,建議從《四部醫典》《晶珠本草》開始,因為你學到最後你會發現再好的藥方還是要有地道的藥材,才能花最少錢最短時間治療好疾病。就地取材瞭解當地藥材是一個醫者必須具備的條件。

  • 9 # 賀虹橋1958

    中醫典籍是華夏民族的文化寶庫的一枝奇葩.

    我建議大家利用一些時間,去閱讀一下"醫宗金鑑","景嶽全書"和"衷中參西錄"這幾本中醫典籍,一定會收穫不淺.

    近幾十年來,由於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過重,熬夜,加班加點,打破了正常生活規律,一些疾病乘虛而入,高血壓,糖尿病,腦梗塞,心肌梗塞,腦卒中等疾病時有發生,嚴重威脅我們的生命.

    中醫提倡治未病,我們要注意生活規律,加強營養和鍛鍊減少致病因子,我們可以從書中尋找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劑,作預防保健治療.

    對一些突發重大疾病,應立即去大醫院進行搶救.

    對慢性病的治療,可從書中查詢對證治療的方劑進行相應治療.總之我們這一代人是有文化,有教養的,對這問題,行之有效,並不困難.。

    我這種倡議,對廣大群眾防病治病是大有幫助的,掀起一股讀書風,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 10 # 古越女師爺

    看《皇帝內經》吧。《易經》和《皇帝內經》是兩部最值得看的經典,《易經》講的是天道規律,《皇帝內經》講的是人道,兩者合一就是天人合一。《皇帝內經》講的是人的系統,特別全面,老祖宗的這些經典真的讓人虔誠、恭敬、誠服!

  • 11 # 胖哥按摩

    很多,基礎可以選擇《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第二部《難經》,《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係。《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第三部《傷害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第四部《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權健事件”對未來直銷行業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