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祁人

    父母就是現世最大的佛。

    《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論述,集中在為政篇和里仁篇,摘錄如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是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日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已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絕先祖祀”四個字,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六祖壇經》有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父母生養我們,我們永世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這份恩情。我們能做的,就是趁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養父母到終老,養兒女至成人,常思之,可矣。而且,中國佛家是允許弟子回家省親的,只要你不怕閒話,但是心中都空了,還怕閒話嗎?

  • 2 # 籬落三千

    有出離之心,說明你有佛緣!這是好事!但紅塵中有父母需要贍養,這也是現實情況!其實你大不必為此糾結!

    剃度修習佛法,遵守寺院戒律以外你也可以擇時回家盡孝!寺院並沒有規定剃度弟子不允許回家探視父母!

    孝道是傳統美德,是每一個人都要具足的品德,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贍養盡孝,那麼又修的哪門子佛呢?就算你天天“阿彌陀佛”!恐怕佛祖也不會待見你,更不會給你正果!

    其實提出這個問題也反應出你對佛的理解有失偏頗,佛教最大的教義就是行善!百善孝為先!孝就是最大的善!做不到孝,恐怕你也進不了佛門!

    該習佛習佛,該盡孝盡孝!我也只是提出自己見解,自然有不對的地方!大家莫笑!“阿彌陀佛”

  • 3 # 般若悟道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出家的目的就是經過修行,成佛悟道後來普渡眾生。就像當年的佛祖一樣成佛後,再來為父母講經說法,來渡化父母。身體髮膚皆是父母給的,我們又怎能不孝呢?

    如果一個人如果連對父母對不孝,不慈悲那又怎能普渡眾生呢。佛教當中一個很有體現孝道的故事就非常能體現孝道與出家不會起任何的衝突這個故事就《目連救母》。

    相傳佛陀弟子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因為生前家中非常富有,然而青提夫人卻非常吝嗇貪婪,而目連卻非常的孝順,青提夫人每次趁目連出去時,就大開殺戒,天天宰殺牲畜,以飽口欲。青提夫人不僅殺業嚴重,而且又從不修善業,所以在青提夫人死後就魂歸地府受盡酷刑。

    目連得知母親生前殺生業太重,死後必將墜入惡趣。所以為了救母親脫離苦海,於是目連選擇了出家修行,再證的神通後“目連”去地獄見到受苦母親,但是由於母親生前所造的罪業,終不得從餓鬼道解脫出來,“目連”施食給母親,可東西還沒有到達母親嘴邊就化為焦炭。

    無計可施的“目連”十分悲痛的來到佛陀面前祈求佛陀給母親施食的方法,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諸僧眾之願力讓其母吃飽。目連謹遵佛囑,於是就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後來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來生變為狗。目連又為母親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皆菩薩。無論出家和在家都應該孝順我們父母。

  • 4 # 趙曉光993

    當然有矛盾,你出了家入了寺廟如果是帶髮修行還好!如果是皈依了那你就是棄家人不顧是為不孝,你的父母老婆兒女就不管了嗎?

  • 5 # 破雲曉

    第一個,別聽佛教徒的胡說八道,第二個,別聽全真的胡說八道。

    中國文化之中是沒有出家文化的,出家文化完全是佛教帶來的,在後來道教吸收的時候,有一些人對於中國文化認識實在太差,所以連這種糟粕也吸收進來了,後來全真的立為規制,全真的教儀大多學著佛教的東西,主要原因是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一個元朝,明朝還沒怎麼滴呢,又到了清朝,而且北方環境體系也不好,導致全真立的教儀學的佛教,也是正常,但是現在還有一些全真,說出家是多好多好的,學著釋家胡說八道的,這就不得不批判了。

    第一個,出家入廟,只是出了自己的本家,入了他家,你以為沒有俗務嗎?錯了,廟裡的俗務會讓你感覺到比在家還累,在廟裡的誰敢說沒俗務?

    第二個,出家和入山,古道教有入山一說,但是不出家,第一個出家是有出家儀的,無論是道教的出家儀還是佛教的出家儀,出家儀一做,即斷離與祖先的關係,這種斷離以後,死後便是孤零零的一人,道教是家族式的宗教,他依託的是家族式的中國文化,所以出家絕對不是道教或者中國的文化,這種是吸收的佛教文化,而入山是指隱居修煉,一般是和自己的妻子孩子或者父母等,一家人和樂完美,俗事不多,揪心的事兒不多,於修煉是有好處的,後來的入山,一般指修煉到了關鍵頭,一個人在山裡面修煉三到五年,但他一段時間,而不是說一直入山。

    第三個,出家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想要脫去一身俗務,最簡單的辦法是什麼?自私,最大的自私,世間就愛我一個人,這樣的情況下,你完全可以脫下一身俗務,但是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是人嗎?出家就是這種,不顧父母,不祀祖先,連做人,不說祖先的事兒,而說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個責任,繁衍人類的族群,這樣的責任都不敢擔任起來,還說普度眾生嗎?恐怕只是為了所謂的供養錢吧。

    第四個,要是真的修行,就別出家,左右的宗教圈子,大多數都是財權利的圈子,只有少數人有信仰,大多數人是迷信,如果出家,你會發現周圍全是酒色財氣,反而在家裡修煉,會少很多這樣的阻難,而且擔任起自己最基本的責任,這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擔任的,而不應該去逃避去出家。

  • 6 # 鬼谷鳳犧

    準備寫點什麼,想想還是算了,畢竟這個問題,可能只是隨口一提,但對一個出家人而言,這問題,卻不是能夠“隨隨便便”的一個問題!

    一則:父母生養我們,如果不能常伴左右、贍養父母,使他們不受雨露風寒、飢餓困頓的威脅,那就足以被人稱作一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逆子!

    二則:如果犧牲自己,可以換來父母的安康幸福,可以換來孩子的快樂成長,可以換來自己心中的美麗世界,有幾人願意捨棄自我呢?捨生取義者,便是出家修行人。

    三則:前路黯淡無光,若眾生皆畏懼,皆臣服,那萬古長空,註定一片漆黑。

    四則:不能勘破生死的修行者,註定難成正果,捨棄一切,才可能得到所有。路途雖遠,但一步一個腳印,一世一世的輪迴,總有一日會抵達彼岸,這是出家人共有的意志。

  • 7 # 漫步世界遺產

    首先,按照中國傳統的觀念,出家即為不孝。原因很簡單,出家後無法長時間陪伴父母甚至很少再見面。作為子女,出家後不能為父母提供金錢等物質生活方面的供養。還有的出家者在出家之前沒有子嗣。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傳統觀念中“不孝”的典型表現。

    其次,按照中國傳統宗教(如佛教、道教)的說法,出家即為“行使孝道”。因為他們認為,“出家之人比不出家之人更孝順”。例如,出家後因受教規和戒律約束,出家人往往嚴格自律,謙卑平和,無牽無掛,不會違法亂紀,也不會給父母帶來任何麻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行使孝道。當然,這只是宗教的說法。

    不過,個人不贊同某些答友對於出家人的簡單抨擊。很多時候,選擇出家的人並不是逃避社會和家庭責任,這一點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同樣的道理,也不能把出家與自私自利簡單的聯絡起來,因為只要合法合規,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事實上,那些沒有出家的人之中,不盡孝道的也大有人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什麼是自信和自負?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