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dtyf23171

    意思是登高樓極目望遠方,蕭蕭細雨灑梧桐,天已近黃昏。原詩如下踏莎行·碧海無波宋代:晏殊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譯文碧海波平無險阻,瑤臺有路可通行。細思量,當初就該雙飛去。想當時,輕別意中人,現如今,山高水遠何處尋。灰塵落綺席,煙霧鎖香閨。寫好的書信,如何送給你。登高樓極目望遠方,蕭蕭細雨灑梧桐,天已近黃昏。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踏莎行·碧海無波》當作於天聖五年(1027)作者貶知宣州途中。作者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此詞即在途中所作。《踏莎行·碧海無波》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大概作於詞人被貶知宣州的途中。這是一首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上闋回憶往事,充滿了悔恨;下闋寫別後思念以及淒涼的處境。全詞深婉含蓄,細膩纏綿,不脫大晏詞風。晏殊一生位居高官多年,作風嚴謹,很少流傳什麼風流韻事。但受當時風氣的影響,家中少不了蓄養幾個歌妓。他與歌姬生情,也在情理之中,與之相守,似乎也並非難事。然而,他似乎有點“懼內”,對於自己喜歡的人,他往往要忍痛割愛,可事後又往往後悔。於是,他本不應在男女情事上產生多少離愁別恨,卻偏偏有不少詞表現這種離愁別恨。《踏莎行·碧海無波》,就是這樣的一首詞。賞析“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是說,通往幸福的愛情之路不難,“雙飛去”的願望也是可以達成的,可是“我”卻沒有那樣做。我做的竟是“當時輕別意中人”,輕易地離開了意中人,甚至都沒有掙扎與反抗。結果是“山長水遠知何處”,“我”後悔莫及,想去找你,卻不知你在何處。“輕別”即輕易地離開,這是晏殊詞中愁恨產生的特殊原因。李商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而晏殊卻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一時的輕別,換來的可能就是天上人間的思念,縱使二人都留於人間,那也是天各一方,無法再相聚了。“當時輕別意中人”句,平白道出,卻包含了詞人的多少悔恨;“山長水遠知何處”句,極寫思念之深沉,近乎絕望。下片寫“意中人”去後,詞人的淒涼處境。他想寫一封信,卻不知寄向何處,他站在高樓上望斷天涯,依舊望不見意中人,看到的只是“梧桐葉上蕭蕭雨”。“高樓”是代表孤立、寂寥的意象;“黃昏”是代表希望落空的意象。末句似在寫景:黃昏的時候,下起了瀟瀟細雨,一滴滴落在梧桐葉上。至於梧桐雨產生的影響,作者沒有點明,也沒有必要畫蛇添足。比較起來,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雖然妙極,還是失之顯露;而作者純寫景物,不露一個“愁”字,但愁情已瀰漫在字裡行間。晏殊的另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的“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也是以景作結,與此詞的妙處正相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做銷售好還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