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書上冬眠的蛇
-
2 # 光明科普
————————————
一開始法國也不想不戰而降啊!!
當時的法國號稱歐洲陸軍NO.1,裝備不缺人員齊整,坦克火炮要啥有啥。甚至還針對德國修築起了一條超級防線——馬奇諾防線。
1925年,法國制定了在邊境構築獨立築壘地域配系的計劃。隨後修築了洛林、阿爾薩斯、貝爾福三個築壘地域。1929年任陸軍部長的馬奇諾,下令修建一條連續的由大量工事、部隊集結設施構成的防線,即馬奇諾防線。
據史料描述:“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
於是法華人非常仰重這條防線。但也正是因為過於仰重這條防線,使法國在一開戰便失掉了先機。因為馬奇諾防線有一個致命的硬傷,那就是——太短。
馬奇諾防線並沒有修到同樣與法國接壤的比利時、盧森堡國界段。這樣的設定引起了德軍高層的注意。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採納了曼斯坦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這個計劃被德軍稱之為“黃色計劃”。
這樣一來,馬奇諾防線便形同虛設。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比利時等三國,繞過了馬奇諾防線,直搗巴黎。
匆忙應戰的法軍顯然準備不足,在戰術指揮上異常緩慢,屢屢出現判斷失誤:法軍以為德軍渡過默茲河需要很久的時間做準備,但沒想到德軍一次突擊就過來了。
法軍在迎接德軍突襲時依舊仰賴一戰時的作戰思想,戰術戰法較為保守,這同樣給了打法激進的德軍以可趁之機。
如果法國和蘇聯面積相當,或許還有喘息之機,但我們都知道法國的國土面積較小,防禦縱深不足,德軍不需太費力直入便可深入法國腹地。
以上種種,導致法軍難勝,因其敗退速度太快,以致最後落還得個“不戰而降”的名聲。
————————————
-
3 # 遊者走天下
二戰中的法國為什麼不戰而降?
法國和英國在二戰爆發後,雖然採取了“靜坐戰爭”坐視波蘭被德國和蘇聯刮分。
但是,他們並沒有對德國抱太大幻想,也在一直積極準備面對德國的大規模進攻。
沒有想到的是,德法之間的戰爭並不是像一戰一樣的長期戰爭。因為有了坦克、飛機、汽車這些機動性極強的交通工具和武器。法國的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在德軍眼裡已經失去了縱深。
(新的吳起系統改變了戰爭方式)
武器的改變,也讓戰爭形勢發生了變化,所以當德國運用閃電戰,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插法國本土深處的時候,法華人全都是懵逼的。那些正在往前線調動的軍地看到迎面而來的德軍無所適從,所以很容易就成了德軍的俘虜。此時法軍的表現和二戰的義大利軍隊毫無差別,甚至更甚,很多法軍成為俘虜後都是自己找到戰俘營的,根本沒有德軍押解,因為德軍人手不夠!
(法國戰役期間德法兩軍的攻擊方向,紅色箭頭為德國,藍色箭頭為英法)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上下的反抗顯得虛弱而無用。所以早早的法國政府就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換句話說,法國兵棄巴黎而不顧,當了逃跑軍隊。可見他們的抵抗意志已經完全被德華人所擊垮。
在整個法國戰役期間,一共有200多萬法軍被德軍俘虜,幾乎等於法國北部所有軍隊的數量。
(前往戰俘營)
雖然法華人並不是不戰而降,但是由於德軍太強,直接擊垮了法華人的抵抗意志,他們和直接投降也沒什麼區別了!
-
4 # 優己
法國是被佔領投降,並非不戰而降!德軍越過馬其諾防線之後,迅速包抄法軍側後,將一百多萬英法聯軍阻隔在比利時。然後兵分兩路,一路進軍巴黎,一路繼續合圍法軍主力。最終,包圍英法聯軍主力的那支德軍把英法聯軍攆入大海,最終成就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典。另外一路德軍則攻入巴黎。
德軍攻入巴黎,這時候法國面臨兩個選擇,投降或者玉碎!明顯,這時候的法國沒有其他選擇了。德軍在法國戰場的兵力在二百八十萬。法國只剩區區二十個師的兵力,其他的都已經被德軍消滅掉了。以這二十個師兵力去抗擊德國,明顯就是以卵擊石,徒增無謂犧牲!這才促成了巴黎不設防協定!即,法國投降,法軍撤出巴黎換取德軍不進攻巴黎。
-
5 # 尚武菌
1940年5月,德軍突襲法國,僅六週之後,法國戰敗投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首先,從軍事上分析,戰略錯誤、思想保守、技術落後是法國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當時法軍實行的是消極防禦的軍事戰略。為防備德國入侵,法國煞費苦心構築了鋼筋混凝土的“馬其諾防線”,防線主體長達數百公里,大部分工事是地下工程,每個工事都是一個相互連通、可互為支援的堡壘群,其規模之大、裝備之精良,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在很多人看來,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有了它,法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結果事與願違,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從比利時直插法國腹地。這一事件不是偶然的。法軍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無論是軍事裝備、組織建制,還是日常的訓練都存在著“被動主義”、消極防禦的致命弱點。
在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上,當時的法軍仍然信奉步兵萬能,忽略了機械化部隊的建設。反觀德國,在納粹統治下成為一個軍事獨裁國家,在積極重整軍備,擴軍備戰中尤其注意建設先進的坦克裝甲部隊,因而在實行快速突擊方面優勢明顯。實際上,法軍在戰爭開始時就失去了主動權。
從國內形勢看,當時的法國社會動盪。進入20世紀後,法國政壇實行“輪流坐莊”制,政局一直不穩定。在1930至1940年十年內,法國先後更換了24屆內閣,平均每五個月一屆。走馬燈式上臺的政府、各自不同的執政理念、多變的時局,自然給國防戰略和軍隊建設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最後,從經濟上看,法國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是受戰爭的破壞極大,作為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其經濟水平已降到美、德英之後的第四位。工廠的機器裝置異常陳舊,工業產品的價格高而質量低,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經濟不景氣,軍工業的發展和武器製造能力都跟不上歐洲列強的腳步。最後在6月22日,法國政府代表被迫向德國簽署了投降書,法國淪亡。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二戰中,法國,不戰而降?怎麼可能!法國當時是歐洲第一陸軍,坦克和火炮都多過德國,怎麼可能不打一傢伙就投降了?事實上,法軍與德軍進行了殊死搏鬥,但是其領導層笨拙的指揮和頑固的錯誤戰略戰術徹底把法軍和法國葬送了。
法國陸軍總指揮也是英法盟軍總指揮甘莫林頑固的認為,德國會採用一戰的戰術,繞開馬其諾防線,借道比利時,進攻法國,因此堅決主張將英法聯軍主力放置在比利時一側,準備痛擊德軍。
實際上,希特勒採用了軍事天才曼施坦因的戰術,用一部分兵力進攻比利時,牽制住英法聯軍,而主力繞道阿登森林,直插色當,然後向北,直奔英吉利海峽,切斷英法聯軍的退路,一舉擊潰聯軍。這個戰術很冒險,但是一旦成功,法國可就被動了。
結果,戰術奏效,聯軍中的英軍先動搖了,開始潰退,法軍跟著往後撤。你問法國陸軍主力呢?一部分在馬其諾沒事做,另一部分則前來解救被圍困的聯軍,但是法軍的配置也太滑稽可笑了,本來他坦克比德國還多,結果是分散給每個連,一個連才分到一兩輛,法國空軍更是自由行動,極少配合陸軍。而德軍都是整個機械師行動,還配有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的掩護,結果兩軍一接觸,就成了屠殺,德軍屠殺法軍。戰鬥激烈的時候,法軍每天的傷亡都在10萬人以上,就別說別的戰爭損失,光人員一項,就把法國領導層壓垮了。
在如此不利情況下,一切軍事調整都是來不及的,德國的閃電戰太快了,真是唯快不破,法國除了投降就是都被殺光再投降,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從後期的後方繳獲來看,法國為了戰爭還是做了充分準備的,但是戰術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最終葬送了他,短短38天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