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
福臨,清初三帝去世後都是選擇火葬方式,即便如此,他們的喪禮與其後的皇帝喪禮應該是大同小異。回答這個問題,就不拘於某個皇帝,只能“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了。”
清朝皇帝去世後,停靈時間最長不超過二十八天,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是停在乾清宮或者懷仁堂。
期間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文武百官及軍隊左臂黑紗,大型宴會停止。
北京法華寺(其他寺也有)的和尚、雍和宮喇嘛、白雲觀道士在靈堂作法事超度亡靈。
(光緒葬禮)
靈堂內外,掛滿各方面贈送的祭幛、輓聯、花圈。
靈堂外搭用鮮花紮成的牌坊一座,用松枝、柏丫搭的素牌坊三座。各部文武官員輪流到靈前執禮如儀。皇子們身著“衰服”(重孝服裝)在靈前守靈。
大行皇帝殯殮後停靈時,看守人員是聘用燈市口路西的“永利”槓房承擔,這個槓房是北京的大槓房之首,九開間鋪面,日常都有二十多人養起候差,接受這樣的皇差,報酬可觀,名利雙收。
他們負責靈堂內外的治安、秩序,防火、防盜、移靈等。
他們的身份都要清楚、明白,由朝廷有關部門負責審批後,發給黃色紙花和“役夫”字樣的標誌。
起靈時的棺罩循例由槓房提供,皇帝用黃色,繡龍紋、水紋、雲紋。親王用紅色緞底,只有龍絞。
葬禮完成後槓房收回,皇宮中是忌諱這些東西的,都是臨時租用。
和尚從廣濟寺、拈花寺和戒臺寺三處請來,基本上是各十五位。
喇嘛由雍和宮請來,頗有吐番之風,服裝是黃緞繡龍紋大袍,大絨邊英國呢帽,大鼓、大鑼、大喇叭,大號茼,與正月間雍和宮舉行所謂“打鬼”儀式一樣。
道士由白雲觀請來,這個白雲觀是王重陽的徒弟,全真七子的悟道之所,很有名氣,與皇家關係密切,往來頻繁。
他們身穿繡有團花的緞面道袍,每天早、中、晚要更換不同顏色的道袍,色分黃、紅、綠。場面十分華麗。
唸經僧眾多,共分五棚,鼓號齊鳴、笙管齊奏、聲音喧鬧。在場人員只能耳語交談。
負責喪禮的部門專門向冥衣鋪定製紙糊的冥器,所謂冥器,四川人叫“紙火鋪”,勒些不識字的鄉下老人口齒不清,稱為“指揮部”,所以還是統一稱為冥器為好。
高大的牌樓、享殿、輪船、汽車、馬車、紙人,各種各樣的東西,應有盡有。
猶嫌不夠,又向豐臺花廠定製松鶴、松鹿、松亭、松人、松匾等,材料都是用蒼松翠柏製作,十分精美,價值幾千元,用後就“楚人一矩”!
用二丈多長的紅綢製作,上寫“某某之靈柩”大字,停靈期間掛在靈堂,下葬時覆於靈柩。大行皇帝的字要新增金粉,寫上皇帝諡號。
出殯時,皇帝生前用的儀仗用品也要擺在靈堂,出殯時使用。
前面一天,槓夫們把“皇槓”及各種儀仗用品擺在靈堂外,這是一種講究,名曰“曬槓”。
出殯之日,幾乎傾城而出,幾百槓伕抬著靈轎,在前呼後擁中,走在灑有細黃土的路上,向東陵或者西陵而去。
槓伕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力伕,他們都穿上“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頭戴“雞翎帽”(形狀如同現在網路上的雞冠帽)。
棺轎前有“響尺”二人,身穿孝服,一手拿一根長約一尺細長黑漆檀香木棍,另外一手用小木棍互相敲打作響。這是作什麼用的呢?其實它與葬儀本身無關,它的作用猶如大型交響樂指揮家的棍子一樣,用他們槓伕熟悉的調門,指揮槓伕腳步一一或大步或小步或碎步或跑步。
棺罩金頂用四根黃色的絲繩拉固在槓的的四角,用以穩定金頂。
另外還有四個人,手持一丈多長的木杆,上有一小旗,稱為“撥旗”,顧名思義,就是撥開路邊的樹丫等雜物,保證棺轎的通行無阻。
另外還有四個人,背後揹著高約兩三尺的凳子各一個,金漆雕花,如果中途停留,就把木凳放在棺轎下支撐。
起靈前,大行皇帝的皇太子、格格、皇后、皇妃都要在靈前行三跪九叩首禮,文武百官也要行禮如儀。
皇太子一身衰服,左手執魂帛,有兩個侍從左右相扶,以下的兒子們個個手執哭喪棒,也有兩人左右扶著,在靈柩後走路送行。後面就是坐在馬車上的孝女和官員們的車隊,可謂是“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滿人入關後,漢族的傳統習俗使落後的滿人歎為觀止!皇室貴族也被北京的風俗同化,他們也仿冒前朝的習俗,改火葬為土葬,禮儀習俗也“隨鄉入俗”比如,出殯前夕,皇室喪儀處買來一個瓷瓶,由孝子跪在靈前雙手捧著,大行皇帝的後人與後宮,每人依次用新筷子從靈前供的祭品中,揀取少許,放入“寶瓶”,最後用青綢一方和紅綢一方,用黃色絲繩紮緊瓶口,出殯時,由皇后捧持,送到墓地地宮中,奉獻在棺槨前。
北京的民間風俗,喪儀隊伍前專門有一人負責灑紙錢,就是把白紙錢沿途向空中撒去,然後紛紛揚揚飄落一地。
這是一門技術活,一手抓住白錢紙的時候,暗運一口真氣,力透五爪,可以把重疊的紙錢瞬間變得鬆散而不損壞,一切都是那樣的不動聲色,丹田中真氣貫注於手臂時,右手向天上猝然一揚,白紙錢如離弦之煙花,衝向空中,停頓時,白紙如雪,紛紛揚揚的四散開來。
大行皇帝出殯,白紙錢用幾個馬車裝運,這些“任性灑錢高手”,接這樁皇差,報酬十分可觀!
計有:
催押鑼五對,每對四人,兩個扛鑼,兩個打鑼。鑼聲就是專門指揮隊伍的“啟動”和“停止”、“快進、”“碎步”的作用。
銘旌,由幾十個槓伕抬起。槓伕頭戴雞翎帽,穿緙絲鑾青衣,黃套褲,青布靴。(這付行頭如果在江湖行走,肯定過州吃州,過縣吃縣,黑白通吃。)
香幡二十四把,分春夏秋冬四季顏色,我認為就是大布傘,大小與現在賣的遮陽傘一樣。
金執事四十八名,其實就是站在宮庭外面的儀仗隊員。手頭拿的金立瓜、天蹬、三尖刀、大關刀、鐧、戟、....,現在一些廟宇中的武將武器,也大多是這些。
各方面送的花圈全部由執事(專門的人員)身穿孝衣持行。
還有一輛大車專門放置皇帝外出視察工作的各種用具,如木頭馬。
各色繡花大纛十二對,片幡二十四把。
幡傘六十把,五色組合,各色十二。
和尚、喇嘛、道士各十五,手持引幡或經幢,吹奏各種法器。
十三人組成的“樂隊”,雙管、雙笙、雙笛、九音鑼等。
······
結語
本文對清朝大行皇帝喪禮作了主要程式和用品的介紹,由於篇幅所限,餘不再祥述。清代北京市的喪禮執事實在太繁瑣、複雜,送葬的儀式相當規模龐大,順治入關在北京再次稱帝起、至光緒皇帝止,喪葬禮儀規模規格大大高於當地習俗,可以說從陵墓建築到喪葬習俗,不知耗費了多少銀子,結果很多東西都會付之一炬,何必呢?
2021.2.2.
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
福臨,清初三帝去世後都是選擇火葬方式,即便如此,他們的喪禮與其後的皇帝喪禮應該是大同小異。回答這個問題,就不拘於某個皇帝,只能“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了。”
停靈清朝皇帝去世後,停靈時間最長不超過二十八天,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是停在乾清宮或者懷仁堂。
期間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文武百官及軍隊左臂黑紗,大型宴會停止。
北京法華寺(其他寺也有)的和尚、雍和宮喇嘛、白雲觀道士在靈堂作法事超度亡靈。
(光緒葬禮)
靈堂內外,掛滿各方面贈送的祭幛、輓聯、花圈。
靈堂外搭用鮮花紮成的牌坊一座,用松枝、柏丫搭的素牌坊三座。各部文武官員輪流到靈前執禮如儀。皇子們身著“衰服”(重孝服裝)在靈前守靈。
太平槓大行皇帝殯殮後停靈時,看守人員是聘用燈市口路西的“永利”槓房承擔,這個槓房是北京的大槓房之首,九開間鋪面,日常都有二十多人養起候差,接受這樣的皇差,報酬可觀,名利雙收。
他們負責靈堂內外的治安、秩序,防火、防盜、移靈等。
他們的身份都要清楚、明白,由朝廷有關部門負責審批後,發給黃色紙花和“役夫”字樣的標誌。
起靈時的棺罩循例由槓房提供,皇帝用黃色,繡龍紋、水紋、雲紋。親王用紅色緞底,只有龍絞。
葬禮完成後槓房收回,皇宮中是忌諱這些東西的,都是臨時租用。
僧道唸經和尚從廣濟寺、拈花寺和戒臺寺三處請來,基本上是各十五位。
喇嘛由雍和宮請來,頗有吐番之風,服裝是黃緞繡龍紋大袍,大絨邊英國呢帽,大鼓、大鑼、大喇叭,大號茼,與正月間雍和宮舉行所謂“打鬼”儀式一樣。
道士由白雲觀請來,這個白雲觀是王重陽的徒弟,全真七子的悟道之所,很有名氣,與皇家關係密切,往來頻繁。
他們身穿繡有團花的緞面道袍,每天早、中、晚要更換不同顏色的道袍,色分黃、紅、綠。場面十分華麗。
(光緒葬禮)
唸經僧眾多,共分五棚,鼓號齊鳴、笙管齊奏、聲音喧鬧。在場人員只能耳語交談。
冥器負責喪禮的部門專門向冥衣鋪定製紙糊的冥器,所謂冥器,四川人叫“紙火鋪”,勒些不識字的鄉下老人口齒不清,稱為“指揮部”,所以還是統一稱為冥器為好。
高大的牌樓、享殿、輪船、汽車、馬車、紙人,各種各樣的東西,應有盡有。
猶嫌不夠,又向豐臺花廠定製松鶴、松鹿、松亭、松人、松匾等,材料都是用蒼松翠柏製作,十分精美,價值幾千元,用後就“楚人一矩”!
銘旌用二丈多長的紅綢製作,上寫“某某之靈柩”大字,停靈期間掛在靈堂,下葬時覆於靈柩。大行皇帝的字要新增金粉,寫上皇帝諡號。
出殯時,皇帝生前用的儀仗用品也要擺在靈堂,出殯時使用。
起靈前面一天,槓夫們把“皇槓”及各種儀仗用品擺在靈堂外,這是一種講究,名曰“曬槓”。
出殯之日,幾乎傾城而出,幾百槓伕抬著靈轎,在前呼後擁中,走在灑有細黃土的路上,向東陵或者西陵而去。
槓伕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力伕,他們都穿上“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頭戴“雞翎帽”(形狀如同現在網路上的雞冠帽)。
棺轎前有“響尺”二人,身穿孝服,一手拿一根長約一尺細長黑漆檀香木棍,另外一手用小木棍互相敲打作響。這是作什麼用的呢?其實它與葬儀本身無關,它的作用猶如大型交響樂指揮家的棍子一樣,用他們槓伕熟悉的調門,指揮槓伕腳步一一或大步或小步或碎步或跑步。
棺罩金頂用四根黃色的絲繩拉固在槓的的四角,用以穩定金頂。
另外還有四個人,手持一丈多長的木杆,上有一小旗,稱為“撥旗”,顧名思義,就是撥開路邊的樹丫等雜物,保證棺轎的通行無阻。
另外還有四個人,背後揹著高約兩三尺的凳子各一個,金漆雕花,如果中途停留,就把木凳放在棺轎下支撐。
起靈前,大行皇帝的皇太子、格格、皇后、皇妃都要在靈前行三跪九叩首禮,文武百官也要行禮如儀。
皇太子一身衰服,左手執魂帛,有兩個侍從左右相扶,以下的兒子們個個手執哭喪棒,也有兩人左右扶著,在靈柩後走路送行。後面就是坐在馬車上的孝女和官員們的車隊,可謂是“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滿人入關後,漢族的傳統習俗使落後的滿人歎為觀止!皇室貴族也被北京的風俗同化,他們也仿冒前朝的習俗,改火葬為土葬,禮儀習俗也“隨鄉入俗”比如,出殯前夕,皇室喪儀處買來一個瓷瓶,由孝子跪在靈前雙手捧著,大行皇帝的後人與後宮,每人依次用新筷子從靈前供的祭品中,揀取少許,放入“寶瓶”,最後用青綢一方和紅綢一方,用黃色絲繩紮緊瓶口,出殯時,由皇后捧持,送到墓地地宮中,奉獻在棺槨前。
灑紙錢北京的民間風俗,喪儀隊伍前專門有一人負責灑紙錢,就是把白紙錢沿途向空中撒去,然後紛紛揚揚飄落一地。
這是一門技術活,一手抓住白錢紙的時候,暗運一口真氣,力透五爪,可以把重疊的紙錢瞬間變得鬆散而不損壞,一切都是那樣的不動聲色,丹田中真氣貫注於手臂時,右手向天上猝然一揚,白紙錢如離弦之煙花,衝向空中,停頓時,白紙如雪,紛紛揚揚的四散開來。
大行皇帝出殯,白紙錢用幾個馬車裝運,這些“任性灑錢高手”,接這樁皇差,報酬十分可觀!
送行隊伍計有:
催押鑼五對,每對四人,兩個扛鑼,兩個打鑼。鑼聲就是專門指揮隊伍的“啟動”和“停止”、“快進、”“碎步”的作用。
銘旌,由幾十個槓伕抬起。槓伕頭戴雞翎帽,穿緙絲鑾青衣,黃套褲,青布靴。(這付行頭如果在江湖行走,肯定過州吃州,過縣吃縣,黑白通吃。)
香幡二十四把,分春夏秋冬四季顏色,我認為就是大布傘,大小與現在賣的遮陽傘一樣。
金執事四十八名,其實就是站在宮庭外面的儀仗隊員。手頭拿的金立瓜、天蹬、三尖刀、大關刀、鐧、戟、....,現在一些廟宇中的武將武器,也大多是這些。
各方面送的花圈全部由執事(專門的人員)身穿孝衣持行。
還有一輛大車專門放置皇帝外出視察工作的各種用具,如木頭馬。
各色繡花大纛十二對,片幡二十四把。
幡傘六十把,五色組合,各色十二。
和尚、喇嘛、道士各十五,手持引幡或經幢,吹奏各種法器。
十三人組成的“樂隊”,雙管、雙笙、雙笛、九音鑼等。
······
結語
本文對清朝大行皇帝喪禮作了主要程式和用品的介紹,由於篇幅所限,餘不再祥述。清代北京市的喪禮執事實在太繁瑣、複雜,送葬的儀式相當規模龐大,順治入關在北京再次稱帝起、至光緒皇帝止,喪葬禮儀規模規格大大高於當地習俗,可以說從陵墓建築到喪葬習俗,不知耗費了多少銀子,結果很多東西都會付之一炬,何必呢?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