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明軍對付老邁衰朽的大元還是不錯的,反正當時蒙古人也沒想著在中原跟名軍死磕,走就走!至於明軍的戰鬥力後來如何大家也都看見了,很長時間依靠西南的土司出兵,明軍的地方武裝幾乎是毫無用處,裝備低劣訓練廢弛,九邊的邊兵還不可以,那是因為他們面對著草原上的軍事壓力!

    朱太祖起家的地區是伊斯蘭化很嚴重的地區,也是明教這種邪教傳播很廣的區域,明太祖是如何能將蒙古人趕出北京那是不瞭解的事情,但是在所謂的大明軍事輝煌的時期,色目和蒙古將領在大明能征善戰的武將中所佔比例跟他們的人口數量完全不成比例。但是太祖和成祖都不讓他們族內通婚,必須男人娶漢女。在不知道什麼原因的情況下,這些色目人和蒙古人的軍事傳統在兩三代人的時間內迅速衰落,衰退到完全不值一提的地步,這些人也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了,只剩下一些看著面相有高加索人特點的人口!

    成祖朱棣起家依靠的是寧王手下朵顏三衛的蒙古兵和蒙古化的漢軍,所謂五出漠北三犁虜廷,真正的軍隊也是這幫人!很多人估計會奇怪,為什麼朱棣最後一次出漠北的二十年後就會出現了土木堡之變,英宗皇帝御駕親征,都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抓了!大家可以算算二十年,那是一代人的時間,按照明朝政府對付蒙古和色目人的政策,在二十年前相對還能征善戰的那些軍隊基本已經老邁無用,而他們的後代的軍事素養絕對無法跟他們的父輩相比,但長城以外的蒙古人仍然強悍善戰,一升一降之下,土木堡之變的結局已經是註定了的!朱祁鎮的失誤在於沒有快速的退入長城的關隘,利用蒙古騎兵不善於攻城的弱點,依託堅城防禦!那三萬蒙古騎兵迅速的追上了英宗率領的那十幾萬軍隊,如同屠殺牲畜一樣的屠殺了這些已經毫無抵抗能力的軍隊!從此,太祖和成祖的未完成的事業由英宗完成了,自大元時代遺留在大明內的色目人和蒙古人的成建制軍事力量被徹底消滅了!

  • 2 # 愛暢想歷史

    大明王朝軍隊的戰鬥力,和中國其它主要封建王朝比,其戰鬥力的“保質期”是數一數二的。本文僅在明朝的早、中、晚期,各列舉兩位具有代表性的皇帝,便可知明軍的軍力有多強悍了!

    明朝創立的第一個一百年內,明軍就像擅長擒拿格鬥的特種兵: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明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軍隊。朱元璋讓明軍無戰事時種地、備戰,這樣既可以實現軍隊口糧自給,又可以透過集團化的種地來鍛鍊軍紀。所以朱元璋帶領的明軍,無論是面對在人數上佔優的陳有亮、還是經濟上佔優的張士誠、亦或是騎兵上佔優的元朝官軍,他都能無往而不勝。

    明成祖朱棣時期,明軍不僅陸戰無敵手,而且海戰更是無敵手。朱棣在明軍中設立了“神機營”,讓火器大規模、成建制地裝備部隊,使明軍在武器裝備上碾壓當時周邊的一切對手;朱棣還大造水師,命鄭和下西洋,將大明國威揚於萬里海外!

    明朝傲立的第二個一百年中,明軍酷似特別抗揍的金剛羅漢:

    明孝宗朱佑樘時期,明軍一次次收復失地,鞏固了領土完整。明孝宗重視軍事、愛護武將、整備邊防。明孝宗在位期間,西北的哈密地區三次易手於周邊敵對勢力,但都被明孝宗派大軍收復了;北邊的韃靼小王子、火篩等部屢屢犯邊,也都被明軍抵禦住了。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明軍防守反擊,打得周邊之敵不敢肆意來犯。明武宗以明太祖朱元璋為榜樣,他愛武又懂兵法。面對北方蒙古小王子無休止地侵擾,明武宗突破重重阻力御駕親征。在戰場上,明武宗與將士們同吃同住,戰鬥中還親自砍殺了一個敵人,使得明軍士氣大震,最終取得了“應州大捷”,確保了北方長久的安定。

    明朝矗立的最後七十六年,明軍宛如深諳避實擊虛之道的太極宗師:

    明穆宗朱載垕時期,明軍邊練邊打、輾轉騰挪,徹底解決了“南倭北虜”的問題。明穆宗登基後,重用了以張居正為代表的大批能臣,並且強力打造了一支,裝備了仿製西方先進火器的部隊。明穆宗在位時間並不長,但卻使武備鬆弛的明軍“滿血復活”。明軍在此期間,徹底“擺平”了南方的倭寇(南倭)、北方的俺達(北虜)。

    明神宗朱翊鈞時期,明軍迂迴包抄、反覆拉鋸,最終取得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明神宗憑藉明軍強悍的戰力,陸續發起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由此可見,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中,明軍雖不可能每支部隊都強悍,但總有“壓箱底”的王牌部隊;明軍雖不是每年都保持強勁,但每到關鍵時刻,總有能人站出來使明軍“滿血復活”!

  • 3 # 反叛者的盾牌

    前期的明朝軍隊,特別強大,這是不容質疑的,(特別重申一遍,沒有永樂大閱兵,歷史沒有一點記載,都是後世明粉杜撰)

    土木堡只是指揮上的失誤,並不能代表明軍不強大,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土木堡後,明朝精銳野戰部隊盡末,再也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而且明朝衛所制度已經出現腐化,軍心渙散,在對沿海倭寇上就能看出明朝衛所兵到底多麼窩囊,

    到了天啟朝後,戰鬥力就已經不忍直視,否則也不會出現被後金以少勝多的戰績了,

    結論就是,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強悍(任何朝代開國之兵都是虎狼之兵)中期疲軟,後期不堪一擊

  • 4 # 小滔在農村

    明朝自朱棣遷都京師之後,就將國家的防務重點移往北方,所謂”天子守國門“,本來這支部隊因為經常與邊境蒙古軍隊作戰,戰鬥力是十分強悍的,可是由於朱棣去世之後,天下長期的處於太平,加上部隊管理制度的不嚴謹,很多的王侯權貴都將自己的家丁護院等人送往軍隊來充兵役,可這些人說是從軍,其實大多數都是來佔個位置,只是貪圖於朝廷的餉銀,很多時候都是”有名無人“,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二 土木堡一役精銳盡失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瓦剌。結果是將朱棣留下的幾十萬帝國精銳給敗個精光,直接造成大明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如此規模的精兵存在,此事還間接影響了明朝的對外政策。三 軍隊制度存在問題自從土木堡戰役之後,于謙就發現了軍隊中存在的制度問題,那就是各大軍營(比如五軍、神機、三千等)之間號令不統一,每到征戰的時候,軍隊發出的號令各式各樣,並且兵將之間互不相識,很難協調配合作戰,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挑選驍勇戰士十五萬,劃分為十個營,統一進行操練,以備邊境緊急時刻時呼叫,稱為”團營操練法“。這個方法非常的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可以說是比較好的一種制度,遺憾的是,後來英宗回朝登基,于謙被殺,十團營被撤中途夭折。在之後的帝國時期裡,雖然也曾重新啟用過類似的團練方式,可都由於沒有像于謙之類好的執行官,練出來的兵團都走了之前的老路,宦官監軍,大吃空餉,於是部隊戰鬥力一年不如一年。

  • 5 # 文史野餐

    明軍的戰鬥力有多強?看看他們怎麼開的國就知道:面對橫掃全球的蒙古騎兵,硬是從南到北逆襲,創下了從南方統一北方的奇蹟,最後更一路追殺到滿目荒涼的捕魚兒海,以全殲北元十萬大軍的強大戰績,送了這個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王朝最後一程。

    明初前三代皇帝時期,多次深入草原,追殺韃靼、瓦剌部落。後來雖然一不留神,鬧出個皇帝被俘的土木堡之變。但很快又緩過勁來,成化至弘治兩年,多次精銳出擊,三次差點活捉蒙古可汗。後來嘉靖年間,北方有韃靼侵擾南方有倭寇肆虐,雙線作戰的困難下,也曾一度衰得不行,既讓韃靼打到北京城下,又叫倭寇摸到南京城下,可吃了幾次虧後,還是很快緩過勁來,往北有馬芳、王崇古打得韃靼求和接受冊封,往南有戚繼光、俞大猷殺到安南萬橋山,把倭寇趕盡殺絕。後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更是從裡到外,完美全勝。 哪怕是後來後金起家,八旗勁旅殺來,明軍雖然一度敗績連連,可雙線作戰十多年,一直還能苦苦支撐。幾次重大戰役,如果不是高層瞎指揮,完全有翻盤大勝的大好機會。哪怕最後半壁山河淪陷,南明永曆小朝廷,依然可以送給如日中天的清王朝幾次慘敗,不但擊斃敬瑾親王尼堪,還在眼看要敗退緬甸前夜,送給清軍精銳一場磨盤山慘敗。這支軍隊強大的恢復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堪稱中國古代史上的奇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100自由泳的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