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0108874248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 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最後都統一在太守之樂中,“樂”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寫了眾賓樂 太守樂 禽鳥樂

    其中所寫“樂”有三種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即禽鳥之樂,那是與自然和諧,與生命俱來的喜樂境界;

    二是功利境界,即隨從太守遊樂的一群人,他們為著躲避塵世煩惱而與太守遊山玩水,當其個人目的達到以後,他們快樂了;

    第三種境界即道德境界,那就是太守那種“樂其樂”,即為百姓的快樂而快樂的胸襟與氣度。第一,用“樂”作為主線貫穿全篇,集中抒發作者被貶之後恬然自樂的曠達情懷。

    全文的四大段,無不寓一“樂”字。第一段寫醉翁亭命名的原由,解釋“醉翁”的含義,主要是要點出醉翁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樂”;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季美景,以示其“樂亦無窮”;

    第三段寫遊人之樂,宴酣之樂,其中也暗寓了太守的“與民同樂”;

    第四段寫禽鳥之樂,正面點出太守樂在其中,是樂萬物之所樂。縱觀全篇結構,以“樂”字為中心,從山水、禽鳥、遊人、賓客、太守五個方面來敘其樂,

    最後點出醉翁之樂,正是包容在以上的各種樂趣之中,以此來顯示其面之廣、趣之高。這樣就把一個政治家在挫折面前的曠達和大度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全文以樂貫穿,沒有一個樂字,卻無處不寫樂。

    宋仁宗慶曆五年(一零四五),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中心思想:這篇優美的山水遊記透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透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遊的場面,表現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

    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與民同樂)伏了一筆。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裡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後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裡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窄帶訊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