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魯迅小說《狂人日記》,1918年5月發表於《新青年》,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它被公認為五四新文學創造的起點,如一顆耀眼的星星騰空而起,並將永遠照耀文壇!

    狂人思維敏捷,具有五四時代的懷疑與否定精神。“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他喜歡思考、研究問題;不相信“從來如此,便對”,他不輕信,不盲從,好獨立思考,尋根究底。

    狂人具有清醒的認識。這是他懷疑傳統,獨立思考的結果。他判斷封建社會與騙人禮教的本質是“吃人”。這一結論代表了“五四”一代人對封建社會及其“文明”最清醒的認識。他們不肯明吃,而是“佈滿了羅網”,逼人自殘,以逃脫“殺人的罪名”;他們勸人安分:“不要亂想,靜靜的養!”其實就是“養肥了,他們自然可以多吃”。

    狂人具有不屈的反抗鬥爭精神。他對“吃人”者總是表現出主動出擊的姿態,或“伸出兩個拳頭”,或“放聲大笑,充滿了義勇和正氣”,令“吃人”者都“失了色”。

    《狂人日記》主題深刻

    《狂人日記》通過一個精神病患者內心的感受和活動,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給人們以振聾發聵之感!

    “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封建社會禮教是一張巨大的“吃”羅網,那麼久居其間的人們就不免受到被“吃”的命運。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

    清醒的狂人終於認識到自己也被禮教毒害,因而成了無意的吃人者。

  • 2 # 萊茵山下876

    我讀最早先生的文章就是這篇,筆者在《狂人日記》中,整理出了5句最富有深意的話,這5句話可以說是字字犀利,劍指人心最深處,非常值得一看!如下:

    1、從來如此,便對麼?

    2、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3、一說破他們的隱情,那就滿臉都變成青色了。

    4、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很多年。

    5、救救孩子……

  • 3 # 張傑談史

    魯迅的作品讀了很多,基本上《魯迅全集》裡面的,讀了約三分之二,十幾本書仔細讀了八九本,有些太晦澀沒有好好讀。

    《狂人日記》讀了很多遍,有個原因就是篇幅來看並不是很長,但是為什麼反覆讀,是因為每次讀對自己而言,都有觸動。每次全篇翻讀後,內心都會有很多的想法。其實日記本身內容就是一個被兄長和其他人視為有問題的“狂人”,對周邊一些事情的觀察。其實就是魯迅自己對當時社會的反思。

    裡面影響最深的是這句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當然最後一句“救救孩子”,每次也都有觸動。

    魯迅寫文章,確實很厲害。每次讀都有很多思考。

  • 4 # 南半球的西風漂流

    讀過,魯迅的很多書籍我都讀過。魯迅以解刨黑暗的手法,展現舊時傳統。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 5 # 蒼梧本草

    魯迅的作品幾乎能看到的都看了,緣於對魯迅的崇拜。因為我也想做標槍,但錯過了那個年代。現代的中國,也有不公,但全都是人民內部矛盾,不必要太強悍,然後標槍的作用就逐漸式微。隨著年齡增,年少的鋒芒也逐漸的鈍了。所以看問題的角度也有了改變,但對魯迅的鋒芒,依然像旗一樣的扛著。

    《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時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魯迅先生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獨白的方式把他所想表達的內容發揮的淋漓盡致。它主要描寫一個迫害逛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融合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端和迫害。

  • 6 # 林沐彩原創

    歷史上的今天,1918年的5月15日,魯迅發表小說《狂人日記》,它的文學價值是開拓了中國新文化基石,成為現代白話文小說的先河。

    《狂人日記》無論在敘事方式上和語言運用中,都有獨到精闢之處,整本書讀下來,隨處段落都能讀到隱喻,暗示,象徵這樣內涵句子。

    初讀《狂人日記》時,有些艱澀,讀過之後,卻多有回味,喜歡那句: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值得一讀再讀。

  • 7 # 何以伴月

    讀過。

    在我很小的時候,看完這本書後,“吃人”兩個字,深深的記在我的腦海裡,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些朦朦朧朧的認識。

    當我長大後,在社會上打滾,每當我委屈時,悲憤時,無奈時,無助時,不解時,就會想起狂人日記,想起那字裡行間,想起這生活縫隙中,都密密麻麻的刻著“吃人”。

    於是我總能很快調整好心態,繼續和生活死懟。

    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好多年,但是我從心裡深深記著他,他一直在。

  • 8 # WGBTTH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誌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

    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名人越來越不敢說話?真的是因為大眾太敏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