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道聞道得道
-
2 # 根源問道
是因為孔子四十歲讀到了易經,所以不惑,五十歲讀懂了易經,所以知天命。六十以後孔子就是易經,易經就是孔子,所以~~~~
-
3 # A大搏A
孔子說的四十不惑,那是指中華先賢時代的古人。而不是指現代的中中國人。
中華先賢們的時代更重視內心,再加上文化的洗禮。
而我們現代人整日奔忙的確是外在的物質生活,最怕靜下來面對自己。當然在周邊電子產品的包圍下也靜不下來,根本沒有時間反觀自己的心,別說父母,子女,朋友了。連自己都不瞭解,怎麼可能不惑呢?
-
4 # 黃河口異客
“四十不惑”,是對自己要堅守的原則不惑,對自己心中的目標要不惑。世間有那麼多東西,我們知道的只是其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不明白的事物有很多。四十年的摸爬滾打,自己的心目中,應該形成一個為人處世的原則,也是我們的底線。
四十歲,對於生活和工作的問題,應該是保持平和的心態,不再急躁,不再爭名奪利,一切都沒有身體健康重要。
四十歲,懂得一切不要急功近利了,很多事情要順其自然,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了,而不再強求自己拼命地不顧一切了。
四十歲,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應該活成什麼樣子,開始放下一些東西,自己的責任就是孝敬父母,撫養教育孩子,夫妻和諧,其它的都不再重要了。
-
5 # 使用者樵中
孔子說的40不或是以他自己的人生為標準的。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這是孔子他老人家從個人學業和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說的。他自己是這樣過來的,他教育他的弟子按照這樣的流程也能走出來這樣的人生路。那麼孔子作為全天下的聖人,按照他的標準,天下有志之學者也可以這樣去做。
至於現在的你40歲了卻依然困惑,那原因就多了。首先你的學業和個人修養有按聖人的標準和要求去做嗎?你沒有按這個標準去做,既修學業,又修品德,用聖人的標準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怎麼能做得到四十不或呢?
-
6 # 金小鬥超短線
四十不惑是孔子自我總結,我們普通人的人生充滿困惑
背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7 # 琳軒心理
惑,是指對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或左或右“搖擺不定的狀態。
常常對一個事物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又那樣想,心總是在“或”的狀態,心是迷糊的。
不惑,就是建立了自己認識世界的知識體系,有了自己認識世界的認知座標,價值觀穩定的狀態。
不惑,不或。
-
8 # 山登絕頂人為峰
40不惑,我理解的是四十歲對自己什麼樣的命就不在迷惑了,是富貴命,還是貧窮命,自己已經清楚了,不應該再做些心比天高眼,眼比手低的事了
-
9 # 信步三毛
40不惑,就是指人活到40歲的時候,對什麼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不盲從,不迷惑,不隨波逐流。因為人從出生活到40歲,經過了這40年的生活以後,各種人生的經歷和磨難磨都嚐到了,也品味了也感悟了,所以對事物的看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原則。四十不惑,就是生活的歷練造就成了我們對人對事的自己的看法,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張。
-
10 # 喜子原創
其意指蒙也迷也…七情六慾乎…疑似惑名惑利惑色惑爭惑硬惑傲惑逆……惑?…惑?…惑?…人不同其惑非同…環境不同其惑隨之而變…時間不同惑而隨變…非懂必惑也…惑多必多患矣…運其道…則可減而在減…至到平衡…則為順其自然…道之無窮之力暖乎…冰未惑豈可封矣…
-
11 # 齊一人
“四十不惑”是孔子對自己人生軌跡的一個描述。但對一般人而言,到了四十歲這個年齡段,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和社會經驗的豐富,以及社會認知的成熟,就會逐漸減少青春時期的一些迷茫、衝動、情緒不穩……等等一系列的糾結。心智水平和工作能力越發地成熟與穩定,從一名剛剛上路的新手成為了一名駕輕就熟的老司機。
然而,說“四十不惑”並不代表四十歲以後就沒有了所有疑惑,事實上仍會面臨許多困惑。只是不再像以往那樣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與誘惑了。可以說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完全“不惑”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否則每個人豈不都成聖人了?
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1⃣️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40歲左右是人由青年期到中年期的一個重要的身心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人格特點是,從年輕時的外傾型人格逐漸變得越來越內傾。把人生的視角開始從外界更多地轉向內心世界,喜歡沉思和內省。很多事情越想越明白,比如“我想要的是什麼”,“我能做的是什麼”,“我的長項與短板是什麼”,“我有什麼樣的得與失”,“我應該怎樣經營自己的後半生”⋯⋯學會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會再迷迷朦朦的誤打誤撞了。
2⃣️ 對待外部世界也形成了自己比較成熟的認識和看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趨向固定。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較能夠抵抗外界的各種誘惑。比如不會隨便跟風,做事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再盲目地崇拜什麼人,也不再盲目地攀比虛榮的東西。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更強,為人處世日趨圓融靈活。在社會 家庭 團體中很容易找準自己的定位。
職業生涯的高峰期1⃣️ 大多數40-50歲的職場人士,無論是處在高層管理職位,還是處於基層工作狀態,都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高峰時期。雖然這一時期升遷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迎來了個人在職場中的黃金期,個人價值得到了極大體現。首先工作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工作業績也有了一定的積澱。尤其很多人開始帶徒弟 帶學生了,這種職業上“傳宗接代”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年輕時單憑個人打拼無法比擬的。同時他們主動降低了對升職的期望值和迫切感,所以就會減少很多職場焦慮及困惑。
2⃣️ 在工作方式和效率上,更懂得“苦幹加巧幹”的道理。不再像年輕時依靠體力和反應速度去完成工作任務,而是靠經驗和技能來完成任務。所以從工作效率來看,這一時期是職場績效綜合評估最高的時期。
下面這張圖片是從統計學角度直觀地分析了一個人在職業生涯,生理週期,家庭生活,從這三個維度之間的關係來揭示人生各個階段的規律和特點:
不惑之年存在的困惑1⃣️ 身體生理方面的困惑。俗話說:人過三十 天過午。30歲以後,人已經過了生理髮育和身體狀態的高峰期,身體綜合健康指數呈緩慢下降的趨勢。尤其40歲至50歲期間還會先後進入更年期,身心平衡的節奏會被打亂。身體上可能會出現植物神經紊亂等現象,心理上也會出現易煩易怒等情緒不穩定狀況。
2⃣️ 在家庭和社會責任方面有時會亞歷山大。這一年齡段的人在家庭裡“上有老 下有小”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孩子尚未完全獨立,都需要悉心照顧。是一個上推下拉的爬坡階段。職場上是處在“上有上級,下有下級”的扛鼎階段。所以當家裡外面的問題疊加在一起,需要集中處理的時候,就會感覺身心俱疲。有時甚至覺得力不從心。一個字:累!這就是平常所說的"中年危機"。
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關鍵是如何落實。切忌長期超負荷工作,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淡然的心態。不要走進“50歲前拿命換錢,50歲後拿錢換命”的誤區,這樣做很不明智,這是不惑之年需要警醒的一個大“惑”。
2⃣️ 增強個人修養,樂觀豁達。
加強學習,尤其是對比較深刻的哲學道理和文化修養方面的書籍要多讀多領悟。這可以開拓認識問題深度和解決問題的廣度。另外,要培養有益身心的業餘愛好,這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還能為今後50歲 60歲 70歲……的晚年生活注入活力和激情。遇事多往遠處看,多往好處看,要真正做到"不惑"就應該主動養成"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豁達胸懷和格局。
回覆列表
《論語》的《為政》篇裡,有一段孔子縱論人生的著名章句,從人的15歲一直講到70歲。其中就有“四十不惑”這句話。後來,人們乾脆把人到了四十的中年階段,稱為“不惑之年”。也就是說,到了這個年齡,人生已經過半,也該活得明白了,跟以前應該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了。那麼。孔子所說的“不惑”是指哪些方面呢?我的理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二、具備了強大的內省的自覺,對自己不再困惑。人年輕的時候,有理想抱負是好事但是對於自己的認識存在誤區也是常態,好高騖遠。志大才疏的人也不在少數。不惑之年的到來,標誌著人開始有了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是人生的最大困惑,沒有對自己的客觀認識,不知道自己的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面對客觀世界,處於一種“無明”狀態,難免高不攀低不就,處處碰壁,屢戰屢敗。在不惑之年,經過修煉的內心會變大強大起來,知道進取,更知道妥協,追求自我實現,也承擔責任義務。
我覺得,人這一生,以上幾個方面不再困惑,人生的基調就可以確立起來了。當然,我們也會發現,的確也有人到了不惑之年,依舊沒有發生這樣的本質變化,仍然像是覺得整個世界對不起自己似的:懟社會,黑國家,怨天尤人,心理陰暗,一身戾氣。這,可能就是因為沒有走出困惑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