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讓人痛心的就是太子劉據被漢武帝誅殺,漢武帝眾叛親離,漢朝怎麼沒有滅亡

回覆列表
  • 1 # 洞見歷史智慧

    一、前言

    在歷史上,經常存在一個人的生死可以決定國家安危,扶蘇死、秦國滅,但劉據死、漢朝在,兩個現象出現了矛盾。

    其實,現象沒錯,只是道理欠缺一個條件,那就是特定時期的某個人生死可以決定國家存亡。扶蘇和劉據相似之處在於仁愛且信奉儒家,但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矛盾中心又有所不同,所以兩人的死,對國家的影響不同。

    二、扶蘇的死,使秦朝錯失了改革的最佳人選和時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國暫時呈現統一表象,但矛盾暗藏湧動,比如秦國與六國民眾的矛盾、法家治國思想與其他治國思想的矛盾。

    在面對諸多矛盾時,秦始皇採取了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以嚴酷的刑法和高度的壓迫,掩蓋了矛盾。這些矛盾就如彈簧一樣,越壓越緊,考驗些人民的底線,一旦爆發,將不可收拾。

    扶蘇看到了潛在的危機和矛盾,信奉儒家多一些,在治國理念上與秦始皇產生衝突,但胳膊拗不過大腿,扶蘇被流放,遠離了秦朝的權力中心。

    當秦始皇駕崩後,趙高聯合李斯,擁立胡亥繼位賜死扶蘇,進而在法家治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採取更為激進和高壓的方式,清洗內部集團;繼續大興土木,以更為嚴苛的執法,奴役廣大百姓,這將彈簧壓到極致。

    當陳勝、吳廣起義後,彈簧的威力徹底釋放,全國呈現星星之火的燎原趨勢,掩蓋的矛盾徹底公開化,很快秦朝淹沒在歷史中。

    本質上,在秦始皇去世後,扶蘇是調整治國政策、緩和階級矛盾的最佳人選,擁有最佳時機。如果扶蘇不死,他會著手解決潛伏的危機,而不是像胡亥一樣激化矛盾,徹底使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完全走向對立面。

    所以,扶蘇死,秦朝二世而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劉據的死,只是統治階層矛盾鬥爭的犧牲品

    漢武帝雄才大略,對外開展了長達44年的匈奴戰爭,對內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政策。窮兵黷武的政策耗費了大量財物,導致國庫空虛,而獨尊儒術的政策,凝聚了國家共識。

    與扶蘇相似,劉據信奉儒家,為人仁慈,政見雖與父親不一致,卻仍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信任,被寄予厚望。

    但劉據沒有漢武帝藏汙納垢的胸懷和見識,他對江充等皇權派人物充滿敵意。江充等人對此產生了深深地憂慮,甚至恐懼,一旦劉據繼位,自己將必死無疑。

    對於江充來講,自己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搞掉太子,放手一搏成為他的最佳選擇。江充將劉據鎖定為自己的敵人,利用漢武帝的好惡,千方百計地蒐集、抹黑劉據,製造並激化劉據與漢武帝間的矛盾。

    劉據的死,完全是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但此時的漢朝根基還在,漢武帝依然掌控全域性,並借巫蠱案清洗了一批奸佞之臣,整個朝堂又重新凝聚在漢武帝身上,平穩實現皇權交接。

    所以,劉據的死,並不會導致漢朝滅亡。

    四、結論

  • 2 # 千百年前

    扶蘇或者,秦朝會不會由危轉安呢?歷史不容假設,但至少比殘暴的秦二世好上許多。而說到扶蘇之死和劉據之死,兩者並沒有多大可比性,因為背景完全不同。

    扶蘇的父親是秦朝第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在秦始皇統治時期,農民起義就已經有了端倪。在秦始皇的殘暴統治下,各地人民紛紛怨聲載道,而這種情緒在秦二世即位之初愈演愈烈。

    秦二世元年,中國大地上就爆發了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可以說,不管扶蘇有沒有順利即位,那些個農民多半都會選擇在秦始皇死後或者死前起義。要說不同,就是秦朝皇帝能不能順利平息這場叛亂。當時來看,胡亥沒有,扶蘇倒是有可能。

    接著我們再看看劉據。劉據是漢武帝的嫡長子,而其母也是漢武帝最愛的皇后——衛子夫。

    劉據七歲那年就被立為太子,不過他並不受漢武帝的寵愛,因為漢武帝嫌棄他不像自己,才能過少。

    之後其他幾個妃子又生了兒子,劉據和衛子夫就更不受寵。不過劉據不像漢武帝,卻是十分仁厚,由此頗為其稱讚。不過劉據的仁厚並沒有得到一些大臣的滿意,何況是突如其來的政治鬥爭?

    在巫蠱之禍中,劉據充分展現了自己的不自信與不果斷,最終早逝。

    沒錯,漢武帝親手培養的接班人死了。而在此時,漢朝的形勢也不容樂觀。首先是對匈奴的征討,其次是其好奢侈導致國庫空虛,最後是天災導致農民接連起義。

    以上種種,難免會讓人想起100多年前的秦朝。不過漢武帝不是秦始皇,他命長,還有時間佈局。

    在晚年,經過老來喪子與李廣利的背叛,漢武帝逐漸醒悟,也越發沒了志氣,他開始反省自己過錯。

    於是乎,漢武帝針對自己這些年來的窮兵黷武與奢侈糜爛,下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

    而在此之後,漢武帝又明智地選擇了霍光等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幼子劉弗陵。雖說霍光做大,對漢朝並不是好事,但客觀上維護了漢室的穩定。

    劉弗陵病逝後,“胡鬧皇帝”劉賀僅當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等廢黜。

    公元前74年,十八歲的劉病已被霍光等迎入宮中即位為帝。這也意味著權力再次回到劉據的後脈中,因為劉病已就是劉據的孫子。

    在漢宣帝手中,漢朝的國力再次回到巔峰,史稱“孝宣中興”。

  • 3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簡單點說,嬴政家族沒有後人可以敢擔大任,能夠完成始皇的遺願,而且統治力量也被嚴重削弱了。而漢武帝家族,人丁還是很興旺的。再加上漢武帝時期統治階層人心穩定,能臣輩出,有文官系統支撐國家的發展。

  • 4 # 朝夕聞道

    扶蘇之死跟秦滅亡沒多大關係,秦的滅亡是蓄積已久的矛盾如星星之火,而秦二世不作為任其發展成星火燎原之勢,劉拒之死對漢朝國本沒有任何影響

    蒙恬和李斯一文一武,代表著大秦文官集團和武將集團,而蒙恬和李斯的覆滅跟胡亥有直接關係,胡亥聯合李斯趙高篡改秦始皇遺照賜死扶蘇蒙恬,雖然李斯趙高的計劃如願以償,但之後不久胡亥極度寵信趙高,並賦予趙高極大權利,趙高就把持朝政,大權獨攬,等李斯反應過來朝堂已經被趙高掌控,而李斯最終被誅殺,此時趙高成了大秦實際掌權者

  • 5 # 西威李太白

    始帝崩,六國遺少蠢動,而秦百萬軍,四十萬守邊疆,六十萬築長城以防外敵侵,二蒙王剪舊部皆在邊關,天子無詔不得入咸陽,劉季項羽小兒不過區區兩萬兵即陷咸陽,二蒙也只能捶胸頓足,無可奈何,只想說:國可亡,華夏不可辱,嘗秦百萬師駐咸陽,秦豈二世而亡矣!

  • 6 # 書史煙雲

    秦皇漢武,自古以來都是備受歷史愛好者關注的兩個帝王,他們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然而同樣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二世而亡,而漢武帝開拓的漢帝國卻綿延不斷。

    秦始皇病死沙丘之後,趙高夥同李斯偽照聖旨賜死贏政長子扶蘇和秦朝大將蒙恬,共同擁立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由於秦二世的昏庸無道,秦朝二世而亡,若是扶蘇不死,憑藉他的賢明和威望,秦朝或許就不會滅亡了,這令世人頗為惋惜。

    然而漢武帝同樣是因為賢明的長子劉據身亡,漢朝卻沒有因此滅亡,這又是為什麼呢?

    主要還是因為漢武帝晚年及時醒悟,調整國策,注重與民休息,不再窮兵黷武,使天下重新回到了正軌。而且漢昭帝不是秦二世,輔政大臣霍光也不是趙高,所以,漢朝在漢武帝死後仍能延續下去。

  • 7 # 雲海雙浪

    不同情況,前是老皇帝先死,後是老皇帝仍在,乾坤在握,誰敢造次,同是英明神武之千秋大帝,一個天不與壽,草創之帝國還未根深蒂固,個個覆國之殘餘還未終老,身死即國亂,後人唏噓, 另一個卻完全相反,終能完成權利交接,身死而餘威護國。

  • 8 # 誰都不敢懟

    秦皇既然有意扶蘇為什麼把他放到邊疆,反而把胡亥帶在身邊?

    李斯那樣的人難道真的視力短淺,為了一己私利置國家而不顧,並且最後到死也沒有反水 沒有部署 沒有留下真相?

    我覺得賜死扶蘇不是秦皇的意思,但是立胡亥可能真的是秦皇的意思。正因如此扶蘇接到假聖旨也沒有反抗,因為老頭子既然立了胡亥,賜死的聖旨,是真是假也不重要了。

  • 9 # 府尹說家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扶蘇是死於秦始皇之後,被趙高矯詔害死,導致秦帝國接班人出現了問題,胡亥上位後未能拯救秦帝國而加速了其滅亡;而漢武帝在錯殺劉據後,在接班人的選擇上沒有出現問題,漢昭帝繼位,有霍光、桑弘羊、金日磾等輔政 ,修生養息,國力得以恢復,甚至於和後面繼位的漢宣帝合稱“昭宣中興”。

  • 10 # 使用者4916657512747

    聽名字也知道了,扶蘇,服輸!扶蘇死了,就是真服輸了。

    劉據,瘤巨,巨大的腫瘤割除才能保我大漢千秋萬代!

    個人覺得劉弗陵遠勝劉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花5000元學費學一門手藝,不知道學啥,有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