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死你啦22

    1. 瞭解審計的框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從審計計劃階段-審計執行階段-審計完成階段三個階段入手,結合Database的專案結構,瞭解Senior交給自己的活兒都在審計流程中的哪一步。例如:

    銀行函證是審計執行階段針對現金-銀行存款餘額的準確性和截止認定而進行的實質性程式中的一種細節測試;管理費用抽憑是審計執行階段針對管理費用交易的發生,完整性,準確性,截止,分類認定而進行的一種實質性程式中的細節測試;存貨監盤是審計執行階段針對存貨餘額的存在,權利和義務,完整性,準確性和截止認定而進行的一種控制測試;透過對比兩年收入,成本,費用的變動合理性來找到風險和錯報是審計執行階段-實質性程式中的實質性分析程式。穿行測試是在審計計劃階段瞭解被審企業內控情況階段進行的而非執行階段進行(考察的是內控是否充分),控制測試是在審計執行階段進行的而非計劃階段進行(考察的是內控是否有效);

    2. 瞭解風險型導向審計的核心意義

    說白了就是抓大放小這幾個字,不管做什麼之前都和重要性水平先比一比,不重要的科目不用in-scope,不重要的調整不要揪著不放。要了解審計流程中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會有風險導向,我們要做的是在審計計劃階段進行風險評估並結合職業判斷對風險大小進行排序,將有限的審計資源要分配給風險程度最高,最有可能產生錯報的科目。Sadly,有的經理幹了好多年還是沒明白這個道理,FAR越寫越細,專案越做越細每個人都累得要死。

    3. 專案大小和分類

    專案的行業在審計之初並不重要,專案大小和名氣很重要。最理想的專案安排就是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趴到一個有名氣的大專案上(審計費大於500萬),第一年的話人多事兒少,忙淡季分明,期間最好被抽著去1-2個小專案體驗一下,然後換個專案做做中期。但現實中是往往都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隨著所裡IPO專案,小專案的增多以及流動性的增強,基本的情況是很多人大專案做完馬上做IPO,有些人一年四季持續IPO,有些人一年四季持續MNC小專案。

    小專案大多都是一些MNC在中國開辦的工廠,單家審計費一般不會超過100萬,不到20萬的也不在少數。這些小專案大部分已經更新為CAS的新準則,有些還是CAS的舊準則,所以做起來對於會計準則的學習沒有很大的幫助,主要的好處就是前兩年可以多接觸科目,親自參與出報表的流程,儘快看到審計計劃-執行-完成階段的全貌。

    大專案則以A股,港股,美股上市公司為代表,對應著A股,港股,美股的披露和會計準則,這裡就可以接觸瞭解到IFRS和US GAAP的一些異同以及上交所,聯交所,PCAOB對於財務報告披露的一些要求。大專案裡審計流程更多,而且管控更加嚴格,但是能接觸到的內容多是對於準則和個別簡單科目的底稿,到了第三年基本上才能真正做一些風險評估等計劃階段和核心科目的內容。

    正常情況下,每年的專案都是會roll forward下來的,除非專案輪換或者不接了,否則每年的專案變動其實不會很大。但是當你做到第4-5年的時候,有些小專案已經不能夠再cover得住你的成本所以很多情況你自然會接觸到更大的專案當中去。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說,如果你想2-3年內跳槽的話,如果你一直做MNC小專案的話還是蠻不幸的,因為寫在簡歷上確實不出彩,很多大型公司招聘要求中對於IFRS或者US GAAP的瞭解也沒有涉獵。這種情況下,我建議你找到經理或者高階經理或者Operation認真聊一聊自己的想法,儘量爭取到至少一個能接觸到一個大專案或者IPO的機會。

    打造「專屬於你」的商科職業規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sio可以畫立體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