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沒有句號的一天

    你在小的時候需要父母跟你溝通呢??

    每天花點時間陪孩子,多多聽孩子的心聲,用你的愛心,用你的開心,用你的微笑給以回覆。

    不要為了提醒去揭孩子的傷疤,不要拿別人的孩子跟他對比。

    不要一天到晚一本正經的跟孩子溝通,要跟孩子一起歡笑,歡笑能給孩子帶來輕鬆愉快的看待事物,歡笑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

    不要把你未完成的那所謂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不要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讓孩子期待。

    不要在人多的時候去批評教育孩子,以免導致孩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

    有時間多給孩子講講故事,故事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教育意義,

    要培養孩子的善心,古語有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當孩子犯錯了要嚴肅的指出,適當的採取強硬措施,不能太護短,懲罰有時間也是需要的

  • 2 # 小汪醫生

    說幾個小故事和小哲理供大家參考。

    1.過度的關心等於不信任。我覺得這也是孩子容易叛逆的主要原因。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句話,我們自己想,我們願不願意聽上級一遍一遍的告訴我們怎麼幹工作。肯定不願意,第一二次是指導。老是說就有點過混了,明顯的就是不相信人,感覺像監工的一樣讓人討厭。孩子也是一樣,他渴望長大,渴望獨立,我們處處關心到,他們就會覺得他的獨立的渴望難以滿足,他們就會和我們對抗。所以我們要關心,但還要留給孩子們獨立的空間,不必把每件事都告訴他們,誰讓自己是父母呢,註定要多付出,少要彙報。

    2.多方位的價值觀和人格很重要。我有一次上課,上課的老師問我們這些聽課的學生道,你們覺得給孩子什麼最重要,有人說房子,有人說錢,當然不對。也有人說教育,也只能說有點相關。那位老師說,是好社會,和好人格。一個人沒有好人格就算有再多的錢也會突然間沒了,好社會就不用說了,看看中東國家就知道了。好人格的培養離不開多方位的價值體現。我們不能讓孩子只有一種體現自己的價值的方式,成績,而是多參與家庭的活動,勞動,讓他可以體現自己的額外價值,比如他們電腦水平比有些父母好。

  • 3 # 1鄧先森

    首先要樹立好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勵他,如果他上學了 可以經常問一下他在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愉快的事情 可以跟你分享,以後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跟你分享他 遇到的一些事情了。記住 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去做比較,當著孩子的面說你這沒人家好那沒人家好,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最後希望每個父母有時間都能夠常陪孩子出去玩一玩!歡迎朋友們 評論加關注 謝謝

  • 4 # 資深酒店小二

    和孩子溝通個人觀點:1、身教勝於言傳,平時在生活中帶孩子出門在外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例如在公共場合注意禮讓,行走坐立都要有榜樣作用。2、多和孩子討論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孩子愛上書籍。孩子愛看書了就可以從中得到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3、多讓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做些理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充滿愛心。4、聆聽孩子的語言表達,不能搞家長作風一言堂。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不同年齡段的思想。善於聆聽就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 5 # 北京66666海淀

    謝邀,作為家長來說,不要對孩子太苛刻,要耐心的幫助和教育,不要傷孩子的自尊心。要和孩子多溝通,要給孩子留一個活動的空間。孩子學習外,家長要經常得陪孩子出去轉轉看看。不要給孩子留下恐懼感,要給孩子留下一個童年的。歡樂和幸福感,讓孩子在歡樂中茁壯成長。

  • 6 # 加足碼力

    首先,必須要了解孩子要什麼,有什麼興趣,愛好,多培養他的興趣愛好,這樣有利於幫他樹立自信心。第二,別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孩子會傷自尊心的,慢慢的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第三,多陪陪孩子,成長的陪伴很重要,童年只有一次,不要讓孩子的童年留什麼遺憾。

    變形記上的孩子從小要什麼給什麼,嬌生慣養,物質豐足,但是人格上的某些缺失,導致了很多孩子會跟父母吵架,甚至是動手。

    所以培養孩子,不是一味的關注他的身體成長,更要關注他的心裡成長,從小做一個心靈與身體都健康的人。

  • 7 # 苑燕兒

    首先,你想下你喜歡什麼樣的溝通相處?

    是不是喜歡那種讓自己無壓力的感到自由的不是說教的,理解自己的,感覺是和自己一個隊伍的陪自己玩的人溝通相處比較愉快。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被管教,被否定,孩子也是。

    所以首先不要有這個想法:我是大人,你是小孩,我就得管你,你就得聽我的,我是為你好這種想法。

    我們是被這種方式管大的,就不要在用這種方式再去管我們的孩子。

    但是原則上的問題還得說,好的習慣要培養。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要做到。

    有了問題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和他溝通?什麼是他喜歡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和他一起玩遊戲,看動畫片,講故事,用他喜歡的方式喜歡的動畫人物,故事告訴他這件事。

    孩子理解力不成熟,有時候你交代他一個問題你覺得說明白了,或者他的反應讓你覺得他說明白了,都不要覺得這事就ok了,你最好讓他重複下你剛才說的話。

    比如,你告訴他下午幼兒園放學,爺爺去接他,因為媽媽有事要處理。

    讓他重複一遍的原因是確定他知道了這件事,還會讓他覺得你重視他。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蹲下來,不要高高在上,要讓他感覺你尊重他,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我覺得這樣溝通比較好。

  • 8 # 簡單人生微笑面對

    謝謝邀請 我覺得最多的還是用自己的行動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孩子有不懂的,應該坐下來慢慢的給她講解,能用行動表達出來最好不過的。孩子如果犯了錯,做錯事,不能對她大吼大叫,也不能一直責備她,這樣,她很容易變得內向。細心教育和正確引導是最好的方式。儘量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能強制性的控制她,讓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緒是最好不過的。孩子們對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不太瞭解,我們應該教育他們怎麼去面對世界,怎麼去享受生活。不能讓他們覺得有壓力和被控制。這才是愛他們。

  • 9 # 怎麼都是個寶兒

    有時跟孩子說一百遍,感覺他還是不懂,自己卻內傷吐血而亡。後來我發現,溝通不能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進行,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孩子。大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也容易鑽牛角尖。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容易失控以至撒潑打滾不聽指揮。

    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大人要冷靜,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耐心的等著孩子把情緒發洩完畢,再平和的跟他/她們講道理。或者等孩子情緒發洩完,先帶她/他換個環境,喝點水吃點兒東西,這個時候再對之前孩子做的不對地方行為等進行耐心的“講道理”。

    講道理怎麼講?生硬的給孩子約束,倒是個簡單的辦法,但是,這種辦法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壓抑的感覺,讓TA們探索世界的腳步不敢前行。所以,道理講的時候,要儘量的淺顯易懂,並讓TA印象深刻。比如我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害怕和不安的情緒積聚了一天,出來時就在幼兒園門口打滾兒,堵住了一部分路。正是接孩子回家的高峰時段,我先把她抱到了旁邊偏僻的小路上,然後她還是要求下來,等下來之後繼續趴在地上哭。我就讓她哭夠了,冷靜了願意回家之後,一邊領著她的手,一邊跟她說:“媽媽知道你害怕,但是長大了的小朋友就都要去幼兒園了。別的小朋友也很害怕,你今天堵住了路,她們也想早點兒見到媽媽呀對不對。”雖然她沒有回答,但是第二天她沒有再堵路和哭鬧,我想她還是聽明白了的。只是孩子小的時候,有時發洩的方式不是語言,不會表達,就用哭鬧來發洩不會表達的情緒。

    感覺說到溝通就有很多話要說。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吧:不要著急,不要在雙方情緒都激動的時候去溝通,那樣多半是無效的,甚至適得其反。養娃的道路上,大家加油吧!

  • 10 # 平涼家長之家

    如何和孩子無隔閡相處?趕緊吵一架

    一、開局,吵架前的妥當準備

    吵架前的準備至少要包括四個維度,一是人數,二是距離,三是高度,四是離場。

    1、人數

    吵架前清場原則:吵架的當事人只能是兩個人,孩子+媽媽、孩子+爸爸、爸爸+媽媽等,除當事人之外的所有非當事人,必須全部離開。

    清場原則是:誰主張,誰清場。比如媽媽準備率先破冰,計劃好要和孩子吵一架,那麼,媽媽就必須擔負起清場任務。被清場的孩子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阿姨等第三人必須全部離開。

    清場注意事項:一是非當事人的離開,不是躲進自己房子裡的那種離開,而是直接離開家;也不是潛伏在家門口的那種離開,是離開小區。二是離開之後,必須嚴格遵守約定時間,比如當事人約定好了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到點以後才能回來。三是清場原因及說服工作,全部由媽媽承擔。

    “主張人”孩子優先原則:比如某一個家庭成員看見了這篇文章,而且接受了透過吵一架重新建立親子親密關係這種方式,並且在家庭小會議上提出來了。孩子一聽,立馬興奮了,要求自己作“主張人”,與此同時,爸爸、媽媽都想當“主張人”,這時候,孩子是有無條件優先權的(爸爸媽媽可以輪換到下一次)。孩子既然成為了“主張人”,那麼清場工作就必須由孩子全部完成,被清場的一方不論是爸爸或媽媽,都不要輕而易舉讓孩子達成目的,可以適當地增加一點勸服難度,故意表示想要留場旁聽等。透過增加難度,一是可以讓孩子更加慎重對待這一次非同尋常的溝通渠道建立遊戲。二是可以使孩子透過想方設法勸服其他家庭成員離開這個過程,體驗到成就感、掌握基本的溝通方式。

    諸如此類,如果是爸爸和媽媽之間準備吵一架,以重新創設夫妻情感溝通模式,那麼,主張的一方,就必須承擔勸退其他非當事人的任務。

    2、距離

    吵架前的準備是否妥當,直接決定著主動發起的這一場吵架,作為家庭成員之間新溝通模式的渠道建立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達成。除了人數,第二個重要條件是距離,空間距離。

    社交距離原則:家長和孩子之間,必須隔著一個辦公桌那麼遠,相當於1.2-1.5米之間。為什麼要強調距離呢?常規來說,根據交往雙方人際關係及所處情境不同,會有四種自然而然形成的自我空間範圍: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強調吵架雙方當事人的距離,是為了從心理意義上把孩子與家長之間血緣至親的親密感給拉開,透過人為拉開的距離形成一個客觀的、容易產生尊重氣場的社交距離。

    疏而不離原則:親密距離本身,是肌膚相觸、耳鬢廝磨的親近,是能相互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這很不利於“吵架”這個事情的順利進行。一是容易讓孩子有壓迫感,會被傳統文化的孝道、尊敬、父母威權等無形捆綁,放不開;二是容易使爸爸媽媽陷在“家長”身份中出不來,容易情緒失控,或以家長身份壓制。而社交距離本身,會將兩個人從“親密無間”的固有情感關係和心理體驗中給拉出來,拉成隔著一張辦公桌那樣的關係。疏而不離原則:即,家長和孩子之間,不是真的隔著一張桌子,兩個人之間必須是空蕩蕩的,什麼也不隔的,方便於彼此看見對方從頭到腳任何一個小動作、任何一個小表情。

    3、高度

    高度,這點強調的是什麼呢?人們常說,家長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蹲低身子意味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看見孩子眼睛裡看見的那個世界,體驗孩子能夠體驗到的那些現象和心情。

    孩子“高上來”原則:祁祁喵需要強調的是,在創設吵架情景時,這個高度不是讓家長蹲下去,而是讓孩子高上來。怎麼個高上來呢?找一個凳子或者茶几,讓孩子站上來。孩子站上來之後,眼睛能夠和大人平視,就表示這個高度是合適的。

    “危險”平抑原則:為什麼要強調孩子“高上來”呢?因為孩子站在高處,就意味著危險。孩子危險時候,大人肯定是要分出一半兒的心提著、吊著、看著。只剩下一半心的大人,就很不容易情緒失控,因為生怕嚇著孩子一不小心給掉下來,這就確保孩子不論說了什麼“大逆不道”的話,大人都不會瞬間情緒飆升,或借“家長”身份以勢壓人。這個設定就是為了“利用”家長對孩子的愛,利用“天性之愛”實現家長與孩子之間“這一刻”士氣和心理上的完全扯平,進而實現真正的平等對話。

    尊重原則:有些家長常說自己很尊重孩子——其實這都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家長和孩子之間,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尊重。然而,當孩子處於危險狀態時,家長是確實能夠小心謹慎、心平氣和的。

    安全注意事項:當然,不是真的要讓孩子有什麼危險。切切,一定要注意凳子穩定性、凳面大小等,最好是有小粗腿的那種正方形茶几。

    4、離場

    雙方當事人必須事先有約定,且承諾任何一方不得先行離場,哪怕多麼生氣、多麼憤怒、多麼氣急敗壞,都得把這一場架吵完,吵到最後一個環節雙方同時同意結束,才可離場。

    以上吵架前的準備工作,一是人數,二是距離,三是高度,四是離場,其中任何一項沒有約定好、承諾好,這一場還沒開始的吵架,就可以提前收官,大家該幹嘛幹嘛,或者洗洗睡吧,或者心情和時間都合適的時候,重新開始。

    二、高潮,吵架時的正確姿勢

    吵架前地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正式開吵!

    請注意,一場吵架式溝通的真正高潮來臨了。在此期間,孩子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但家長不可以。家長必須自始至終保持足夠地清醒,必須自始至終嚴格遵守吵架高潮的兩個:一是絕不打斷孩子說話,二是一次只解決一件事。

    1、絕不打斷孩子說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我哺華安足足哺了一年,到現在,看見別的母親解衣哺乳,我還忍不住駐足貪看,看那肥肥的小手撫摸著豐滿的乳房,看那嬰兒滿足恬適的小臉,看那母親低頭的溫柔,啊,我神為之馳,真想再來一次。”

    這才是一個母親、一個父親真正應當給予一個獨立新生命的態度,像龍應臺對自己孩子一樣平等地、欣喜地、敬畏地態度。只要孩子願意參與並積極發起這一場吵架,家長就偷樂去吧!畢竟,孩子有這個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開啟溝通渠道的願望,有這願望,雙方心門為對方敞開,就有機會不是?難道真等到雙方之間疏離、隔膜、冷戰終至再也無任何話可說,家長哭都沒地兒哭的時候麼?

    孩子也許在剛開始時候完全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怎麼開始,不知道怎麼進入角色。這時,家長就必須要不著痕跡地引導。比如可以用特別誇張地語調和超大幅度的動作,把孩子平常最討厭的、家長最常說的那些話重複一遍,簡單說就是“挑事兒”。任何一個家長都有許多個能在最短時間把自家孩子惹炸毛的秘方兒,就盡情地用吧,把孩子真的給惹毛、惹生氣、惹到衝你開始吼最好——當然,孩子可以吼,家長不可以。家長半邊心操心著孩子安全,半邊心全神貫注傾聽孩子在吼什麼,注意孩子的語氣、表情、動作等等。只是注意觀察、注意聽,絕不是時刻想著去矯正、控制或收拾孩子。

    家長只要時時刻刻跟隨著孩子,跟隨著他的思想、精神和話語,跟著跟著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參與其中,可以毫無負擔地、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最真實地委屈、擔心、辛苦和盼望,達到這個程度,恭喜你:這一場無比默契、無比和諧的雙人舞,將迎來你和孩子生命中又一次全新的生枝開花和深度連線,就像回到當初他剛剛來到人世間時候那種全然地欣喜、全然地連線、全然地幸福,你們的親子關係將達到一個全新境界,隔閡與堅冰,就此消融。

    2、一次只解決一件事

    有些家長和孩子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同一時間之內要做好幾樣事情,一次溝通就想著解決許多個問題。這是很忌諱的,就像小學課本上那隻小猴子掰苞谷似的,肯定會抓一個丟一個,到得最後,時間費了、心血花了,卻哪哪兒都不成、哪哪兒都不順,自己還不知道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主因:一是焦慮,二是注意力不集中。這牽扯到的方法和心理原因很多,今天沒法展開說了,以後諸期繼續。

    比如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東西、一邊做功課,比如家長一邊接電話、一邊摳腳丫、一邊想著今天在單位被領導訓了、被某個同事甩臉子了……類似這些壞習慣很容易導致敏感、憂慮、焦慮不安等情緒。而這些情緒,無可避免地會招來挫敗感。而這種挫敗感,是這一場“吵架式療愈”過程中最忌諱的。

    最正確的做法:吵一場架,只解決一個問題。比如要解決孩子做作業磨蹭的毛病,那麼就只能就這一件事進行一場頭腦風暴,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關於怎麼才能不磨蹭或繼續磨蹭的好處壞處、怎麼才能把作業做快做好之類腦洞大開的想法、說法、做法都可以吵出來,比如飛去某個星星上找個小王子回來養著當私人教師、發明一種神奇電波把書頁譁一掃就全裝腦袋裡去之類的,或者是爸爸媽媽逼得太狠所以不想做、報復爸爸媽媽故意不做、討厭老師所以不做、不會做所以不做等等……總之,吵一次架,只解決一件事;解決這件事的時候,不要狗娃子拉抹布一拉一串連。心平氣和說也罷,氣急敗壞吵也罷,中心永遠只有這一件事。兩個人全力聚焦一件事,就不會出現“雞同鴨語”、“對牛彈琴”之類表情達意不能到位的誤會、隔閡和障礙。自始至終聚焦於一件事,雙方更容易與對方在情感上達到共鳴,更容易一起同歡喜共悲傷——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很理想的境界了,真正是吵出了“傾訴”和“傾聽”的雙合拍。

    三、收尾,吵架後的反思整理

    吵架吵到這個程度,基本上算是皆大歡喜了,雙方收穫多多、情感體驗多多,家長和孩子會不會想:還不錯啊,是該結束了吧?

    不,不!最重要的環節,才剛剛開始。這就是最重要的第三個環節:吵架式親子關係療愈與建立的收尾工作——吵架後的反思整理。這個環節非常非常重要,親子關係能不能真正破冰,能不能為以後無阻礙溝通建立一條“高速路”,最重要的就是這第三個環節的反思、整理和總結。

    這三個環節的重要性,就像吃完飯必須要立即洗碗一樣。一頓飯的程式是做飯、吃飯、洗碗。洗碗這個程式如果在這頓飯時候給忽略了,那麼下一頓飯的環節就不是從“做飯”開始,而是從“洗碗”開始。試想想,如果你每一天的三頓飯,每一次要臨做飯前一進廚房看到的都是滿屋狼藉,你還會有美好心情去做可口飯菜嗎?

    1、一次只解決一件事的那個目標是不是明確?

    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人類對活動結果的一種指向和規定,是所有行動和努力最終要達到的地點或境界。如果沒有預先設定目的地,我們開車出去,是不是會亂套?選哪條路?往哪兒開?怎麼開?……古人眼睛為“目”,箭靶的中心目標為“的”。射箭就是為了射中目標,這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是故,人類的某些具體動作就轉化為了抽象的概念——即“目的”,單從“目的”這個詞地來源,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有沒有目標對一件事的成敗是何等重要。

    這一場有預謀地吵架,既然是有意識、有計劃的,那麼也就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即那一件要解決的事是什麼?

    2、家長有沒有違反吵架原則?

    一場高質量的吵架,過程不論有多麼曲折和痛苦,但結果一定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換。而這種心與心之間的連線,必定是透過家長時時關注孩子、用心傾聽孩子、不主觀評判孩子、不刻意做作實現的。

    在這個過程中,但凡家長犯了以下三個毛病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使一場高質量的吵架式療愈及親子親密關係建立,演變為一場真的吵架或秋後算賬式的折磨。

    一是不記仇。在吵架過程中,孩子不論說了什麼,過即是了,家長絕不能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舊事重提,除非孩子自己主動提起以表示他的小得意,這時候家長可以故意示弱,做著討巧可愛地小動作並配音說:“我可憐地小心臟哦!”

    二是不加壓。即寬容,寬容包括“不記仇”的意思,但其本身比“不記仇”的涵蓋面要廣很多。所謂寬容,就是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生活過程中的過失、過錯,都要採取適當的“減壓政策”,而絕不是“加壓”。比如“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到長安。”比如“君子和而不同”,乃真正的寬容。

    三是不“盲聽”。傾聽是接受言語與非言語資訊,確定其含義和對此作出反應的過程。請家長一定要注意到這一句話裡的要義,這是國際傾聽協會給“傾聽”這個行為下地最精準的定義。即,傾聽,除了要用耳朵“聽”對方的語言資訊,更要用眼睛“看”對方的非言語資訊。比如有人跟你說“滾蛋!”你的反應是什麼?是憤怒地回腳踹?還是聽話地溫柔“滾”?你要作出哪種反應,當然跟這兩個字本身關係不大,是跟說這兩個字的人是誰、音調高低、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其他非語言身體資訊等等有關係。衝你惡狠狠地大吼一聲:“滾蛋!”衝你輕柔綿軟地一聲“滾蛋”,那能一樣麼?

    3、吵到最後是不是大團圓結局?

    喵兒曰:

    高質量地吵架結局必當美好

    吵架還講究個大團圓結局麼?當然。高質量地吵架,中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糾結、憤怒、痛苦或者得意、美好、會心,其最後的結局一定是雙方相視而笑或哈哈大笑。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一次吵架事件從開局到高潮,再到收尾反思,整個過程都是在可控範圍之內、達到了最初地預期目的、解決了最想解決的那一件事情。總而言之,吵出了質量,釋放了負面情緒,建立了情感連線,找到了問題實質,探索了新溝通途徑——即:達成了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

    如果沒有達成大團圓結局的話,肯定就是前面兩大環節、六小環節的某一處出了問題,就要從頭去比對、尋找。找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大人和孩子背對背坐,各人拿一張紙,將自己感覺最不好的地方寫出來或畫出來;第二個,兩個人面對面席地而坐,坐得很放鬆,膝蓋和膝蓋可以挨著的那種親近距離。然後從頭開始重新表達,雙方眼睛對著眼睛、手握著手,真誠地、客觀地描述自己的“那個不舒服”,不用管什麼環節和步驟,只管將自己的“那個不舒服”一股腦兒表達出來就可以。這種無遮攔地、無拘束地表達,會讓雙方潛意識發生徹底地逆轉:由原來的反對、拒絕、逃避等態度和行為,轉化為被贊成、被接受、被欣賞,進而下意識將贊成、接受、欣賞這種美好感受回饋給對方。

    聰明的你,瞧出來沒?“如何和孩子無隔閡相處?趕緊吵一架!”究其實質,就是與孩子一起互為主角,共同出演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小電影。生活如戲、戲如生活,有能力把生活與戲漂亮地結合,則家庭內的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也罷,家庭外的職場人際、社會人際也罷,都將無往而不利。

    祁雲:專注於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作文輔導、好書評讀、語文綜合素養提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玉米油好還是吃豆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