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狒狒王

    吃人的時代,人口就是糧食。另外,他也可以不把糧食寫到文字裡。就像沒聽說過獅子缺糧的歷史。死就是了,不值一提。

  • 2 # 閒來聊聊歷史

    戰國七雄不缺糧嗎?怎麼不缺?最明顯是趙國。就拿秦趙長平之戰來講,兩軍對峙整整兩年,本來也是勝負各半,誰也突破不了對方的防線。但隨著時間日久,趙國不擅農耕、儲糧耗盡的危機,終於影響到了前線戰局。如此,趙國君臣便要尋求決戰,因為再延續廉頗的築壘堅守戰法,用不了多久,趙軍即便不被秦軍殺死,也自己活活餓死了。於是,才有了主戰的趙括,取代主守的廉頗。

    戰國七雄,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來說,秦國是做得最成功的。

    秦孝公和商鞅主持的變法,除了制定鼓勵秦人上陣殺敵的“軍功爵制”外,另一項重大的變革就是重農抑商,把耕種土地、生產糧食和獲取爵位結合起來,打造出秦國嚴密的“耕戰體系”。

    坐擁關中和巴蜀兩塊沃野,加上都江堰和鄭國渠兩項水利工程,再配合上“耕戰體系”的制度建設,才使得秦國從無糧食方面的後顧之憂。

    不過光有充足的糧食生產,沒有暢通的交通運輸,也是難以發揮秦國耕戰優勢的。

    戰國七雄故地,開發時間較早,各類旱路、水道都已經較為完備,因而秦滅六國期間沒怎麼受運輸條件限制。等到秦始皇發動兼併嶺南的戰役時,嚴峻的交通困境,便嚴重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直到秦始皇開鑿出靈渠,溝通湘江、灕江兩大水系後,中原的糧食才源源不斷得運到嶺南前線,解決了秦軍的後勤供應問題。

    時間推進到諸葛亮主政的蜀漢時期,蜀國的糧食生產和道路運輸問題,又成了限制諸葛亮前線戰事的重要因素。

    巴蜀之地,依託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雖然被譽為天府之國,但也實在難以支撐蜀漢政權長年累月不間斷的戰爭消耗。從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夷陵之戰起算,接著是諸葛亮的南征孟獲、六出祁山,再加上姜維的九伐中原,蜀漢幾乎一直處於對外戰爭狀態。最精壯的勞動力,都充實到了軍隊和戰場,農耕經濟自然要受到嚴重影響,以致於蜀漢後期,糧食生產危機顯現,老百姓食不果腹,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亡國景象。

    再者,四川盆地周圍山脈縱橫,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講法。

    諸葛亮從成都平原調糧,經蜀中到隴右、祁山前線,不僅距離長達一千多里,而且沿途多有山路棧道,運糧消耗實在過於巨大。細看諸葛亮的歷次北伐,糧草後勤供應,一直都是限制蜀軍戰鬥程序的首要因素。魏國的司馬懿正是瞧準了這點,才明智得選擇堅守戰略,避免與蜀軍決戰,等到諸葛亮糧食耗盡,自然就會退走。此外,司馬懿還讓魏軍在隴西一帶開展“軍屯”,一來一去,隴西魏軍始終處於以逸待勞、物資供應充足的狀態,而諸葛亮即便初期能取得一些勝利,卻也很難突破司馬懿的牢固防線,由此也就沒有固定的隴西根據地,來支撐進一步擴大戰果。

  • 3 # 漁樵夫子000

    這和當時的運輸條件有關。

    運輸條件包括道路、運輸工具、運輸距離、以及天氣等諸多因素。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裡面不包括“蜀”地。

    戰國七雄從地理位置來說,實際間隔距離並沒有多遠。大致範圍基本是西至西安,北至陝西韓城,南至湖北鄂州,東至河北邯鄲延伸到山東淄博這個區域內。

    戰爭最需糧食的期間一般是攻打各國的京都時期,城堅厚儲,耗時較長,需要軍糧較多。一旦京都被攻破,其它附屬地區都會迎刃而解。

    七國之間雖然有些山區,但道路基本不受天氣影響而造成運輸困難。

    諸葛北伐則不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但山脈眾多,且山高陡峭,還要受天氣影響。本來道路狹窄、泥濘,而且雨水經常毀損道路。道路需要反覆整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運輸才能供應及時。一旦道路塌方、雨水沖毀,以漢末時期的技術條件還是不容易恢復的。

    所以說,諸葛北伐,經常斷糧。

  • 4 # 劉永帥

    除了秦國,魏國其他國家發動大型戰爭很多百姓和奴隸自帶冰刃乾糧參軍。各國的常備軍吃軍糧的不是很多,胡服騎射的趙國軍隊也是到了後期才開始普遍職業化軍人。秦國有強大的變法支撐,不管是生產力還是戰鬥力都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sg3.0.db怎麼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