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龍一
-
2 # 李建秋的世界
很多人把甲午中日戰爭的責任歸咎於北洋水師,我得告訴你們,北洋水師反而是打的最好的,最大的禍端,不是在於北洋水師,而是在於陸戰。
首先,先看北洋水師的問題,北洋艦隊最新的船是1888年的平遠艦,自1891年清朝就下達了禁購令,而當時的清朝由於重工業幾乎為零,導致不可能自主研發和生產軍艦,只能外購,由於禁購令,導致彈藥和裝置的維修都成了問題,而相對比來說,隔壁的日本正在瘋狂的購艦,日本的好幾艘艦船都是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幾年買的。
日本為了攻打中國備戰了好幾十年,整個日本都在節衣縮食,全民籌款買艦,一個艦隊是需要持續不斷的補充新艦船,維修以及及時購買最新的彈藥的,不然的話再好的艦船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個鍋清廷要背。
因此所謂的“清朝海軍不亞於日本”這個話是錯誤的。
另外甲午中日戰爭問題最大的不是在於艦隊,而是在於陸戰,當時的清朝以八旗和綠營軍隊為主,是綠營不堪用早在太平天國起義裡面就展現出來了, 連太平天國的農民軍都打不過,更何況打當時的日軍?清軍的常備軍戰鬥力盡喪,維持維持治安還行,真的到了打仗根本不堪其用,太平天國起義清朝是靠著地方招募的軍隊來鎮壓的,真正能打的只有駐紮在直隸地區的軍隊,隨著五萬陸軍精銳和日本打光,清廷已兵可用。
對比日本來說,日本早就建立起來了近代的義務兵役制,有近代的軍事學院,有參謀部,動員,指揮,後勤訓練基本上都參照了當時最強大的德國陸軍,隨著葉志超臨陣脫逃,北韓盡潰,這才是導致最後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的原因,海戰其實還算不了什麼。
甲午中日戰爭,事實上是近代化日本打古代中國,差了一個時代,敗是正常的。
-
3 # 致敬蝸殼
甲午海戰的勝負並不能僅僅依靠軍事實力來論證,當時的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已經百姓塗炭生靈,官僚中飽私囊,前有慈禧太后獨攬朝政,後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中國那時候可以說已經淪落成為一個即將傾倒的政權,這時,又碰上鄰國日本,當時中國海軍號稱亞洲最厲害的軍事力量,在遇到日本海軍,確最終失敗!
本人認為主要失敗的原因有三,第一,政治體制的衰敗腐朽,在面對外敵入侵,第一時間想到的確實割地賠款。第二,武器落後,再加上國庫空虛,軍餉不足,但是,無法與日本抗衡,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已經成為亞洲強國,軍事力量懸殊!第三,過度依賴外交,當時清政府大官都請求議和為主!所以,甲午海戰清政府必敗
-
4 # 唐磚宋瓷
如果要知道甲午海戰中國失敗的原因,就得先知道當時兩國的背景,日本在經歷了明治維新以後,舉國之力大力發展軍事。清朝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統治者貪圖享樂,國家日薄西山。
甲午海戰是日本籌謀了10年之久的,準備充分,全國上下,同心協力,而清政府只知道安逸,消極防禦,一貫妥協求和,發展北洋艦隊不過是為了自保。
戰爭前期,整個華人對日本缺乏認識,都覺得日本不過是一個小小島國,不足為懼,沒有對日本更深刻的瞭解,在日本擴充軍需時,清政府反而以財政緊張,削減軍費。清政府沒有弄清楚日本的真正野心,以為有帝國列強調停,便可高枕無憂。
當時北洋水師有4000人,軍艦25艘,是最先進的戰艦,在紙面上的實力,排在全球第七,但是日本研究過北洋艦隊後發現,雖然北洋水師規模大,但是紀律渙散,隊伍腐敗,士氣低沉,有很多人吸食鴉片,戰鬥力不強。清政府內部不團結,慈禧因為要辦六十大壽,不肯給齊李鴻章軍費。戰爭所需要的煤,彈藥一大部分不合格,戰爭開始,雖士氣高漲,主動進攻,但日本實行保守戰略,抵住了第一次進攻以後,北洋水師後繼乏力,缺少指揮戰術,所以致使戰爭失敗。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的失敗,不是武器,國力比不上日本,主要是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失敗,清政府沒有決一死戰的決心,避戰求和的心態,所以在戰爭中一敗塗地。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
5 # 西湖邊的耕田人
沒有清日甲午海戰失敗,資助日本二億白銀,讓日本變成軍事工業強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日本侵華十四年,引發的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危機!!這算是清朝給後世留下的一顆爆雷!!
-
6 # 老先生談古論今
兩國之戰誰勝誰負,不能僅僅看軍事實力,而要從兩國的綜合實力來評判。甲午戰爭前儘管清朝的軍事實力不亞於日本,但從綜合國力來看,失敗是必然的。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後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到了清末時期已顯示出極度腐朽性和落後性,特別是實行專制統治和閉關鎖國政策,壓制社會進步力量的崛起,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等各個方面,當然也導致整體軍事實力的落後。而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西方科技文化思想全方位引進,一改國家的落後面貌,綜合國力大大提高,軍事力量也隨之後起直追。因此,社會制度的落後是清朝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是清王朝從上到下充滿了腐敗
清朝實際統治者慈禧專橫跋扈,昏庸愚昧,善玩權術,往往以己之利凌駕於國家大利之上。在清朝12帝中,深受其影響的有4帝。她只注自己大權在握,享盡榮華富貴,而無心無意發展生產、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在對外關係上奉行軟弱、賣國外交,致使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大大小小的國家均以少勝多,戰勝清國,割地賠款,出賣主權,國都多次被佔領,清統治者落荒而逃。這樣一個腐敗政體必然產生大量的腐敗官員,只知搜刮民膏,不知為國為民謀利,在外敵入侵之際只是自保己利。而日本從上到下擰成一股繩。比如為增強海軍實力,從天皇到百姓甚至妓女都捐錢捐物。而慈禧為過60歲生日,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甚至甲午戰爭已爆發、清軍節節戰敗時仍然過壽慶祝。如此,怎能不敗呢!
三是軍事上綜合實力嚴重不足
打仗,不僅僅拼武器,決定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清朝統治者不重視國防、軍力建設。而軍隊私人化。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只認李鴻章,官兵效忠李鴻章,典型的家軍隊。水師上下等級森嚴,一級壓一級,沒有平等、民主的管理制度。水師間不配合作戰,水師和陸軍各自為戰。如此,落後的自家軍、落後的指揮者、落後的戰略戰術……只有失敗的份了。
四是民眾沒有得到教化,眼裡只有家,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
在封建制度下,民眾得到的是愚昧的教化,沒有受到先進思想文化的教育,沒有成為公民。他們認為大清是皇上的,與己無關。面對外敵的入侵,他們以看熱鬧的心態對待,甚至為侵略者帶路、推炮車、送糧送菜……擁有這樣民眾的國家能不戰敗嗎?
因此,清王朝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國民素質等等各方面都嚴重落後,那麼,甲午戰爭的失敗只能是必然的,而絕不是偶然的。
-
7 # 麥田軍事觀察
這個說法似乎有點問題吧,所謂清軍的實力不亞於日本不正確,這個是一個賬面資料對比而已,實際情況來說,差距還是很大,從海軍力量來說,當時的北洋艦隊看上去很強大,其實接1888年左右的排名算的,實際上,當時日本的艦隊噸位更高,火炮數量更多,軍艦也更新,所以日本還是佔據著優勢的。陸軍方面看似,清軍規模更多,但是在許多方面還是不如日本的,尤其是兵力分散,在區域性戰場上談不上什麼優勢。
中日最大的差距,還是在大清還在一個封建制國家,只有舊式軍隊,而日本已經實現了近代化,已經擁有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在人員訓練裝備體制等方面,對清軍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差距。
這場戰爭的結果實際上不是什麼意外,清軍幾乎沒有贏的希望,在開戰之前,大清就沒有做好這場戰爭勝利的準備,北洋艦隊實際上一直採取避戰之策,日本主動打上門去才有了黃海海戰,在其後的威海作戰實際上也是被動作戰,而清軍在陸戰當中幾乎是先敗於北韓在後挫於遼東,根本沒有什麼勝算可言,只是最後輸的是慘一點還是好看一點的問題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說到底是人的問題,世界早已大踏步的前行,而當時的中國清政府依然沒有改革創新精神,政治腐化不堪,經濟治理落後,沒有在世界發展的洪流中抓住機會發展自己,僅管總體財力比日本強,軍事實力藐視比日本強,但在軍事指揮,軍事思想和國家整體軍事行動上依然落後不是一大截問題,可以說是非常落後,讓後人每每想起時,都覺得咬牙切齒,恨不得趕緊進行革新和發展,但歷史終究是歷史,容不得我們假設,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在國家整體發展中落後,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發展壯大自己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