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46458099490

    韋俊(1827-1884) ,字志俊,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名將,北王韋昌輝之弟。

    早年參加金田起義,頗有功勳。太平天國建立後,先後跟隨秦日綱、石達開西征。參加攻打武昌、嶽州、田家鎮等戰役,戰功顯著。天京變亂後,擔任右軍主將,轉戰於安徽、江西一帶。哥哥韋昌輝被洪秀全誅殺之後,不容於太平天國。帶領池州反叛,歸順朝廷,參加圍困安慶和天京等戰役。

    光緒十年(1884年5月8日),韋志俊卒於安徽宣城縣孫家埠鄉汪村。

    韋俊或韋志俊。

    籍貫

    廣西桂平人

    出生日期

    1827年

    逝世日期

    1884年

    主要成就天京失陷

    簡介人物生平

    韋志俊,太平天國重要將領,廣西桂平人,或作韋十二。早年隨哥哥韋昌輝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定都後,韋志俊先後曾經跟隨秦日綱,石達開西征。參加過武昌、 嶽州、田家鎮等戰役,戰功顯著。天京變亂後,被封為右軍主將轉戰於安徽、江西一帶,後投靠清廷。

    曾參加金田起義。1852年底—1853年初,參加第一次攻克武漢之戰。1855年,隨太平軍西征軍復入湖北;4月,第三次攻克武昌後,任武昌守將年餘。胡林翼、羅澤南率清軍水陸師發起進攻,他嚴加守備,頻頻出擊,曾在漢陽奓山大敗胡林翼部。1856年3月在武昌大東門外擊斃清將羅澤南後,清軍遂對武昌實行長圍久困之策,扼堵糧道。雙方戰鬥頻繁,傷亡嚴重。同年秋,北王韋昌輝在天京(今南京)被誅後,他因其兄被殺,武昌城內又糧盡,於12月開城門率部出走。1858年,投降清軍,被封為參將,駐守安徽池州。成為太平天國少有投降未死的降將。

    主要成就

    首先,在天王的逼迫之下,能否矢志不移。

    1856年9月韋志俊獨守武昌,正待翼王來援,突然爆發天京事變。回援遂止,後武昌斷糧,資訊不通,將士飢疲但依然堅守。此時韋志俊的心情不難想象,他與血變毫無瓜葛,卻要承受雙倍痛苦,一是自家喪親之痛,二是被北王所殺之人的家屬無端仇恨。是年12月,官文胡林翼有意誘降,“射書入武昌、漢陽城,勸賊歸降”,被嚴辭拒絕。官文奏告朝廷說太平軍“終無悔心”、“甘心死拒”。這份內外交困之刻的堅守,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天王竟坐視武昌糧絕不援,事後還要失武昌治韋有罪,韋志俊豈不心寒?幸虧李秀成力保得免。也許,韋志俊暫留太平天國的唯一理由,就是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可是,韋志俊熬過了武昌的測試,沒能夠突破和州那道關。洪秀全暗忌,楊輔清尋釁,韋志俊無奈渡江欲靠李秀成,陳玉成封江阻攔,於是“彼此忿爭,於和州地界兩相殺戮”(《勝保片》)此時李秀成身在浦口,但其下屬支援了韋志俊,足見他們瞭解上司心意,但李秀成未必同意這種極端作法。同事逼迫成了壓垮韋志俊的最後一根稻草。韋志俊,在某些方面很象石達開,被洪秀全逼得離開太平天國,但他沒有能力和威望象石達開那樣帶走部眾,藉口遠征自保。

    設身處地為韋志俊想一想:留下?日日膽戰心驚,同事虎視眈眈。勝怕功高震主;敗則性命不保。歸林?一介白丁,清朝派個把衙役就能抓了他。實在只有降清一條道。否則,只有自殺。即便自殺,兩頭都不會追認他。何苦?1859年冬,李秀成遇到了和韋志俊一樣的情況:“主不問國事,一味靠天,軍務政務不問,我在天朝實無法處。”(《原稿注》187頁)他在浦口內外交困,彈藥糧食俱盡,李昭壽誘降,天王懷疑他要投清,將其家屬扣為人質。李秀成一叛變,洪秀全就撕票-這種作法實在和黑幫老大沒什麼差別。同樣遭受無情對待,李秀成韌勁足信念堅,畢竟還是熬了過去。1864年李秀成守天京,堅忍卓絕,卻還時時遭受洪姓猜忌。“(洪姓)不念我等勤勞,反說我奸。我本鐵膽忠心對主,因何信佞臣而言我奸!”(同上314頁)李秀成比韋志俊更有理由投降,但他還是沒有走上這一條路。

    其次,上下級是否降清意見不一時,如何抉擇?

    韋志俊下定決心投清之後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將峨橋繁昌等地軍隊陸續撤回池州,向清軍水師提督楊嶽斌遞書,並上繳官印百顆,約期攻取蕪湖,要向清廷獻份見面大禮。太平天國從未有如此大員投降,楊載福不敢相信:這是餡餅還是陷阱?雖向韋許以炮船協助,但要事成後再為他上奏。楊將此事通報官文、曾國藩、胡林翼等人,大家也是將信將疑。後韋志俊遣黃文金等四將領兵去打蕪湖,但韋志俊事先思想工作做得不夠透和細,黃文金四將半路酒醒了,得楊輔清援助殺回池州,會合討伐韋志俊。韋志俊在部下極為勉強的情況下還是一意降清,反觀1863年的蘇州,天朝氣數將盡,李秀成部下以郜雲官為首四王四天將蠢蠢欲動,暗通李鴻章,談定斤兩:李鴻章要李秀成的頭,他們只肯給譚紹光的頭。當時,李秀成若有降意,部將一攛掇,要比韋志俊當年人心齊得多,但他卻沒有隨波逐流,足見意志堅定。需要兄弟鮮血怎麼辦

    既然李秀成給出了任何情況都不降的回答,那麼第三和第四個問題他就無須回答了。但不妨假想一下:第三,當需要用兄弟的鮮血證明誠意時,是否下得了手?第四,降清保命後能否得到世人的諒解?這兩個問題,韋志俊有幸命長,都做出了明確的答案。

    保命後如何得到諒解

    第三個問題。清廷雖然未能獲得池州,但得到韋志俊也不虧,1861年當雙方爭奪安慶時,韋志俊有了立功表現的機會。樅陽距安慶90裡,為安慶咽喉,是太平天國調遣皖南皖北軍隊的交通要道。敵方深知此地戰略重要,曾國荃說“樅陽克,則懷、桐之賊皆成孤注。”(《曾忠襄公數札》卷一)胡林翼也認為“安慶之要在樅陽,不得樅陽,即頓兵城下一二年,賊可倘佯自如,暇則來戰,不暇則遊行他處,我不能誰何也。”(《胡文忠公遺集》卷七十一)而樅陽更是韋志俊與老同事們同心協力,獲得三河大捷的地方。然而美好的回憶都已褪色,韋志俊堅決而冷血地向陳玉成捅了最深的一刀,終於吐盡了在天朝受的三年窩囊氣。但這也消彌了後世對他無奈降清的最後一絲同情,儘管他若不死戰,自己腦袋難保,此後韋志俊復據池州,陷寧國府,也就順理成章了。

    天京失陷

    韋俊該死

    當看客興高采烈呼喝“韋俊該死”時,有沒有想過歷史的刻薄處?這道倫理難題橫貫眼前,要你怎麼做?小人物不必做。我們不蒙歷史垂青,也不受歷史刁難。因此,《天國志》為韋俊的命運不平,為他的才華嘆息:“無威福之過,罔荒淫之失,天京之屠非其罪,武昌之勝有其功……惜推誠屈己,不獲已於楊氏;重足側目,能自安夫朝堂?皖江舟封,何故失摯友之歡?蕪湖路斷,豈忍易寇仇之幟!其避禍也可恕,其倒戈也能原?黃旗指處,干戈星散,叔侄倉惶,傍人門戶,至屍埋異鄉,父老為詈,豈不悲哉!然其為洪守,則羅澤南嘔血而終;為清戰,則陳玉成望壘興嘆,其行也可以相鄙,其能也胡可以相輕?噫,真善守者也。”

    識破詭計

    曾國藩識破了李秀成的偽降計,後者明知將要被殺,卻說“昨夜深惠厚情,死而足願,歡樂歸陰”(《原稿注》345頁)。什麼樣的厚禮能超越性命而讓人感恩不盡?因為曾國藩將李秀成送上天堂,而不是無間地獄。有不止一本小說假想鍾會和姜維的故事在清朝重演,迫使李秀成在虛構中經歷生不如死的內心交戰,所以還不如讓曾國藩現實中的一刀,免除李秀成人格分裂之苦。曾國藩從來不是我的仇人,他不得不殺李秀成,清廷的達摩克利斯劍高懸於曾氏家族之上,如同韋志俊。面對無奈求生而殺人者,要給予適當諒解。那些為了飛黃騰達而損人利己者,才是無恥之尤!如戚本禹之流。

    清朝為何不殺韋俊

    太平天國韋俊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著名的將領,他最廣為人知的一件事兒就是半路叛逃了原有的組織,投靠清朝廷,太平天國韋俊是廣西桂林人,和洪秀全是老鄉,他也是韋昌輝的弟弟,曾經參加過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韋俊是太平天國戰鬥歷史上第一個投降的中高階將領,他的投降給太平天國運動帶來很大的打擊。

    太平天國韋俊從1852到1853年參與了攻克武漢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他和哥哥韋昌輝相互配合,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洪秀全前期對於韋俊非常賞識,不過1855年之後太平軍兵分三路相繼進入湖北地帶,這時候太平天國韋俊就開始有了反叛的意向。

    1856年3月的時候清政府李鴻章對於武昌實施久困之策,這時候在武昌城內的主要守城將領就是韋俊,曾國藩採取了閉門不出的戰略,命令手下不得騷擾生事,但是切斷了進入湖北的糧道,使得武昌城內的守軍沒有糧食也沒有物資裝備。後來北王韋昌輝在天京被誅殺,太平天國內訌徹底爆發。

    太平天國韋俊接到訊息後非常憤怒,他因為親哥哥被殺死,而武昌城內又彈盡糧絕,所以公元1856年的12月大開城門率部出走,1858年透過李鴻章的介紹投降清軍,被清政府封為參將,駐守安徽池州,成為了太平天國的罪人,也成為了清政府一員大將,晚年時候韋俊又隱居於安徽蕪湖。

    韋俊投靠清是好事? 韋俊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第一個投靠清政府的高階將領,他投靠清政府這個舉動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韋俊遭到了批評,後來的歷史學家也認為,其實韋俊投靠清政府,有多方面的理由,不過很顯然韋俊投靠清政府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和利益,所以韋俊投靠清是好事嗎這個問題也成為後代人關注的話題。

    韋俊投靠清是好事嗎 清朝為啥不殺韋俊

    對於韋俊投靠清是好事嗎這個問題,還應該綜合多方面因素來回答,第一韋俊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主動投降的,因為韋俊投降的時候,他的哥哥韋昌輝已經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身亡了,韋俊為了自己的安全,也為了哥哥報仇,所以迫不得已投降了清政府,投降之後的韋俊並沒有受到太平天國軍隊的誅殺,他的身家安全得到了保證,從這一點上來說韋俊投靠清政府是一件好事。

    其實從他的權力來說,韋俊投靠清政府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韋俊投靠清政府之後清政府格外優待他,不僅給他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和美女,並且還任命他為參將,駐守安徽蕪湖地區,韋俊在清政府的地位可謂是很崇高的,所以韋俊投靠清政府之後獲得了榮華富貴,從個人方面來講也是一件好事。

    不過同時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韋俊雖然得到了一時的榮華富貴,他的性命也暫時得以保全,但是韋俊投降之後後代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所以從長遠角度來看,韋俊投靠清政府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為對他的身後名聲造成了很大影響。韋俊是太平天國時期的代表將領,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投降清朝庭的第一人,韋俊曾經率領部隊跟朝廷作對,也曾經數次大敗清朝廷的官方部隊,所以後來韋俊投降之後,清朝為啥不殺韋俊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其實對於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後來的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令人相信的一個答案就是為清政府為了招攬人心,因為韋俊是在公元1858年投降清軍的,他當時駐守武昌城,可惜武昌城內彈盡糧絕,又加上韋俊的哥哥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被殺身亡,所以便投降了清政府,清政府為了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來投降,也為了顯示自己寬廣博大的胸懷,所以不得不暫時忍讓韋俊。

    後代有歷史學家證實說,韋俊是老死的,他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後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也陸續開始有高階將領秘密跟朝廷接觸,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也有了明確的解釋,那就是清政府想拿韋俊當做例子,讓其他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放下屠刀。

    韋俊的投降給太平天國帶來很大的打擊,而且政府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也為了讓韋俊給其他人做一個表率,他們只能對韋俊很好,不能殺他,從而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不和清政府作對,也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政府最後沒有對韋俊下殺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聯1941年底的反攻和日本偷襲珍珠港,這是巧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