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大狀師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兩個日子碰一起是真的巧合,但非要深究的話,也不是沒有一點聯絡。
蘇聯曾經在日本方面安插了一個王牌間諜佐爾格。
佐爾格很神通廣大,透過這條線蘇聯得到了日軍高層在1941年8月23日作出的“日軍不會在1942年到來前進攻蘇聯”的決策情報。
佐爾格的間諜網在1941年10月18日被日本警察特高課破獲,但他在當月傳回了最後一份關於戰爭形勢的情報:“遠東地區可認為安全,日本威脅已經可以排除,日本不會發動對蘇戰爭,他們將在幾周內對美開戰”。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巧合的話,偷襲珍珠港和莫斯科保衛戰的反攻,也只有這條線能聯絡起來了。
在10月份的戰鬥中,德軍圍殲了維亞濟馬-布良斯克的蘇軍,67.3萬人被俘,局勢危如累卵。
朱可夫在同期被任命西部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同時遠東蘇軍也開始往西部調。
最終,蘇軍在莫斯科藉著天時地利人和拖疲了德軍,血戰之下,方才有了反攻德軍的機會。
正是因為有佐爾格及時傳回的情報,蘇聯暫時對日本鬆了一口氣,斯大林得以將遠東用來防範日本的27個師以及9個坦克旅調往莫斯科。也正是這些防寒裝置精良的遠東蘇軍,成了莫斯科德軍最後的催命符。
實際上,早在11月29日蘇軍就已經下達全線反擊的命令了,1941年12月6日的反擊,其實指的是朱可夫西方面軍的決勝反擊,相當於最後宰掉德軍的一把利刃。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沒有去打美國,蘇聯放在遠東的部隊可能也不敢隨意挪窩。畢竟日本與德國、義大利可是“三國軸心”。
應當沒有直接聯絡。偷襲珍珠港是日本兩個月前的御前會議上決定的。那個時候,莫斯科戰役才剛開始。而且,42年春,蘇聯的反擊,在哈爾托夫戰役又有幾十萬人被殲滅。戰略主動權還是在德國。日本人是太著急拿東南亞的利益了。那時,英法荷蘭已經被打敗,但是英法荷還佔據龐大的殖民地,日本隨手就可以拿到。中國事變(侵華戰爭)沒有解決,短時間內也解決不了。再等下去,東南亞的利益可能被美華人撈了便宜。美國的公司已經控制了那裡的主要資源了。日本先是佔了印度支那(法國殖民地,當時法國只有維西傀儡政權),導致了美國對日本的封鎖,逼著日本表態。首相近衛文麿打算讓出部分利益(在越南和中國的利益)換取與美國和解。東條英機代表(陸軍部長,小粉紅,紅衛兵出身)在底下發動群眾、鼓吹戰爭,逼著對美宣戰。近衛文麿代表的文官政府、海軍部,都認為對美國作戰沒有勝算。但是,不同意戰爭就是賣國賊、膽小鬼。在武士道精神推動下,只能同意戰爭。海軍部只能決定以死殉國。近衛文麿辭職,東條英機接任首相。後來,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內的很多海軍高階軍官都是以身犯險,刻意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