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對選擇恐懼的理解是:不完全是選擇恐懼給生活帶來了問題,更像是生活先有了問題,才有了選擇恐懼。當人們無處可去的時候,總要給自己找一個交代。譬如一個迷路的人站在岔路口:「這幾個方向,我走哪一個更好?」我們當然只能問他:「你要去哪?」而他的回答是:「我怎麼知道,我迷路了!」——他給了自己一個交代。但是除非你陪著他一點點地原路返回,或許可以發現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如果只是站在這個岔路口,試圖就地找到正確的出口,永遠是無解的。選擇恐懼的人找答案,就是這樣一件無解的事。這方面我接觸比較多的是大學生,他們都很聰明,所以選擇背後的邏輯,他們一想都很清楚。於是想透過講道理幫助他們克服這種迷惘,根本沒用。在我的經驗中,大部分選擇恐懼的人糾結痛苦一段時間之後,都足以產生如下認識:1,我明白,讓我糾結不定的每個選項,都是利弊參半的,都不完美;2,這就意味著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選擇,也就沒有所謂的壞選擇,選哪個都不會死,我明白;3,我還明白,現在我選不出哪個更好,再讓我糾結一個月,我照樣選不出哪個更好;4,我明白,真的,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權衡和比較,我需要勇氣、決斷、自我擔當。——基本上,針對選擇恐懼,能講的道理也超不出這個範圍了。但認識到這些又怎麼樣呢?5,可是我特麼的還是沒法做出選擇!!於是我想起我自己的經驗。我本身對於做選擇是比較乾淨利落的,這從我小時候考試就能看出來。每次遇到兩個看上去都有可能正確的選項,我的第一反應從來都是在心裡快速盤算:「如果我多想一想,能想出來嗎」,一旦得到「想了也是白想」這個結論,我會當機立斷地隨意蒙一個選項,然後立刻把注意力轉到下一道題。這是壯士斷腕的策略。幾乎每次考試,我都第一個交卷。當時我有一個朋友很羨慕我的效率。他每次都會在這種模糊不定的選項上耗費過多的時間。放到今天,他大概就是「選擇恐懼症」患者,但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名詞。為了幫他提升做題速度,我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這個道理很容易講,對吧?可是他用一句話,輕輕把我頂了回來:「廢話,你錯得起,我錯得起嗎。」——我竟無言以對。現在回頭去看,他那句話揭示了一個冰冷的真相:我之所以那麼果決,並不是因為我在「決斷力」之類的屬性上分配過更多的技能點(事實上也並沒有那種屬性),僅僅是因為我成績好。我心裡有把握,知道其它題我答得不錯。所以就算錯個把兩個選擇題,也無關大局。就算不是第一,也能排進前五。這樣,我就不需要靠一兩道題的正誤來為我的整體成績負責。如果他在其它題目上沒有遇到問題,要讓他放棄這一兩道題也會輕鬆很多。但是當時我還只是似懂非懂,我試圖跟他辯論:「可是你反正也不知道怎麼選才是對的啊,你糾結半天也沒有任何價值啊,你費半天勁選的答案跟隨機選一個沒有本質區別啊……」對,我說的都對。無法反駁。但我並沒有理解他。問題跟這一兩道題的選擇關係不大。問題在於這一兩道題之外。說回到生活中的選擇恐懼。我們有一個幻想:彷彿這個選擇對我們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它一切不滿足。幻想的功能,永遠是為了掩蔽現實中的不滿足。就好像我的那位朋友,在一兩道題上反覆較勁,用以逃避他因為學習成績而產生的挫敗和無助。回頭看我們曾經為某個選擇百轉千回的關口,假如隔得足夠久遠,看得足夠清晰,我們總可以發現在那個時間點,生活中確有一些具體且巨大的缺失存在。我們很難用更直接的方式處理這些缺失,甚至不敢直面那種痛苦,譬如前面說的迷路之人,在岔路口反覆繞圈,是在幻想其中可以有一條路,徑直將他帶向目的地。——但他怎麼可能知道是那一條路呢?於是只好止步不前,卡在路口。而更深層次的動力,在於他可以藉著這種迷惘,忘掉自己早就已經迷路的事實。「我還好,我的未來也還好,只是在這個路口遇到一點問題。」生活中除此之外彷彿再沒有其它大事。這種令人疲倦的徘徊往復,對他來說反倒成了一次特別的喘息。一個成績優秀的大學生,選不定畢業後的去向,他反覆跟人討論,怎樣才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意識不到內心深處對於畢業的恐懼:「我一直用來維持自信的東西將會一錢不值,我會被扔到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無法再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我也會面臨很多的挫折,說不定我會一蹶不振……」不行!他不要接受這部分痛苦,所以他的想法就是:一切問題都是我不知道該出國還是工作。另一個大學生則在輾轉反側該換腎6還是腎6大,他已經糾結了好幾天:「小屏有小屏的好,大屏有大屏的好……」而他本該用這幾天寫論文,本該品味寫不好論文時的挫敗和焦慮。一個女人在購物的時候陷入糾結,不知道該買黃色的長裙還是藍色的短裙更美,她試試這件,摸摸那條,花了一個鐘頭也拿不定主意。她的幻想也許是,選對一條裙子,她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一些。自己也許會因此大受歡迎,男人讚美,女人嫉妒,她就不用再去面對自己缺愛的事實。另一個女人在相親時挑選不定:這個家世很好,但跟我沒有共同語言;那個很有趣,但沒有房子也沒有車;第三個什麼都有,但婆婆好像很難相處,選哪個選哪個!……她知道經營一段感情很難,也許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她幻想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可以一勞永逸地繞開所有的難關。現在,面臨未來的工作方向,我也正在選擇恐懼中。也開始產生各種幻想和憂懼,試圖以此來逃避我生活中的真實困難。我知道這種想法是有危險的。但我終於開始理解當初那個朋友了。「廢話,你錯得起,我錯得起嗎。」「你為什麼錯不起?」「因為我成績不好啊!」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句對症下藥的話,雖然說出來未免太殘忍:——你以為你光是那道題選對了,就能好嗎?現在,你知道自己該從哪裡著手了。
我現在對選擇恐懼的理解是:不完全是選擇恐懼給生活帶來了問題,更像是生活先有了問題,才有了選擇恐懼。當人們無處可去的時候,總要給自己找一個交代。譬如一個迷路的人站在岔路口:「這幾個方向,我走哪一個更好?」我們當然只能問他:「你要去哪?」而他的回答是:「我怎麼知道,我迷路了!」——他給了自己一個交代。但是除非你陪著他一點點地原路返回,或許可以發現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如果只是站在這個岔路口,試圖就地找到正確的出口,永遠是無解的。選擇恐懼的人找答案,就是這樣一件無解的事。這方面我接觸比較多的是大學生,他們都很聰明,所以選擇背後的邏輯,他們一想都很清楚。於是想透過講道理幫助他們克服這種迷惘,根本沒用。在我的經驗中,大部分選擇恐懼的人糾結痛苦一段時間之後,都足以產生如下認識:1,我明白,讓我糾結不定的每個選項,都是利弊參半的,都不完美;2,這就意味著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選擇,也就沒有所謂的壞選擇,選哪個都不會死,我明白;3,我還明白,現在我選不出哪個更好,再讓我糾結一個月,我照樣選不出哪個更好;4,我明白,真的,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權衡和比較,我需要勇氣、決斷、自我擔當。——基本上,針對選擇恐懼,能講的道理也超不出這個範圍了。但認識到這些又怎麼樣呢?5,可是我特麼的還是沒法做出選擇!!於是我想起我自己的經驗。我本身對於做選擇是比較乾淨利落的,這從我小時候考試就能看出來。每次遇到兩個看上去都有可能正確的選項,我的第一反應從來都是在心裡快速盤算:「如果我多想一想,能想出來嗎」,一旦得到「想了也是白想」這個結論,我會當機立斷地隨意蒙一個選項,然後立刻把注意力轉到下一道題。這是壯士斷腕的策略。幾乎每次考試,我都第一個交卷。當時我有一個朋友很羨慕我的效率。他每次都會在這種模糊不定的選項上耗費過多的時間。放到今天,他大概就是「選擇恐懼症」患者,但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名詞。為了幫他提升做題速度,我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這個道理很容易講,對吧?可是他用一句話,輕輕把我頂了回來:「廢話,你錯得起,我錯得起嗎。」——我竟無言以對。現在回頭去看,他那句話揭示了一個冰冷的真相:我之所以那麼果決,並不是因為我在「決斷力」之類的屬性上分配過更多的技能點(事實上也並沒有那種屬性),僅僅是因為我成績好。我心裡有把握,知道其它題我答得不錯。所以就算錯個把兩個選擇題,也無關大局。就算不是第一,也能排進前五。這樣,我就不需要靠一兩道題的正誤來為我的整體成績負責。如果他在其它題目上沒有遇到問題,要讓他放棄這一兩道題也會輕鬆很多。但是當時我還只是似懂非懂,我試圖跟他辯論:「可是你反正也不知道怎麼選才是對的啊,你糾結半天也沒有任何價值啊,你費半天勁選的答案跟隨機選一個沒有本質區別啊……」對,我說的都對。無法反駁。但我並沒有理解他。問題跟這一兩道題的選擇關係不大。問題在於這一兩道題之外。說回到生活中的選擇恐懼。我們有一個幻想:彷彿這個選擇對我們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它一切不滿足。幻想的功能,永遠是為了掩蔽現實中的不滿足。就好像我的那位朋友,在一兩道題上反覆較勁,用以逃避他因為學習成績而產生的挫敗和無助。回頭看我們曾經為某個選擇百轉千回的關口,假如隔得足夠久遠,看得足夠清晰,我們總可以發現在那個時間點,生活中確有一些具體且巨大的缺失存在。我們很難用更直接的方式處理這些缺失,甚至不敢直面那種痛苦,譬如前面說的迷路之人,在岔路口反覆繞圈,是在幻想其中可以有一條路,徑直將他帶向目的地。——但他怎麼可能知道是那一條路呢?於是只好止步不前,卡在路口。而更深層次的動力,在於他可以藉著這種迷惘,忘掉自己早就已經迷路的事實。「我還好,我的未來也還好,只是在這個路口遇到一點問題。」生活中除此之外彷彿再沒有其它大事。這種令人疲倦的徘徊往復,對他來說反倒成了一次特別的喘息。一個成績優秀的大學生,選不定畢業後的去向,他反覆跟人討論,怎樣才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意識不到內心深處對於畢業的恐懼:「我一直用來維持自信的東西將會一錢不值,我會被扔到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無法再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我也會面臨很多的挫折,說不定我會一蹶不振……」不行!他不要接受這部分痛苦,所以他的想法就是:一切問題都是我不知道該出國還是工作。另一個大學生則在輾轉反側該換腎6還是腎6大,他已經糾結了好幾天:「小屏有小屏的好,大屏有大屏的好……」而他本該用這幾天寫論文,本該品味寫不好論文時的挫敗和焦慮。一個女人在購物的時候陷入糾結,不知道該買黃色的長裙還是藍色的短裙更美,她試試這件,摸摸那條,花了一個鐘頭也拿不定主意。她的幻想也許是,選對一條裙子,她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一些。自己也許會因此大受歡迎,男人讚美,女人嫉妒,她就不用再去面對自己缺愛的事實。另一個女人在相親時挑選不定:這個家世很好,但跟我沒有共同語言;那個很有趣,但沒有房子也沒有車;第三個什麼都有,但婆婆好像很難相處,選哪個選哪個!……她知道經營一段感情很難,也許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她幻想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可以一勞永逸地繞開所有的難關。現在,面臨未來的工作方向,我也正在選擇恐懼中。也開始產生各種幻想和憂懼,試圖以此來逃避我生活中的真實困難。我知道這種想法是有危險的。但我終於開始理解當初那個朋友了。「廢話,你錯得起,我錯得起嗎。」「你為什麼錯不起?」「因為我成績不好啊!」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句對症下藥的話,雖然說出來未免太殘忍:——你以為你光是那道題選對了,就能好嗎?現在,你知道自己該從哪裡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