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13286792976

    利 :

    1、韓寒明確表示不進作協,郭敬明也表示不進的話,只是在吃韓寒的屁而已;為了賺取眼球,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已經賺取無數眼球的韓寒放在自己的對立面。郭早期的作品就暗示過對韓寒的鄙視,所以他不憚與韓寒對立。

    2、進入作協可以獲得官方承認,也可以參加“作家”們筆會、報告會、過年的團拜等等,如此一來,可以大大的賺取人脈。

    3、沒有皇帝不喜歡順民,沒有前輩不喜歡乖孩子,這麼討喜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贏得前輩的青睞,透過他們的力量做事就容易多了。

    4、四年前我曾是忠實的郭迷,幾乎看他早期的所有作品,所以不難發現他流露出的“不會以寫作為職業”的思想(想找證據自己去看),寫作只是他人生的一塊跳板而已。此事可以作為炒作的噱頭,引起關注,跌民間之眼鏡而討官方之喜,財源滾滾,這應是他的本意。 弊: 1、傷了一部分郭迷的心(我的心早已被他傷的千瘡百孔),原來他們心目中的王子不像他們想像中的那麼高傲,不能代表他們青春叛逆的理想,不會永遠站在他們的一邊反抗傳統。 2、讓我更加鄙視郭的為人。使我更加看到郭敬明的本性是“我要、我都要”!他不但要錢、要名聲,還要別人都關注他、疼他、容忍他,而他可以什麼都不用付出。他稱之為“孩子”氣,我認為實際上是自私的表現。 綜上所述,利遠大於弊,物質和人情上的獲利遠大於他在郭迷們心目中地位的損傷。所以,在他的人生理想內,其實是明智和必然的選擇。 樓主你早說明白嘛,害大家浪費感情,算了,我再補上一塊: 中國未來文學的出路在民間,隨著網路影響下文學門檻的進一步降低和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普及,民間文學的整體水平勢必將大大提高,中國文學的前景也將更加系統和成熟,不必單純從國外移花接木。中國文學的趨向是大眾文學的趨向,固步自封和自命清高很容易脫離文化的土壤。 既然說到郭敬明,我認為他的影響力遠沒有那麼大。一個藝術生命力匱乏,只能靠炒作和吃老本度日的人難以當此大任。當然作協招安郭敬明也是無奈之舉,自古官民兩立,歷來以官方身份自居的作協由於失去群眾土壤(畢竟他們的作品還是要靠群眾買單)而日趨枯竭,此次採取親民立場也是為求生存,求發展。 如果說意義,其焦點不在郭敬明,而在作協的舉動。郭敬明不入作協,作協遲早要招安其他寫手。此舉的意義在於發出一個訊號,即:親民。這很可能代表著中國文學向民間的一次迴歸。學術界都親民了,作協怎能不親民,這也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好的一面吧。當然市場經濟也不盡然帶來好處,文學的低俗(或說庸俗)化就是一個痛點。這隻能依靠國民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還有就是公告天下寫手:你們可以加入我們的陣營。這對寫手們而言是榮譽上的誘惑。作協主動示好,可以為自己補充新鮮的血液,當然也帶有維護其統治地位的目的。不過對重視利益的寫手們而言,是否值得為了這個“榮譽”賣身還得看個人取捨。 再者,此舉還可能代表作協該革的開始,或者說,是作協改革前一個試探性的舉動。要想真正改革,除非作協大舉引進民間寫手。但由於作協一貫自命清高的作風,能否真正與寫手為伍還很難說,至少他們之間需要一個磨合期。 至於弊:如果作協決意改革,可能會激發傳統作家和新銳寫手之間的矛盾,就像兩隻刺蝟靠在一起勢必會刺痛對方,從而引發文學界一時的混亂。單從招安郭敬明這一事件在各界引起的反響就可窺一斑。但即使引發兩大陣線的混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比烏斯帶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