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水90944696
-
2 # 真的有待完善
現在網路媒體發達了,動不動就曝光。以前老師說過更具備羞辱性和刻薄的話,也沒見有幾個學生想不開或是精神崩潰。
並不是老師變了,而是時代變了。人際關係脆弱了…
-
3 # 家有雙胎萌崽崽
為了止渴,可以飲鳩嗎?
何況什麼時候歧視性的言辭也能激勵學生了?
別說是孩子了,就算是成人,歧視性的言辭也只能激怒人,不能激勵人。
孩子的心智都不成熟,歧視性的言辭不是讓孩子自卑,就是讓孩子叛逆,怎麼可能跟激勵扯得上邊?
激勵學生的也許不容易,但也不至於淪落到用歧視性的言辭吧!現在的教師素質還不至於低到這份上吧!
真不知道怎麼會有這麼一問!
不可以,教師的目的不可控,但是手段可控,只有手段可控,結果才可能可控。
目的,因為是個人隱秘的想法,所以最終真相是什麼,是一個很難被界定的。“我是為你好”到底是真的為你好,還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優越感,還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負責一點......如果試圖闡釋動機,可能有1001種說法,還可以不斷被修正,被更改,所以目的,也就是所謂的動機,根本是很難被界定的,所以目的作為判定的依據。
行為,才是判斷一個人的依據。你的行為有哪些,這是有據可查,你的行為是否規範,是有標準可以參考的。比如教師用了歧視性語言,這就屬於明顯違規。
結果,和動機未必有關,但是和行為一定直接相關,當然不一定好的行為就一定會導向好的結果,壞的行為就一定導向壞的結果。結果和行為之間,還有互動過程中,每一個人的主觀選擇,你願意相信什麼,你才能看到什麼。同樣的鼓勵,有的學生,看到的是老師對自己的關懷,有的學生感受到是老師試圖枷鎖自己。
作為一個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瞭解一個學生全部的思維模式是有難度的,所以按照標準走,按照既定的行為規範走,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可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的安全。
激勵學生,正向激勵不一定有正向效果,但是反向歧視,一定會引起反彈,學生未必受教,老師自己很可能會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