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彎鬚穇鰳觽皪

    那舊時空的猴子和耍猴人

    “咚咚嗆嗆”的鑼鼓聲響了,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扔下粒粒石子,漣漪一圈圈盪漾開來。小夥伴欣喜地大聲叫:“耍猴把戲的來了!”我便拔腿和小夥伴們一道向響起鑼鼓聲的地方跑去。在一棵綠陰覆蓋的大洋槐樹下,一個約摸40多歲的中年漢子和一隻猴子手中正敲著鑼、打著鼓,我們的目光多是向著猴子:這畜生敲打起鑼鼓來並不比人差。

    耍猴把戲多是在白天,到了村子,耍猴人往往是選擇比較寬敞的一戶人家院子。隨著鑼鼓聲,一些忙著農活的人們會放下手中的鋤頭、鐮刀等勞動工具,來到這家的院子。這些伯伯叔叔嬸嬸們,對猴把戲其實並不稀罕,或許是當年農村文娛生活匱乏,耍猴把戲的人來到村子能給辛苦的鄉親們帶來一些歡笑聲。

    村人們不叫“猴戲”,而是“猴把戲”,因為“把戲”是指那些滑稽卻花樣不多的表演,把戲前面還要冠一個“小”字,即稱之為“小把戲”,猴把戲就屬於這一類。正因為“小”,讓人感到耍猴人討生活的不易。

    見有許多大人圍了上來,猴把戲也就正式上演了。主要有猴子翻筋斗、騎獨輪車、鑽火圈、拉車等傳統而老套的節目。拉車時則要狗來配合,猴子扶著車把拉,狗兒則穿衣戴帽,人模狗樣坐在車子裡。有一首詩很形象地描述了猴把戲:

    “隨鑼鼓聲左右舞,東瞧西瞅骨碌碌,鑽圈跳高不停歇,騎車拉車露一手。屁顛屁顛耍滑稽,學過少女學老嫗,還作妖冶扭捏態,扮個醜相把人逗。”

    在人們笑聲一片時,猴子便開始收錢了。雖說伢們兒多,卻是沒錢給的。這時大人會掏了一分兩分的硬幣,“哐當”一聲丟在猴子託舉著的盤子裡。

    “手舉托盤討鈔票,來到人前彎彎腰;眨巴眼睛又點頭,行著禮兒討人好。得了錢兒嘻嘻笑,走了雲步再蹦跳;先作揖兒再敬禮,點了頭兒又哈腰。”

    那時我就想,叔伯嬸們丟了活計來看他們已看了好多次的猴把戲,大概就是為了這一刻:從自己羞澀的口袋中掏出一點兒錢,讓耍猴人和猴兒狗兒們能有一個溫飽。

    即使再窮,鄉親們也要給耍猴人一點兒錢,是因為耍猴人流浪漂泊,近乎乞討,但他們全都是一些純樸厚道人。或者說,守不住本分的人是不能耍猴的。夏天,耍猴人常常會露宿在野外,即使旁邊是菜地瓜果園,他們也不會摘取一葉一果。在遠行中,沒購買到車票的耍猴人也會扒上裝貨的火車,即便是車上有再值錢的東西,他們也會視若無物。故而,他們扒火車,縱是被管理人員發現了,管理人員也會是睜隻眼,閉隻眼,讓耍猴人能到達日子的又一艱難起點。

    猴把戲的表演過程中,常常會有這樣一個節目:耍猴人高舉著皮鞭,“叭”地一聲向猴子打去,猴子眨巴著眼睛似乎要流淚了。當耍猴人再度揮鞭時,猴子則拿出一把小刀,向耍猴人刺去。其實耍猴人並不是真打,猴子拿的小刀也不是真刀,那隻不過是模擬度很高的木刀。耍猴人說,這個節目看起來有一種暴力的辛酸,多次想放棄,只因猴子喜歡演,或者說猴子在表演這個節目中能得到一次釋放情感的機會,也就一直保持下來。

    耍猴人對猴子其實混雜著對牲口、夥伴、兄弟、孩子,甚至對恩人的感情,複雜得就像生活本身。比如說,耍猴人拍全家福,給祖先上墳,都得帶著猴子。特別是在吃飯時,無論是飯夠吃還是不夠吃,都會先盛上一碗給猴子。

    兒時看過好多場猴把戲,在表演結束後,至今不能忘懷的情景是:耍猴人和猴子依偎在一起,相互捉著蝨子。太陽暖暖地照在他們身上,有風緩緩拂過……那景象宛然一幅幅濃濃淡淡的風景畫。在城市的我如今很少再能見到猴把戲了,儘管記憶中的耍猴人邋里邋遢的,但艱辛中卻讓人感受到是一種脈脈暖暖的溫情。

    耍猴人對他的猴子是感恩的,對一路養育他的父老鄉親也是感恩的。一個樸實厚道懂得感恩的人,生活對他也是不會太過怠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最喜歡的動畫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