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病呻吟可惡

    趙構在風雨飄搖山河破碎的大勢下,能夠將大宋這四處漏水面臨解體的大船,攏在一起又前行了150多年。比岳飛以我們無論在智商情商上都要高出太多。而岳飛應該類似於關羽式的人物,小說演義中的形象遠高於真實歷史中的作用。

  • 2 # 趣舍隋

    趙構殺岳飛,未必就是自毀長城。戰爭是綜合國力的博弈,不是個別武將的武藝能決定的!

    如果真是自毀長城,南宋不可能延續152年!

    趙構時期的南宋,根本沒有國力,武力去收復失地,剛談不上滅金迎聖!

    從戰略角度看,輕易的北伐對南宋是不利的!南宋剛剛完成政權的穩定,經濟中心由北往南的轉移。軍事上各股軍事力量整合還沒有完成!南方各地的行政軍事統治還沒完全的完成建制!

    沒有能力經受住一次戰略決戰失敗後帶來的負面影響?

    朝廷即使支援岳飛北進,岳飛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單單是物資轉運一項,南宋就支援不住。更何況還有人員調動,戰略儲備,官員配置,戰死傷的安撫,鎮壓地方暴亂,後方糧食軍械生產等等!

    趙構採取戰略守勢是正確的選擇!

    殺岳飛必有趙構的政治現實需要,否則一代中興之主,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殺一個身居高位的武將!參照漢景帝殺晁錯就能看出,大臣有罪,皇帝可以殺大臣,無罪也同樣可以殺大臣,一切都取決於皇權現實的需要!

  • 3 # 圖說連環畫

    翻閱《宋史》首先就肯定了趙構是一位中興的帝王,他謙恭仁厚、雄健聰慧、治吏有方。但歷史大家包括王曾瑜 王夫之等對宋高宗都評價很低,為何?因為覺得他偏安一隅,讓徽宗和欽宗皇帝流落金國,殺害岳飛,是一個荒淫無道的帝王。翻閱宋朝史書,《三朝北盟會編》深入挖掘這名皇帝,覺得歷史本來就是遮擋著撲朔迷離的霧,吹散霧,立在我們面前的真相更讓人嘆息。中國古代皇帝高壽超過80歲的有武則天、乾隆、梁武帝和趙構。他在選定接班人的事情上,非常謹慎,事實證明他的選擇也非常正確,高壽證明了宋孝宗的孝順,是他高壽的一個原因之一,另一個他投降妥協,在力量不足時採用的方式方法,受到後世譴責,但客觀上促進了臨安江南的繁榮發展。真正的歷史不會因為一兩個人就改變的。宋高宗殺了岳飛,和岳飛性格和干政有關,宋朝得天下本是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按圖指揮軍隊 重文輕武 對武將本身就很忌憚,而“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對一個帝王是何等的懼怕,再加上岳飛自身很清廉很倔強,他們間有一些誤會偏見,岳飛缺乏郭子儀的政治智慧,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宋高宗指示人殺害岳飛的可能性非常大。

  • 4 # 大龍0哥

    謝邀:首先我覺得趙構並不是所謂的寧願自毀長城也要殺岳飛,而是第一:岳飛尾大不掉,岳家軍已經龐大到足以讓朝廷害怕。第二:說不定岳家軍朝廷已經無法控制了,不然怎麼會一直叫岳家軍呢?第三:趙構其實只想偏安一隅,做一個太平皇帝,並不希望迎回徽欽二宗。那個時候說實話金要想吃掉整個宋朝估計是不可能了,所以趙構只想保持一種平衡,讓金過不來,自己也不打過去,拖上個十年八載的,把徽欽二宗拖死在金那邊再收復河山也未嘗不可。如果岳飛能夠保證邊疆無事,並不提出收復河山迎回二帝的話,估計也不會死。反正換做我肯定也是這麼做。

  • 5 # 雙子星21817771

    十二道金牌都召不回來的岳飛,調不回來的岳家軍。皇帝瑟瑟發抖啊。十二道命令喊不動的長官,部隊。換在現在,應該會怎麼樣??

  • 6 # 居安思危自強不息

    以實史為證,不靠個人的想象猜測。趙構殺岳飛是為了議和。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受了秦檜的誘惑。趙構寧願做兒皇帝也不願和金對抗,身上沒有一點血,骨頭裡沒有一點汗。枉披一張人皮。奸賊又內外勾結,力主求和。金人以殺岳飛,始議和。

  • 7 # 睡前沙雕小故事

    岳飛是南宋有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把他比作南宋的“長城”不為過。但是,趙構為什麼非要殺岳飛不可呢?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岳飛所帶領的“岳家軍”有著強大的戰鬥力。

    作為一個封建王朝能有軍事素質超強的將領,善於帶兵打仗,是求之不得的。但在南宋這個朝代,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實行重文輕武策略,軍事將領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岳家軍”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戰鬥力越來越強,反而成為了宋高宗的猜忌。

    第二個方面主要是在於岳飛缺少政治智慧。

    他經常把迎回被掠走的徽欽二帝,掛在嘴邊。他壓根兒就沒想到過宋高宗的感受,眼前就看著個皇帝呢,單單就這一點來說趙構的內心是崩潰的。

    第三個方面是岳飛有武將干政的嫌疑。

    宋高宗趙構,因為驚嚇,失去生育功能,之前準備立儲的兒子已經死去,在這種無儲可立的情況下岳飛竟然多次建議宋高宗及早立太子。且不說立太子,是封建王朝家族內部的事,更不需說在宋朝,武將地位很低,是沒有資格參與政治的。雖然岳飛的本意是好的,是為了南宋江山著想,但他三番五次的勸柬,適得其反。

    當然,原因還不止這些,比方說,宋高宗趙構的主導思想就是要妥協談和,而岳飛並不像秦檜那樣理解他的意圖,那隻能是岳飛的所作所為與宋高宗背道而馳。站在當權者宋高宗的位置來看,岳飛的所作所為,不能再容忍,甚至威脅皇權,岳飛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 8 # 今古大觀

    宋徽宗圖片

    欽宗圖片

    這三張圖,高宗只能排最後。要沒有靖康之難,趙構根本無緣帝位。

    靖康恥,本來就是宋朝的一大恥辱,但對於趙構來說,卻也是一大幸運!

    雖說趙構也是打著一雪前恥的旗號登上帝位的,但人心是會隨著形式改變的。

    趙構被金人打得狼狽逃跑時,岳飛等武將,那是趙構的再生爹孃。等到南宋能偏安一隅時,趙構對於南宋來說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了。

    對於擁有當時最強軍事組織指揮權的岳飛,高宗是又愛又恨!高宗自己也說過,非臣不忠,非君不明。怕就怕再來個“”黃袍加身”!

    岳家軍雖然厲害,但南宋當時想偏安一隅,還真不缺偏安的將領。

    當然誰不想做千古帝王,開疆拓土。但趙構不想,因為前面提了,他能做皇帝就很幸運了!欽宗不死,他還真不敢惹惱金人。他甘做金人的奴才皇帝,也就不難理解了。

    他殺岳飛自毀長城,也就合理了。他殺岳飛不但安了自己的心,安了秦檜的心,安了金人的心!還讓自己的母親順利脫離狼窩。他覺得這樣很值了!

    有人說趙構是中興明君,如果沒有私心,他會做得更好!

    趙構真的太幸運了,從天上掉下了個帝位,正好砸在他頭上,他逃都逃不掉;在他最難時,上天又派來軍事天才助他;他對內高高在上,對他的金人主子是奴顏婢膝!身後還有很多人為他歌功頌德……

  • 9 # 史無止境

    一提到岳飛,人們自然地就想起秦檜,想到一個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一個忠臣。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情況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秦檜只是宋高宗殺死岳飛的一個助手而已,真正的生殺大權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宋高宗政治上本也無所大作為,如果甘於平庸倒也罷了。可是誅殺岳飛俯首稱臣,偏安苟且的行為令他被後人唾棄。想當初“飛以目疾乞辭軍事,不許,加檢校少保,進封公”、“令湖北、襄陽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賢否,許飛得自黜陟”、“聽飛號令,如朕親行”、“設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遙度…這些都表明開始的時候宋高宗是非常信任岳飛的。宋高宗之所以殺害岳飛,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一是宋代重文臣輕武將的傳統。正是因為宋太祖依靠手中的軍權奪得皇位,才讓自宋太祖開始的宋朝皇帝對武將戒備加重,害怕當年類似的事情發生。

    二是岳飛生性耿直,不善變通。他提出的北伐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雖然表面上看來於國於君都是一片忠心,可是這樣未免讓已經當上皇帝的趙構心中憂慮。試想,如果迎回二帝,那麼自己又如何自處呢。當然,他也不能直說不管以前的皇帝,這樣有損國威畢竟親情也在。

    三是岳飛性格固執,與多數朝臣意見不合。也許由於岳飛自身兵權在握,一味主戰;宋高宗卻厭倦了戰爭,想苟安便好,並且與金達成了和解協議。但是岳飛還是不肯罷休,執意一戰到底,這讓皇帝非常為難。一方面是君無戲言,一方面是手握重權的岳飛。

    四是岳飛勢力逐漸擴大,以致有功高蓋主的嫌疑。岳飛是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一,但是岳飛在部隊中的威望最高、勢力最大,以致達到了士兵們“只認岳飛,不識皇帝”的說法。即便岳飛沒有謀反之心,可是這樣的謠言傳到皇帝耳朵裡,再加上小人的故意攛掇,可想而知,再怎麼信任的皇帝也會有所動搖。

    終於,岳飛在1142年被丞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無辜殺死,終年39歲。其實岳飛只是政治與外交鬥爭的犧牲品,他自身的性格因素等也是一方面,而秦檜等奸邪小人也只是幫兇,真正殺死岳飛的正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本人。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 10 # 匿名使用者君

    紹興十一年八月,金兀朮揚言要繼續南進。趙構、秦檜嚇破了膽,急忙派人和談。兀朮捎信給趙構,說必須割讓淮水以北的土地才可「議和」,又在暗中稍信說:「必殺飛,始可和。」

    所以殺岳飛是金國的開出的談判條件,為了換取南宋偏安一隅,在金國和秦檜的威脅忽悠下,秦檜“挾虜勢以邀君”趙構不敢幹涉屈從了而已。

    秦燴主刀,趙構默許而已,所以秦燴的鐵像跪的一點都不冤!

    趙構被金國使者指著鼻子罵得狗血噴頭,他為什麼不敢犟嘴,只敢用袖子遮住臉痛哭?他為啥不敢反抗?因為他怕金國。

    他為什麼不敢否決秦檜殺岳飛的決定?還是怕金國!因為秦檜後面站著的是金國。 金華人把趙構打怕了,再加上秦檜的忽悠威脅,趙構就成了金國和秦檜的玩偶。趙構唯一的乞求就是留下我一條命,讓我偏安江南就行了。 而且趙構也一直提防秦燴,

    史載,秦燴死後,宋高宗大笑著說:“老匹夫終於死了!” 宋高宗時,秦檜久居相位,手握大權,兒子秦熺也身居高位。世人都以為高宗對秦檜信任有加,恩寵無比。其實並非如此。由於岳飛、韓世忠等人或死或貶,致使秦檜一家獨大,多年來一直把持朝政,門下黨羽眾多,已經控制了朝廷的各個要害部門。包括高宗身邊的侍從、御醫都是秦檜的耳目,他們時刻監視著高宗的一舉一動。(《宋史》:又陰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伺上動靜。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之。)

    高宗對此心知肚明,對秦檜又恨又怕。很想除掉他,但又沒有十足的把握。再者秦檜“挾虜勢以邀君”,有金國做為後臺,更讓高宗不敢下手。加之高宗早年的經歷,令他很沒有安全感,更缺乏魄力和勇氣,因此只能疑神疑鬼,度日如年。

    為了防止被人謀害,高宗在靴子裡面藏了一把匕首,以備不測。平常秦檜進獻的食物,他收下以後並不食用,命人偷偷扔掉。生病不得不用藥時,也總是讓人先嚐,確定無毒後才敢服用。始終如此,從來都不敢大意。

    紹興二十五年,秦檜病重,臥床不起。 高宗知道秦檜病重,心中竊喜,但是依然不敢冒然採取行動。因此時常命人前去探望,瞭解秦檜的病情。 在秦檜去世的前一天,高宗知道秦檜大限將至,已無回春的可能,親自駕臨秦檜府邸。 秦檜見了高宗,已經說不出話,只是流著眼淚。秦檜是希望自己死後,兒子秦熺能夠接替自己的宰相之位。 秦熺 明白父親的心思,就問高宗:“父親之後,相位由誰接替?” 高宗冷冷地說:“國家大事,不是你應該打聽的。” 說完就離開了。 回宮之後,便迫不及待地起草了秦檜父子致仕的詔書。

    第二天,頒佈天下。 秦檜知道後,當晚便哀嚎而死。 高宗聽聞秦檜死訊,如釋重負,拿出靴子裡面的匕首,扔在地上。大笑著說:“老匹夫終於死了,朕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朱子語類》:秦太師死,高宗告楊郡王雲:“朕今日始免得這膝褲中帶匕首!”乃知高宗平日常防秦之為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始建於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真的存在嗎,就算有中華歷史也只有4090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