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86516590016

    我們今天也說:“讓世界充滿愛。”不過,充滿什麼樣的愛?我 們沒有具體分析,也沒有說。孟子這裡作出了分析,說出了愛的層次差等。對於物(朱熹註釋說,指禽獸草木),主要是愛惜。愛惜的具 體表現,按照朱熹的說法,就是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這種 思想,倒是有我們今天環境保護,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了。對於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愛。仁愛的具體表現,按照 朱熹引程頤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裡面所說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 對禽獸草木等“物”是談不上的。對於親,也就是自己的親人,則不是愛情和仁愛的問題,而 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親愛,是愛之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一個 層次了。但是,只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 愛百姓;只有當你能夠仁愛百姓時,才有可能愛惜萬物。不然的 話,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能維繫下去的。所以, 愛雖然有親疏,有差等,但這些親疏差等之間卻又有著內在的必 然的聯絡。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愛之所以有親疏,有差等,不是 我們主觀方面隨意決定的,而是因為客觀方面,這些物件本身有 所差別,用朱熹引楊氏的話來說,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 無差等。”,總起來說,有差等又有聯絡,“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 言之則首序。”(程頤)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 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系列”,而我們發現,這個系列又正好是和 《大學》所開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階梯相統一的。 由此可見,聖賢所論,無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讀者也只有用 心體會,才能得其真髓。回到開始時的話題,“讓世界充滿愛。”是不是應該充滿各種 各樣的愛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語照什麼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