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語磚雕廠家

    孩子對失去的痛苦和對死亡的恐懼是陰影,是隱藏的炸彈,這事情需要多次跟孩子溝通,不像成人,講道理講明白就行了,孩子不行,他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對世界的瞭解不夠,所以需要家人更多的關愛和耐心引導,可以跟孩子說 他的小夥伴是去了另一個星球,那裡有另一個世界,他並不孤獨會有很多其他的小夥伴也會時常想念你,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不讓他擔心,講道理為輔,鼓勵為主。

  • 2 # 明美幼兒教育

    孩子在這麼小的年齡經歷死別,安全感被破壞了,需要修復。從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理論,我們知道安全感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的建立與維繫,關係到孩子未來一生的發展。

    那麼如何修復呢?

    1、跟孩子一起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讓孩子瞭解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從而撫慰孩子年幼的心靈,緩解因對生死的未知而產生的恐懼。推薦幾本繪本《小傷疤》、《獾的禮物》、《祝你生日快樂》、《當鴨子遇見死神》、《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3、給孩子支援,給他力量。比以往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陪他玩,陪他鬧,在他難過、醒來哭泣的時候,抱抱他,告訴他爸爸媽媽非常非常愛他,一定要用身體、表情、語言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家人的愛與支援;

  • 3 # 守住時光

    建議你找一名專業的心理醫生給他好好看看,給他進行心理疏導,這件事對孩子的刺激較大,心理醫生會盡量彌補他心理創傷的。同時你們也要儘量想辦法調整好他的情緒,多陪陪孩子,給他看愛看的動畫片和愛玩的玩具,好好安慰他

  • 4 # 二兩心理學

    帶著孩子去做沙盤吧,找專業點的諮詢師,家長看再多建議都不如專業的諮詢師權威,這件事應該給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創傷,建議家長也在諮詢師的指導下陪伴孩子

  • 5 # 半個知己

    建議帶孩子一起看看尋夢環遊記,不用過多的去給孩子解讀生死。本身5歲的孩子,對生死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概念。孩子這個時候會難過,要理解孩子的感受。

  • 6 # 摩訶耶律

    在孩子的認知裡,他們認為,死亡是會“傳染”的。這一點經常被很多人所忽略。

    所以,有兩個方向:

    一是處理他朋友去世的這件事的問題,讓他理解去世的大體概念,要接納他完整地完成失去朋友的哀傷,完成哀傷,他才能慢慢走出來。

    二是解決他內心裡,認為死亡是會“傳染”的這個問題,要告訴他,死亡並不會“傳染”。

    小孩,正是語言的成長期,很多感覺、想法,他們是無法用精準的語言去描述的,需要大人來代他闡述,並獲得他的確認,這樣的溝通,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 7 # 皮皮豬說玩具

    個人認為,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個時候應該以小孩子朋友的身份去跟他說,朋友雖然走了,但是他還留了很多東西給他,也需要他幫忙,讓他幫忙吃好多好吃的東西,讓他幫忙玩很多好玩的玩具,讓他幫忙學習更多的知識,讓他好好長大,幫忙照顧他的家人!讓他的負面情緒慢慢轉化成正能量,多帶他去朋友父母那,讓他去跟朋友父母聊聊天,從被動變成主動,從被疏導者變成疏導者,讓他為朋友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他不僅能慢慢從陰影裡走出來,相信整個人也會變得更積極樂觀懂事,也會帶著感恩的心成長下去!

  • 8 # 靜夜長風

    為這種悲傷的事情感到不幸,表示生活還得繼續。

    5歲的孩子可以簡單的思考了,在他生命裡出現的印象深刻的人他是很在意的,遇到這種事他似乎陷入了對生命的誤解和恐懼之中。雖然說人都有一死,早晚而已,但他畢竟還是個孩子。

    一來告訴他人都有生老病死,因人而異,注意說話的方式選擇他能理解的。

    二來是隻有哄了,適當的可以帶一些嚇唬,比如你不吃飯就會怎樣等,注意不能加劇孩子的心裡壓力。

    最後是轉移他的注意力,方式越新鮮越好。

    (最好還是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來做)

  • 9 # 孫禎醫生

    需要什麼心理疏導?!我來告訴你不同年齡段對友誼的認識。3-5歲,短期遊戲夥伴關係,認為能一起玩的高興的就是好朋友。6-9歲,單向幫助關係,誰能幫助我,誰就是我的好朋友。9-12歲,雙向幫助關係,就是雙向幫助,能共合作缺不能共患難。12歲以後才能慢慢形成親密又持久得共享關係。5歲孩子對於玩伴的突然死亡心存恐懼,或者說是對死亡恐懼,才會反覆問家長。但是對於朋友的理解和成人是不一樣的。再給他找一個能玩到一起的小夥伴吧。先這樣試一試。

  • 10 # 南京天天向上陳老師

    我是一名有著數千小時實踐的諮詢師,

    這件事對孩子來說顯然是一件比較嚴重的心理創傷,

    我的建議是,不要在網上問來問去找答案,

    找一找專業的人士去尋求專業的諮詢,

    不要在網上浪費時間,

    不但幫不到你,還會耽誤了孩子。

    PTSD,要儘快心理干預,效果才最好。

  • 11 # 使用者111125773078

    對於小夥伴突如其來的死亡,孩子還沒有準備好怎麼去理解和接受,而且這裡最大的問題是您的表哥自己可能還沒有理解和接納死亡終究會到來這樣一個生命最基礎的問題。這件意外的發生對於他們一家人是有意義的。藉著這個機會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學習和研究這個死亡到底是什麼這樣的一個問題。

    挪威危機心理學家Atle Dyregrov在研究中發現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

    4-7歲:對親人的死亡感覺難過,但還不能把“死亡”等同於真正的死亡,孩子有時會問“死了之後,他怎麼吃飯和踩單車”等問題。

    1. 在這裡父母做的非常好的一點是,仔細觀察了孩子的異常,還有解讀孩子的情感和他的想法。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感和行為,引導他去找到答案。

    孩子在擔心的是什麼,你擔心有一天爸爸媽媽突然離開你嗎?

    2.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看到電視上或者書上有關於死亡的問題,不要換臺或者是轉移注意力。這個舉動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父母還沒有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非常恐懼死亡。

    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推薦給他們,就是陪孩子一起讀書。

    比如兒童書裡有解釋關於死亡的部分的,舉個例子,死亡就像是我們一家人出去放風箏,一起野餐,但是天黑了我們都得回家了。透過“旅遊”的比喻來生動的解釋生命是什麼。

    有一本書是外國作者寫的,剛才查了下百度沒有找到中文版的。標題是這真的是天國嗎?講述了爺爺在走之前記下來的準備死亡的一系列過程,非常輕鬆而充滿想象力的展開了故事。他去天國的時候是穿了什麼衣服,路上遇到的天使會是什麼樣子的,爺爺希望他死後親人是怎麼去想他的。不但刺激孩子豐富的想象力,非常唯美的解釋了死亡的過程。

    可以讓孩子想象這個小朋友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在做什麼呢?穿了什麼衣服呢?讓孩子知道死亡並不是一件恐懼的事情,是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的過程。還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要活到100歲,還有好多時間跟寶寶在一起。

    總結:觀察孩子的一些想法、敏感的情緒,給他讀書這樣的方式來解決他的一些疑問,跟孩子進入非常深入的溝通。你還可以發現孩子更深層的一些想法,也許父母還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對死亡的哲學性的理解。

  • 12 # 菈媽親子

    死亡,從來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是許多家長容易在孩子面前迴避的一件事。可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寵物的死亡、親人的離世。因此,如何跟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該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呢?

    1、千萬不要避而不談大多數人覺得,死亡太沉重了,所以會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起。可是,正因為死亡教育的嚴重缺失,反而容易讓孩子在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無法正視,從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他們的心裡會有對死亡的好奇,但更多的可能是恐懼。

    因為,人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會非常恐懼的。所以,最好的方式不是避而不談,而是正確面對。

    2、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引導的方式也應該不同。3-6歲孩子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生”和“死”還沒有特別強烈的概念。在他們的印象中,“死了”有可能是玩遊戲的時候,假裝倒下的爸爸,遊戲一結束,又可以“活”過來繼續玩。也有的孩子,能夠理解“死”就是沒有了,不存在了,再也回不來了。

    如何引導: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可以配他們一起看一些關於死亡的繪本。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小傷疤》。《小傷疤》裡的小主人公失去了媽媽,為了留住媽媽的味道,他想盡了一切辦法,比如:捂住耳朵和嘴巴,把家裡的窗戶都關上。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能感覺到,媽媽的味道在一點一點的消失。最後,是他的外婆告訴他,想媽媽的時候,就摸摸自己的 心,她一直在那裡。

    這樣的小故事,既能讓孩子明白死亡就是永遠的離開,也能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勇敢地面對。

    6歲以上的孩子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漸漸開始對死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個時候,他們會對死亡有畏懼,也可能會問一些諸如“死了之後去哪裡了”、“死會不會很疼”這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可以跟孩子探討一些更深層一點的東西。如何引導:首先,讓孩子知道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老去,讓孩子能夠以平常心對待。其次,可以透過身邊的一些事件陪孩子“經歷”死亡,讓他們能夠更加從容的對待。比如:寵物去世了,不用瞞著孩子。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傷心,會騙孩子說,寵物送給別人了。

    在觀看電視的時候,也不用特意避免悲傷的情節,讓孩子能夠感受那種氛圍,學習如何排解悲傷的情緒。

  • 13 # 心理學解析

    首先要對您小侄兒的經歷表示難過,一個5歲小孩就要承擔超過他年齡的壓力,很不容易。希望在這裡用兩個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希望您的家人能重視5歲小侄兒的這次心理波動,原因有兩點:

    4-7歲是孩子形成概念的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在4-7歲時形成的概念很難在今後的人生中發生改變。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於這個世界產生的認識和概念或許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提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中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概念“認識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的讓·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孩子在4-7歲時形成的概念很難在今後的人生中發生改變。

    所以,一定要重視5歲孩子的心理問題,要認真地為他講解“生死”的概念。孩子現在缺乏對“生死”的認知,好朋友的突然死亡,對5歲孩子來說會感到恐懼,因此他會缺乏安全感,認為“死亡”的現象會發生在身邊任何一個親密關係的人身上。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家人講的道理他都能明白。

    讓·皮亞傑指出,孩子的推理能力絕沒有缺陷,在推理能力方面甚至和成年的科學家一樣好。孩子們之所以常常無法得到和成人一樣的結論,並不是因為他們推理能力有問題,而只是因為孩子們受限於有限的人生經驗,缺乏關於自然和外部世界的資訊積累。因此,在孩童時期,孩子做出判斷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為孩子提供了怎樣的資訊。

    所以,家裡的大人應該理性地為孩子解釋“生死”的概念。

    2. 接下來,希望給出如何做好對您小侄兒的進行心理疏導的建議:

    建議1: 可以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但對於5歲的孩子要建立和陌生人的信任感還是比較困難,現階段還是推薦首先由家庭教育幫孩子度過這個難過。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出現危機的時候,受兒童信任的成年人的正確態度可以幫助兒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於危機的焦慮和恐懼。因此,家庭教育在幫助孩子們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危機時,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議2: 首先推薦由小侄兒2歲前的撫養人對孩子進行教育。

    孩子心理上最依賴的人是在孩子2歲前撫養他長大的人,這是他最信任的人。這個人,是孩子可以不經過理性判斷,就可以直接確定是值得完全信任的人。只要有這個撫養人出現並勸導,孩子會感覺到資訊的權威和有安全感。

    建議3: 增加孩子的社交。

    蘇聯心理學家利維·維果斯基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發展(Theory of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孩子的高階心理意識是在社交中產生的。這些社交包括和成年人的交談以及和同齡人的玩耍。也就是說,鼓勵孩子說出來他的焦慮、害怕和擔憂,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就會得到改善。避免孩子因為得不到很好的溝通而陷入自己的內心世界走不出來,所以儘可能避免他一個人的遊戲:看電視,玩電子產品,自己陷入沉思。家長要注意觀察並進行干預。

    建議4: 這是個不成熟的小建議:請為孩子普及至少一種生死觀。

    “生死”和“存在”是所有哲學和宗教都避不開的兩個重要話題,建議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或者信仰為孩子選擇至少一種解釋“生死”的觀點。比如聖經裡認為人死後會去天堂,變成天使;比如佛經裡講到的生死輪迴;又比如哲學家叔本華認為的機體死亡但意志不滅;再比如孔子認為的“未知生,焉知死”;最後比如莊子認為的生命力是不會死亡,只有身體這些有機體會死亡消失的哲學觀點。

    還想再強調一下,孩子第一次遇見一個概念需要家人普及的時候,請一定重視,一旦這個概念被孩子內化後形成“觀念”,這個觀念可能終生不變了。請慎重。

    最後希望您的小侄兒能順利度過這個小波折,擁有Sunny開朗的快樂童年。

  • 14 # 船長讀書和情感

    首先,我們身為父母或者大人應該澄清出現問題的根本地方在哪裡。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各種表現上,比如玩著玩著哭了,每天粘著大人,看不到爸媽就會大哭等等,試圖用什麼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這都屬於跑偏方向的解決問題方式,問題的核心在於孩子對死亡產生了巨大的不解和恐懼,從孩子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如果換到孩子的視角,他已經明白很多事情,他的世界裡很有可能出現了一個名字叫“死亡”的大魔鬼,時刻待在他的旁邊,隨時可以奪走他的朋友,也可以隨時奪走爸爸媽媽,還可以隨時奪走自己的生命,他讓自己時刻處於死亡的威脅和焦慮之中,這樣的狀態下,即使是大人也會情緒崩潰,更何況是小孩子呢。

    所以我們要搞清楚孩子出現這些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他沒有明白死亡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死亡究竟是什麼意思,究竟有什麼意義。

    確定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就要先告訴孩子,你的朋友去世是一個意外,意外的意思就是發生的機率很低,低到我們日常雖然無法避免,但也低到我們都下意識忽略,它的確一直存在,每個人所有人都會面臨這種低機率意外的發生。

    向孩子宣告這一點,意思是讓孩子明白,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面對這樣的事物,而是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幼,每個人都要面對,但我們大家每天都努力生活和工作,並沒有崩潰害怕,因為機率太低,你所看到的是一個偶然發生的事件。就像是我們買的玩具,玩了很久,那麼多玩具裡可能就有某個玩具的零件掉了壞了,但我們並不會因此而不購買玩具,不玩玩具,對不?

    說這一切就是要去除孩子的恐懼感,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很低的低機率事件,大家都是一樣的,不要害怕。

    第三,告訴孩子一個死亡的事實,更要告訴孩子一個穿越死亡的祝福。

    告訴孩子一個死亡的事實就是他的朋友去世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你們不能再一起玩了。

    告訴孩子一個死亡的祝福是,人除了肉體之外,還是有靈魂的,既然你們是朋友,你應該祝福他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安息安樂,這是你作為他的朋友應該做的;而如果你認為他是你寶貴的朋友,那作為你寶貴的朋友,他一定希望你在這個世界生活的很快樂,對不?你會記得他跟你一起玩,跟你一起吃飯,你所有與他有關的記憶,其實都是他對你的祝福,都是他對你以後也能快樂生活、快樂成長的祝福,如果他在,你們一定會繼續快樂,不是嗎?那現在他走了,去了另一個世界,但他對你的期待和祝福從未改變,因為你的記憶還在,他也仍然會記得你,仍然會祝福你,你們不應該讓彼此失望,不是嗎?

    開心和快樂才是你們友情的真諦,這一點穿越生死,是你們最寶貴最應該珍惜和信守的諾言。

    第四,告訴孩子死亡的意義。

    告訴孩子,世界萬物都有始有終,生老病死就像一年四季一樣,沒有人可以避免。但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你可以發現你擁有的珍貴,因為他們不是也不可能一直都在,你要正視他們的衰亡,就像看花園花朵的榮枯一樣,你也要珍視他們的存在,就像我們去逛公園不會亂踩亂摘一樣。

    因為一切都會失去,所以要珍視生命,所以要活出精彩,就像花朵一定要在春夏裡怒放,就像雄鷹一定要在高空展翅翱翔,這樣這個世界我們沒有白來過,這樣我們才真的活過,而不是像地上的泥土翻起落下了無痕跡。

    一句話,死亡的終極意義恰恰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生的真諦,而生的真諦就是要活得開心,活得快樂,活得精彩,活得幸福。

    最後,船長希望你的親人們都去陪陪他,讓他看到你們,看到你們無畏地、幸福地生活著,看到你們安心、幸福地陪著他,看到你們Sunny、溫暖地鼓勵著他,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切都會解決的。

    船長好心疼這個這麼有愛的孩子,祝他早日恢復昔日的活潑開朗,祝他早日找到他的幸福人生路。

  • 15 # 靜媽媽談育兒

    你好,我是靜媽媽。作為一個80後寶媽,很多育兒的知識和經驗都在不斷的摸索和積累。對於孩子的死亡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我個人覺得不要等到孩子很大了再去教育,那個時候他的認知和小時候認知完全不一樣,小時候可能你說什麼他就會信什麼,但是孩子一旦超過十歲,很多觀點他不會認同,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對於死亡教育我是從我兒子三歲就開始了,那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可以聽懂大人的話,而且可以像給海綿澆水一樣給他灌輸一些思想。那個時候,我就已經告訴他人是地球上的一種高階生物,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都是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這個是自然規律,就像恐龍滅亡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我們需要珍愛現在的生活和周圍的親人,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錯過某些時間段,就永遠會不來了。

    我也告訴過他,媽媽也有一天會離開你,這個是自然規律,所以現在讓你學知識就是給您在這個社會生存的技能,以後你有能力在這個社會很好的生存。現在還在已經讀小學了,反而對我很孝順,他覺得我陪伴他的時候過一天少一天,學習上面他也很努力,因為時間也會過一天少一天,不能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

    最後建議一點:死亡教育並不是一件很不好說出口的事情,越早教育效果會更好。孩子更會珍惜時間和自己周圍的人。

  • 16 # 老劉教你當爹媽

    從問題描述來看,孩子的確需要心理疏導。如何疏導?我們先要對孩子行為作簡要的分析。

    孩子的好朋友,還是玩的最好的朋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他們簡直是形影不離。這樣的朋友,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如果能這樣評價,已經對對方產生了依賴,可現在因意外去世了,對於他來說,那就是生活中的一件重大事件。

    這個5歲的孩子在獲悉好朋友不在了的時候,他不再開心,是一種因失去而帶來的哀傷;他經常半夜哭醒,還問爸爸自己會不會死去,顯然,還有對死去的恐懼,他也擔心自己會不會也像朋友一樣突然間離去;他玩著玩著就哭了,愛看的動畫片也不看了,愛玩的玩具也不玩了,這些都說明他深深的陷入到這種由哀傷、恐懼帶來的不良情緒中,雖然他的朋友去世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但是他的思維還不能擺脫;他黏著大人,看不到爸爸媽媽就哭,他是擔心害怕失去。

    這一切行為,讓我想到一個詞:急性創傷後應激障礙。

    心理學解釋,急性創傷後應激障礙多由生活中重大事件所引起。重大創傷性事件是急性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基本條件,具有極大的不可預期性,其中如吵架、地震、車禍、暴力事件、婚姻不幸、破產、死亡等均可能誘發急性創傷後應激障礙。這一切描述和本問題的提出相符,這5歲的孩子就是在好朋友意外去世後出現的情況,好朋友的去世對於他來說就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由於創傷性事件的痛苦記憶會經常引起恐懼、害怕、無助感,長此以往可能會使患者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態,不良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治療積極性,進而可能會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在本問題的描述中,孩子的恐懼、害怕、無助感表現明顯。這一切都符合急性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描述。孩子本身也的確需要進行心理疏導。如果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持續過長,就真的會造成我們通常說的心理陰影。

    如何進行心理疏導?建議在心理諮詢師的指導下進行,我這裡只提供一般的方法,希望用心的家長能夠用到,儘快幫助孩子擺脫痛苦。

    一、放鬆訓練: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學會自我放鬆,比如放著和緩的音樂,搓搓手,揉揉腳,做全身的撫摸、按摩,由頭到腳或者由腳到頭,引導孩子逐漸放鬆全身肌肉,減輕焦慮和恐懼情緒,降低患者的警覺性。身體的撫摸,肢體的接觸,本身就是對孩子內心惶恐的最大撫慰。

    二、深呼吸訓練:將孩子的雙手放在腹部,同時引導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指導孩子進行緩慢的深呼吸,同時感受手和腹部深呼吸起伏的狀態,來達到放鬆全身的目的。這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有些難度,不過,我們家長可以用做遊戲的形式讓孩子仿照自己來做。這是舒緩焦慮的好方法,值得嘗試。

    三、思考中斷法:當孩子出現不良念頭時,應立即採用轉移注意力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減輕孩子的痛苦體驗。問題描述中,他玩著玩著就哭了,愛看的動畫片也不看了,愛玩的玩具也不玩了,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帶孩子到他以往喜歡去的地方——當然要避開和他的那位朋友常玩的地方,用新出現的事物對他的刺激,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從而改善心境。

    四、支援性心理護理:支援性心理護理主張在創傷應激障礙患者中進行及早干預,並側重於提供支援。我們家長在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後應主動承擔起護理人員的職責,需要用真誠友善的態度來尊重孩子的個人隱私,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耐心聆聽孩子的訴說,鼓勵孩子講述自身的身心不適。父母需要對孩子的不幸遭遇給予支援和同情,同時鼓勵孩子勇於接受自身面對的不幸和不幸帶來的應激反應。鼓勵和暗示孩子積極面對生活中所遭遇的各類問題,樹立信心,同時還可以對孩子進行行為矯正治療和暗示治療,從而擺脫孩子的危機心理。

    當然,孩子小,溝通可能有不便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藉助沙盤等方法,瞭解他的內心並引導他的心裡路程改變。

    至於生死的意義,孩子畢竟還小,我們不必探討更多,如果孩子談到,我們用通俗的語言引導他正確認知就可以了,不哄不騙,客觀可信,等孩子長大的時候,他會從生活中去了解這些的。

    總之,如果孩子真的到了這一步,我們家長不可小噓,也不能僅憑在網上討得一知半解來解決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在當地找到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積極的干預,免得給孩子以後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

    畢竟孩子才5歲!

  • 17 # 綿羊寶媽

    真的很心疼這個小朋友,親人和朋友的去世對我們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情。記得我小時候姥姥去世,我媽總是以淚洗面,做什麼事情都會分心,心情很低落,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在問我媽,她告訴我真相之後情緒突然就崩潰了,哭的不能自已。那時我才知道親人離世的感受。

    孩子5歲了,總是陷入好朋友去世的痛苦中,那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幫助孩子走出來。

    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總是從夜裡哭醒,總是粘著大人,這是孩子對痛苦傷心的表達,因為他對死亡理解不是很清晰,也很恐懼,他害怕身邊的一切會突然的離開,我們做的就是用能讓孩子理解的話告訴孩子死亡的意義,並且給孩子足夠的愛,告訴他我們不會離開你,我們會一直愛著你。

    懷念好朋友。好朋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活中突然少了一個人,生活中的任何和好朋友一起做的事情都少了朋友的參與,孩子會很不習慣,很傷心,無法接受。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回憶和好朋友一起做的事情,或者看照片或者把好朋友畫出來都可以,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孩子對好朋友的懷念。

    耐心等待。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之後,就是慢慢的等待孩子從悲傷中走出來,讓孩子慢慢的去接受其它的朋友,慢慢把生活迴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諮詢心理醫生。如果孩子長時間的悲傷,無法開始正常的生活,那最好就去諮詢專業的兒童心理醫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和自閉症一樣嗎?為什麼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