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2497033779

    霸氣,直白。

    沒幾位爭霸天下的,真心寧肯人負他不肯他負人。而曹老大不論歷史、演義總歸還是有被負的。

    至於因為什麼而說的這句話,當時情況不就是誤會人圖己、會圖己,這句話不就是寧願我誤會他人(圖己),不願他人誤會我(圖他)。

    寧可讓我對不起世上的人,也不能讓世上的人辜負我。很多時候,世上的人本就是這麼做的,說出來,無礙。

    ——————

    因為跟某位回覆較多,就再來看看題主所問出處。

    歷史:

    1,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2,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3,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從裴松之所引史料,可以知道歷史上曹操說的話是出自孫盛雜記,而且也不是演義中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史料1曹操是非存疑,當然可以明確的只有呂伯奢跟曹操是故人舊識,關係如何不清楚。

    世語和孫盛雜記可以知道一件事,曹操殺人,因“疑其圖己”,而且是夜裡聞食器聲。

    那麼我們來看看當時曹操,是處於什麼樣的境地?

    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武帝紀

    魏書更是名言,逃歸鄉里。

    一個違命逃跑被官府緝拿的人,會擔憂會害怕別人圖己,這說是多心多疑,未免失之偏頗。

    且呂伯奢不在,不管這故交交情幾何,心裡忐忑不安是逃犯的正常心理。

    而曹操殺人之後,悽慘悲傷感嘆,自私自利誠然是,但寧願自己辜負他人,不讓他人辜負自己,本就是很多人奉行的準則,曹操說了出來,比不說但這麼做的,好。

    依歷史所載曹操值得爭議的,也就是疑圖己而殺人,可能很多人覺得狠毒,但是夜聞食器聲,又沒有相熟之人,逃命在別人家,自個兒想想,自己是怎麼個選擇。

    曹操是多疑,是有殘暴的一面,但單此事,依歷史記載,殺、不殺而逃都是機率性的。

    畢竟,逃匿他家,夜聞食器聲,能安睡者,有誰有幾人?

    ——割——

    演義,【良久乃出,謂陳宮曰:“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言訖,匆匆上驢而去。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

    當時天色已晚,未見豬之前,覺得一個朝廷遍行文書,捉拿甚急的要犯能安然坐於客席,聽聞磨刀聲會想到這是別人半夜殺豬待客,那真是心大。

    當然,事後又殺呂伯奢,確實大不義,不過,既然樑子結下了,防人之心不可無,僅僅指望人不計較滅門之禍,婦人之仁。

    故,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個人倒挺欣賞,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

    曹操有此語是真梟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找男朋友,找國企月薪3500的還是私企月薪1000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