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壺老酒半支菸

    崇禎之所以在除掉魏忠賢之後又再次啟用宦官,實在是無奈之舉:大明朝在那個時候整個官僚系統已經爛到根兒了,把官員排成一排挨個砍頭,或許有那麼一兩個冤枉的,但是隔一個殺一個,肯定有大部分落網的。

    別的不說,就說魏忠賢橫行幾十年,有幾個大臣真正站出來說一句人話了?那些大臣們只是忙著給“九千歲”修生祠。而魏忠賢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當人稱“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這些甘願給一個閹人做乾兒幹孫子的,絕大多數都是學富五車的進士舉人,給魏忠賢修生祠的,還有不少“名將”、“忠臣”。

    即使是魏忠賢倒掉了——幾乎是崇禎一人之力扳倒的,大臣們都袖手旁觀,甚至在清理閹黨的時候,也是出工不出力,還是崇禎親自動手,才揪出了一些,但遠遠沒有“除惡務盡”。

    閹黨倒了,東林黨上臺。邊界上是刀光劍影,朝堂上也是硝煙瀰漫,溫體仁、周延儒、錢謙益,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東林黨人了,只要能威脅到我的官位,就是不死不休的惡整,為了爭取一個狀元名額,可以兩萬四萬兩白銀地加價,買到的洋洋得意,買不到的妒火中燒,這說明買賣雙方都是有錢的。但是當袁崇煥需要八十萬輛軍費的時候,國庫沒錢,崇禎需要大臣們捐一點,也就是每個人少喝兩頓花酒,這筆錢就出來了,可是大臣們就是一毛不拔——換了誰做皇帝,我有錢都好使!

    結果呢,結果李自成進了北京,這些大臣們屁顛兒屁顛兒地跑去磕頭,結果都被綁了票兒,直到傾家蕩產才能贖回自己,等於是為李自成攢了錢了。

    就是那個袁崇煥,也不像清朝人說得那麼幹淨(有人說是清朝人為了抹黑崇禎而吹捧了袁崇煥),他就給魏忠賢修過生祠,並且現在也有遼東巡撫袁崇煥奏疏為證:“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而且他還殺了在皮島堅持了“八年抗清”的毛文龍。就是在平定遼東戰略上,也在忽悠崇禎:“計五年,全遼可復。”但有人袁崇煥如何五年平遼。袁崇煥的回答是:我就是那麼隨口說說,安慰皇上的……

    接過五年了,遼東沒平定,滿人打到了北京城下。而面對滿清兵臨城下,最憤怒的不是崇禎,而是朝中大佬——他們的田宅都在城外,被燒殺一空。國家危亡與個人私利之間,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私利,必欲致袁崇煥與死地,而且是凌遲,還搶著吃了割下來的肉。

    在放眼望去皆混蛋的朝堂上,崇禎無人可以信任,但又不能統統殺掉,因為劊子手也許就是他們一黨,總不能自己揮劍一個個去砍。

    而事實上,崇禎繼位第一天,袖子裡裝著大餅(不敢吃宮裡的食物),借了太監一把寶劍(壯膽兒),一夜沒敢閤眼。以至於史料記載他後來穩定朝局之後,在自己信任的太妃面前打了個盹,太妃悄悄地給他蓋上了一件衣服。崇禎驚醒後說:“兩夜省文書,未嘗交睫,在太妃前,困不自持如此。”——他甚至沒有一個可以放心睡覺的地方。太妃當場流淚:“這個皇帝太難了”

    要說大明朝到了崇禎這裡,就是姜太公出山,諸葛亮再世,再加上李靖李績岳飛幫忙,也不能挽狂瀾於既倒、大廈之將傾了。滿朝皆混蛋的說法一點都不過分,崇禎清理閹黨幹掉了二百六十一人,李自成和清軍先後進城又投降了一百五十七個,而當時整個大明朝京城數得上的官員,也就那麼三四百人——除了幹掉的,都投降了,有的還不止一次投降——先給李自成下跪,再給多爾袞磕頭。

    崇禎剛開始是深知太監監軍的危害的,所以他雷厲風行地撤回了所有的礦監、稅監和監軍,但是到了崇禎四年九月開始,大批崇禎的親信太監紛紛外派,太監唐文徵管京營、王坤管宣府、劉文忠管大同、劉允中管山西、王應朝管關寧、李奇管陝西茶馬、呂直管海防,連京城九門也歸司禮監右少監劉芳譽管,連正在跟李自成張獻忠死磕的方面大帥曹文詔、左良玉、張應昌,也迎來了陳大朵、閻思印、謝文舉、孫茂霖等監軍太監。

    想想吧,邊關守將和一線指揮在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太監監視下,根本就不能實施自己的戰略構想,反而早請示晚彙報,太監不是瞎指揮就是逐級請示,等崇禎這個軍事外行遙控指揮的命令傳到前線,黃花菜都涼了。

    崇禎恢復了不該恢復的太監監軍制度,卻一刀切掉了礦監稅監,連工商稅都不收了,這就有點腦殘了:太監貪汙,你可以派不貪汙的文官武將去收呀,作為一國之君,怎麼能因噎廢食呢?

    結果工商稅和礦業稅不收了,但是國家一直在打仗,國庫缺錢了,就給原本就不富裕的農民加稅,於是真正該交稅的富商大賈不交稅,只在農民“鷺鷥腿上劈精肉”,把農民都逼得種不起地,最後乾脆造了反。

    比如崇禎加給農民的遼餉900萬兩,剿餉330萬兩,練餉730萬,總數是2480萬兩。而大明正常年份的田賦也就三四百萬兩,一年收十年的賦稅,而且是隻向農民收,不向官僚地主收,這就加劇了土地兼併。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要能承受得起而不造反才怪呢。

  • 2 # 史鑑於今

    宦官的文字解釋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其實,任何朝代,宦官(大家平時都習慣叫太監),都不是稀有品種。無數熱血青年前赴後繼投身此行業,為皇帝,為太監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秦朝趙高,唐朝高力士,大明王振,魏忠賢等可謂是太監中的極品代表人物。

    明代的宦官,皇帝,內閣之間是三種權力的相互制衡。三股勢力時而平衡共事,時而出現失衡。有事皇帝聯合大臣鬥宦官,有事聯合宦官搞大臣,但明代還沒見大臣和宦官搞皇帝的。宦官最猖獗的我感覺像唐朝這些時候,皇帝也給廢了。

    黃宗羲於《明夷待訪錄》表示明朝宦官之失:“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傳,後有票擬。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它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

    宦官,除了負責皇帝的日常生活等,也幫皇帝處理公文業務,這其中就有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雖然明朝除了很多牛逼的太監,但是都是給皇帝的打工的,崇禎雖然很討厭宦官,但是宮裡卻少不了這幫人,平時洗個廁所,喂個馬,端茶遞水等都需要人,皇帝也是人,也要吃飯,睡覺,幹活。

    天啟皇帝喜好乾木匠,而魏忠賢利用他這一愛好,控制朝政,搞得全國烏煙瘴氣,下面的人都給他修生祠了,貪汙腐敗就更不在話下。全天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給自己搞出個九千歲來了。所以,崇禎皇帝剛登基的時候,也是孤身一人,沒有幫手,無法一下子就搞掉魏忠賢。但是,他透過各種方式麻痺對手,逐漸清除外圍,最後一舉搞掉魏忠賢。這都是為了權力的需要,皇權至上,沒有權力,那個位置是坐不穩的,沒準哪天就讓人給黑了。同時,利用除掉魏忠賢的機會,把跟魏忠賢一夥的人都給收拾了,才好安排自己的人,才能聽話幹活,不然啥都幹不了。

    但是,問題有回來了,你不能把所有的宦官都一股腦兒的都趕走,或者殺掉,有些人當太監無非也是為了混口飯吃,你要都趕跑了,砸了人家的飯碗不說,宮裡那麼一大攤子事,皇帝的大老婆二老婆的一大堆,吃喝拉撒誰負責?皇帝上朝,辦公,身邊也得有個人伺候著,端茶遞水,批紅蓋章之類的都是有專門的太監乾的,你不能都不讓幹了,自己幹還不得早累死了。

    雖然,崇禎不喜歡宦官,但也需要他們。只是在他手裡,宦官不在像他哥手裡那麼猖獗罷了。在他看來,這幫人就是應該老老實實的幹好自己的活,別想歪主意,歪心眼。不過,崇禎遇到的倒黴事太多,就內憂外患就夠他在皇帝任期內折騰了。國內流民四起,關外滿清覬覦。要是他的後宮再起火,那不用折騰,他都夠受了。不過,就算這樣,明朝滅亡的時候,他身邊還有有一個老太監王承恩陪著他,也算可以了。還能怎麼樣呢?誰讓咱沒趕上好時候呢?

  • 3 # 1408723943

    當然是祖制啦,司禮監就像中央辦公廳一樣成為明皇帝的處理公務的機構。內閣把票擬送到司禮監,掌印太監再給皇帝批下來。其實從中就可以看出,皇帝在封建體制完善時,完全可以不用管業務,就像現在的內閣制國家一樣,只管蓋章!

  • 4 # 樂段子影片

    在有明一朝。應該說,絕大部分宦官都代表皇家利益。而文官絕大部分,都代表自己家族利益,文人士族利益。而武官勳貴在土木堡之變後,基本就說不起話了。

    當崇禎除去魏忠賢后,他發現,那些口喊仁義的文官,即不好用,又不聽話。只有宦官,才能用的順手,不啟用有什麼辦法。

    不過最後,崇禎還是被文官忽悠了,廢除了錦衣衛,東廠。廢了自己的耳目,武力體系又無。成亡國之君無可厚非。

  • 5 # springswallow

    魏忠賢勢力太大,黨羽遍及朝野, 少年皇帝剛即位自然是三把火,除掉魏忠賢可以解除皇權的威協, 還可以平息眾怒,受到全國官民的頌讚,是一件多麼振奮的事情。

    崇禎自以為只要除掉了魏忠賢就可以天下清平,自己做一代明君。

    但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事實上這位少年天子想問題還是過於簡單,這些道貌岸然的朝中大臣都是講一套做一套,個個都在少年天子面前裝得是捨身救世,視死如歸,正氣凜然,實際上完全不把皇帝和國家命運當一回事,把個人的私利和黨派的利益架於國家利益之上。

    遼東的戰事吃緊,西北的農民連年歉收,國庫空空如也,怎麼辦呢? 誰都知道江南的工商業富得流油,皇帝當然也清楚,這個時候的東林黨人竟然抱團與皇帝抗爭。一位少年天子怎可能爭得過一大幫滿腹經綸、靈牙俐齒的老油條呢?

    慢慢地,這位少年天子是明白過來了,覺得自己是被忽悠了,被欺騙了,開始憤怒了,對這些文官武將都不信任了,自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了。 這個時候的崇禎自然會想到身邊的這些內臣,他只能再次啟用了這些宦官來監視朝中的大臣和出征的將帥。

  • 6 # 小彭說說那些年

    先了解一下,為什麼崇禎皇帝擺脫不了束縛。

    中國士大夫階級是非常龐大的體系,他們也是構成整個政府和權利機關的主體,這個主體之上是貴族階級,其中最為顯貴的就是皇帝。

    在整個的體系之中,每個人只是一個部件,官職的大小都決定你存在的意義和比重,即不可替換性,原則上壞的東西都可以被拆分換上新的零件。

    但也有例外,比如你處的位置是一個路由器,就如同魏忠賢,他接受一個訊號,但是可以同時分享給很多人用,人們就習慣和接受了他帶來的好處,並且所有人都在尋找獲得最佳訊號的點。

    按訊號強弱的特點,靠的越近訊號越好,即巴結和討好他的人絡繹不絕,只想擁有最佳位置。好的訊號相當於擁有好的跳板,網速越快意味著你要比其他人瞭解更新更多的資訊。

    如果你想獲得更多的報酬,那些巴結魏忠賢的官員肯定會想透過分享資訊獲得更多的金錢。即在限定使用wife人數有限定時,大臣需要金錢換去密碼,以此類推,形成龐大的關係網。

    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人多網速就慢,而且路由器也會有老化問題。

    勢必會讓管理員,皇帝想換掉路由器。當你換掉時會讓很多人不滿,因為你讓他們沒了網,不會好心問你換的辛不辛苦,只是恨不得要殺了你!

    你換掉路由器時,你還不能更改密碼,要不然你讓那些付過錢買人頭位的人怎麼想。終究皇帝一人也無法與這麼多大臣較量,換上來的無非是魏忠賢二代plus,功能更強,使用者人數更多。即使你不是魏忠賢,人家也會把你變成他,誰叫你待在路由器的位置,犧牲你一個,幸福全網人。

    就相當於你開闊市場,你只有在滿足老客戶需求時,才有足夠的資本開發新產品吸引新客戶。為了保住老客戶不流失你需要供應他們喜愛的老產品和老服務。但可惜的是新客戶早就被老客戶洗腦了,覺得老客戶說的對,就去試用老產品。就留崇禎也一個人風中凌亂,沒業績,只好看老產品,得過且過。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一點,崇禎皇帝是當上了皇帝,可他之前的皇帝太過昏庸,用了魏忠賢也是遲早的事兒,關鍵是作為管理員忘掉了密碼。這兒子接自己的班,也沒給他最重要制服大臣的秘密武器。

    於是乎這些先前用過路由器的人都是知道密碼的,他們建立自己的門派,賺取了大量的錢。你說換就換,相當於皇帝自己全盤肅清,重新招攬新客戶,這談何容易。

    這不李自成他們一夥兒人來了,聽說他有新進口的路由器,功能好,訊號棒,據說還沒客戶,咱幾個人開闢新市場去,這不好多人跟風。這不為了前期巴結管理員,一再數落自己這位皇帝爺如何如何不好,還隨便賣了一下國。

    這倒好,讓背後的賣家皇太極開心的飛起來了,直接拔掉網線,至於這些個出賣東家的人肯給不是什麼好人,就一刀切了。

    最後死的最冤枉的就是崇禎皇帝,想著換掉路由器,卻被客戶要挾,必須要同款的,結果是花了大力氣,最後做白工,你說氣不氣人。

  • 7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簡明扼要的說:宦官參與政治活動是大明的“國情”,誰上來都一樣。只不過是具體情況不同,參政的宦官在表現形式上或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大明朝初期的政治結構可以概括為宮中、府中、勳戚、軍戶、百姓,但這些不同的“利益集團”彼此界限並不是涇渭分明。比如明太祖時期勳戚分為兩派,分別從屬於宮中和府中,而軍戶和百姓中的上層(比如沈萬三家族)又從屬於勳戚。明太祖晚年的廢宰相、誅胡、藍,與其說是帝王思想,不如說是為了切斷府中、勳戚與軍民之間的聯絡,繼而做大以諸宗藩為基礎的宮中的力量。 這個構想在建文、永樂朝徹底破產。先是以燕邸陪臣和反正韃官為主新的勳戚出現,之後是宗藩軍權被廢,洪武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復活,而作為宮中大小事由的實際工作者,宦官也正式出道。而且由於和皇帝更直接,所以很快的就成了宮中勢力的代表。

    一個世代之後大明爆發了土木堡之變 ,永樂以來形成的勳戚集團死傷慘重,從此一蹶不振。而以軍民出身計程車大夫也因守護京師有功成了府中主人,從此大明二百年天下的政治結構就算定型。也就是皇帝、宦官掌握宮中;士大夫掌握府中;軍、民出錢出力供養宮中府中,但可以透過科舉,向士大夫階層輸血。

    《新龍門客棧》,可以說是十幾年來最具有影響力的太監戲。

    這種制度運行了一百多年,期間整個大明朝基本上都算太平盛世。而這一時期宦官和士大夫的關係也算良好,基本上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此時的“賢宦”也就層出不窮,最典型的就是成敬、懷恩、陳準。尤其是前兩人本身也是士大夫出身,所以辦事相當地道。

    到了正德朝,由於社會空前富足,利益也就空前的大,宮中府中就開始為分蛋糕問題產生矛盾,而宦官作為宮中的代表則每每衝到鬥爭的最前沿。比如被明武宗鳥盡弓藏的大宦官,“立天子”劉瑾就是個代表。

    《大明王朝》一劇雖說是有借古喻今的一面,但確實相當真實且客觀的刻畫了大明朝的宦官集團。

    此後每逢政治鬥爭尖銳時,必有權閹干政的情況出現。如果宦官個人素質高,處理問題能力強,那還能在龍爭虎鬥的政治生活中擔任一下馴獸師的角色,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嘉靖朝的黃錦、萬曆朝的陳矩都是如此。但有些宦官身無長技,但知殺人媚人或者乾脆就是野心勃勃的,往往上竄下跳、煽風點火,把本已經緊張朝政搞的劍拔弩張,最典型的就是魏忠賢。

    所以說,明毅宗登基之後雖然除了魏忠賢,但這只不過新桃換舊符而已,並不是對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政治基礎進行改革,而在肅清客魏逆黨之後又重用與魏忠賢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曹化淳為自己效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曹化淳遺墨。

  • 8 # 五班長

    準確地說崇禎皇帝不是痛恨宦官,是痛恨魏忠賢,他在當信王時就對魏忠賢多有不滿了,當上皇帝后立刻採取措施剷除了魏忠賢,懲處閹黨分子多達二百六十人。

    魏忠賢是明熹宗在位時登上政治舞臺的,他原本是個遊手好閒的人,欠了賭債自己闍割進了宮,由於在社會上混的多,所以見多識廣,受到明熹宗喜歡,在宮中他又與明熹宗奶媽客氏結為對食,利用客氏關係當上了司禮秉筆太監,由於皇帝怠政,一門心事只做木匠活,把朝政都轉交給他處理,導致他野心膨脹,每次出宮排場很大,官紳士人都得路邊跪著,並高呼“九千歲”。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在朝廷之中地位很高,魏忠賢專權後,大肆殘害東林黨人,逼葉向高離職,楊漣,左光斗和魏大中皆受到汙衊致死,一時投機鑽營者爭先投奔他,搶著做他的乾兒子,義孫子,朝延上下被搞的烏煙瘴氣。

    1627年,年僅二十三歲的明熹宗病逝,信王朱由檢繼承皇位,面對御史,言官的不滿情緒,崇禎因勢利導,將魏忠賢逐出宮中,勒今前往鳳陽,魏忠賢未抵達鳳陽,聽說皇帝要殺他,便在旅店中上吊自盡了。

    在明朝時期,宦官是內臣,官員是外臣,失去了內臣,皇帝的工作多有不便,再說崇禎本人生性多疑,少施恩惠,犯下了頻頻更換內閣官員,誅滅督撫大臣的錯誤,官員上下明哲保身,寧願不做事也不去攬事,所以崇禎始終實現不了他中興之志,由於對外臣不滿意,他就又任用了一批宦官,將行使監督軍隊及提督的權力賦予宦官,由於大量的宦官被派到地方,權力又高於地方督撫,甚至派到了戶,工兩部,導致予值更加尖銳。

    崇禎再一次起用宦官是為了達到有效控制權力的目的,殺魏忠賢也是為了鞏固權力,因為當時魏忠賢權力過大了,號稱“九千當”,威脅到剛剛登基的崇禎了,這之間沒有予盾。

  • 9 # 大白話說金融

    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崇禎做信王的時候就深受其害,對他恨之入骨,做了皇帝首先就是剷除魏閹一黨,但是雖然剷除了閹黨,但是由太監掌控的東廠和錦衣衛卻不得不依靠,崇禎生性多疑,對臣下不放心,需要太監對其監督,所以,雖然剷除閹黨,但還是離不開太監,其實崇禎不是仇視太監,而是對太監把持朝政深惡痛絕,但是崇禎多疑的毛病斷送了大明的江山,在剿滅李自成的過程中,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用人存疑,以至剿匪豪無成效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最後推翻了明朝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經後第八天能上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