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百家爭鳴
-
2 # 蜉蝣在塵埃
吳國和蜀國相繼被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國力孱弱,另外朝綱混亂,人才凋零等也是其中的原因,下面我且簡單分析。
一.國力不濟
魏國長期盤踞在中原和關中,十分天下有六,面積和人口都大於吳國和蜀國的總和,再加上吳國和蜀國1+1<2,時刻還要相互提防。兩個弱者聯合尚且不如強者,更何況弱者間還相互猜忌呢?
如果發生戰爭,關中具有強大的生產糧食的能力,在糧草上佔了上風,再加上兵源充足,曹操休養生息多年,在綜合實力上魏不是吳和蜀所能比的。曠日持久,魏國必勝。
二.腐敗混亂
當時蜀國,內部黃皓諂媚後主劉禪,忠義蒙塵,外部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蜀國可以說是創痕累累,難以支撐大的戰爭,最多勉強能做到防守,和吳國結盟也不能支援一兵一卒。至於吳國,孫浩是暴君,濫殺無辜,舉朝恐懼,四大家族後繼無人,難以維持多年的基業,也就陸抗能征善戰,長於謀略,才勉強和羊祜對峙荊州,保荊州安寧,等到陸抗病逝,東吳雖然還有三江之險,卻只是待宰的羔羊罷了。至於援救蜀國,陸抗尚且騰不出手,又何況別人?
三.人才凋零
正如上面所說,吳國四大家族已經後繼無人,東吳的輝煌來源於士族支援,四大都督盡忠職守。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人傑。至於後來,陸遜之子陸抗有父風,其餘後輩不過碌碌之輩。而蜀國,劉備死後,便人才凋零,唯有諸葛亮一人支撐天地。諸葛亮死後,姜維掌軍,魏延慘死,楊儀入獄,費禕蔣琬不過白面書生,不足以安定大計,所以蜀國比吳華人才更少。反觀魏國,人才輩出,鄧艾、鍾會世之雙璧,羊祜、杜預老當益壯,司馬兄弟老謀深算,和吳蜀相比完全不是一種情況。
四.戰略態勢不同
對於蜀國來說,要進取天下,只有出漢中,從而佔據雍涼,席捲關中。這個戰略的實施難度有多大,諸葛亮已經六出祁山告訴了我們。所以說,蜀國的戰略態勢只有防守而已了。至於吳國,佔據了荊州和江東,戰略態勢比蜀國好。可以攻打合肥,進取徐州,也可以進佔樊城,虎視洛陽。但是合肥和樊城偏偏都是堅城,孫權在合肥吃了大虧,關羽在樊城也吃過大虧,那麼其他人來,恐怕也只能無功而返。就算佔據了徐州,也只是暫時的,吳軍不善陸戰,且徐州離江東很遠,補給困難,實在難以作為。所以,吳國和蜀國實在是防守相對容易一些。但是魏國不同,隨時可以襲擊吳國和蜀國,當然吳有長江天險,蜀有劍閣之雄,對於魏國來說,進攻的難度不小。但魏國進攻的態勢一直存在,後方的補給也完全跟得上。一旦魏國有一天坐大,便可以進攻了。
所以,在司馬昭年代,魏實力強盛,吳蜀疲敝。鄧艾、鍾會進攻蜀川的時候,吳國也是救援了的,但路途遙遠,兵力衰微,只能是杯水車薪,直到鄧艾進入成都都沒有來得及救援。而在司馬炎時代,晉國天下有八,吳國已經沒有盟友了,只能是坐等滅亡了。
-
3 # 季我努學社
劉禪
公元263年,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公元280年,晉朝兵分多路合擊孫吳,東吳滅亡。蜀漢和東吳的滅亡單純從時間上來看,前後相差了十多年,因此有人就認為,司馬炎在派兵滅蜀之時,東吳見死不救,我想這也是這個問題的由來。但是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蜀漢和東吳聯合對抗北方政權是兩國的基本政策,最早源自於孫劉聯軍對抗曹操的南下。赤壁之戰後,雖然曹操損兵折將,但是威勢尚存,孫劉的力量與之相比還是顯得比較弱小,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劉備借荊州、孫劉聯姻等一系列大事的發生。等到劉備取了益州之後,孫權感覺自己的統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為長江的上流為蜀漢佔有,蜀兵能夠順流而下攻打東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趁關羽出兵襄樊之際,派遣呂蒙襲取了荊州。孫權此舉徹底引發了孫劉之間的戰爭,夷陵一戰,劉備慘敗,不久就病逝於白帝城。劉禪繼位後,蜀漢又恢復了聯孫抗魏的政策,並且主動派遣鄧芝使吳,謀求重結聯盟關係。孫權也知道,孫劉之爭只能便宜了北方,於是同意了鄧芝的請求。後來,諸葛亮在多次出兵祁山之時,都有派遣使者通知孫吳,同時出兵。因此,總體看來,雖然,蜀漢和孫吳之間有過沖突,但是還是以聯合為主。
鄧艾
至於本問題所問的,為什麼司馬炎統一三國的時候,蜀國和吳國不聯合抗魏呢?上面已經解釋了吳蜀兩國總體上一直是在聯合對抗北方政權。因為兩國都深知,自己不可能單獨對抗北方。王鳴盛在評價司馬炎滅蜀一事上曾說:“晉滅蜀,吳不能救,失掎角之勢,晉之取吳易矣”。果然,蜀漢滅亡後不久,東吳也被北方所滅。所以,東吳在魏滅蜀時,不可能不派兵救援。公元263年,蜀漢向東吳求援,東吳君主孫休派大將軍丁奉兵發魏國的壽春,又派將軍丁封、孫異率軍前往救援蜀漢。但是,不久就傳來,劉禪投降的訊息,東吳各路援軍只能收兵回師。因此,東吳不能說不救蜀漢,只是救援不急。這也和司馬炎滅蜀的軍事戰略有關,鍾會率領大軍與蜀漢大將軍姜維對峙劍閣,而鄧艾率領數千兵馬偷渡陰平,繞過劍閣,直逼成都,迫使劉禪投降。本來如果魏軍堂堂正正的進軍,蜀中關隘眾多,恐怕沒有幾年也難以攻到成都城下,想想當年劉備取蜀之時的困難就知道了。但是,魏兵卻出其不意的繞過雄關,直逼成都,這就大大縮短了蜀漢滅亡的時間。東吳來不及救援也情有可原,但是不能說東吳坐視蜀漢滅亡,見死不救。
魏蜀吳形勢圖
參考文獻:
1. 潘雨廷著:潘雨廷著作集
2. 陳壽:三國志
3. 李昉編纂;王曉天,鍾隆林校點:太平御覽
-
4 # 奕道君心
這個問題主要得從內部和外部方面來分析。
首先吳國的內部其實早在孫策去世的時候,這個勢力的本質目標就已經從統一天下的戰略進攻轉變成了固守江東割據一方的戰略防禦。特別晚年的孫權沉迷於安逸的生活,性格又變得多疑和偏激。導致孫吳整體都喪失了進取天下的野心,朝廷內部也開始為了皇位和權力發生各種宮鬥戲碼,所以在司馬氏掌權開啟統一之路的時候,孫吳的狀態非常的低迷,不要說對抗魏國一統中原的野心,就連守衛江東偏安一隅都是渾渾度日,這樣的孫吳又怎麼可能想著抗擊呢?
再來說一說外部方面,這裡又要從魏國和蜀國分開講。魏國方面司馬氏掌權以後,對於蜀吳的戰略節奏有了調整,司馬氏決定先捏蜀國這個軟柿子,先把蜀國幹趴,吳國自然就沒有了外援。且當時的魏國曆經高平陵之變以後,政局慢慢穩定,司馬氏也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強化了國力和內政,當時的魏國雖然曹氏大權旁落,但是國力確實三國巔峰。
蜀國方面更加寒磣,由於長期北伐導致國力衰退,劉備的原北方派,荊襄派以及巴蜀派的官員們又互相打算盤,加上黃皓亂政,姜維被邊緣化,這樣的蜀國已經是一觸即潰的狀態。也自然是最早滅亡的命運了。
綜上所述,吳國本身的混亂與不思進取,加上更加豬隊友的蜀國,此時面對的還是如日中天的魏國,沒辦法聯合抗戰最後先後被滅也是情理之中了。
-
5 # 牧童的杏花酒
在歷史上,曹魏集團和孫劉聯盟決戰於赤壁,那一戰被記錄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也成就了吳蜀聯軍,攜手抗曹的美名佳話。我覺得在司馬炎逐步統一三國的時候,吳國為何不聯合蜀國抗擊魏國,原因有四點。
荊州之爭,你不仁,我不義,彼此不再信任而後的歷史我們也知道在關羽兵敗丟失荊州之後,劉備起舉國之兵,復仇東吳,結果被火燒連營,隨後劉備去世,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東吳,兩國重歸舊好再次聯盟。
但是孫劉聯盟也算徹底瓦解,陷入了彼此都不信任的地步。連高階將領之間也有世仇存在,何況戰死在東吳戰場的蜀華人民。
吳國內部矛盾無法協調,爭奪皇位骨肉相殘吳國的頭領孫權,在年輕的時候非常會制衡文臣將領之間的關係,孫權都可以稱呼周瑜為哥哥,東吳更像是一個大家庭,在老年的時候孫權下的很多決策很不符合東吳一貫的平衡關係,其中最致命的就是爭奪皇位骨肉相殘的局面。
孫權去世之後,大臣拉戰隊,皇族兄弟相互拉仇恨,大家庭就會變成狗咬狗的局面,局勢非常緊張,也導致人才的流失,在吳國面對蜀國的聯盟上,吳國一面拖著蜀國應對魏國的進攻,一面在閒暇的時候保持著對蜀國欺凌。也就是說後來的孫劉聯盟已經是名存實亡,各懷鬼胎。
蜀國國本非常虛弱,搖搖欲墜後期的蜀國基本陷入諸葛亮的崇拜之中,導致內部很多優秀的但是不同陣營的人才(劉璋陣營,劉備陣營,蜀地本來)得不到重用。諸葛亮數次北伐更是把蜀國的處於備戰的時代,諸葛亮去世後,權利落到鐵粉姜維的手裡,魏延被殺。姜維的沿襲諸葛亮的北伐,導致蜀國國力耗損嚴重。
對於東吳而言,蜀國已經不再是不可一世的霸主,甚至連聯盟隊友的資本也沒有。
司馬昭改變策略,先吳後蜀,變成先蜀後吳在當時的司馬昭已然是大權獨攬,於是在軍事準備上,以東吳孫權去世,內部爭權後方大亂為機會,以討伐東吳為主要任務,不過這種策略沒有討到什麼好處,司馬昭多次討論決定不管東吳如何。司馬昭改變策略,主張先滅了蜀國,由於蜀國並沒有事先做好防備,公元263年,後主劉禪宣佈投降,蜀國滅亡。
東吳在歷史原因,世仇原因,內部原因等等情況下,不在聯合蜀國抗擊魏國,最後只能三國歸晉。再次被統一
統一順序是這樣,鄧艾率領幾千輕兵(步兵)翻山越嶺,偷襲成都:鍾會領大軍和姜維打的。最後是鄧艾奇兵致勝,劉禪投降,這裡有個小段子很帥,就是鄧艾翻山越嶺的時候馬上要成功卻發現前面有蜀營,嚇了一跳,結果發現是諸葛生前補下的,被姜維撤了,鄧艾自己都說,如果這個地方有兵駐守我們都要死!——亮哥很帥!這邊劉禪投降,那邊鍾會被姜維反間計,鼓搗鍾會在蜀地獨霸一方然後圖天下。可惜了計劃失敗,自己和姜維都被亂軍殺了!反觀鄧艾,被鍾會汙衊,引得司馬昭疑心也被殺了,倆逗比,當年出征的時候魏國有個文官就說他倆能成功,但是一個都回不來,果然了!
蜀國平了之後,吳國其實沒什麼戰鬥力,三國後期,名將全都比不上先輩,最後吳國大都督陸抗是陸遜他兒子,在荊州那邊和羊祜墨跡,誰都不敢動誰,就拖著結果吳國最後一猛人陸抗也被拖死了,然後晉朝杜預過了長江,就把吳國老大孫浩領了回來,司馬昭就是一邊是劉禪,一邊是孫浩,統一中國,叫晉朝。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探討一下三國的關係。從三國鼎立開始,魏國都是最強大的,所以魏國對於南方的兩個國家來說,是要進行共同抵抗的!所以也不認識諸葛亮還是魯肅,兩個人都是建議蜀吳聯合對抗北方的曹魏。他們確實也是這麼做的,比如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就是孫劉聯軍共同取得的!劉備也藉此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進而成為割據政權。但是在荊州的處理上,劉備和孫權並沒有處理好,從而導致了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過程中有孫權的推波助瀾,在這個過程中,魏國和吳國實現了短暫的聯合,在蜀國的鋒芒實在太盛了!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還是秉承聯吳抗曹的原則,派使者去吳國,與吳國修好。這個時候的蜀吳又聯合在一起,至少不會相互攻打!
隨著蜀吳第一代大臣的去世,蜀吳聯盟更多的是形式,而且蜀吳內部都發生了問題,蜀國孫皓弄權,吳國出現了皇位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