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隔壁小王在
-
2 # 亮話歷史
憑我淺薄的歷史知識,感覺有如下原因:
1.諸葛亮神機妙算也只是傳說,歷史中的諸葛亮和小說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不一樣的,肯定無法真的做到神機妙算,預知戰事結果的。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是不一樣的。況且,即便諸葛亮能夠預知,即便會進諫,劉備也未必會採納(後面兩點中會說到)。
2.對東吳的戰爭,是劉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不會輕易更改的,夷陵之戰也是蜀國的重大戰略行動,如果勝了,就將徹底改變蜀國偏安一隅的局面,這個結果是誘人的,而且在戰前,雙方出動的軍力對比,蜀國是有優勢的,幾乎沒有人可以斷定劉備會輸。
3.從戰略上來說,劉備藉助關羽之死的藉口攻打吳國是有可能取勝的,且在輿論上佔了上風,如果吞併東吳,就有了和魏國爭霸天下的資本,站在劉備的角度,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統河山,先攻魏而滅吳是不大可能的,只有先滅吳而積累資本,然後與魏決戰。
然而世事難料,劉備恐怕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在夷陵敗得那麼慘,從而“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
3 # 劍膽琴心01
因為劉備沒有帶諸葛亮。諸葛亮需要穩固後方!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不是說諸葛亮錯過一場大戰嗎?
-
4 # 星下靜思
諸葛亮的確有神機妙算的能力,但是,在夷陵之戰前,他是不建議發動這個戰役的。因為諸葛亮的不同意,劉備在沒有讓他隨軍輔佐,而是讓他輔劉禪守基業。諸葛亮自始至終未參加夷陵之戰,未出一計未設一謀,因而無從談起夷陵之戰中有神機妙算。劉備在關羽被殺後,念於桃園結義時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一種生死兄弟的承諾。正是這個承諾,才感動兄弟、感動世人,才有義士依附。關羽死後,劉備的責任道義來了,這個莊嚴的承諾不兌現,會出現信任危機,更何況他一直以仁義為執政主張。劉備在如何處置結義兄弟怨仇上必須給世人一個交待,而此時諸葛亮並無折中的妙計,而只是同群臣一般只會苦勸,並無別的計策,讓劉備也很無奈,必須對群臣和世人一個說法。同時,劉備不愧為世之梟雄,還是具有戰略眼光的,魏吳之中,吳弱魏強。平定中原,任重道遠;藉機伐吳,名正言順,如能滅吳更可擴充實力抗魏。因此,劉備借關羽之死,對吳國動了傾國之力,在大仇已報的情況下,仍然不退兵,可見劉備之用心。要說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中沒有神機妙算,可能不全對,他很可能算出夷陵之戰必敗的結果,以證實自己隆中戰略的準確性,如果是這樣,諸葛亮在這個國之大事上,是有了私心雜念。對古人們的計策只是分析,實無不敬,請朋友們多多指教!
-
5 # 傲視蒼穹39
不知道題主問的是《演義》還是問的正史?看到好多人都使用《演義》的內容當正史回答的,並且大部份都是把劉備貶得一錢不值。那我就以我所瞭解的正史,為劉備說幾句公道話吧;
首先,諸葛亮在正史中,只是喜歡大權獨攬,一意孤行的親自率軍打仗。起初的軍事能力,還不如普通戰將。所以才會一敗於張郃、二敗於曹真。直到第四次北伐,才逐漸學會了怎麼打仗。第五次北伐,才摸準了北伐戰略。可惜,他的壽命也到頭了!劉備之所以終身不用他隨軍,就是因為他並不看好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更沒見過他有什麼“神機妙算”。戰略上的能力,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所以,劉備根本就沒有想過讓他隨軍參謀。
其次,劉備東征,諸葛亮沒有半句勸阻。他的“勸阻”僅是在劉備失敗之後的嘆息,嘆息法正不在了,否則能勸阻劉備,至少不會令劉備大敗。是真正的“事後諸葛亮”!至於趙雲的的“勸阻”,也僅見於裴注“雲別傳”裡,“雲別傳”只能看作是“趙雲演義”。真實性和電視劇“武神趙子龍”、小說《三國演義》並無區別。正史上的趙雲啥也沒說過!如果趙雲真說過這樣的話,正史上絕不會不帶一筆。看魏延雖被列“貳臣傳”裡,但提議“異道會於潼關”都記述了。甘寧關於荊州的戰略論述,記載的非常詳細。如果趙雲真有那個勸阻,這個論述比魏延、甘寧的格局都要大。陳壽不是劉備,沒有壓制趙雲的理由。趙雲真有此能力的話,那是歷史大事件,陳壽是絕不會吝惜那一點筆墨!就說中華文明五千年,中國還在拼命的找旁證呢。裴松芝是兩百年後的人,所寫的“雲別傳”,沒有任何的正野史作為旁證,可信度只能為零!
劉備的東征,其實兵力不如陸遜多。我們估算一下蜀漢當時的總兵力;劉備從荊州入川之前,得到了荊州五郡。荊州是當時的中原地區,唯一沒有怎麼遭受戰亂的地方。所以,不但很多名士逃往荊州安住,很多中原百姓也逃往荊州定居。人力資源幾乎是當時中原地區中最多的。荊州並沒有經過什麼戰爭就投降了曹操,基本沒有經過戰爭蹂躪。赤壁之戰規模並不大,曹操是因為病疫而被劉備的聯軍打敗,交戰區域也很有限。荊州之士有多數投靠了劉備,荊州舊部自然也多數投奔了劉備。再加上諸葛亮經營荊州南部三郡,幫劉備招兵買馬的事,自不必多言。所以,荊州兵力起碼應該有十萬左右。正因如此,孫權才會感到害怕,才會“進妹固好”。劉備入川帶走三萬,諸葛亮入川,兵力也在三萬左右。荊州剩下應該不足五萬兵員。這個數字剛好能套上關羽打樊城時,荊州兩郡半的總兵力。
西川兵投降劉備的,也是約十萬人左右。加上荊州帶入的六萬,估計在十六萬左右。西川剛剛平定,動亂此起彼伏,成都及各地留守兵力,起碼不會少於三萬。南中不停的作亂,駐守兵力不會少於兩萬。還有東吳邊境、水軍,加起來不會少於一萬。這樣,劉備能帶去北取漢中的兵力,不會多於八萬。還剩兩萬供應漢中軍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才會有楊洪的“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提議。漢中戰役雖然打的時間長(近兩年),其實並沒幾場像樣的戰鬥,損失並不太大。八萬軍隊,要從曹操十幾萬軍隊手上奪取漢中,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劉備能做的,就是據險對峙,尋機搞一下,把曹操逼退即可。只能放棄百姓,已經無法全取漢中了。
奪得漢中後,又取上庸。劉封、孟達各五千兵是少不了的。曹操剛退,漢中有四條路通關中。魏延鎮守,既要恢復生產,又要建立防禦體系,駐軍少於五萬,基本都無法調配。這樣,就有六萬大軍是不能動的。回成都途中,又留下了張飛在閬中。把剩下的部隊只能都給張飛,作為策應陽平關、漢中的機動部隊。
這時經過諸葛亮三年的整合、治理,西川應該是安定了。在劉備決定東征的時候,漢中、上庸、南中、陽平關的兵力、將領都不能動,只能集結成都附近的兵力,充其量是萬餘人。原來東吳邊境的,加上水軍萬餘人,兵力嚴重不夠,還只能冒險抽調部分張飛的機動兵力萬餘人。這樣,就大致算得出東征總兵力;撐死了也就四萬人左右。加上五溪蠻的萬餘人,總兵力也就五萬餘人東征。上庸已經丟失,劉封已死。北線的主將魏延、馬超駐守的全都是前線要害,一個也抽不動。抽張飛就已經是冒險(一旦魏延、馬超頂不住,增援的大將都沒了,二線防守僅靠馬忠了),還沒出徵就被人幹掉了。趙雲上去,並不會比黃權、吳懿、吳班、陳式、張南、馮習、傅肜起的作用更大,事實上陳到已經上去了。除了死保劉備,一個戰將再勇猛,對戰略戰術是沒有太多幫助的。何況,既要督江州防務、準備接應,又要負責六七百里山路、數萬大軍的糧草、軍需供應,不是一般戰將能做到的。也只有趙雲有能力負責這項工作!
劉備最失策的,是沒有把黃權留在身邊,沒有接受黃權的建議水陸並進(這也是陸遜最害怕的),讓他率八千軍防禦曹魏去了。黃權戰略眼光獨到,才能不下於法正;劉備入川時,他就力諫劉璋,不聽。他就斷定劉璋是招虎自衛,果然如此。漢中之戰,就是他首先的提議,劉備果然就奪得漢中。足見他具有軍師之才,又可為大將的能人。可惜被劉備用偏了,以至身旁連個出謀劃策的人都沒有了。如果他把黃權當法正用,言聽計從。而不是當偏師大將用;陸遜雖能,卻未必能強過黃權。夷陵之戰鹿死誰手,還真的難以預料!
再看看劉備東征的陣容,並非沒有軍師謀士。除了兵力不是很充分之外(看他想打陸遜的埋伏時,伏兵僅有八千人。就知道他的兵力缺乏),還是很強大的;黃權、吳懿、吳班、陳到、陳式、張南、馮習、傅肜等,均是當時豪傑。重用黃權,就能調配得當,足以擊退陸遜,有機會奪回荊州。防禦曹魏,調趙雲就行,並不一定要黃權去。劉備是沒有看出黃權的能力,造成了失誤。就這個陣容,從一開始就嚇得孫權求和了!
劉備看人,眼光雖然銳利,但都是在武將身上。對於看戰略性軍事人才的眼光,他一直是有得有失;徐州的陳登、這裡的黃權、還有一個楊洪,都被他忽略了!既然他連看好的黃權的建議都不聽,他不看好軍事才能的諸葛亮即使來了,他更不會聽!
以我的觀點看;劉備的失敗;一是有限的兵力,攤子鋪的過大,戰線過長,以至難以形成銳利、有效的攻擊力。二是既然攻不下來,就該退軍。遠離依託的長期對峙,師老兵疲,造成士氣不振。三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對陸遜完全不瞭解,盲目自大。他還以為荊州之戰,關羽是輸在了呂蒙手上。他根本不知道,其實關羽是輸在了陸遜手上。四是誤判了己方的人才,以至最能發揮作用的黃權成了“閒人”!犯這麼多主觀上的錯誤,神仙來了也救不了他!
-
6 # 國際名場面
縱觀主流史料,在戰前,諸葛亮對夷陵之戰的立場問題,幾乎沒有被記述過,他到底是主戰?還是主和?這點沒有明確記載,但我認為,這並不是沒人記,而是他自己當時非常糾結。
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的隆中對計劃,在這場夷陵之戰中,自我矛盾了。
他有主和的理由——聯合孫權北伐曹魏,是他隆中對的基本戰略思想,是難以動搖的。
但他也有主戰的理由——荊州是北伐曹魏的重要基地,也是隆中對的戰略核心。
一個是戰略基本,一個是戰略核心,彼此缺一不可,但此刻卻無法共存,因此可以想象,在是否對孫權開戰這個問題上,他陷入了巨大的自我矛盾之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其可奈何!
因此最後,他沒有逼自己表態(當然,從他的政治方面考慮,和當時群臣共諫劉備也不聽的情況來看,他也的確不方便說什麼),而是先試探保守的可能,如果劉備堅持伐吳,那麼自己做好隨後工作即可。
萬一打勝了,奪回了荊州,逼得孫權重訂盟約呢?
雖然可能性不高,但我猜測,諸葛亮當時肯定有這麼一種期盼,因為只有這個結果,才能讓他的隆中對計劃的自我矛盾消除,重新回到正軌上來。
這就有點像劉備放任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心理了,讓戰友替自己解決自己糾結的事情,畢竟人都不是神,在戰前,誰又預料得到戰爭的結果呢?
但是,這也有點像賭博,萬一戰友解決不了問題,那麼自己原先死諫劉備,走保守路線的機會也沒有了,所以夷陵之戰大敗之後,諸葛亮一再感嘆:“法正在的話,會制止主公,就算不制止,法正跟去了,夷陵之戰也不會失敗。”
從這段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諸葛亮自己也曾想制止,但因為各種原因不好說話(比如諸葛瑾在江東等等),或許趙雲是他授意去勸諫劉備的,然後劉備也看穿了,那麼否決了趙雲,就是讓諸葛亮明白,不要再勸自己了,他們的隔空對話,透過趙雲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
甚至我在想,劉備自己也應該找諸葛亮談過,自己就是為了忠實履行他的隆中對戰略,才死命要奪回荊州的,不然你說的那些戰略怎麼進行?
這麼一談,換做誰是諸葛亮,都不好再勸了。
最後,我想說,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說劉備伐吳是為了替關羽報仇,是不大現實的,關羽在蜀漢被追諡“壯繆侯”,這個不是個好諡號,可見蜀漢官方對關羽的態度,且從關羽死,到劉備出征伐吳,隔了兩年時間,再憤怒的人,也會冷靜下來思考利弊,記恨孫權背後插刀固然是一個因素,但絕非主要因素,重點還是在於東征孫權,是否符合大局。
可惜夷陵之戰敗了,所以劉備被說不顧大局,但如果贏了,達成了奪回荊州的戰略目標,那我們就會說劉備目光獨到了。
-
7 # 農夫看天下
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什麼劉備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發生“夷陵之戰”的原因。話說劉備率軍攻取益州之時,張飛、馬超、趙雲在征途中屢立戰功,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官進爵。然而關羽此時正在守衛荊州,一寸的戰功也沒有撈到。
關羽本身又是一個孤芳自賞、心高氣傲之人,心中未免怏怏不樂。於是關羽為了顯示自己並不比別人差,不再顧及諸葛亮以前對他循循叮囑,率領他所轄的荊州人馬悍然發動了針對曹魏的北伐戰爭——襄樊之戰。
戰局剛開始異常的順利,關羽圍曹仁、降於禁、殺龐德,水淹七軍,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整個曹魏朝廷為之震驚,曹操惶惶不可終日,意欲遷都了事。
後來魏、吳兩國聯手擊敗了關羽,關羽本人也被吳將呂蒙用計誆殺。
此時劉備已經稱帝兩年,聞知結義二弟關羽死於東吳之手,頓時龍顏大怒,當即就要起用舉國之兵親征東吳。
時有趙雲、秦宓等良臣苦苦相勸,秦宓甚至跪地不起,以死相諫。劉備大怒,當即就要殺了秦宓。諸葛亮等群臣連忙求情,最終將秦宓押入死牢,暫緩執行。
諸葛亮身為丞相亦親自擬表率領附議的百官上奏:
其略曰:“臣亮等竅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牛鬥,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竅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不料劉備將表章擲於地上,說道:
“聯意已決,無得再諫!”
過不數日,張飛又來哭訴,口鋒直指大哥不念桃園結義之情,將二哥之死置若罔聞。劉備更加仇怨,矢志報仇。
把原來與諸葛亮制定的“三分天下,聯吳擊曹,最後一統天下”的大政方針全都拋得無影無蹤了。
曾幾何時,劉備猶如喪家之犬被曹操趕得無處藏身。想當年又是怎樣亦步亦趨地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如今羽毛剛豐,就再也聽不進所有群臣的金玉良言了。
就這樣劉備下旨武威後將軍黃忠為先鋒,關興、張苞助陣,趙雲隨後督促糧草,親自率領75萬大軍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往東吳殺去。
“夷陵之戰”也稱為“猇亭之戰”。當時諸葛亮並未隨軍征戰,劉備安排他輔助太子劉禪鎮守益州都城。
趙雲又被安排殿後督促糧草;馬超、馬岱、魏延守漢中:張飛已經被他的手下張達殺了;關羽也被東吳呂蒙殺了。
如此一來,劉備手中僅僅只有一個年已七十多歲的五虎上將黃忠,但是僅有的一個黃忠開戰不僅也被暗箭射殺。
其餘的都是沒有見過大陣仗的後起之秀,隨軍參謀是黃權、程畿,劉備自恃帶兵幾十年,也不可能聽他們的。
劉備自恃兵多將廣、沙場老手,視東吳年輕的都督陸遜如同黃毛小兒一般。足智多謀的陸遜採取節節敗退、誘敵深入的戰略,把劉備大軍引到猇亭一帶深山密林之中。
然後堅壁清野、堅守不出,將時間硬生生地拖到了火熱的夏天。劉備苦於水路將領難以承受烈日的煎熬,便把所有人馬移於深林茂盛之處,連綿七百多里而安營紮寨。
結果75萬部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還是趙雲率領殿後部隊成功阻止了東吳部隊的追襲,保住了劉備的一條老命。
諸葛亮曾經交代隨軍參謀黃權、程畿務必將行軍佈陣之圖用快馬送於蜀中讓他過目,劉備卻不以為然,最後還是黃權私自派人將軍情送入蜀中。
但是猇亭距離蜀中路途遙遠,等到諸葛亮叫苦不迭地命令快馬星夜送表章到達猇亭時,為時已晚,75萬大軍已經化為灰燼。
所以夷陵之戰的失敗不是諸葛亮的過錯,他已經盡力了,他雖然能夠神機妙算,但是他不能力挽狂瀾,你只是劉備手下的丞相,劉備不聽他的,他也沒法。
-
8 # 小黑侃大山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額,題主這個諸葛亮應該是《三國演義》的諸葛亮額,但是小黑覺得《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加可信額。下面小黑分別從這兩本書中的諸葛亮侃一侃。
先說《三國演義》中,這裡的諸葛亮的確神機妙算,所以,魯迅就認為這裡的諸葛亮:多智乃近妖。所以這裡的諸葛亮首先是反對劉備打孫權的,而且還預測到了夷陵大戰的的失敗。《三國演義》記載“孔明看訖,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斬 此人!”馬良曰:“皆主上自為,非他人之謀。”孔明嘆曰:“漢朝氣數休矣!”這說明他已經預測到了劉備的失敗。
《三國志》對於諸葛亮的記載主要記載的是諸葛亮的政治功績,而且說了諸葛亮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9 # 世外桃源ok
雖然諸葛亮神機妙算,但劉備不聽大臣們的勸阻,一定要伐吳,諸葛亮也無奈。剛開始勝負很難預測,後來馬良把作戰情況向諸葛亮彙報,諸葛亮知道夷陵之戰必敗。為什麼夷陵之戰會大敗,主要劉備不是東吳陸遜對手!
-
10 # 天嶺624738
謝邀: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堪稱輸的慘敗,他自己危險丟了老命,江山根基受到重創。作者提到諸葛亮在此戰役中為什麼就沒有神機妙算?這的從當時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背景去分析。一、劉備在當時自覺羽毛豐滿,穩坐皇位,任何人都要言聽其計,自己飄飄然;二、劉備只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而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沒有通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真諦,甚至犯了作戰中森林安兵紮營,面臨危險的大忌;三、義氣用事,雖然是東征伐吳為了為關羽報仇,但沒有考量聯吳抗魏的整體戰略遠識;四、不聽眾臣諫言一意孤行。五、不重用諸葛亮,讓其益州作防是用人不不當的失敗伏筆;六、劉備手下將才遠不及東吳孫權手下的大將,東吳大將陸遜的神勇表現就是一個佐證。總之,劉備夷陵之戰大敗,是輕敵,自傲,戰術諸多方面的完全失策,此戰完敗完全合情合理。
回覆列表
1、他自己久經沙場,而對手陸遜還只是個初生牛犢,劉備一開始就沒把陸遜放眼裡,小瞧了對手的實力。
2、劉備帶了70萬大軍,而東吳兵力相比之下不在一個檔次,使劉備更加輕視
3、劉備先後失去關、張兩位兄弟,被仇恨矇蔽,聽不進手下智士的厲害分析,一意孤行
4、劉備手下將才凋零,無可堪大任的人,反觀東吳方面,韓當、徐盛、朱然、潘璋均為知名宿將,曾歷經東吳開創大小十餘次戰役,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皆江表之虎臣”。與東吳相比,劉備在將領層面上無疑又輸一著。
5、當時在劉備安營佈置時,手下馬良已看出不妥,而劉備卻沒聽從建議,執意依林而駐,最終落得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
綜上所述,劉備夷陵戰敗,有其客觀原因:兵力不佔優勢、缺乏得力將才、後勤供應困難以及水軍力量薄弱。其主觀原因則為劉備未做好充分戰爭準備、恃勝而驕,以及對形勢認識不足,缺乏戰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