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業自我修養
-
2 # 咸寧同城
大家應該都知道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這只是說的人的本性,在小編看來,人從嬰兒的無知到對事物的認知這都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都是在學的過程!也就是說人一生都是在學習,只是很多是潛移默化式的,所以關於題主說的到底是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我的答案是“人性本向善”。人本性向往善良,只是現實的競爭讓人們學會了殘忍,忘記了初衷!
-
3 # 農村一家人在他鄉
人之初性本善
一個人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環境及接觸人決定了你的人生
一些人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有的人碌碌無為;有的人醉生夢死燈紅酒綠;有的清貧但過得快樂;大富大貴之人;貧窮之人;階下囚之人;形形色的人......不管是怎樣的人只要不對他人造成傷害,不對社會造成危害,都是一般意義上善良的人。
人本善良,性本善、性本惡相互存在著,就像晴天雨陰天,白天與黑夜都它存在的道理
做人問心無愧即可,順其自然最終也迴歸於自然,一切都慢慢平靜。
-
4 # 君不見子不語
人之初,都是本能!動物本能,無善無惡。
人剛生下來就要吃,要吃飽、睡足、穿暖。在這個時候不管你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統統都得給吃的讓路。你要敢搶我奶,抓你沒商量。人,追究到根上就是個動物,在滿足動物本性,解決生存壓力之前,人是不分善惡的,只有貪慾,有貪慾是為了活下去。但人是群體動物,能夠一個人獨活的不是沒有,但珍稀的很。當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時候,人就要向群體靠攏,要融入群體就要接受規則的束縛。這個時候一層一層的規則把人的本能束縛起來,久而久之,規則越來越多,而人接受規則的束縛越來越早。眾多的規則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社會的行為規範,而有行為規範的人類群體就形成了文明社會。
所謂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和接受的群體束縛的集合,後來人們人為的分了善惡,本能是惡的,束縛是善的。可是沒有本能的人還算是人嗎?相反沒有束縛只要本能的人算是人嗎?
所以我說人性不分善惡!
-
5 # 鬍子哥195
萬物的成長過程受後天環境影響很重要!即便是一出生就具嗜殺性的生物,在後天成長過程裡所經歷的族群生存互惠關係,也會使它的排它性有針對性的弱化!而一出生就羸弱不堪不具侵略性的人類,在後天扭曲惡劣的生存環境影響下,也會兇殘惡毒扭曲無比!是曰牲畜不如!性本善,不言而喻
-
6 # 素秋慈
這是哲學問題,性本善或者性本惡都有道理#
性善論
亞聖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天性中自帶善良,而非後天培養。原文如下: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古時幼學啟蒙《三字經》首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指明人和人的不同,是因為“習相遠”,天性本來相似,卻因為後天的經歷和培養不同,對於人的本性產生影響,而導致人性的不同,是所謂“習性”。
人生而具有的個性叫做“天性”,後天習來的不好個性叫做“習性”,而人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個性稱作“秉性”。
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講,佛學也是同樣主張。佛學認為世人皆有佛性,表現善意就是佛,表現惡意則是魔,而善惡之性,也是人生而有之,並非完全依靠後天培養。
相信人性本善,能讓我們對世界多一份寬容,更加平和地處理事情,化解矛盾;但是無法對一些極端的事情及時進行禁止,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
性惡論
戰國時期荀子提出性惡論,他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荀子的論斷,從人性的另一個面進行了論述,也就是人的天性裡所帶的“惡”進行闡述,並強調教育對於人性的影響。
性惡論對於家國治理都是有好處的,既然認為人有惡的天性,就會採取方法避免,引導向善。只是,如果過於強調性惡論,無疑世界會變得草木皆兵。
要說明的一點,孟子和荀子都是戰國時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在前(公元前372-289年),荀子在後(公元前313-238年),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也會影響他們的觀念。
所以,在我看來,善惡本就難分,事情沒有絕對。性善和性惡只是一體兩面,孟子願意遵從善意的一面,而荀子試圖規避惡的一面,再看我們當今社會,不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嗎?
-
7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一個初生的嬰兒有罪嗎?
我永遠不能把一個酣眠中的嬰兒與罪惡聯絡在一起,因為我無法想象他能帶給我什麼傷害。
一個嬰孩,他最大的要求無非是渴求一口母親的乳汁,比落葉還要輕的小小身軀,能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威脅呢?
從來沒有誰的眼睛會比嬰孩更加清澈純淨,我不相信這雙眼睛後面會隱藏著罪惡。
到底是我們改變了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改變了我們?
我始終認為:當我們初次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沒有哪個赤裸裸的身體裡包藏著惡魔的靈魂。
當隨著歲月的流失,我們逐漸成長。學會了撒謊和欺騙,學會了謾罵和誹謗,學會了惡毒和貪婪,學會了殘忍和背叛。
這些都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性啊!
儒家說,人性本善,環境使人逐漸變質,所以需要有一個美好的環境來避惡揚善。
法家說,人性本惡,骨子裡就充滿了自私貪慾,所以需要制定律法來限制人的惡行。
而無論是改變環境,還是改變人,歸根結底,不就是為了維持人性中最閃光的亮點嗎?
我認為,人的本性沒有善惡,這種觀念是這個世界強加給我們的。人初如清水,如白紙,是這個世界最終把人心染得五彩斑斕。
人之生,什麼也帶不來。人之死,什麼也帶不走。
多給自己的內心留一點空白吧,那才是我們最珍貴的本原。
-
8 # 不忘II初心
套用小說裡看來的一句話“人心向上,人性向下”。引用網路作家銀河九天的小說《首席御醫》裡的一段話“有句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認為這句話一語道盡了人的本質,那便是人心向上、人性向下。人心向上,所以人心永遠都難以滿足;人性向下,所以人性永遠都經不起考驗”。
-
9 # 動保協會大股東
兔砸觀點
兔砸覺得,人之本性不能用絕對的善或者絕對的惡作評論。人性可以說剛出生是沒有善惡之分,雖然剛生下來的孩子有著原始獸性,但是根本就沒有思想,猶如一張白紙。後來潛移默化就會染上顏色,接觸到好的壞境,人之性則善,接觸到壞的環境,人之性則惡。
兔砸接著說其實我們也作為地球上千千萬萬生靈的一員,如果我們不是食物鏈的頂端,假如我們沒有思想,也就沒有道德標準去評判善惡。就好像狼吃兔子羚羊,獅子吃兔子羚羊,老虎吃兔子羚羊…物競天擇而已!
好了,話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
10 # 煙火鄭州
人性沒有天生的好或者壞,持有這個觀點的人忽略了教化的作用,一個人好或者壞關鍵在於後天的培養。
如果有人性本惡或者人性本善,那就沒有必要進行後天的教育,就沒必要去上學,沒必要接收教育了。
教育講究的是“有教無類”,無論你是怎樣一個人,無論你的身份多麼高貴或者卑微,無論是王子還是平民都儘可能的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化 ,其目的之一無非就是為了培養其“溫良恭儉讓”,古有“三歲看到老”之說,但是這是在不接受後天教育的情況下,才能完成的事兒吧,這就從側面說明了印證了後天教育的必要性。綜上所述,人性本善或者本惡都是謬論,因為從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在屬於他自己,他的一舉一動是整個周邊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
回覆列表
人之初,不知善惡是何物,只會按照動物的原始本能來做出反應,比如吸吮、哭笑等等。善惡之分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慢慢摸索出來最適合人類的生存之道。善惡都會存在同一個人的身上,一念之間。是善是惡後天的環境和自己的價值觀影響最大。好人就是善念壓過惡念的結果,壞人就是惡念佔據上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