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亞特

    感情裡的受虐者很多時候有過童年受虐的經歷。被冷落受忽略。

    比如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罵,忽略,以為這是父母愛自己的方式,長大了容易被虐待、對自己忽冷忽熱的人吸引,因為這樣的方式讓TA感覺熟悉,只有熟悉的,才是安全的。

    如果對方對自己好,會需要很長時間不知所措,因為這樣的方式很陌生,反倒引起內心的不安全感。

    在熟悉的虐待模式裡,TA有預知接下來將發生的情況,即使可能被打到遍體鱗傷,相比陌生的友好,善意,更讓TA有控制感。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很多時候是重複小時候的經歷,面對未知,大腦傾向於用過去的經歷來補充。潛意識選擇熟悉的人,熟悉的互動,來保護自己,並透過自己的努力,拯救當時的自己。

    而當暴力發生,場景的製造者卻從心理上退行回到了小時候,身體的能量因為恐懼而凍結,無法使出當下年齡所具有的理性思維和體能會控制局面,就像小時候的自己一樣,恐懼,無力,無助,但是記憶中即使父母打了自己之後,自己仍然可以留在父母身邊,仍然有家,有飯。

    或者,有人從小經歷了父母之間的暴力分歧和相互傷害,建立起一個信念,男人不是好東西。在感情中經常無意識挑起爭端,激起男人的憤怒,直到男人動手傷害自己,就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從而結束一段感情。

    這也是很多人自帶吸引渣男的體質,即使離開了一段感情,在下一段感情中仍很大可能重演之前的模式。對方不一定是渣男,但是一定會被女方激起打人的行為,從某種角度,被打的一方才是真正的施虐者。

    又或者,有人因為從小缺愛,自信不足,即使長大以後很優秀,但是仍然無法認可自己。在關係中把自己放到塵埃中。90年代年少爆紅的日本明星酒井法子從小家庭動盪,一直渴望溫暖的家。嫁給了高相佑一,對方家暴,出軌,吸毒,卻無法離開,並對丈夫各種渣行為視而不見,和小三共事一夫,甚至跟丈夫一起吸毒,以取得對方的認同。

    走出受虐者模式,需要正視當下的模式是早年經歷的無意識重複,從聲嘶力竭的挑釁:你打我呀,不打就不是男人!到切斷過去的連結,現在的人不是過去粗暴的父親,真正的愛是溫暖,善意的,值得用心用相應的行動去呵護。

  • 2 # 區區一杯酒水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自己好過一些。把痛苦視為一種樂趣的便可稱為受虐狂。值得說明一下的是,受虐狂在遭受痛苦的時候有一種快感,使他的忍受力遠遠大於常人,而歷史上的一些偉人,如馬克思、梵高、尼采之類,在一定程度上僅為安於痛苦,有別於受虐狂。受虐狂又稱受虐欲、受虐色情。要求遭受痛苦和羞辱以激起性興奮和獲得性滿足。在性活動中需要性物件的咬、打、撕、擰和辱罵,要求接受形形色(敏感)色中的懲罰。輕度受虐狂可停留在幻想階段,幻想自己遭受種種羞辱和痛苦。男女都有,但男子較多。S.弗洛伊德擴充套件了受虐欲的概念,認為種各種性行為中均包含受虐欲成分。更廣義的受虐狂則不包括性的內容。迷信者的苦修、禁慾、自我貶損、自我折磨及至自我犧牲等行為,心理分析學派均認為是受虐欲的變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牽著狗在郊區小道上走,被小孩追著打狗,是不是缺乏正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