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四四

    人的本能都是保護自己,面對自己的弱點更是會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慾望,如果發現自己有什麼不足之處,那麼一定會想盡辦法保護自己弱勢不被人發現,因為一旦在人群中暴露了自己不足,無疑就是給了他人攻擊你的機會。

    如果是身處在安全的環境中,比如自己親近的人,父母或者師長提出來你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這個時候他人是出於希望你能改變自己變得更好為目的,是應該接受他人善意的提醒,並且主動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需要改變的。另一種情況就可能並不這麼友好了,可能你正在被攻擊,被對手陷害,或者對方需要你承認自己的不足來反正自己的優秀等等情況時,本能的拒絕承認自己不足的事實,並非是逃避。

    所以若在第一種情況中,明明可以接受他人意見,變成更好的自己,但卻拒絕,並且不願意反思,固執己見,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盲目自信的人,可能是不敢面對自己的不足,沒勇氣承認自己的缺點,拒絕他人建議是內心懦弱的表現。

    在第二中情況中本能的自我保護拒絕承認,是可以被理解的。

    所以任何情況都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分析行為背後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 2 # 暖心理

    不能坦蕩承認自己不足的人,可能是出於一種防禦,保護自己的目的。因為如果承認自己的不足就意味著會有危險,會遭遇打擊和懲罰的話,那麼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之處予以否認,自然是一種符合邏輯的自我保護機制。當然,這種保護機制是潛意識在運作的,並不是意識層面的操縱結果。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模式,大概是與當事人幼年時期的經歷有關。一個人如果在幼年時期,總是被告知,應該做一個乖孩子,聽父母的話,認真學習,不哭鬧,不搗亂,各個方面都要顯得很完美。如果不小心展露出有缺陷的一面就會遭到父母的指責,批評,或者父母會因為看到孩子的不足之處而展露出失望的情緒。久而久之,長此以往,孩子就有可能形成心理陰影,會認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或者展露不足之處是不好的,會讓重要的人失望,悲傷。甚至不僅如此,還要因此遭遇突如其來的打擊。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會在潛意識深處產生分裂,會把自己分裂成一個好的,完美的自己,和一個壞的,各種缺陷的自己。而在意識層面,當事人只能感受到那個好的,完美的自己,無法感知壞的,有缺陷的自己。如果他人刻意指出當事人的缺陷,當事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覺得對方說的根本不是事實,並不是當事人明知而故意否認,而是真的沒有意識到。需要一些反應之後才會慢慢發覺,而接受這些又是需要慢慢修通的。

  • 3 # 夯七婚戀指導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可能無法坦蕩承認自己的不足。如果一定要究其心理的話,可能要從人的防禦機制說起。

    不能坦蕩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說,這樣的不足是不可以接受的。有時候我們總覺得一個不能承認自己不足的人,是沒有自知之明,但實際上可能剛好相反。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是知道自己的弱點的,但由於他們並不希望將不足暴露出來,所以選擇了埋藏在記憶深處。可是潛意識是不騙人的,所以即使埋起來了,它仍然會透過潛意識來起作用,而這個作用就是防禦。不承認自己的不足,一般使用的是否認的防禦機制。簡單地說就是不承認別人看到的事實。不要小看了這樣的防禦,這其實就像一個盔甲,對人是有保護作用的。人們都有被讚美、被肯定、被尊重的需要。假設沒有這樣的防禦,一個不完美的形象就很容易暴露,人們也就會容易失去對自己的信心,變得挫敗。這個不足對他們來說越是嚴重,他們對暴露的承受能力就越差。所以,越是認為自己糟糕的人,越無法承認自己的不足。

    但不是說這樣的人就一定是虛偽的。試問一下,如果有人讓你坦白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你會那麼毫無抗拒地承認嗎?也許你會承認,但仔細觀察,心裡總有那麼個小咯噔。這就像是一個人如果免疫系統都完蛋,病毒就能夠長驅直入,感染軀體了。即使有的時候那個感染不是很大,但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病程的發展擴散——這和坦蕩地暴露自己的不足是一個道理。所以,不要對不能坦蕩承認自己不足的人苛求太多,如果大部分時間能夠相處下去,那麼也就算了。

  • 4 # 心夥伴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很多,而且很頻繁,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那麼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在關係好的人面前偽裝自己,是害怕失去愛;在一般人面前偽裝自己是害怕被孤立。承認自己的不足相當於是將自己的心理防線放下並且向對方敞開,這對一些人來說是十分沒有安全感的。這可能和原生家庭的環境、教育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拒絕承認不足的人實際是心理安全感缺失的表現。因為承認不足給他們自身帶來的傷害遠比承認自己不足給別人帶去傷害重要的多。也有可能是一些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所以他們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認為是其他人的問題。

    這種人自尊心很強,所以承認不足也就意味著否定了以前的自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比不懂裝懂光榮的多。

    自欺欺人的人不僅落得內心不安,還會讓別人更加看不起,而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敢於說出“不知道”,反而能夠增加你在人們心中的可信度,還可以消除人際關係中的偏見。更為重要的是,世界這麼大,新事物那麼多,一個人不可能瞭解所有的領域的知識,一定會有你所不知道或知道的很少的東西。

    所以說,不必不懂裝懂,一旦被別人識破了,不但丟了面子,還可能被人抓住把柄,以此來愚弄你。那種滋味可就不好受了。

  • 5 # 鵜鶘心理

    是不是虛榮心啊?提起虛榮心讓人不禁想起美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中的主人公瑪蒂爾德,那個可憐的女人為了參加一個高階餐會向人借了一條珍貴的項鍊來掩飾自已的不足,最後因為該死的虛榮心而耗盡了自己的青春歲月。莫泊桑想要告訴世人虛榮是一種被扭曲的自尊心,是過度自尊的表現。心理學認為,虛榮是為了賺取榮譽和表現個人價值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虛榮與自尊心有關,當自尊心過度時就可能產生虛榮,既然人們不能把握自尊的分寸,也可能讓虛榮心膨脹起來。

    從近處看,不暴露自己弱點和缺點的虛榮彷彿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和技巧;從長遠看,則不然,虛榮實際是一種愚蠢。有虛榮心的人有的是小聰明,但似乎缺乏人生的大智慧。虛榮的人不一定少靈活機動,但一定缺乏遠見卓識。過度的虛榮會讓一個人變得虛偽。

    職場中的你或許在上司和同事面前,不能坦承自己的能力不足,有時甚至在打腫臉充胖子。這是因為你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揚,這會讓你感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榮譽感。但這類過度的虛榮,像是用砂子堆砌起來的城堡,看似雄偉壯觀但絕不會長久,被海浪輕拂一下就癱軟塗地了。還有要是事事想得到認同,無疑你會成為別人的附庸而失去自我,你的職場人生註定會有許多麻煩和挫折,你也會感受到自己的形象是軟弱無力的,是沒有社會地位的。

  • 6 # 熊玲心理諮詢

    不足,意味著不夠優秀,近義的表達還有:不好,欠缺,缺點等。既然是,人無完人,那麼人有缺點很正常;又既然是“不能坦蕩承認的不足.”,而不是“不承認自己的不足”,這也很正常。因為人非動物,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有強烈的被認同需要,受自尊驅使,人慾掩飾不足、防禦缺點。

    你可以說,不能坦蕩承認自己不足的人,心裡有自卑、性格較懦弱,但你不能說,這是性格不坦蕩、不正常之心理。

    人有缺點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人們對缺點的態度。也就說,缺點的命運如何,它將成為你的什麼(動力,還是破壞力),是取決於你對它所持態度的善惡。

    有必要談點發展心理學,即你現在如何看你自己、看外部世界,是源於你過去所經驗的所內化的認知。也有必要承認,“缺點”的命運如何,最關鍵的時間段是在兒童期,撫養人對孩子的不足,或缺點所抱持的態度。本來,小孩子有缺點太正常了,甚至根本就不是缺點,比如嫉妒妹妹的出生。但父母不同的對應,將影響孩子今後對“不足或優秀”的感受。

    這裡,推崇一下如何善待孩子不足的做法:保護缺點。舉例,著名演員吳秀波給我們做了一個正面榜樣,他在2018《跨界歌王》的舞臺上講了他跟他兒子之間的故事,其中有段話是:我身上的缺點,我兒子也有,但作為父親,我有責任保護孩子的缺點;我大兒子(現已15歲)在他弟弟出生之後,情緒很不好,有一次因小事他狠狠踢翻了桌子,非常壓抑的樣子,我心裡非常難受,但不知說什麼好,我靠近他,輕輕撫摸他的頭髮,希望他能接受我的舉動,沒想到孩子也穩穩的靠著我,先是抽泣,後痛哭了一場。

    想說,吳秀波的說法與做法:保護孩子的缺點,在孩子心裡種下的是被愛、自信。吳秀波的對大兒子情緒失控的對應,叫做共情,或叫情感互動,這在孩子心裡刻下的是被理解、被接納的烙印。

    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和成人,為什麼那麼追求完美、害怕錯誤?原來是從小被“逼”出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家庭父母完全按自己的價值標準要求孩子,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什麼什麼....於是他們對孩子的不足、缺點、錯誤,好一點的是諄諄教導,不好的就是批評、斥責、否定、打擊,於是孩子成為了——永遠都跟不上趟,始終有不足的人。

    應該說,那些不能直面自己缺點,不能坦蕩承認自己不足的人,並非他們不願承認,而是從來就不敢承認,他們從小就揹負對缺點和不足的深刻恐懼。這也就多少能理解,那些愛掩飾自己缺點,假裝自己很優秀很強大的人,或是性格上較為自負的人,只因在他們過去的心裡,被感受、被丟下了“缺點很不光彩”的種子,他們想用不在他人、不在眾人面前承認不足,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心不被戳傷。但相信,人總要長大成人,心有自卑、性格脆弱的人,當成長到自食其力,或有其他能力時,那曾有的缺點也不足以構成什麼,承認也好,否認也罷,是自己的事,跟別人無關。

  • 7 # 鵜鶘心理陳小康

    有一句古話,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比完全做正確更困難的事,當你出現錯誤的時候承認自己的不足。其實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背後代表著很複雜的心理過程。承認不足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可能他受到教育環境,成長環境,和個人特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

    第一,有些人可能會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所以承認不足會讓他覺得受到傷害。因為承認自己的不足就是暴露脆弱的一面給別人,這是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才能夠做到的。當然安全感的缺乏可能是跟原生家庭教育,同伴關係等都相關。

    第二,無法承認自己不足的人,可能害怕得到別人的負面評價,會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也就是說她評判自己的標準是來自於外界而不是自身。如果承認了自己的不足,那麼就會想自己的以前是不是也是不好的,這一點不足是不是代表自己整個人都是不好的,那麼就會進而產生否定自我、自責、愧疚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對他來說是很難承受的,所以他會用一些方式來保護自己,就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足。

    可以想象,當別人指責自己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想要保護自己,也就是想要否認,只有心智比較成熟的人才會在理智的情況下去思考對方所說的是否有道理。心智不夠成熟的人,就不願、不敢去面對自己的不足,其實這樣可能會阻礙自己的進步,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承認並且去改善是一個過程。只有當他從這個過程當中獲益時,他才會明白這樣的一種方式是安全的。所以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可以用一些比較委婉的方式去提示他,讓他知道自己的不足。

  • 8 # 使用者3794103828

    我覺得這個題目可以分兩點闡述:一是內心知道自己不足,但對外從不承認;二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足,過分的自信。

    針對第一種情況,是因為面子,這種人往往內心是自卑的,與早期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身邊其他人的嘲諷等有關係。這種情況的輕微程度其實跟承認自己不足是一樣的,即內心知道自己不足,又害怕失敗或他人嘲諷,會暗自努力,從而彌補不足。但是情況嚴重,就會變成阻礙發展的心理因素。甚至變成一直不可觸及的“底線”。解決方式大概也是兩方面,第一是自己要敞開心扉,勇敢面對;第二也許是更難的,即身邊的人要給與這類人足夠的信心和寬容,但社會交往或者圈子,太多人喜歡炫耀自己打壓別人,父母用於要高於孩子。所以第一種不承認不足的情況應該很多人都有。

    第二種情況一般指的是一些情商較低的人。這類人不存在所謂的心理軟弱的問題,更多的是盲目自信或者自大。這種天生的自信也與父母教育和家庭環境有關,相比第一種情況,這種情況更難解決。這類人可能也伴隨著一定的暴力傾向或者較差的人際關係。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只有一條,即根本上能面對現實,打破原來的心理體系。所以相較第一種情況,這類情況可能更加嚴重,也許會讓一個人出現極大的變化,已致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自卑傾向。

    所以,儘管我們身邊有這些不承認不足的人,作為心理健全的人,應該以合理方式提示他們,或者給予相應的寬容。

    這些人也許不是不坦誠,更多的是缺乏安全感和認同感。所以我們的寬容也許會換來一個健全的人格和一生摯交。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回答之前,首先要說明一點,我們學習心理是為了瞭解自己的,不是為了窺探他人,也不是為了評判他人、指點他人的,更不是用它來操控他人的。除非您是在執業中。這是在瞭解這些知識之前必須謹記的,否則,這必將為您自己帶來一些無法預料的後果。

    不能坦蕩承認自己不足的人,最有可能存在的情況是,他的認知沒有達到意識到不足的程度。這就像一個大人與一個孩子在一起,孩子的做法很幼稚,大人已能透過表象看到結果,而孩子自己卻無法看到。孩子只有透過自己的體驗和經驗,才能瞭解到:哦,原來這樣做是有問題的,原來我自己身上存在一些我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這屬於認知層次的問題,您無法強迫一個人去達到他無法達到的認知水平。您得給他時間。

    其二,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因為承認自己不足,就會被不停敲打、不斷鞭策、受到各種傷害時,他會本能地形成一種保護措施——拒不承認自己有不足。到他長大後,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這種習性會一直跟隨著他,用拒不承認不足來逃避面對被指責、被批評的痛苦。即使環境早已變化,對方沒有要批評他、指責他的意思,但他依然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本能地將對方投射為要攻擊他的人。所以,這是他的一種保護措施。

    其三,如果承認自己不足,就意味著要失去自己最在意的人或事時,那無論是誰恐怕都要奮起反抗一番了。或者,在他的想象中,承認自己不足,就要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時,他就會拒不承認。

    基本上就這三大點吧,或者“不知”、或者“不想知”、或者“就是要這麼做”,若還有其他不同的,那也是屬於個人私密的內容了,自己知道,自己調整就好了。

    如果您遇到了不能坦蕩承認自己不足的人,重要的是,不是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對您而言,重要的是,如何讓您自己不和這樣的人較真、如何讓您自己可以不替他們擔責任、如何讓您自己遠離他們給您帶來的困擾。要進一步瞭解自己,這就需要更深一層的內容了。

    最後,祝福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菇娘正確吃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