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精神- -
何謂俠客精神?在我從小的記憶中,行不改名,做不改姓,行俠仗義,為人正直,這便是俠客,或者更確切說是大俠、英雄,所以對俠客,我一直便抱有羨慕、景仰和尊敬之情。而現在,對於俠客的理解,我似乎更多了一份立體感覺。
昨天無意中看了《七劍》,關於這個片子,似乎早有所聞,而我也時時關注,據說它與以往的武俠片不同,突破了傳統武俠片的瓶頸,而到底是什麼不同,這是我一直想知道的。
相反關於傳統的武俠片,或是功夫片,對我來說從小更是耳濡目染,影響太深了。最先看的是《射鵰英雄傳》,其後大陸呀、香港呀的功夫片便接踵而至。據說早期臺灣拍過的武俠片,在中國武俠史上也佔有很重分量,所以一直懵懂的我,並不理解何謂武俠。而到了初中,90年代的香港武俠片便佔據了我記憶中對武俠的理解,因為初喑世事的我便開始思索電影中俠客們的行為,然後羨慕。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這是《七劍》中我記憶較深的一句臺詞。說實話,沒看《七劍》或剛看《七劍》時,原本以為它跟署山差不多,搞不好就成了神話。要不也和《臥虎藏龍》差不多,人到處飛,輕功了得。呵呵....《七劍》它不同,似乎有了傳統武俠的味道,但又與之不同。
大山、樹林、雪地、廣袤大地,場景大,一個宏字是傳統武俠所一向倡導的,因為這樣才能體現出俠客們浪跡江湖,雲遊四海,深藏於中國大江南北,這是何等的氣魄,超凡脫俗。《七劍》裡繼承了,很實在,沒署山那麼玄乎,也沒《臥虎藏龍》那般華麗,嬌柔。它的雪山,西北風光似乎更能顯示出俠客遠離於中原,漂泊異處。
整個片子就情節上給我的感覺太急,好像導演極力讓故事情節完美,但往往又極力以畫面吸引觀眾的眼球,所以總覺得許多地方接不起來,情節不連貫、完整,所以在情上很難以循序漸進的形式來使我融入其中。可能小說裡,武俠故事本是這樣,但這種形式我本人接受不了。
不知為什麼,原本一直看不順眼的甄子丹,在這部片裡突然變得很帥,我覺得他才是這整個片子中最立體的俠客。有情有義,這四個字來形容他是在合適不過了。他扮演的楚昭南,為人正直,冷靜,沉默少語,臨危不亂,大義凜然,同時對女子的情義,使得這個人物有血有肉,很立體。但他這種立體與之王家衛東邪西毒裡的俠客又不一樣,很實在、貼近古人。而王裡的俠客太有個性了,覺得太虛。
雖然《七劍》中的楊雲驄、武元英、韓志邦等角色可以說是俊男美女,但感覺只是曇花一現,給人印象不深(陸毅的深啦,他媽的,性慾狂,總想著搞),其實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個性,不一定都要你觀眾接受,畢竟每個觀眾心中的俠客定位不一樣。
除了我之前提到了其中場景、情節、人物外,看片過程中,似乎感覺導演要給觀眾灌輸某些導演他自身所理解的東西,後來我發現是俠。從先秦開始,世人對俠客的理解是不同的。行俠仗義是俠,保家衛國是俠,除惡揚善是俠,隱居山野也是俠,那麼到底何謂俠?
在徐克的《七劍》中,傳統所謂的俠都有體現,但在片子結尾處,令我不解的情節出現了,故事主要的弱者,如女人、小孩最後居然離開了俠客們的保護,獨自面對惡徒。原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弱者活了,強者死了。而且是平民活了,所謂高手死了,而這是個很重要的訊息,它說明了什麼?它說明俠並不一定就離不開身懷絕技的俠客,不是隻有俠客們才能參與或製造俠,或者說是有能力的人去參與、製造。對毫無縛雞之力的女人、孩子們而言,他們一樣能行俠。也就是說,這裡俠的定義更廣了,更多的表現出對正義的肯定,或是對正義的褒獎。
無論俠或是俠客,它是始終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它表明了世人對歷史的評價,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寄予未來的希望,因為人們希望生活是美好的、公平有序的,不希望弱肉強食,也就是人們對大同社會的嚮往。
俠客行(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俠客精神- -
何謂俠客精神?在我從小的記憶中,行不改名,做不改姓,行俠仗義,為人正直,這便是俠客,或者更確切說是大俠、英雄,所以對俠客,我一直便抱有羨慕、景仰和尊敬之情。而現在,對於俠客的理解,我似乎更多了一份立體感覺。
昨天無意中看了《七劍》,關於這個片子,似乎早有所聞,而我也時時關注,據說它與以往的武俠片不同,突破了傳統武俠片的瓶頸,而到底是什麼不同,這是我一直想知道的。
相反關於傳統的武俠片,或是功夫片,對我來說從小更是耳濡目染,影響太深了。最先看的是《射鵰英雄傳》,其後大陸呀、香港呀的功夫片便接踵而至。據說早期臺灣拍過的武俠片,在中國武俠史上也佔有很重分量,所以一直懵懂的我,並不理解何謂武俠。而到了初中,90年代的香港武俠片便佔據了我記憶中對武俠的理解,因為初喑世事的我便開始思索電影中俠客們的行為,然後羨慕。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這是《七劍》中我記憶較深的一句臺詞。說實話,沒看《七劍》或剛看《七劍》時,原本以為它跟署山差不多,搞不好就成了神話。要不也和《臥虎藏龍》差不多,人到處飛,輕功了得。呵呵....《七劍》它不同,似乎有了傳統武俠的味道,但又與之不同。
大山、樹林、雪地、廣袤大地,場景大,一個宏字是傳統武俠所一向倡導的,因為這樣才能體現出俠客們浪跡江湖,雲遊四海,深藏於中國大江南北,這是何等的氣魄,超凡脫俗。《七劍》裡繼承了,很實在,沒署山那麼玄乎,也沒《臥虎藏龍》那般華麗,嬌柔。它的雪山,西北風光似乎更能顯示出俠客遠離於中原,漂泊異處。
整個片子就情節上給我的感覺太急,好像導演極力讓故事情節完美,但往往又極力以畫面吸引觀眾的眼球,所以總覺得許多地方接不起來,情節不連貫、完整,所以在情上很難以循序漸進的形式來使我融入其中。可能小說裡,武俠故事本是這樣,但這種形式我本人接受不了。
不知為什麼,原本一直看不順眼的甄子丹,在這部片裡突然變得很帥,我覺得他才是這整個片子中最立體的俠客。有情有義,這四個字來形容他是在合適不過了。他扮演的楚昭南,為人正直,冷靜,沉默少語,臨危不亂,大義凜然,同時對女子的情義,使得這個人物有血有肉,很立體。但他這種立體與之王家衛東邪西毒裡的俠客又不一樣,很實在、貼近古人。而王裡的俠客太有個性了,覺得太虛。
雖然《七劍》中的楊雲驄、武元英、韓志邦等角色可以說是俊男美女,但感覺只是曇花一現,給人印象不深(陸毅的深啦,他媽的,性慾狂,總想著搞),其實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個性,不一定都要你觀眾接受,畢竟每個觀眾心中的俠客定位不一樣。
除了我之前提到了其中場景、情節、人物外,看片過程中,似乎感覺導演要給觀眾灌輸某些導演他自身所理解的東西,後來我發現是俠。從先秦開始,世人對俠客的理解是不同的。行俠仗義是俠,保家衛國是俠,除惡揚善是俠,隱居山野也是俠,那麼到底何謂俠?
在徐克的《七劍》中,傳統所謂的俠都有體現,但在片子結尾處,令我不解的情節出現了,故事主要的弱者,如女人、小孩最後居然離開了俠客們的保護,獨自面對惡徒。原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弱者活了,強者死了。而且是平民活了,所謂高手死了,而這是個很重要的訊息,它說明了什麼?它說明俠並不一定就離不開身懷絕技的俠客,不是隻有俠客們才能參與或製造俠,或者說是有能力的人去參與、製造。對毫無縛雞之力的女人、孩子們而言,他們一樣能行俠。也就是說,這裡俠的定義更廣了,更多的表現出對正義的肯定,或是對正義的褒獎。
無論俠或是俠客,它是始終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它表明了世人對歷史的評價,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寄予未來的希望,因為人們希望生活是美好的、公平有序的,不希望弱肉強食,也就是人們對大同社會的嚮往。
俠客行(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