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聊愛想有料有思

    影片講述一群芒康的村民在聽聞其中某一家要去朝聖的訊息,也紛紛想要加入,有耄耋老人,有身懷六甲孕婦,有不滿十歲小女孩,有宰牛的漢子。影片情節很簡單,朝聖前的一系列準備,朝聖路上發生的故事,到了拉薩後的朝拜,繼續前往聖山磕頭。 沒有任何驚心動魄,全是藏民生活的細節。一路遇到同樣目標的藏民,簡單的一句“來喝茶,休息一下”就串起了這群共同信仰的人。他們的生活那麼簡單,耕種朝聖,一輩子也不會有金錢的大求。他們的生活又是那麼複雜,耕田時要帶上貢品敬天地,朝聖磕頭時一定要把頭磕出包才體現心誠,簡單的生活內容充滿儀式感。 最後,當那位耄耋老人在給岡仁波齊神山磕完頭的夜晚裡安詳睡去,再也不醒時,我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巨大力量可能都在最後能否歸於寧靜。

    影片英文翻譯我覺得很到位,靈魂之路(感覺我譯的不完美),道出了這部片的本源,666

  • 2 # 袖子看娛樂

    一方面,心情太浮躁,《岡仁波齊》正好可以撫慰一部分人的心情、感受一下清淨

    如同大劉在《三體》中一再強調的理念:信仰是有力量的。《岡仁波齊》雖然是由素人出演,但是這些淳樸的藏民,信仰是虔誠的、信念是堅定的,鏡頭中展現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隻言片語點點滴滴,都是源於自然、發自內心,特別容易觸動終日奔波忙碌於世事凡俗中的都市人群

    另一方面,《岡仁波齊》肯定是有“小劇本”的,否則不成純紀錄片了

    單調枯燥的朝拜旅途中,如果僅以磕長頭作為單一主線、以壯麗的藏區景色作為單一背景,劇情方面不添點“花”的情況下,很難吸引觀眾眼球。張揚和劇組一直宣傳的沒有劇本,應該是真實的,但是在長期的跟拍過程中結合實際加上和演員的溝通,穿插上道路遇險、孕婦生產、路人偶遇攀談等等“人為”情節還是很有必要的。最關鍵的是,11位素人演員,“各司其職”,各有不同的經歷遭遇,完全符合張揚拍攝前對影片角色的設想:這也太巧了...

    “贖罪”的屠夫看著螞蟻車壞了、集體唱著歌曲興致昂昂地翻山這一段很“帶感”

    很多人抨擊《岡仁波齊》消費情懷,我是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就像俞飛鴻在《十三邀》訪談裡的“大白話”:到了年紀大了才發現,其實生命本身是件毫無意義的事,我們活的有滋有味,其實就是因為它本身沒有意義...

    《岡仁波齊》,挺符合這段話的“意境”

  • 3 # 五味唐人

    對於《岡仁波齊》這部紀錄片,我用四個詞來歸納,“商業、獵奇、真實、細節”

    十一個藏民用一年時間,從芒康出發,磕兩千五百公里的頭,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他們之中,有終生未走出大山,寄望於來世的老人。有即將臨盆的孕婦。有殺生太多怕遭報應的屠夫。有尚且懵懂的九歲小女孩。有渴望大千世界的正直年少的青年,中間還有新生命的誕生、長者的逝世、遭遇車禍、碰上山石滾落等事件。

    而這支奇怪的隊伍和事件,讓我想起了《西遊記》,它是一個和尚、一隻猴子、一頭豬和一條龍去西天取經斬妖除魔的的故事。是不是很相似?他們都充滿了獵奇性。

    它雖是一部帶有極強導演個人創作色彩的作品,但從一開始,投資人李力、張昭都對其有或多或少的商業考量,曾成功操作過《大聖歸來》《喜馬拉雅天梯》宣發的路偉,也將經驗再次施展到《岡仁波齊》上面,讓電影直達核心觀眾。可以說,有了張楊導演背後的這三個男人,才得以讓藝術片《岡仁波齊》更具商業價值,浮出水面,更多觀眾得以看到這部佳作。

    但是,片中的一個片段有些過於煽情,過於商業化,那就是在路程還剩100多公里的時候,行李車被撞後,一行人用人力來拉一段行李車,磕一段頭,直到到達目的地。

    除了影片人物設定的獵奇,藏族的風土人情也有獵奇點。比如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信仰、西藏朝聖路途中的獨特風光。這些都是觀眾們所想看到和了解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對西藏有所向往,只是因為被各種各樣的原因所羈絆著而不能成行罷了。而導演以紀實的手法來拍攝劇情片,試圖在商業與文藝中找到一個節點。

    影片拍得很西藏,按照一個漢族人的品味來說。雪山,草地,瑪尼堆,318國道本來就是一條流動的風景線,朝聖,轉山,磕長頭,藏民司空見慣的行為對於外人來說確實充滿了神秘的美感。

    以前的很多西藏題材電影,侷限於獵奇,把西藏素材作為獵奇成分加以展現,可《岡仁波齊》卻不僅僅只是獵奇,它是實實在在用藏族人視角拍的。

    這個電影雖然講的是跟信仰有關的東西,但是他希望這些信仰的東西它實際上是融入到真正的日常生活裡面,張揚如是道。

    《岡仁波齊》中有幾個情節,雖是編排,我卻覺得異常真實。

    一是朝聖者居然經常犯懶。

    片中有一幕,屠夫正磕著頭,突然就睡在了路上,不願再動彈,想休息一會兒,直到小女孩經過時,說了一句“加油”,他才爬起來。正是這一句加油,讓我們有一種濃濃的熟悉感,雖然這只是導演的編排,但是確實是朝聖者們的經歷。而這種虔誠信仰和懶惰人性的衝突,在我看來,比侃侃而談更真實。

    二是朝聖者的愛情

    還有個情節,朝聖者到了拉薩後。年輕小夥和理髮店的漂亮小妹聊上了,走的那天,小夥依依不捨,答應會回來找她。

    三是小朝聖者的童心

    片中小女孩在冰封的湖面上和母親劃冰板玩,母親拉著小女孩,周邊鑿冰的人笑看的,好不溫馨,整個湖面上都洋溢著小女孩的笑聲非常和諧。

    這一刻,我才知道,這些看似“髒兮兮”的朝聖者,原來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他們也會追求漂亮女孩,也會換上時髦的衣服、穿上運動鞋,充滿了青春活力。

    朝聖的故事在張楊的腦袋中生長了十幾年,不僅與他26年前第一次進藏,感到的自由精神有關,之後每一次回到西藏,一路上見到的風土人情都催化著這個電影種子的萌芽。

    “我以後會拍一個真正的磕著長頭朝聖的電影”,帶著這樣的念頭,張楊先後兩次將“朝聖”的心願帶入自己的電影故事。一次是《洗澡》,搖著轉經筒的藏族老人,帶著孫女在聖湖邊完成了洗澡的最後願望;一次是《昨天》,電影中原本設計了“一條副線是一組朝聖的人,從青海出發,磕著長頭去拉薩。

    片中有著一生一死的兩個故事。生是孕婦在朝聖路中產子,取名丁孜登達,寓意長命百歲。死是楊培爺爺在路途中意外去世,被葬在岡波仁齊山下。

    從紀錄片《少數派》中得知,片中孕婦產子的情節,是真實發生的。“一位寶寶在路程中誕生,取名叫丹增,帶著寶寶朝聖很辛苦,所以他們計劃在拉薩長時間停留。”而楊培爺爺的意外去世卻是假的,是導演安排的。

    瞭解了這樣的幕後故事,回過頭再來看《岡仁波齊》,才明白到影片中所欠缺的那一點是什麼。(可以看看紀錄片《少數人》)

    片中只刻意放大了藏民作為朝聖者的一面,卻並沒有深入探究他們內心的想法是什麼,信仰對於他們而言,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們無從得知。退一步講,我們觀眾想看的是什麼呢?只是朝聖者本身嗎?

    錯,我們想看的是朝聖者所信仰的核心,他們的精神。

    一部電影總是避免不了缺點,《岡仁波齊》而也不例外,但它無疑是一部真誠的電影。它更是讓我們領略到西藏的人文風景,瞭解到了遠方有著一群群朝聖者正朝著他們的信仰虔誠的叩首。

    而我們呢?

  • 4 # Landroot

    岡仁波齊看完了,帶著平靜的心情看的,劇中西藏的地理風貌令人震撼,風土人情令人溫暖,一路的叩拜令人起敬,藏人的平和隨緣的性情令人豔羨,對待生死的平靜淡然讓人感動。他們對生活的追求是平安順遂,但遇到不測也不怨天尤人,只是平靜地去接受去應對,他們把一切看成自然,他們尊重自己也敬畏自然 ,他們對物質沒有過多的追求,沒有貪婪的慾望,只求滿足日常所需,更無鬧市的焦慮,他們的內心充滿關愛、憐憫、善良、慈祥和無論遇到任何境遇的平和心境,這一切都是因為心中有信仰。累了就休息,養足了精神就繼續修行;沒錢了就停下來掙,掙夠了就繼續走;有車就用,沒車了就推;有娃就生,生完繼續叩拜,一切來的去的都那麼自然,叩拜已是藏人生活中信仰儀式。

    全劇以朝聖為主線,描寫了藏人一路向聖地的叩拜過程,期間遇到了各種人生體驗。張揚第六代導演,試圖用這一濃縮的場景闡釋藏傳佛教的內在含義,給身疲憊焦慮的都市人一些啟發,用白描的手法表達,效果更加真實動人,題材不錯,但私下覺得還有可以完善之處,如果導演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佛教的話,這部片子可能更加震撼人心。

  • 5 # Lens

    -

    這是一個朝聖的故事。

    在農曆馬年,也就是神山“岡仁波齊”本命年這一年,一支隊伍踏上了前往岡仁波齊朝聖的路。他們一共走了約2500公里,耗時一年多,最終到達了岡仁波齊。這組隊伍有垂垂老人,有孕婦,有屠夫,有無業青年,還有天真的藏族女孩兒。

    這條朝聖路連線著生命兩端——生,孕婦在朝聖路上迎來了腹中胎兒的誕生;死,藏族老人在了朝聖的路上去世了。

    電影的導演是張揚,內地第六代導演,編劇,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太陽花》、《昨天》、《向日葵》、《落葉歸根》、《無人駕駛》、《皮繩上的魂》。

    《岡仁波齊》的拍攝沒有成型的劇本,只有導演帶著攝製組進藏,花了一年的時間,全程跟著朝聖隊伍拍攝。他在用一種拍紀錄片的方式拍電影。

    “覺得哪一段好,就拍下來,再將它打磨成故事的一部分”,這就是《岡仁波齊》的誕生過程。

    張揚:我覺得就是客觀吧,不要有太多主觀性的東西。像《岡仁波齊》這種,只要你做到足夠客觀,其實它是有力量的。你越想參與太多、改變太多、編太多,就越顯得假。

    張揚:是常態,尤其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發的朝聖。他們會把所有的羊牛都賣掉,房子交給鄰居或親戚,之後的三四年就不回來了,一直在路上。所以可能隔一年就會有一個孩子出世。我們在路上碰到一個和電影故事很像的情況——剛出發兩個月,就有小孩兒出世了。

    張揚:沒有太多判斷。比如說你找到一個孕婦,那肯定會有孩子出生。如果有老人的設定,就可能需要面臨他去世的情況。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這麼兩個,剩下的完全不知道!

    張揚:我的依據和原則就是客觀,呈現的東西要相對真實。雖然我們署了編劇的名,但它跟我們傳統編劇的概念不一樣。傳統編劇是在一開始就設定好了所有東西。但是《岡仁波齊》沒有。

    《岡仁波齊》基本上是四處找,要是覺得這個東西合適,這個細節可用,我就馬上拍下來。但是在後期剪輯的時候,又有了另一輪篩選,慢慢剩下來的那些,就是比較好的。基本上都是來自於生活。

    張揚:有時候我們說,生活比電影更戲劇,生活比電影更精彩,這肯定都是有的,但是對朝聖的隊伍來說,其實它可以發生的事很少,它就是不斷地重複。

    比如搭帳篷,搭了很多次,但是有時候在雪天裡搭帳篷,有時在雨天裡搭帳篷,環境不同,表達的東西也不一樣。磕頭也是,一路磕,碰到水灘攔路了,就在水裡磕;碰到下雪,就在雪地裡磕。這些地方我都挑出來了,你還是得把它相對集中地展現出來。

    如果你看每天的日常,一年七八個月,每天都在枯燥地磕著。所以從我的角度來說,它本身的儀式感已經非常強,我們不能再放太多的戲劇性進去。

    張揚:沒有。夫妻倆的親密,真實生活裡肯定有吧我想,但是他們不是專業演員,他們是在演自己,我們的任何決定都要得到他們的允許,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

    我們在出發去朝聖前,在村子裡拍了一段,我們就跟其中一個女演員說,我們拍一個你和你老公在房間裡互相告別的戲,他們說不好意思,這拍不了。你就知道這個東西是不能放進去的。

    張揚:也沒有,我覺得我所說的野心,也包括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來拍電影。並不是說,我要構築一個多宏大的故事,或者多麼深刻的角色。

    我就想用這樣的方式拍,看他能不能成立,成為一部電影,能不能成為一個風格。所以導演要做的事,其實是能不能在這個過程中堅持想法,而不是在拍攝當中搖擺,應該一以貫之。

    就像史航說的,他一直在擔心,電影裡會不會突然冒出一個很刻意的,跟前邊兒不一樣的東西。實際上這個東西一直沒出現,這就是導演的判斷在起作用,是導演一直在迴避刻意的東西。

    張揚: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就是不渲染,不讓它變成一個非常戲劇化的東西,這是我們想要追求的東西。

    但我把它叫作紀錄式的劇情片。它是用紀錄片的方法拍攝,但它是劇情片。劇情片就是你得設計,它存在一定不真實的部分。比如電影里老人的去世,它就不是真實發生過的。但是從手法上,我們要讓它儘量接近紀錄片的創作方式,為的就是強化真實感,讓觀眾感同身受。

    就像後來我們決定要儘量用長鏡頭去表現,不用非常快的剪輯風格,也沒有很多特寫,用的都是相對客觀的,遠一點,全一點的鏡頭。這可能也是代表態度的一部分。

    張揚:起初,《洗澡》想講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四個故事,就是展示不同地域的人對於洗澡這件事的認識。但是後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個北京澡堂子裡的故事,但因為捨不得最初的想法,就把兩個片段擱到了一個劇本里。

    張揚:那我還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儀式感,我自己說不清楚這個東西。

    張揚:不知道算不算儀式,但我會選擇另一種生活去體驗。比如去大理,它跟你過去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對我來說,就像進入了一種全新的狀態,這個狀態會讓我回到生活本身。

    在北京,因為接觸的都是電影,我每天吃飯喝酒聊的,都是電影電影電影,我好像離生活本身有點遠了。但是到大理生活,我每天都不聊電影,反而會聊一些生活瑣碎,讓自己進入到一種生活的狀態。

    張揚:那時候年輕,只想見世面。當時用三個月,來了次一個人的揹包客旅行,只有那次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面對自我的瞬間會比較多,人其實特別需要那種孤獨感,需要有這樣的一段時間和空間。

    所以從那以後,旅行就變成了我的一個生活方式。後來也是不斷地旅行,所以我的電影很容易地,也跟這種旅行產生了關係。

    張揚:就是你最親近的部分。我隔一段時間就去一趟西藏,其實還是想找到最初帶給你的那種親近感。雖然今天的西藏也在變化,但當你真的深入藏區,除了有了手機、太陽能,生活方式和整體感覺並沒有太大改變。我還是很欣慰。

    像大理,這麼多年它也在變化,遊客越來越多,大理越來越商業化。但總體來說,這些地方還是和自然離得最近的地方。所以你內心的東西就可以放心地擱在這裡。

    -

    採訪、整理:木羊

  • 6 # 亂而且亂彈

    《岡仁波齊》:你思想這麼複雜為什麼非要裝純真?

    看張楊的新片《岡仁波齊》,首先被一行前去朝聖的藏人磕長頭的身姿吸住了眼球。

    無論男女,隨著雪白的護手板三聲脆響,合十的雙手依次掠過額頭、面部和胸前,唰地一下身體如一道深色的閃電瞬間葡伏著躥將出去,依舊是合十在額頭的姿勢,之後迅速躍起,豹子般靈魂敏捷。這樣的身形襯以巍巍雪山彎彎山路爛漫原野,再有雨雪霧的渲染和日月燈光的烘托,好看!真的好看!

    這才發覺原來大多數藏人的身姿是如此有內涵:頎長、剛健、充滿力量,無論男女,腰部靈活有力,長腿長臂,尋常劈柴、拉車、燒火似乎都有舞蹈的韻味,一個駐足一個回首都是一個剪影一個雕塑。在他們裹得嚴嚴實實的長袍之內,有一條有力量會說話表現力極為豐富的軀體,儘管他們的表情都是那樣單純甚至漠然。

    影片另一個亮眼之處是藏民之間天然的信任、友好和親熱。一樣的服飾和語言,一樣的信仰,一樣的生活方式,“同胞”本身就是一張通行證。無須別的證明,就可以隨時得到一個溫暖的“過來喝茶”的招呼,“到我家去住”的邀請。前去朝聖的一行人一路之上也在隨時幫助別人,給更遙遠地方來的朝聖客送上自己的糌粑,幫老人犁地。朝聖的小姑娘用手機給家裡打電話,奶奶、媽媽、姐姐、哥哥,每個人都是同樣的話:“我想你了。你想我了嗎?”

    影片一定拍得很艱苦、可想而知。感謝張楊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瞭解藏民以神聖為日常的生命常態。然而看到網上因此片撲面而來的信仰雞湯,亂彈君不由得想說:有這個必要嗎?既然你思想這樣複雜,就沒有必要假裝純真。

    以我們開放的世界、多元的思想、每天不期而遇的新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及我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你覺得你還可以回到那種單純信仰的活法中去嗎?說實話,看到影片中虔誠的男女一步也不能少、一步也不能錯的虔誠地朝聖山進發,亂彈君內心由衷地羨慕和長嘆: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哪怕是跋山涉水、爬冰臥雪,但身累心不累,他不用憂慮房子票子孩子,不用憂慮市場行情的好壞和複雜的人事關係,他把一切都交給了神,自己只要磕好頭就夠了——但這樣的幸福,平凡如你我者只能望洋興嘆了!而且,除了他們單純愉快的心境和生龍活虎的身體,亂彈君沒有看出其他願意用現在的生活去交換的東西——我還是更中意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尤其更中意比較複雜的思想和比較獨立自由的靈魂。

    而且不要迷信信仰,信仰能帶來和平和善良,但同樣也能帶來戰爭和拉仇恨。

  • 7 # 馨淚hhh

    我看《岡仁波齊》這部影片是一個很巧合的原因。之前並沒有特別關注過這部影片訊息,只是因為喜歡朴樹的一首歌,剛好這首歌是《岡仁波齊》主題曲,所以我就看了這部電影。

    簡單介紹一下這部電影,是今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的,主要講述的內容是11位藏民歷時1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首先這部電影應該拍了挺久了,在2015年的時候就入圍了多倫多電影節的當代世界電影單元。在這裡我為什麼強調這個時間呢?主要原因是我認為這部影片的內容是不受時間的限制的。我想這應該是它評價高的一個原因,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應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然後,就是這部電影打破了人們平常固有的一些認知(至少是改變了我的想法。)

    平常生活中沒什麼機會接觸到“朝聖”,自己的有關經歷也僅限於和家人一起坐車去南嶽衡山上香。看到藏民們“五體投地”,“三步九叩”說實話內心是特別驚訝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信仰能讓他們虔誠成這樣!

    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他們,不論颳風下雨,道路曲折,風裡,雪裡,水裡堅持行走……

    或是小朋友,孕婦微笑的行走。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的不求於現狀!

    可以想象他們朝聖一年,吃不好,睡不好,一路身體的疲憊,這麼辛苦,所求應該不簡單吧!

    但影片裡講述的是他們帶來了很多人的心願,所求不過所有人平安幸福,或者為自己贖罪,或者只僅僅是想來朝拜神山!

    他們就是普通的一群朝聖的人,在我們看來覺得他們做了一件很偉大或者很艱辛的一件大事,在她們看來可能就是生活,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一件有意義的事。

    他們會在朝聖中途去打工湊路費,會幫患有腿疾的房東去磕頭獲贈免租金居住,會對洗髮店的女孩產生好感!

    因為沒有劇本所以更真實,因為都是素人所以表達更真切,影迷們需要看到真實,有血有肉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雨夾雪是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