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在時間裡活著

    古時書生有幾種:

    1,寒窗苦讀,閉門造句,一腔熱血,手無縛雞,忌世憤俗,容易被人鼓動。

    2,博覽群書,交友甚廣,家學淵源,吟風弄月,自喻風流。

    3,少年成名,才智過人,琴棋書畫,傲才視物。

    4,世家子弟,翩翩少年,鮮衣怒馬,前擁後呼。

    這些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紙上談兵,缺乏歷練,缺乏決斷 ,容易感情用事,如何不誤國呢?

    當然也有一意,古之統治者,為三鹼其口,不欲民心民意,謂,書生誤國。

    但看今朝,書聲朗朗,義務教育,文盲寥寥。不出家門,一網在手,可讀萬卷書而知天下事,明萬千理。

    書生不再誤國,而是國之棟樑,各司其職,各展宏圖報負,富國強民,經濟騰飛,軍事強大。

  • 2 # 君名盡風華

    首先,古人常說紅顏禍水,書生誤國,這其實是一個象徵意義,並不是特殊的單指美女都是禍水,讀書的人都是誤國之輩!這句話裡面的書生,是一個代詞,他大指的是一些只會運用書本上教給的知識,只會紙上談兵,認死理,不懂變通的人,而並不是單指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會誤國,其實這也是後人誤解了其中的意思!

    再者說,歷史上讀書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幼稚!一位讀書的人,雖然真的滿腹韜略,但是對人情世故官場是非,卻一點不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清朝時期有兩位大臣,一個叫和珅,一個叫紀曉嵐。當然了,我並不是指他們倆之間的爭鬥,那都是電視劇說的。而是要說為什麼和珅能夠作為軍機大臣,真正的去管理一個國家,而紀曉嵐人高八斗,卻只能窩在小小的草堂裡修書。因為讀書人,尤其是一位讀書的人,只會遵循聖人之理,倘若君主讓查貪腐,他就會一味地查下去,不會考慮這件事情到底會牽扯多少人,會不會因為他拉出這麼多人來這個國家要承受多大的災難他不會去考慮這些,他只會記惡如仇,卻不懂一絲絲的變痛,這樣的書生才真的誤國!

    再然後,歷史上也出過不少像書生誤國的例項。比如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南唐後主李煜,等等等等的太多太多!也難怪會讓人們有這種誤解!

  • 3 # 深圳市恆業自動化裝置

    古人為什麼總說書生誤國呢?

    首先是書生在前,書生顧名思義就是讀書的年輕學生,因為年輕而沒有實踐經驗,只是從書中學來知識就意氣風發的想大展拳頭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考慮當時的情況是否與書中的相同。一直相信書上說的就是對的,按照書上說的做一定沒錯,恕不知,同樣的一件事情,因為發生的起因不同,處理的時機不同,發生時的環境不同,處理人的理解執行情況不一樣,即使用同一個方法去解決,結局肯定不一樣,結果也會千差萬別!

    而為什麼會誤國呢?要說誤國肯定是在古代才會的了!因為古代讀書人本來就少,透過各種考試成為國家選用的人才,因為年輕經驗不足做起事來並不一定會達到預期效果,而讓上級領導滿意,而古代國家本來就小,為了警醒後來,就放大的來說,就成誤國了。而在當代,頂多也就誤事而已!

  • 4 # 風水大師6535

    書生誤國自古至今存在,古人稱書生為儒生。孔明舌戰群儒答汝南程德樞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攻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當今高階知識分子,也有君子之儒當領導,為國為民為社禝,嘔心嚦血之國家棟樑。其有小人之儒治國愛民無能力,賣國求榮,認賊作父神通廣,如現今有一學者,北大畢業在日本電視臺專欄罵中國、抹黑祖國為榮。有(磚)家為謀私利,收取西方世界反華組織黑金,惡毒抹黑祖國。這類畜牲乃誤國畜牲也。

  • 5 # 何來遲

    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馬上治天下。文武並用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但是要說到“書生誤國”一事,卻不敢蓋棺而論。

    甘羅十二歲拜相,憑奇謀妙計,讓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十幾座城池,此乃經世之才,何來誤國?

    藺相如手無縛雞之力,然而澠池相會,不卑不亢,據理力爭,使秦王沒有找到半點便宜,不僅完璧歸趙,而且保全了趙王的尊嚴。此乃國之棟樑,哪裡誤國?

    大家都知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的呂蒙讀書之後,見識大增,為魯肅所敬佩,正是如此,呂蒙白衣渡江,佔領荊州,令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以此可以看出,讀書是有好處的。

    當初劉備舉傾國之兵伐吳,孫權膽寒,無奈之下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抵禦蜀兵,結果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餘里,令梟雄劉備氣死在白帝城。

    這麼說,書生不誤國了?來看看下邊這幾位。

    司馬昭令鍾會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孤軍作戰,逼近成都,譙周(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勸說阿斗投降。可以說是“譙周誤國”。為什麼呢?鄧艾孤軍深入,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空降軍”,沒有後續支援,如果成都堅守城池,一旦勤王兵到,就地消滅鄧艾軍,估計不成問題。

    宋朝自太祖皇帝“杯酒釋兵權”以後,重文輕武的舉證措施,讓中國從吊打周邊諸國,轉換成被周邊諸國吊打,即使打了勝仗,仍然卑躬屈膝的去納貢,又如何能拿回燕雲十六州?

    再看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有意遷都南京,可是滿朝大臣竟無一人支援,因此崇禎恨恨的說: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然而唐朝的戰神李靖、明朝的開國元帥徐達,武可安邦,文能定國,是不可多得的全才,為後世所稱羨,但又有幾人。

    總之,不能蓋棺而論,文武並舉,方能長治久安。

  • 6 # 於左

    確實有這種現象,分析原因之前,先講一個故事。

    劉邦與項羽爭霸,九江王黥布的實力雄厚,原本投靠項羽。劉邦很想讓黥布改變立場,牽制項羽。劉邦身邊一位讀書人名叫隨何,願意充當使者,帶了二十個人前去見黥布,苦口婆心,掰開了揉碎了給他分析楚、漢的形勢。黥布果然聽從他的勸告,背叛項羽。以後又聯手劉邦,在垓下大敗項羽。

    勝利之後,劉邦露出流氓本性,把隨何稱為“腐儒”,說:“為天下安用腐儒?”意思是說,你們這些讀書人有什麼用。隨何說:“陛下為什麼說出這種話?當初,陛下用五萬步兵、五千騎兵也無法拿下淮南。結果我只帶著二十個隨從,就勸說黥布歸順陛下,腐儒的力量超過了五萬兵馬,怎麼是無用呢?”

    劉邦只能承認隨何的功勞,讓他做了護軍中尉,但他的看法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腐儒無用論”“書生誤國”其實是一種觀點的不同表達,背後的原因大致有這樣幾點:

    第一,歷代的開國皇帝沒有一個是書生出身,書生遭到歧視也是必然的。

    縱觀歷史,武將可以當皇帝,酒鬼可以當皇帝,和尚可以當皇帝,驛卒、鹽販子都可以當皇帝,但沒有書生當了皇帝。雖然劉邦得天下離不開張良、蕭何、陳平等讀書人的謀劃,朱元璋能夠成就大業,離不開李善長、朱升、劉基、宋濂等讀書人的幫助,但都改變不了書生無用論的觀念。他們這些書生的建議被皇帝採納,如果成功了,是皇帝聖明。如果失敗了,就是某某誤我,就是書生誤國。

    第二,書生誤國、紅顏禍水這類的言論,是把黑鍋推給弱者的慣常伎倆。

    古代社會,相對於有權、有兵、有錢、有資源的豪強,讀書人兩手空空,居於弱勢地位。他們要麼離世隱居,悠然南山之下。如果想有所作為,首先要依附豪強,充當門客、謀士。所以曹操、劉備這些軍閥身邊都集結了大群的讀書人,充當謀士。

    文弱書生不像手握兵權的武將,具備現實的、直接的威力,所以他們和柔弱的女人一樣,是最恰當的背鍋者。

    唐玄宗把國家搞垮了,就說是受到了楊貴妃的蠱惑。明朝完蛋了就說東林黨誤國。《烈皇小識》記載,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之前,崇禎皇帝不反省一下自己那些致命的錯誤,反而在書案上揮筆寫下“文臣個個可殺”之語,其實就是書生誤國這種思想的另一種表達。

    第三,書生本身的缺點,強化了這種觀念。

    封建社會,要想讓整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必須有一個完整的官僚體系,有一整套法律體系,有合理的稅賦和財政安排,同時需要教化民眾,這些複雜的事務都需要很強的專業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讀書人來做。

    所以我們看到,每個朝代的早期,打江山的武將佔據權力核心,但很快就被文臣取代,大批讀書人透過科舉考試進入體系當中,逐漸成為主宰。書生的許多毛病,比如朋比結黨,比如脫離實際、只知空談、教條主義等等隨之而來。但如果因此得出書生誤國,是以偏概全了。

  • 7 # 鴻哥iouyh福小鋪

    非也,非也。

    我認為這句話是很大的錯誤,而且是將誤國的罪責,甚至是將懦弱無能帽子全扣在書生的頭上。

    縱觀歷史,造成動盪和戰爭的根源壓根不是書生的責任,天災人禍而已,豈是一介書生能擔當。

    反觀之,在動盪混亂時局,我們卻能看到多少優秀的知識分子挺身而出,更是投筆從戎欲圖力挽狂瀾於即倒,豎立傳世風骨。

    書生,一般是儒生,講求溫良恭儉讓,也就是希望創造和諧穩定的格局,這一點迄今為止依然不算貶義,遭淘汰的理想。

    依我看,古人說的書生誤國主要是在下列幾項。

    社會矛盾發展到了需要重病需猛糾時刻,容不得輕緩,那個時候談仁義道德,有時候確實不如直接消滅禍端來得簡單粗暴快。

    但這種簡單粗暴快的後患也是很可怕的,有樣學樣,只要每個人都認為刻不容緩,誰都來個簡單粗暴快,呵呵,一鍋沸騰的粥咯。

    因此,重病需猛糾也只是瞬間,書生治國還是非常重要,正如那句話: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

    再談書生誤國。

    古時候的文盲率是很高的,期望一小部分,甚至是佔比微乎其微的中高階知識分子理順所有矛盾,難度是可想而知,這裡還不涉及利益集團的制肘與禍害;

    說道理與動拳頭,遺憾的是往往屬於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狀況;

    免不了在知識分子群裡有迂腐人群,搞不明白理論與實際的情況,於是乎鬧出一葉遮目的笑話。

    因此,在古代的書生狀況很尷尬,太平時間,希望在仕途發展,唯有讀書一途,造成和生活有脫軌現象,理想化和務實境地使得其要麼成功,要麼被恥笑,蘇秦便是很好的例子;

    亂世時期,權臣亂政,書生的勇氣擔綱,真不能再冠於誤國言論來貶低他們,若不是這些書生努力把控文明船舵,我們的人類社會大船勢必在驚濤駭浪中駛向黑暗的區域,甚至被撕扯成粉碎。

    我認為有個例子足以證明書生若撒手擔責,我們面臨什麼狀況,魏晉時期的知識分子精神狀況便是如此,不想擔綱,一味沉迷五石散和清談,造成的數百年的動盪。

    這才是真正的書生誤國。

    一家之言,僅供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田種玉紅葉題詩典故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