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旅遊活動
李白,字太白,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時,學習劍術。20歲前後,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從友人學習縱橫術。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 在 20歲以後,李白遊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蹟。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由幹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李白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希望建功立業;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又熱切地嚮往著求仙學道的隱逸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後形成二者兼顧的願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於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三峽後,李白首先漫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即透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願走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一終南捷徑。 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並寫了一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此賦透過“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徵”的大鵬形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注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捨身的遊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遊吳越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散金三十萬,賙濟生活困難的人。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的詩,讚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於捨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戀爵祿的豪俠。如《俠客行》讚美侯贏、朱亥“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古風》第十首讚美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並說“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他景慕這些歷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在遊歷中,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加上閱歷的增長,使他的詩歌創作日益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直北迴。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再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經過詩人別出心裁一番吟詠,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李白在學習樂府民歌時,創作了不少樂府詩。《長幹行》第一首開頭六句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遊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後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便成了比喻小兒女相親相愛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裡,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巖,後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準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二人一見如故。當他們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尋找政治出路。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終因吳筠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徵赴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敗,以滿腔憂憤寫下了許多揭露和批判現實的詩篇,如《古風》第十五首,譴責統治階級“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天寶三載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長安已不能再有所作為,於是上疏,“懇求歸山”。玄宗沒有挽留他,而是“賜金放還”。李白開始了新一輪的漫遊。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天寶三載春,李白離開長安後,再度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同暢遊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天寶四載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後,又南遊江浙,北涉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遊梁宋為最久。這時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心情也很悲憤:“摧殘檻中虎,羈拽韝上鷹”,但始終沒有喪失他的樂觀和自信,也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隨著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現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烈,成為他這一時期創作的顯著特色。
在長期的漫遊中,李白和勞動人民有較多接觸,寫了一些反映他們的詩篇。《宿五松山下苟媼家》對“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深表同情。《秋浦歌》第14首歌頌冶煉工人:“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對釀酒老頭也充滿感情,{哭宣城善釀紀叟》寫道:“紀英黃泉裡,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是李白這個時期詩歌創作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例如對黃河的描寫,就有不少名句:“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出龍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坐敬亭山》一首;“眾鳥高飛盡,孤雲獨會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把山寫活了。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初,梁園淪陷,李白帶著夫人到江南避難。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他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中寫道:“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從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與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後幾年中,窮愁潦倒,生活十分淒涼。但他對時局的變化還是始終關心的。上元二年,當東南地區又告吃緊,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今安徽泅縣)時,61歲高齡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的報國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願。第二年,李白在安徽當塗與世長辭。
李白的旅遊活動
李白,字太白,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時,學習劍術。20歲前後,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從友人學習縱橫術。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 在 20歲以後,李白遊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蹟。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由幹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李白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希望建功立業;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又熱切地嚮往著求仙學道的隱逸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後形成二者兼顧的願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於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三峽後,李白首先漫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即透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願走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一終南捷徑。 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並寫了一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此賦透過“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徵”的大鵬形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注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捨身的遊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遊吳越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散金三十萬,賙濟生活困難的人。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的詩,讚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於捨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戀爵祿的豪俠。如《俠客行》讚美侯贏、朱亥“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古風》第十首讚美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並說“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他景慕這些歷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在遊歷中,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加上閱歷的增長,使他的詩歌創作日益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直北迴。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再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經過詩人別出心裁一番吟詠,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李白在學習樂府民歌時,創作了不少樂府詩。《長幹行》第一首開頭六句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遊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後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便成了比喻小兒女相親相愛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裡,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巖,後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準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二人一見如故。當他們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尋找政治出路。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終因吳筠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徵赴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敗,以滿腔憂憤寫下了許多揭露和批判現實的詩篇,如《古風》第十五首,譴責統治階級“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天寶三載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長安已不能再有所作為,於是上疏,“懇求歸山”。玄宗沒有挽留他,而是“賜金放還”。李白開始了新一輪的漫遊。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天寶三載春,李白離開長安後,再度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同暢遊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天寶四載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後,又南遊江浙,北涉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遊梁宋為最久。這時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心情也很悲憤:“摧殘檻中虎,羈拽韝上鷹”,但始終沒有喪失他的樂觀和自信,也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隨著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現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烈,成為他這一時期創作的顯著特色。
在長期的漫遊中,李白和勞動人民有較多接觸,寫了一些反映他們的詩篇。《宿五松山下苟媼家》對“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深表同情。《秋浦歌》第14首歌頌冶煉工人:“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對釀酒老頭也充滿感情,{哭宣城善釀紀叟》寫道:“紀英黃泉裡,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是李白這個時期詩歌創作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例如對黃河的描寫,就有不少名句:“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出龍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坐敬亭山》一首;“眾鳥高飛盡,孤雲獨會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把山寫活了。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初,梁園淪陷,李白帶著夫人到江南避難。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他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中寫道:“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從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與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後幾年中,窮愁潦倒,生活十分淒涼。但他對時局的變化還是始終關心的。上元二年,當東南地區又告吃緊,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今安徽泅縣)時,61歲高齡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的報國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願。第二年,李白在安徽當塗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