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衝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佈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 1965年4月,印巴之間因庫奇蘭恩地區的邊界糾紛發生衝突。此後,印度把邊界衝 印巴戰爭 突擴大到克什米爾,越過1949年7月劃定的停火線,向巴佔克什米爾地區挺進。9月,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從而導致第二次印巴戰爭。戰爭進行17天后,雙方宣佈停火。1966年1月,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佈不使用武力而是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3次戰爭是在印度和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久發生的。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充套件到西巴基斯坦。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7月,雙方簽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係協定》。 印巴三次戰爭 第1次印巴戰爭 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沒有確定。 印巴戰爭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佈,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他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併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當地穆斯林武裝發生激戰。這場衝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2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衝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的山地展開交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印度方面於9月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 第3次印巴戰爭 1971年3月,印度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第3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 經過一連串的苦戰,巴基斯坦在東巴的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第3次印巴戰爭中東巴戰場的作戰結束。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交戰的結果是,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由於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佈,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也告結束。 第3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 編輯本段影響 印巴戰爭是戰後南亞地區發生的一場較大規模區域性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結局是由交戰雙方一系列主客觀因素決定的。從總的方面看,印度在軍事力量上佔有優勢,在政治、外文等方面均採取了積極靈活的指導方針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內部矛盾,在外交上積極尋求大國的支援,而在軍事上則制定了避免兩線作戰,東重西輕,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戰爭爆發後,又採取了比較適當的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法,特別是作為進攻一方,能夠做到正面進攻與迂迴、穿插相結合,地面攻勢與空中、海上行動相配合,充分發揮了進攻作戰的優勢。這些都是印軍取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也取得了一些區域性勝利,但在許多方面卻不無教訓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內部動亂後,在積極爭取國際力量的理解和支援方面顯得軟弱無力;在軍事上,拘泥於陣地防禦,未能針對印軍的迂迴迅速機動兵力,組織新的防禦。西巴軍隊也未能採取更為積極有力的攻勢行動,以鉗制和阻滯印軍對東巴的進攻
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衝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佈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 1965年4月,印巴之間因庫奇蘭恩地區的邊界糾紛發生衝突。此後,印度把邊界衝 印巴戰爭 突擴大到克什米爾,越過1949年7月劃定的停火線,向巴佔克什米爾地區挺進。9月,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從而導致第二次印巴戰爭。戰爭進行17天后,雙方宣佈停火。1966年1月,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佈不使用武力而是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3次戰爭是在印度和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久發生的。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充套件到西巴基斯坦。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7月,雙方簽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係協定》。 印巴三次戰爭 第1次印巴戰爭 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沒有確定。 印巴戰爭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佈,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他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併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當地穆斯林武裝發生激戰。這場衝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2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衝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的山地展開交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印度方面於9月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 第3次印巴戰爭 1971年3月,印度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第3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 經過一連串的苦戰,巴基斯坦在東巴的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第3次印巴戰爭中東巴戰場的作戰結束。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交戰的結果是,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由於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佈,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也告結束。 第3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 編輯本段影響 印巴戰爭是戰後南亞地區發生的一場較大規模區域性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結局是由交戰雙方一系列主客觀因素決定的。從總的方面看,印度在軍事力量上佔有優勢,在政治、外文等方面均採取了積極靈活的指導方針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內部矛盾,在外交上積極尋求大國的支援,而在軍事上則制定了避免兩線作戰,東重西輕,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戰爭爆發後,又採取了比較適當的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法,特別是作為進攻一方,能夠做到正面進攻與迂迴、穿插相結合,地面攻勢與空中、海上行動相配合,充分發揮了進攻作戰的優勢。這些都是印軍取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也取得了一些區域性勝利,但在許多方面卻不無教訓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內部動亂後,在積極爭取國際力量的理解和支援方面顯得軟弱無力;在軍事上,拘泥於陣地防禦,未能針對印軍的迂迴迅速機動兵力,組織新的防禦。西巴軍隊也未能採取更為積極有力的攻勢行動,以鉗制和阻滯印軍對東巴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