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瑕Time

    我就這幾個問題,給出以下一組建議答案:

    過年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年夜飯是每一個華人最豐盛、最豐富也是最牽掛的一頓飯。老人們常講,一起吃頓飯,就把這個“年”過了。

    千年以來,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超過了365天中的任何一頓飯。一頓“年夜飯”又承載了我們太多的精神牽掛。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爸爸準備了一桌好飯,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在這樣的日子裡,是爸爸一年中準備的最重要的“好飯”,也是媽媽把所有的嘮叨變成安心和笑意的時刻。所以,萬里之外,遊子奔波,只為一頓“年夜飯”。 無論在世界各地還是中國各方,車站機場擁擠的春流人潮中都寫滿了兩個字:回家。趕快回家,不要誤了那頓“年夜飯”。這頓飯蘊含著親情紐帶,團圓的價值,吃的不是飯,而是愛的味道,情的味道。

    所以,不能在一起吃“年夜飯”也成為最大的遺憾。我曾經看過這樣的情景,網際網路時代,隔著影片的父親兒子,一起敬酒,互致祝福,那份情景,感人至深,蕩氣迴腸。即使不在一起,也要一起吃頓“年夜飯”。東西南北中,天涯共此時。這就是華人的“年夜飯”,這就是華人的“過年”。 “年夜飯”承載了太多的我們的“年味”,“年夜飯”也成為我們過年中,生命和情感紐帶的中樞環節。

    在這樣的日子裡,讓孩子們更多地感受“年夜飯”,享受“年夜飯”,回味“年夜飯”,或許我們可以做的更好。過年,不僅僅是歡快,更是讓孩子在感悟親情中懂得感恩,在享受幸福中領悟生命的特殊日子。

    在這個日子裡,你可以給孩子講講年和“年夜飯”傳說,讓他們感受“團圓”的力量。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叫“年”,冬天食物稀少下山進村傷人傷畜。人們都很恐慌,後來發現年雖兇猛,卻害怕鮮紅的顏色、明亮的火光和巨大的聲響。於是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桃符,門口燒著旺旺的竹火堆,有著明亮的火光並因為竹節燃燒發出劈啪聲響。“年”因害怕逃跑了,大家齊心協力,家家人都在一起圍著火堆團聚吃著團圓飯,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在這個日子裡,你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和“年夜飯”的故事,讓他們感悟“親情”的綿長。多年前,甚至現在一些家族,過年的團圓飯大到幾十口人,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即便平時打打鬧鬧的兄弟也會在年夜飯上握手言和,把酒言歡。正如俗話說得,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灶臺上熱火朝天,人們張羅好菜好飯,開啟久藏的好酒,好不熱鬧。一年見不到的親人在桌上相見,一杯酒下肚訴說情懷。那些長輩們,看著兒孫繞膝,一家大小共敘天倫,一臉幸福。面對孩子“我從哪裡來”的問題,或許在這樣的日子裡,就有最好的答案。它在爺爺奶奶的笑臉裡,在叔叔阿姨的呵護中,在爸爸媽媽的操勞裡。

    在這個日子裡,你可以讓孩子知曉和遵守“年夜飯”的規矩,讓他們知道“感恩”的價值。一桌“年夜飯”,往往是長輩齊聚的時候。在這個時間,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尊重長輩。端一杯酒先敬給爺爺奶奶,說一句祝福先送給親朋長輩,道一聲感恩給自己的爸爸媽媽。一年了,這是讓孩子們感受成長和學會感恩的最好時刻,也是孩子享受成長和獲得進步的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們的父母朋友一定應該有一份教育的自覺。既不要讓孩子們在這樣的日子裡受到太多約束,但是尊老愛幼,知曉感恩的基本規矩一定要遵守。這也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絕佳時期。讓孩子在享受“年夜飯”中,更享受親情,享受成長。

    時光流逝,社會變革。或許我們會把“年夜飯”從家裡搬到“飯店”。但是“年夜飯”永遠是“年夜飯”。這頓飯代表一家人的親情,滲透著一種久遠的儀式,團聚是一種父與子、母與女、上輩與下輩的生命價值,親情價值。在這裡,我們有責任讓孩子懂得家庭的美好和溫暖,家人的信賴和親情,更懂得感恩,享受生命的價值和美好。

    每一代人年夜飯記憶各不相同,如今過年的方式也在不停的重新整理。習俗因人而成,年俗也因時而變。舊年俗或遠,新年俗當前,無論哪種,都需我們在形式或情感上因循,畢竟,有愛,有年俗,才有年味兒。

    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在年夜飯讀出生命的味道,愛的味道!

    吃完傳統意義上年夜飯,年味兒越來越濃。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大年初一到長輩那,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也即我們常說的“拜年”。

    拜年是過年最傳統的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

    中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拜年的涵義也在不斷地擴張和增容。除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還有微信拜年、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路拜年……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們還會收到各式商家的拜年祝福,濃濃的商業氣息,消解著傳統,也影響著孩子們對拜年的理解。

    拜年是過年中一個隆重的儀式,它代表著晚輩對長輩和親友的感恩和敬重。 而這最需要讓孩子留下儀式感。

    因為儀式感會讓孩子印象深刻。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這個調查說明某個特定時間特殊意義的事會讓人難忘,這種儀式感帶來的收穫會留駐心田而成為習慣、傳承和修養。

    大年初一孩子穿著新衣,喜氣洋洋地在父母的帶領下給爺爺奶奶和親友朋友去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跟隨著同行的孩子不是讓叫一聲叔伯,拿走紅包就意味著拜年的結束,作為父母的您應該告訴孩子您為什麼帶Ta來拜年,是對長輩盡孝的需要,還是對親友支撐的感謝,亦或是對朋友的感恩。拜年是一種溝通與交往,禮儀與交流,更送去的是祝福,因緣、因情的祝福,這種特定大年初一拜年活動儀式感難以替代,是文化和對生命尊重的傳承。

    還記得采訪過的哈佛畢業的孟雨晴的爸爸孟樺曾經講過的故事。他說,每到過年,他們都要帶孩子去拜訪赴美國時幫助過他們的恩人。即使不能親自見面,也要和孩子一起打電話問候。他們就是要告訴小雨晴,今天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並不完全是父母的本事,曾經在關鍵時候,有許多人幫助過他們。正是恩人們的幫助,讓他們一家度過了難關,成就了現在。

    這份拜年,從中國傳承到海外,並不僅僅是一項禮儀,而是發自內心的對生活、對世界,對他人的感恩。

    看看多年前拜年禮儀的描述,事實上,這些禮儀也一直留存在我們的現在節日中。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向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後,要先在堂屋供桌的顯要位置擺好逝去祖先的遺像,擺好供品,上香明燭,向祖先三叩首。另一項是晚輩向還健在的長輩拜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快樂、身體永遠健康等內容。拜過長輩和本家祖先,關係要好的街坊鄰居要互相登門拜訪,一起追憶如煙往事,共同憧憬即將到來的好日子。

    “拜”表示敬意的禮節,“拜年”一詞,最核心的含義是對長者的拜賀。中華文化綿延悠長,敬重和拜謝祖先卻是我們最悠久的傳統,它既跨越了空間,也超越了國籍身份。無論我們從甲地到異地,從此岸到彼岸,從這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不管身在何處,也不論貧窮富貴,它已經內化為我們的的情感密碼,把黑眼睛、黑頭髮、黃面板、說漢語的我們連線在一起,彌久愈香,生生不息。

    “每逢佳節倍思親”已經成為所有華人的情感共識。如今,雖身在海外,我知道,我一樣在感受著春節帶給的情感衝擊,雖然這裡聽不到爆竹聲聲,看不到滿眼的中國紅。但是,作為一個教育行者,我願意和那些身在海外的夫婦分享一點經驗,讓孩子給自己的祖上拜個年吧,即使是遙拜。那份儀式,一定會慎重地告訴他,他是從哪裡來的,一定能讓他們深深地感知生命的厚重和綿延。國內的父母,在喜慶中,也不要忘記祖上和逝去的親人們,也給一份在天國的遙拜,讓孩子和自己在認宗尋源中,感受生命的價值和節日的意義。

    拜年的習俗傳承千百之年,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優良的禮尚往來傳統,也維繫著禮儀之邦承載精神文明的健康方式。是中華民族根脈裡,親情感,延續感,幸福感,更有膝下盡孝的那種欣慰自豪感。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幼,詩書不可不讀。在春節這個喜慶的日子,拜年,也要讓孩子懂得感恩,學會傳承,感知生命!

    在關於新春的記憶中,貼春聯就意味著年真正的來到了,伴著零星的鞭炮聲和濃濃的飯菜香,喜慶的氣氛在整個空氣中瀰漫。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小時候,做教師的父親每年都會帶著他在除夕的上午,一起去觀看每家貼在門口的春聯。他說,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既是一份學習的過程,更是一份親子的溝通。等他長大成家後,每年過年也都會和孩子一起選春聯、寫春聯、貼春聯,更會帶著孩子去街上閱讀各家貼出的對聯。

    那是一副怎樣的情景?父子攜手,同觀共吟,共同感受著節日的喜慶,生活的美好。

    春節是我們最重要最傳統的節日,春聯也是我們最重要最傳統的年文化,更是世界上獨有的文學形式。

    據考證,春聯起源於桃符,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六寸、寬三寸的長方形桃木板,用於辟邪。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手下辛寅遜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作為桃符掛在他住室的門框上。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這成了中國有記載的第一副春聯。由此開始,辟邪的桃符擴充套件了內涵,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

    王安石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宋代春聯仍稱“桃符”。後來,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被叫做“春貼紙”和“春聯”。春節普天同慶,春聯也就成了我們表達美好願望,展示生命願景的最基本形式,也成為了我們華人最重要的精神載體。

    春聯的內容五花八門,尤其是那些因生命感悟之作,常常激盪著我們的心靈。隨意讀幾條,讓我們來共同感受那份美好和悸動。

    “和順一門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橫批:永珍更新。”不僅表達了善良的願望,更將我們華人的生活願景和處事哲學盡融其間。一句“永珍更新”的橫批,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去積極追求來年的幸福和美好。和順平安的永恆追求,永珍更新的新春期許,共同盪滌著我們的心田。

    “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橫批:喜迎新春。“我們講風水,我們希望居住的地方年年興旺。我們重福氣,我們渴望所有的事情興旺發達。一份喜迎新春,乾脆利落的歡樂表達,讓我們感受著新春的氣息和生命的激情。這裡,有著我們綿延久遠的世俗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

    “春雨絲絲潤萬物,紅梅點點繡千山。橫批:春意盎然。”

    “春草滿庭吐秀,百花遍地飄香。橫批:冬去山明水秀。”

    “村幽鳥任歌,春逐鳥聲來。橫批:地暖花長髮。”

    “花發錦城春,鶯啼楊柳風。橫批:鶯遷金谷曉。”

    “春滿人間歡歌陣陣,福臨門第喜氣洋洋。橫批:五福四海。”

    …… 一幅幅中國的山水畫,一個個歡快的鬧春圖。在這些春聯裡,我們不僅能感受的大自然的美好,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活著的美好。在鄉村,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人們希望六畜興旺,牛羊成群。正如一副春聯所講:“人增福壽年增歲,魚滿池塘豬滿欄。”

    到處充滿了節日的味道,到處洋溢著生命的氣息。春聯,不僅是一個過節儀式,更成為我們華人精神文化傳承的基本載體,也可以是我們在春節期間和孩子親子溝通學習、進行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因為春聯一直是中國文化最淳樸最智慧的學習之道。

    中國古時私塾學習就是從對對開始,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曰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曰下對天中……春聯除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等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外,更會涉及數學、語文、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知識,還有社會學概念,更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理。讀春聯是一種寓教於樂、潛移默化的學習之道。

    上面介紹的兩對父子,祖孫三人,不僅是一個精神文化的傳承,更是一份親情的守護和傳遞,一個家庭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作為華人,無論你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各地,學習和領會這些中華文化的精髓,應該成為這個節日我們有的最大收穫。

    過年了,帶孩子一起讀讀春聯吧。

    作者簡介

    清瑕:教育作家,中美跨文化教育媒體人,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專家講師團成員。美國Global A&C Education CEO,美國天目教育董事,中央電視臺“非常6+1”教育點評嘉賓。曾任中國少年報社培訓中心校長,中國‬語言‬文字‬報‬主編‬,曾領銜並參與多個國家級教育課題研究,在中美各地進行數百場專題教育講座,出版《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愛的馬拉松》等多部教育類圖書。

    從老師到校長,再到教育媒體人,三十餘年職業經歷,從未離開過教育。如今遊歷中美。致力於做教育行者,中西合璧育兒理念的研究者、傳播者、力圖將實用且適用的教育方法,科學且現代的教育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業該不該取消,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