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藍色的心情裡,櫻花一樣的男主角木島理生。
木島理生是慵懶的,安靜的。因為常年宅在家,有時候你會覺得他連伸個脖頸這個簡單的動作都不願意做,但實際上他連推個抽屜都能表現出禁慾之美。
木島又是矛盾的,明明是個正統的小說家轉型為情色小說家,除了開篇與城戶的爭執外,著筆寫作之後沒有流露出一丁點對職業的排斥和不認同。
每一次他認真著手做一件事,愛一個人也好,寫小說也好,都遊離於世俗之外。換句話說,他做每件事都可以保持一種高品質的精神境界。
所以他很容易洞察出和他完全相反的個體——城戶,其實是一個“乾癟而平庸”的人,儘管城戶內心渴望擁有木島的才華,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究其一生也無法達到木島的境界。
在演員精湛的表演下,劇中的木島展現出濃厚的日本古典美氣質。以下談談本劇中最能觸動我的鏡頭和自己對情節的幾點理解。
1.剋制之下的物哀與侘寂之美
日本文學是純淨的文學,很多時候僅僅為了美而美,提煉出最精華的兩個美學概念便是物哀與侘寂。
在看靛藍色心情的時候,我萌生出了與幾年前讀《雪國》時相同的精神愉悅。主人公木島理生,就像是從《雪國》裡走出來的人物。
在老師家的庭院裡,黃昏初上,黃葉遍地,木島轉過頭望向窗外,光影從高領毛衣位移到他輪廓分明的臉上,勾勒出一半黃昏,一半陰影。是滿腔心事,也是春情。
另一半黃昏逐漸消逝,他整張臉都隱藏於陰影之中,眉心微蹙,在萬籟俱寂中流露出一股飽滿的欲感、哀感與疏離感。也暗含著他從禁慾到沾染情慾的轉變。
第二個記憶深刻的畫面來自於第6集。
我很喜歡,你這一點......
最後一集中,他對一時回心轉意的城戶的告白同樣是剋制而平靜的。心意表達的同時,他與身後庭院一隅的櫻花雨融為一體。一時心緒也如紛飛的花瓣一樣百轉千回。
似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
疑是花神,謁來人世。
此時此刻,木島便是“櫻花”本身。如櫻花一般哀傷,如櫻花一般搖曳。
一舉一動,皆是風情
這幾幕中,場面排程、構圖,抑或是男演員的微表情的把控,都把物哀與侘寂這兩個日本傳統的美學概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不同於純粹的情感傾瀉,這需要演員在把握細節時剋制出一定的分寸感,也就是說,演員不能“越界”,必須將某些盤根錯節的隱秘心事皆數深藏於紅線之內,避免有過多的情感流露,這兩個場面描繪的“古樸唯美”才能成立。
換作是偶像劇中爛俗的抱頭做情感掙扎、或是釋然而欣喜的剖白,那麼這兩個幕的力度便會大打折扣,主人公的人設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減損。
如果說《雪國》裡,島村透過車窗上的黃昏的光影與倒映的人臉對葉子清麗而純淨的美產生了嚮往,那麼我相信看劇的觀眾同樣能為倒映於車窗上的木島動容。
車窗上的面容時而染上傍晚的昏黃的夕陽,時而染上深夜路邊的零星燈火,使我愈發對人物產生了意識層面的“愛惜”。
2、從“局外人”到“局內人”
這也是我在看劇時的另一個聯想——加繆的小說《局外人》。局外人第一部分落幕時,一聲槍響令小說前文鋪敘中波瀾不驚的日常局面全盤崩壞。
還沒有遇上城戶之前的木島理生同樣擁有“局外人”般若即若離的疏離感、孤獨感、頹廢感。他冷靜地參加大學教授的葬禮,拒絕了葬禮後的同學聚會,一個人深夜獨自走在前往新宿的道上;像局外人一樣地對待家裡出現的新房客,對欠下的債務無動於衷。
後來,這個新房客說“想把他弄得一團糟”。
城戶成功了,他打破了所有發生在木島身上的“微妙的平衡”。全劇木島失控的時刻不多,但大多與城戶離開、老師離世有關,在城戶的介入下,木島與這個世界重新建立了牽掛,染上了煙火氣,卻也為這些牽掛動容傷神。
“怪一陣春風料峭,看不破這塵囂”。
從不屑偽裝自己心意的他終於從“局外人”變成了“局內人”,迎來了自己的寫作巔峰。但他的創作也像晚櫻一樣很快凋零。
劇中沒有交代木島離開城戶之後的生活,或許他本想於日復一日的無望裡慢慢熄滅心中的火光,再一次成為“局外人”。直至遇上下一部劇中的另一個“局中人”——久住,過往的影像才能真正在他的心裡凝固成一抹莫須有的月亮。
靛藍色的心情裡,櫻花一樣的男主角木島理生。
木島理生是慵懶的,安靜的。因為常年宅在家,有時候你會覺得他連伸個脖頸這個簡單的動作都不願意做,但實際上他連推個抽屜都能表現出禁慾之美。
木島又是矛盾的,明明是個正統的小說家轉型為情色小說家,除了開篇與城戶的爭執外,著筆寫作之後沒有流露出一丁點對職業的排斥和不認同。
每一次他認真著手做一件事,愛一個人也好,寫小說也好,都遊離於世俗之外。換句話說,他做每件事都可以保持一種高品質的精神境界。
所以他很容易洞察出和他完全相反的個體——城戶,其實是一個“乾癟而平庸”的人,儘管城戶內心渴望擁有木島的才華,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究其一生也無法達到木島的境界。
在演員精湛的表演下,劇中的木島展現出濃厚的日本古典美氣質。以下談談本劇中最能觸動我的鏡頭和自己對情節的幾點理解。
1.剋制之下的物哀與侘寂之美
日本文學是純淨的文學,很多時候僅僅為了美而美,提煉出最精華的兩個美學概念便是物哀與侘寂。
在看靛藍色心情的時候,我萌生出了與幾年前讀《雪國》時相同的精神愉悅。主人公木島理生,就像是從《雪國》裡走出來的人物。
在老師家的庭院裡,黃昏初上,黃葉遍地,木島轉過頭望向窗外,光影從高領毛衣位移到他輪廓分明的臉上,勾勒出一半黃昏,一半陰影。是滿腔心事,也是春情。
另一半黃昏逐漸消逝,他整張臉都隱藏於陰影之中,眉心微蹙,在萬籟俱寂中流露出一股飽滿的欲感、哀感與疏離感。也暗含著他從禁慾到沾染情慾的轉變。
第二個記憶深刻的畫面來自於第6集。
我很喜歡,你這一點......
最後一集中,他對一時回心轉意的城戶的告白同樣是剋制而平靜的。心意表達的同時,他與身後庭院一隅的櫻花雨融為一體。一時心緒也如紛飛的花瓣一樣百轉千回。
似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
疑是花神,謁來人世。
此時此刻,木島便是“櫻花”本身。如櫻花一般哀傷,如櫻花一般搖曳。
一舉一動,皆是風情
這幾幕中,場面排程、構圖,抑或是男演員的微表情的把控,都把物哀與侘寂這兩個日本傳統的美學概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不同於純粹的情感傾瀉,這需要演員在把握細節時剋制出一定的分寸感,也就是說,演員不能“越界”,必須將某些盤根錯節的隱秘心事皆數深藏於紅線之內,避免有過多的情感流露,這兩個場面描繪的“古樸唯美”才能成立。
換作是偶像劇中爛俗的抱頭做情感掙扎、或是釋然而欣喜的剖白,那麼這兩個幕的力度便會大打折扣,主人公的人設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減損。
如果說《雪國》裡,島村透過車窗上的黃昏的光影與倒映的人臉對葉子清麗而純淨的美產生了嚮往,那麼我相信看劇的觀眾同樣能為倒映於車窗上的木島動容。
車窗上的面容時而染上傍晚的昏黃的夕陽,時而染上深夜路邊的零星燈火,使我愈發對人物產生了意識層面的“愛惜”。
2、從“局外人”到“局內人”
這也是我在看劇時的另一個聯想——加繆的小說《局外人》。局外人第一部分落幕時,一聲槍響令小說前文鋪敘中波瀾不驚的日常局面全盤崩壞。
還沒有遇上城戶之前的木島理生同樣擁有“局外人”般若即若離的疏離感、孤獨感、頹廢感。他冷靜地參加大學教授的葬禮,拒絕了葬禮後的同學聚會,一個人深夜獨自走在前往新宿的道上;像局外人一樣地對待家裡出現的新房客,對欠下的債務無動於衷。
後來,這個新房客說“想把他弄得一團糟”。
城戶成功了,他打破了所有發生在木島身上的“微妙的平衡”。全劇木島失控的時刻不多,但大多與城戶離開、老師離世有關,在城戶的介入下,木島與這個世界重新建立了牽掛,染上了煙火氣,卻也為這些牽掛動容傷神。
“怪一陣春風料峭,看不破這塵囂”。
從不屑偽裝自己心意的他終於從“局外人”變成了“局內人”,迎來了自己的寫作巔峰。但他的創作也像晚櫻一樣很快凋零。
劇中沒有交代木島離開城戶之後的生活,或許他本想於日復一日的無望裡慢慢熄滅心中的火光,再一次成為“局外人”。直至遇上下一部劇中的另一個“局中人”——久住,過往的影像才能真正在他的心裡凝固成一抹莫須有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