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偽國學”
一、“偽國學”泛起的原因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商品經濟的思維及規則充斥各行各業。人們知道金錢帶來的好處,也明白財富積累需要具備的幾種基本要素。當兩個老友見面閒聊的時候總是會問:“最近過的好嗎?生意經營的怎麼樣?工作順利嗎?”。只有在極小的一個圈子裡才會有人問對方最近在研究哪個課題,例如像“經為空言的邏輯與理論依據”這類話題往往在13億多的人口中只有極小極小的一部分人對其才產生興趣。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某某家書系列,某某厚黑系列往往帶著極為功利的入世態度打著傳統國學的旗號招搖過市。我反感於其的急功近利卻不得不佩服創作者們的市場敏銳與智慧。但其中隱約的兩個負面社會影響卻引起了我的不快:其一,造成普通民眾認為“國學”的概念只限於那些能夠為他們謀取利益的古老先輩們的智慧和思想。其二,國學被現代多種思潮分塊切割,多種思想的多面解讀使其失去了最初的面目。很多人都迷戀於王陽明的人生和學識高度,把他的“知行合一”思想當做人生圭臬來捧舉。認為只要按照這種說去實踐,一定能夠達到某一種追求的人生境界。但陽明心學的這套完整理論體系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試問那些用“知行合一”去實踐的人是否把這一整套體系都理會並踐行了呢?
如上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究其原因:節奏加快的社會發展使得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系統理解和吸收,正如同做生意一樣,人們總是更願意從事那些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大利潤的貿易活動。那些賠本的買賣或不賺錢的事情只有很少的人會去做。國學之中那些能夠給人帶來實際幫助的思想文化積澱更容易引起現代人們的興趣,而那些淘汰了的或者不適應當前社會情況的“國學”部分則被人遺忘,美其名曰:批判吸收。
然而,作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們來說,傳統文化雖然有著不可逆的衰退趨勢,但保護她的完整性和原本面目卻是最基本的道德。因為這不同於生意所帶來的財富,精神上的財富可以遺留給萬世子孫且愈久愈珍貴。
二、“偽國學”對傳統國學的傷害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多麼深刻的思想和語言。為什麼要買賣?因為買賣可以創造財富。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這一問題就很好理解這句話了?因為資源的稀缺性,當一部分人獲得了財富,那麼另外的一部分人或資源則被動減少。傷害是相對的,只要有人獲利,必然有一部分人收到損失。當“偽國學”流行於世並氣焰熏天之時,就必然是“傳統國學”湮滅之時消沉之時黯淡之時。
上文我提到的現代思潮對“傳統國學”的多面解讀可能會讓那些不同受眾人群陷入“盲人摸象”的尷尬境界。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詩句所說的一樣,“傳統國學”在不同領域不同專家的視角里會產生不一樣的解讀,而受眾如果並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那麼極有可能產生對“傳統國學”十分片面的理解,當這些理解一次次的傳遞和擴散,那麼後世子孫是不是又要像我們一樣產生如此的抱怨呢:“為什麼儒家要篡改古書?以至於先秦的好多古書跟原著都差了十萬八千里,真實遺禍萬年啊!”
什麼是“傳統國學”
一,“傳統國學”的意義
什麼是“傳統國學”,那是幾千年老祖宗的一言一行。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她居於廟堂散佈江湖,她善陽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她滿腹經綸又鮮明生動,她可為聖人繼絕學也可為市井賺吆喝。開門七件事人生四大喜是國學,養生送死禮義廉恥是國學,我們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習慣無不能從其中找到傳統的影子,而這也是“傳統國學”。有人說算卦相面是封建迷信,有人說三從四德是思想糟粕,有人說儒家束縛思想,有人說科舉八股阻礙了科學發展的進步,也有人說中醫誤人性命,也有人會罵秦始皇焚書坑儒接著又去罵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總之,“傳統國學”好的多,壞的更多。
然而,能不能放下上帝的姿態設身處地的冷靜思考一下呢?在那個社會發展階段,作為一個僅僅具備當時知識體量的普通人,你還會如此駁斥鄙棄她嗎?如果當時的先人們並不具備我們現代人所鄙棄的這些“傳統”,那麼我們這些用上帝視角去任意品評先人的所謂進步人士是否還會出現在如今的時代呢?
或許“傳統國學”已經失去了存在於這個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意義,但是,我認為她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中,需要給她一個公正的評價,我們不需要斷章取義的去吸收理解,也不需要全面接受或全面批判,我想,作為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老人”,她早已洞知了人心的複雜,人類將要何去何從她早已瞭然於胸。但她不想說,因為她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把她的所有都展示給了我們,只是我們沒有耐心去看,去理會罷了。
正如一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小孩,總認為自己是多麼的厲害,看不上父親被生活壓彎的脊背,聽不進母親的反覆嘮叨。殊不知那彎彎的脊背和嘶啞的嘮叨正是日夜為子女奉獻的最好證明!
我們不想做那個叛逆的小孩,一個民族也不能對傳統失去最基本的敬畏,我們可以在理性上去梳理“傳統”和“國學”,卻不要把這種理性轉化為情感,因為情感會煽動盲目的熱情和造成不可控制的影響。
二,“傳統國學”的屬性
“經史子集”是國學的一小部分,或者說是繁星一點也不為過分。但人們把一些古代遺存的哲學思想文化典籍藝術成就當做是“傳統國學”的主體卻是很普遍的認知。為此,我只想說:她無處不在,她細緻入微到我們生活的點滴和一言一行之中。我們需要安靜的去感受她,而不是吵嚷著尋覓她。
我們用的碗筷是國學,我們喝的茶、做的菜是國學,我們婚喪嫁娶是國學,我們寫的字說的話是國學,我們的姓我們的名是國學,我們的歷史時國學,我們的未來也是國學,我們的今天難道就不是國學了嗎?
可以這麼說吧:只要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我們所知曉的事情或雖然客觀存在但我們還尚未知曉的事情都與國學有關,甚至那些從西方傳來的都與其發生了微妙的反應而有了“國學”的影子。飛機坦克有沒有國學的影子呢?當然有,否則我們的設計為何不與西方一模一樣呢?外文書籍科技尖端有沒有國學的影子呢?當然有,那是我們翻譯的,用了我們的文字和語言習慣,尖端技術是我們華人發明或引進的,怎麼能與國學沒有一點關聯呢?因為現代人也是“國學”的一部分啊。
如果非要給“傳統國學”加一個定義的話,那麼她應該是一個隨著華夏民族出現之時就陪伴他左右,為他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教育子女照顧老人,持家有道又甘於默默無聞的賢良妻子”。
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國學”
我認為我說的還是比較含蓄了,更應該直接的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
我們的祖先或許有過荒唐,但也為後世子孫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荒唐不是我們去指責摒棄她的理由,兒不嫌不醜這句話難道不是發自人肺腑的真情實感嗎?留下的美好記憶也不是我們去學習吸收她智慧的理由,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也許美好的背後深藏著罪惡與醜陋呢?
在思考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國學”的時候,也許下面這段文字的形容還是很貼切的。
我在想起童年時候的玩伴時,不喜歡打電話或者QQ微信什麼的去聯絡他,問他最近過得如何如何。只是翻開多年前的相簿,看著那些與他們的合影,回憶著那個時候與他們共同經歷的所有快樂、煩惱。現在的他們和我已經都有了各自的追求和奔忙,再也不會為兒時相同的快樂、煩惱的事而聚齊到一起了。我們都靜靜的打理自己的回憶吧,沒必要把那些回憶整天掛在嘴上反覆的談論,這不能說明自己有多念舊,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離開現實很久很久的人。
什麼是“偽國學”
一、“偽國學”泛起的原因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商品經濟的思維及規則充斥各行各業。人們知道金錢帶來的好處,也明白財富積累需要具備的幾種基本要素。當兩個老友見面閒聊的時候總是會問:“最近過的好嗎?生意經營的怎麼樣?工作順利嗎?”。只有在極小的一個圈子裡才會有人問對方最近在研究哪個課題,例如像“經為空言的邏輯與理論依據”這類話題往往在13億多的人口中只有極小極小的一部分人對其才產生興趣。
現代商業炒作的陽明故里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某某家書系列,某某厚黑系列往往帶著極為功利的入世態度打著傳統國學的旗號招搖過市。我反感於其的急功近利卻不得不佩服創作者們的市場敏銳與智慧。但其中隱約的兩個負面社會影響卻引起了我的不快:其一,造成普通民眾認為“國學”的概念只限於那些能夠為他們謀取利益的古老先輩們的智慧和思想。其二,國學被現代多種思潮分塊切割,多種思想的多面解讀使其失去了最初的面目。很多人都迷戀於王陽明的人生和學識高度,把他的“知行合一”思想當做人生圭臬來捧舉。認為只要按照這種說去實踐,一定能夠達到某一種追求的人生境界。但陽明心學的這套完整理論體系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試問那些用“知行合一”去實踐的人是否把這一整套體系都理會並踐行了呢?
如上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究其原因:節奏加快的社會發展使得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系統理解和吸收,正如同做生意一樣,人們總是更願意從事那些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大利潤的貿易活動。那些賠本的買賣或不賺錢的事情只有很少的人會去做。國學之中那些能夠給人帶來實際幫助的思想文化積澱更容易引起現代人們的興趣,而那些淘汰了的或者不適應當前社會情況的“國學”部分則被人遺忘,美其名曰:批判吸收。
然而,作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們來說,傳統文化雖然有著不可逆的衰退趨勢,但保護她的完整性和原本面目卻是最基本的道德。因為這不同於生意所帶來的財富,精神上的財富可以遺留給萬世子孫且愈久愈珍貴。
二、“偽國學”對傳統國學的傷害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多麼深刻的思想和語言。為什麼要買賣?因為買賣可以創造財富。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這一問題就很好理解這句話了?因為資源的稀缺性,當一部分人獲得了財富,那麼另外的一部分人或資源則被動減少。傷害是相對的,只要有人獲利,必然有一部分人收到損失。當“偽國學”流行於世並氣焰熏天之時,就必然是“傳統國學”湮滅之時消沉之時黯淡之時。
老師們所理解的國學又是什麼呢?上文我提到的現代思潮對“傳統國學”的多面解讀可能會讓那些不同受眾人群陷入“盲人摸象”的尷尬境界。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詩句所說的一樣,“傳統國學”在不同領域不同專家的視角里會產生不一樣的解讀,而受眾如果並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那麼極有可能產生對“傳統國學”十分片面的理解,當這些理解一次次的傳遞和擴散,那麼後世子孫是不是又要像我們一樣產生如此的抱怨呢:“為什麼儒家要篡改古書?以至於先秦的好多古書跟原著都差了十萬八千里,真實遺禍萬年啊!”
什麼是“傳統國學”
一,“傳統國學”的意義
什麼是“傳統國學”,那是幾千年老祖宗的一言一行。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她居於廟堂散佈江湖,她善陽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她滿腹經綸又鮮明生動,她可為聖人繼絕學也可為市井賺吆喝。開門七件事人生四大喜是國學,養生送死禮義廉恥是國學,我們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習慣無不能從其中找到傳統的影子,而這也是“傳統國學”。有人說算卦相面是封建迷信,有人說三從四德是思想糟粕,有人說儒家束縛思想,有人說科舉八股阻礙了科學發展的進步,也有人說中醫誤人性命,也有人會罵秦始皇焚書坑儒接著又去罵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總之,“傳統國學”好的多,壞的更多。
然而,能不能放下上帝的姿態設身處地的冷靜思考一下呢?在那個社會發展階段,作為一個僅僅具備當時知識體量的普通人,你還會如此駁斥鄙棄她嗎?如果當時的先人們並不具備我們現代人所鄙棄的這些“傳統”,那麼我們這些用上帝視角去任意品評先人的所謂進步人士是否還會出現在如今的時代呢?
或許“傳統國學”已經失去了存在於這個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意義,但是,我認為她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中,需要給她一個公正的評價,我們不需要斷章取義的去吸收理解,也不需要全面接受或全面批判,我想,作為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老人”,她早已洞知了人心的複雜,人類將要何去何從她早已瞭然於胸。但她不想說,因為她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把她的所有都展示給了我們,只是我們沒有耐心去看,去理會罷了。
父母的殷切期盼是對國學的熱愛或者是?正如一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小孩,總認為自己是多麼的厲害,看不上父親被生活壓彎的脊背,聽不進母親的反覆嘮叨。殊不知那彎彎的脊背和嘶啞的嘮叨正是日夜為子女奉獻的最好證明!
我們不想做那個叛逆的小孩,一個民族也不能對傳統失去最基本的敬畏,我們可以在理性上去梳理“傳統”和“國學”,卻不要把這種理性轉化為情感,因為情感會煽動盲目的熱情和造成不可控制的影響。
二,“傳統國學”的屬性
“經史子集”是國學的一小部分,或者說是繁星一點也不為過分。但人們把一些古代遺存的哲學思想文化典籍藝術成就當做是“傳統國學”的主體卻是很普遍的認知。為此,我只想說:她無處不在,她細緻入微到我們生活的點滴和一言一行之中。我們需要安靜的去感受她,而不是吵嚷著尋覓她。
國學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是否細細感知。我們用的碗筷是國學,我們喝的茶、做的菜是國學,我們婚喪嫁娶是國學,我們寫的字說的話是國學,我們的姓我們的名是國學,我們的歷史時國學,我們的未來也是國學,我們的今天難道就不是國學了嗎?
可以這麼說吧:只要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我們所知曉的事情或雖然客觀存在但我們還尚未知曉的事情都與國學有關,甚至那些從西方傳來的都與其發生了微妙的反應而有了“國學”的影子。飛機坦克有沒有國學的影子呢?當然有,否則我們的設計為何不與西方一模一樣呢?外文書籍科技尖端有沒有國學的影子呢?當然有,那是我們翻譯的,用了我們的文字和語言習慣,尖端技術是我們華人發明或引進的,怎麼能與國學沒有一點關聯呢?因為現代人也是“國學”的一部分啊。
如果非要給“傳統國學”加一個定義的話,那麼她應該是一個隨著華夏民族出現之時就陪伴他左右,為他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教育子女照顧老人,持家有道又甘於默默無聞的賢良妻子”。
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國學”
我認為我說的還是比較含蓄了,更應該直接的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
現代與傳統的交輝相應還是格格不入呢?我們的祖先或許有過荒唐,但也為後世子孫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荒唐不是我們去指責摒棄她的理由,兒不嫌不醜這句話難道不是發自人肺腑的真情實感嗎?留下的美好記憶也不是我們去學習吸收她智慧的理由,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也許美好的背後深藏著罪惡與醜陋呢?
在思考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國學”的時候,也許下面這段文字的形容還是很貼切的。
我在想起童年時候的玩伴時,不喜歡打電話或者QQ微信什麼的去聯絡他,問他最近過得如何如何。只是翻開多年前的相簿,看著那些與他們的合影,回憶著那個時候與他們共同經歷的所有快樂、煩惱。現在的他們和我已經都有了各自的追求和奔忙,再也不會為兒時相同的快樂、煩惱的事而聚齊到一起了。我們都靜靜的打理自己的回憶吧,沒必要把那些回憶整天掛在嘴上反覆的談論,這不能說明自己有多念舊,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離開現實很久很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