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百科精選

      新生兒寶寶餵養注意事項:

      1.儘量餵養母乳。母乳是新生兒最好的食物,不僅可以提供新生兒營養所需,還能給新生兒提供足夠抗體,避免新生兒寶寶生病。如果新媽媽用了幾種催乳方法,如豬蹄湯,通草催奶湯或者是按摩都沒法促進乳汁分泌,為了使新生兒寶寶能夠吃飽,要使用混合餵養方法。但是即使採用混合餵養方法,也不能放棄母乳。混合餵養時儘量讓新生兒寶寶多吸允母乳,吸允母乳次數越多,母乳也會分泌越多。新媽媽生病發燒或者其他身體原因不能哺乳的,就使用人工餵養方法,可以喂牛奶,也可以喂米湯。新生兒寶寶混合餵養最好採用補授法,使新生兒寶寶先吸允母乳,促進乳汁分泌,不夠的再新增代乳品。

      2.保證新生兒寶寶的睡眠。新生兒一般都是吃了睡,睡了吃,其餘時間是換尿布,醒著玩一會。正常剛出生的新生兒寶寶要睡20個小時左右,隨著新生兒寶寶的長大,睡眠時間逐漸減少。要儘量讓新生兒吃飽,吃飽一次能睡上三四個小時,大便呈黃色軟便的話,新生兒寶寶就有吃飽。但是也不能讓新生兒寶寶吃太飽,會影響其消化,最終影響到新生兒的睡眠。

      3.要注意給新生兒寶寶補鈣。要讓新生兒多曬太陽,促進新生兒寶寶對鈣的吸收,從而促進新生兒寶寶的骨骼發育。每天抱新生兒在太陽下曬半個小時左右。新媽媽同時要多吃一些補鈣食品,如骨頭湯,孕婦牛奶,使自己本身鈣質充足才能提供新生兒寶寶足夠的鈣。新生兒滿月後,即可每天食用一粒魚肝油,促進鈣的吸收。

      4.新生兒寶寶餵養,儘量避免夜間餵養。按需餵養可確保新生兒寶寶營養物質吸收,促進新生兒寶寶健康成長,等新生兒寶寶適應了,再過度到定時餵養。夜間餵養也不是完全都是壞處,夜間餵養可以促進乳汁分泌,但是夜間餵養會使新生兒寶寶形成夜間吃奶的習慣,不僅不利於新生兒寶寶的睡眠,還有可能因為新媽媽容易睡著而堵住新生兒口鼻導致新生兒窒息甚至死亡,所以能避免夜間餵養就儘量避免,如果不能也要慢慢減少夜間餵養次數,直到改掉新生兒寶寶夜間吃奶的習慣。

      5.新生兒寶寶餵養要注意衛生。母乳餵養的要注意清潔乳頭和乳暈周邊,特別是夏天會流很多汗,更需要用溫水清洗。餵養代乳品要注意清潔奶瓶特別是奶嘴,最好每次使用都用開水消毒一下。新生兒一天洗一次澡,在臍帶未脫落前,要避免臍帶碰到水,否則臍帶容易感染。如果怕碰水,在臍帶未脫落前也可以給新生兒寶寶進行擦浴。給新生兒寶寶洗澡時還要避免水滴進新生兒眼睛,要對新生兒寶寶眼睛進行保護。

      6.新生兒寶寶餵養要注意關注新生兒智力發展。母乳給新生兒提供足夠的營養,促進新生兒寶寶腦部發育。配方奶餵養的寶寶,要選擇含有DHA成分的配方奶粉,以促進新生兒寶寶的腦部發育。還可在新生兒床邊掛上五彩玩具,新生兒醒來時就可以看到五彩玩具,可以促進大腦發育。

      7.新生兒寶寶餵養要注意觀察新生兒心理健康。新生兒寶寶剛出生後,最依賴的就是媽媽了。新生兒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已經習慣了媽媽的心跳和呼吸。媽媽的撫摸會使他們覺得很舒服,特別是被媽媽抱在懷裡的時候,顯得很安靜。此時爸爸也要加入愛撫行列,爸爸媽媽的疼愛可以促進新生兒寶寶與父母間的情感交流,從而促進新生兒生理健康。

  • 2 # 洛城小薇

    嬰兒出生第一年需要注意的事情:

    一個月

    1、24小時內要接種乙肝疫苗、卡介苗

    2、每天可以睡16—20小時

    3、不要枕枕頭,把毛巾折兩折枕,三個月後給寶寶枕枕頭,枕高3到4釐米.

    4、母乳餵奶前後半小時不要喂水,稀釋胃液影響消化,睡前不喂水。純母乳餵養6個月內可以不喂水。人工餵養,兩餐之間需要喂水。

    5、早看黑白圖片,培養智力,距離眼鏡20釐米處,每週換一張照片,直至寶寶有反應。(0—3個月內

    6、新生兒期間,按需餵養。

    兩個月

    1、每個乳房餵奶10—15分鐘,每三小時喂一次,養成按頓餵養好習慣。

    2、不要用搖晃的方式哄寶寶睡覺,影響腦發育,造成輕微智力低下。若要哄,可幅度小、有規律、輕柔舒緩、10分鐘左右。

    3、45天可以訓練寶寶抬頭,每天兩次,每次10秒鐘,每次俯臥時間不宜超過一分鐘

    4、不要經常抱寶寶,不利於獨立性格形成。

    三個月

    1、上午可以睡1~2次,下午2次,晚上睡1~2個大覺。

    2、餵奶每天6次,每次100ml~120ml,分6:00、9:30、13:00、14:30、8:00、11:00.。每日餵養總量超過600ml即可。為新增輔食培養好習慣。

    3、陪寶寶發a、e等母音,訓練寶寶追視能力。

    4、給寶寶做按摩,每天洗澡後做撫觸按摩,有效促進神經系統發育和鍛鍊寶寶的感覺系統(益智)。

    5、預防寶寶經常偏頭睡。

    四個月

    1、給寶寶枕枕頭,枕高3~4釐米。

    2、寶寶游泳可以提高智力。可以增強自信心、增強免疫力、增大肺活量,睡前游泳更可以促進寶寶身高和體重的增加。

    3、不要看電視超過3分鐘,輻射,對眼睛不好。

    4、訓練寶寶視覺,準備純色的彩色圖片,教寶寶認識不同顏色。

    5、用棉籤給寶寶擦牙。

    6、寶寶若哭,非讓抱著才睡,可讓寶寶哭個夠,一般一週哭的現象就會消失。

    7、訓練寶寶用手抓東西、訓練寶寶嗅覺。

    8、聽三字兒歌學發音。

    五個月

    1、輔食的新增時間根據孩子生理發育來定,如果孩子已具備新增輔食的條件就可以添加了。但是最早不能早於4個月,最晚不能晚於8個月。

    2、第一勺以對寶寶腸胃沒有任何負擔的米粉開始。第一天只喂一兩勺,之後觀察寶寶情況;第二天、第三天可以增加至兩三勺,慢慢增加。4-5天時,可以在米粉裡增加蔬菜泥,習慣之後可以增加蔬菜的種類。

    3、6個月餵養半流質食物,7~12個月新增碎菜末、等碎狀固體食物。

    4、此月寶寶出牙,會吃手,應阻止,否則會影響出牙或牙齒排列不整齊,有縫隙。可用磨牙棒,或轉移寶寶注意力。

    5、不要新增澱粉類食物

    6、訓練寶寶發ma、ba等。

    六個月

    1、不要喝豆漿、不要用牛奶、酸奶代替配方奶。

    2、寶寶開始有脾氣,不要縱容,要讓寶寶自己安靜下來後,再引導。

    七個月

    1、保護寶寶牙齒,吃完奶後,喂幾口溫開水沖洗口腔,棉籤粘淡鹽水每天早晚幫寶寶清洗牙齒和牙床。

    2、給寶寶講故事和看彩色圖片書,重複講一個故事,看寶寶反映。

    3、寶寶會出現假哭、假笑等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媽媽應視情況讓寶寶覺得這樣做不能達到目的,幾次之後,寶寶就不會再這樣了。如不然,寶寶就會想辦法編造更復雜的謊言。

    4、寶寶扔東西,不是惹你生氣,開始時是因為發育不全拿不穩,媽媽不應生氣,應和寶寶玩扔東西的遊戲,適當加以引導。

    5、寶寶怕生人,出現依戀,可給予更多陪伴和引導。

    八個月

    1、不要給寶寶喝糖水、冰水

    2、訓練寶寶用小勺

    3、寶寶會出現很多重複的動作,如反覆擺同一積木,不要阻止。

    4、不要告訴寶寶“天黑,外面有鬼之類的話”寶寶以後會怕黑,膽子小,不敢獨處。

    九個月

    1、可以吃麵食、小饅頭等

    2、6個月前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以不喝水,6個月後的寶寶不要喝冰水,喝煮好的溫開水。

    3、不要給寶寶吃膨化食品、爆米花、松花蛋、油條、醃製食品、味精多的食品,會影響寶寶智力。

    4、經常鍛鍊寶寶的爬行能力,不要急於讓寶寶行走。爬好了,才能走。

    十個月

    1、不要吃糖和巧克力

    2、制定寶寶吃飯規則、定時定量定位置,養成良好習慣,否則寶寶容易不愛吃飯,影響發育。堅決不吃零食,吃零食會影響吃正餐。

    3、和寶寶一起看書、翻書。

    4、給寶寶準備玩具箱,讓寶寶玩完玩具自己放回去。可以告訴他,小球回家了。

    5、培養寶寶樂感,每天10~15分鐘古典音樂,寶寶爬行時可以放有節奏的音樂。

    6、做遊戲激發寶寶好奇心,可以將搭好的積木推到,再陪寶寶搭、可以讓寶寶找小球。

    十一個月

    1、學習站立

    2、給寶寶營造獨立思考的環境,寶寶玩玩具或積木時不要打擾,若買了新玩具看見寶寶還在玩別的玩具,也不要打斷寶寶,等寶寶不玩後,再告訴寶寶玩新玩具,不然寶寶會對什麼事情都不專心,會習慣淺嘗輒止。

    3、看圖片學動物叫

    4、不要使用學步車

    5、寶寶任性不能縱容,可轉移寶寶注意力,或等寶寶安靜下來再處理。

    十二個月

    1、讓寶寶多翻書,可以鍛鍊手指靈活,陪寶寶看書識字,每天堅持看,養成寶寶主動看書的習慣。

    2、訓練寶寶自己走,寶寶摔倒了,一定不要扶,忍痛引導寶寶自己起來,開始時寶寶會很慢,慢慢會自己起,這樣的寶寶堅強、獨立。

    3、光腳丫走路好處多

    4、給寶寶說話的機會,如寶寶如果想拿杯子,不要馬上遞給他,要鼓勵寶寶說出來。要經常訓練寶寶說話的機會,12~24個月是寶寶口語的表達階段,應訓練寶寶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學習口語最佳時間是2~4歲,所以不用等上學再學習英語。

  • 3 # 卓理超人

    #樸貨研究所#

    首先,先了解一下小兒營養有哪些特點?

    嬰幼兒是人生的基礎時期,此時的營養好壞不僅關係著兒童時期的身體健康,也是對今後幾十年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

    小兒與成人營養相同之處在於——小兒和成人都是透過飲食攝取營養物質的,由營養物質轉變能量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如:呼吸,迴圈,消化及體格活動等。所獲得的原料還可用來修復組織,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保證儲備以維持人體適應環境。

    小兒與成人營養不同之處在於——小兒處在生長髮育時期,攝取的營養物質中,除有一部分用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外,有相當部分要用來滿足生長髮育的需要,所以對營養的要求相比成年人要多,質量也要高。

    小兒時期的生長髮育,也並非是以同一速度進行的,分二個時期,即嬰兒期,青春期。

    現只講嬰兒期——年齡越小,生長髮育速度越快,營養需求越高,而承擔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統功能越差,在這種情況下,餵養稍有不當,即易產生消化紊亂,而影響小兒健康成長。因此,嬰幼兒時期,也是小兒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期,所以,嬰幼兒時期的科學餵養很重要,我們務必給予特殊的關照。如:給寶寶喂已經涼的奶,因為寶寶在吃奶過程中很累(使出吃奶的勁)吃吃停停,肚臍腹部受涼,3-4個月的寶寶容易發生腸絞痛等。

    其次,小兒需要哪些營養物質?

    小兒的必須營養物質和成人一樣,有: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七種,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給人體熱量,而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及水雖不供給熱量,但調節人體生理功能。

    1.水——水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它的重要僅次於空氣,小兒時期,體內水分相對較成人多,約佔體重的70%-80%(形容嬰幼兒水靈靈,水嫩嫩的)

    水的功能是構成全身組織的一部分,調節體溫,物質代謝(促進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血液迴圈,排洩過程,充做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及排洩的攜帶體,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

    小兒需水量相對高於成人,因小兒時期,新陳代謝旺盛,熱能消耗多,一般講,按每日每公斤體重計算,嬰兒120-150ml/kg,按每日每公斤體重計算幼兒90-120ml/kg。成人僅為40-50ml/kg。另外,小兒活動量、氣溫及食物性質,也影響水的需要量:如牛奶中含蛋白質及礦物質較人乳高,所以牛奶餵養兒需水量就比人乳餵養兒要多,以利於代謝產物及礦物質排出。

    2.蛋白質——小兒需要蛋白質較成人相對多,因為他們不但需要蛋白質提供熱能,而且還要用它來增長和合成新組織,年齡越小,生長髮育越快,蛋白質的需要量也就越大,按每日每公斤體重計算,蛋白質需要量1歲以內嬰兒可高達4g,1-3歲為2-3g,6歲2.8g,成人則僅為1.2g,動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較植物蛋白質為優,稱為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比較適合小兒合成新組織需要,而一般植物食品,如:米,面中的蛋白質質量較差。為了滿足小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優質蛋白質應占總蛋白攝入量的1/3以上,如:小兒膳食中的穀類為主,動物食品,如:乳、蛋、肉類較少,則可增加豆類食品,以提高蛋白質的質量。

    蛋白質供給不足——會影響小兒生長髮育,或者產生蛋白質營養不良症。

    相反:——蛋白質供給過多,也會對小兒產生不利影響。如: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腎功能發育不夠成熟,處理蛋白質代謝產物能力較差,如果蛋白質供給過多,將會產生蛋白質中毒症狀。如:腹瀉,發熱,酸中毒等。又比如:有的母親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因母乳不足,就喂不加稀釋的牛奶,或餵過於濃厚的奶粉都是不恰當的,應當避免。舉例:如牛乳中,乳清蛋白佔20%酪蛋白佔80%。

    酪蛋白:——又稱乾酪素,乳酪素。是哺乳動物和人的主要蛋白質,它是一種大型、堅硬、緻密、極困難消化分解的凝乳,分子量大,奶瓣較人乳大,對於胃腸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直接吃牛乳不太適合,相比之下,接近人乳的乳清蛋白的配方奶較為合適。

    乳清蛋白:——存在於乳清之中,是一些更細小,緊密的球狀蛋白質,乳凝塊小,有較好的水溶性,乳清蛋白的每個分子,即有親水基因,又有疏水基因。更易於與消化酶接觸,更近似母乳,比較酪蛋白更易吸收,更能降低嬰兒分解的代謝負擔,所以,近似母乳的配方奶對於胃腸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更為合適。

    3.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能,及脂溶性維生素,和自身不能合成的幾種必需氨基酸,每克脂肪提供的熱能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高一倍多,這一點,對胃容量小,熱能需要又高的嬰幼兒來說,尤為重要。它是保證嬰兒高熱能攝入量的最佳營養素。人乳和牛奶所含的熱能50%是來自脂肪,所以1歲以內的嬰兒絕不應當去喂去脂(脫脂,半脫脂)牛奶,或去脂奶粉,否則會令小兒熱能攝入收到影響。

    4.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供給人體大量熱能,食物中常見的碳水化合物有:植物澱粉,糖類(蔗糖,乳糖,葡萄糖等)這些碳水化合物,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如果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足,總熱能不夠,身體將透過消耗體內的脂肪和蛋白質來滿足需要,因此,碳水化合物有庇護脂肪,蛋白質不被消耗的重要作用,乳糖是嬰兒時期最適用的碳水化合物。人乳和牛奶主要含乳糖,用乳糖餵養嬰兒,有利於腦的發育,減少腹瀉和促進鈣,鎂的吸收。

    嬰兒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給量的比例過多時,開始增長甚速,繼而發生病態。碳水化合物過多,而蛋白質供給太少,可發生營養不良性水腫,膳食中的纖維是植物食物中的一部分,豆類,蔬菜,水果是食物纖維的主要來源。它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除糞便,利於防止肥胖,但攝入過多,對營養素吸收不利。

    5.維生素:——維生素是人體所必需的一類營養素,它們不在體內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足,故必須由外界供應。

    維生素不能供給熱量,它的功能主要是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維生素的種類很多,與嬰幼兒營養關係顯著的有10種: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和葉酸。

    乳類,蛋黃,肉類,肝類,魚類,魚肝油,植物油等,都是飲食供給: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來源,其中魚肝油含A.D最多。植物油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但含維生素A,維生素D較少。因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因有的父母認為維生素A,維生素D是營養藥物,多用無妨,但過量應用,而引起中毒。無論何種維生素用量必須恰當,不宜過量,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6.礦物質與微量元素:——與小兒關係密切的礦物質有10種。其中主要元素有:鈣、磷、鎂、鉀、鈉、氯6種。微量元素有:鐵,碘,鋅,銅4種。各種元素雖不供給人體熱能,但也至關重要,其中:鉀、鈉、氯是維持體液和酸鹼平衡的電解質,在正常情況下,不易缺乏。

    若小兒患病腹瀉、或嘔吐時,可隨排洩物大量丟失而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或鹼中毒。此時,應在醫生指導下,加以補充。身體內的鈣和磷,大部分構成骨骼和牙齒。VD可促進鈣,磷的吸收,如:VD不足,可使鈣和磷吸收減少,而患佝僂病。如:X型腿,O型腿,雞胸,肋緣外翻,串珠等。

    微量元素在體內雖少——但像維生素一樣,作用很大。如:缺乏小兒健康會受到影響,鐵缺乏:是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之一,主要症狀是食慾不振,智力減退,面部表情淡漠,貧血,異食症。如:(喜歡吃泥土,牆皮,紙等)乳類:含鐵量很少,以人乳和牛奶為主食的嬰兒容易缺鐵,所以在4個月以後,及時新增含鐵豐富的蛋黃,豆腐及肉類等輔食,防止缺鐵。

    缺鋅:——表現為生長髮育厭食,反覆感染,輕度貧血,嗜導症。經補鋅治療後,症狀均有明顯改善。

    含鋅高的食物:牡蠣,蟹肉,肝,肉類,乳酪,花生,豌豆等

  • 4 # 娟子胖過的90後辣媽

    新生兒餵養要注意:按需餵養!

    這個說起來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要特別注意!

    按需餵養,這是每個媽媽都知道,但多數新手媽都會納悶具體怎麼做的原則。今天就來說說,對新生兒來說,這個“需”到底怎麼按。

    按需餵養,具體怎麼按需?

    提倡按需餵養,主要是出於新生兒階段餵養的特殊性,以保證新生兒攝入充足,滿足感高。這個按需餵養的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寶寶要吃,媽媽就喂”,不要過早考慮定時定量。

    按需餵養的定義:寶寶要吃,媽媽就喂

    但是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寶寶要吃”並不是一件容易判斷的事情,往往就把按需餵養執行成了“按哭餵養”。因為要吃雖然不好判斷,但是哭了是很好判斷的,而且寶寶哭了媽媽也都會心急火燎的想把寶寶哄好,無論如何餵奶總是管用的。

    但“按哭餵養”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很多媽媽覺得,按哭喂至少不會錯過寶寶要吃奶的時候,頂多是喂得有點多,“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漏過一個”。可恰恰是這樣的喂法,容易讓媽媽錯過新生兒最早的飢餓提示。

    寶寶哭了才喂,可能導致攝入不足

    ——適用於出生一兩個月以內的新生兒——

    寶寶剛剛有點餓的時候是不哭的

    小寶寶剛剛覺得餓了的時候,並不會直接哭起來。他們會“先禮後兵”。動來動去,張嘴,轉頭,小手和襁褓不小心碰到嘴角和臉蛋的時候,嘴巴還會跟著找過去,以為是碰到了乳頭呢(所謂的覓食反射)。這是寶寶在對爸爸媽媽說,且好好說:“我餓了,我在找乳頭!”

    禮貌表達沒人理,就會躁動起來

    如果上面那些訊號得不到爸爸媽媽的及時迴應,寶寶會進一步用伸手伸腿、各種動來動去、啃手來求關注,意思是:“看到我!看到我!我餓了啊!趕緊餵我!”

    實際生活中,這些寶寶餓了但還沒哭起來但已經開始哼哼和躁動的時候,他們都在哪裡呢?往往在月嫂或其他家人的懷裡哄著呢。寶寶有點不樂意了,先哄哄吧,哄不住了再給媽媽喂,讓媽媽多休息一會兒。這樣做的結果不可避免的會是下一個階段——

    寶寶餓急了,前兩個階段都溝通無效,才會哭起來

    一旦求關注都失敗,寶寶就只好發飆了:開始哭鬧、煩躁不安、面板顏色變紅。這個時候才受到寶寶哭聲召喚而來的新爸新媽們,光塞乳頭就未必管用啦,可能還得先哄哄寶寶才能喂。

    哭累了的新生兒終於被抱給媽媽餵奶的時候,可能已經沒力氣好好吃奶了。很容易輕輕吸一會兒就睡著了。所以,總是“按哭餵養”可能會讓新生兒攝入不足哦。

    有的寶寶脾氣比較急,從剛開始覺得有點餓到心急火燎的想吃奶,可能只有那麼一瞬間,媽媽想不按哭餵養都難。也有的寶寶非常溫和,給媽媽發發訊號等了一會兒沒反應,就自己又睡過去了,一不小心就容易攝入不足。

    所以新手媽媽要注意了,如果發現自己總是在寶寶大哭了之後才餵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寶寶哭起來之前的情況,也許可以糾正家人錯誤的安撫時機,也許會發現“魔崽”的苗頭。

    如果發現寶寶經常一睡三五個小時,就要觀察一下寶寶是否在睡眠中有過餓了的最初表現,但被家人錯過了。

    怎樣快速掌握寶寶餓了的表現和性情?在醫院裡,透過提倡“親子同室”來確保媽媽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和觀察寶寶,儘早磨合出母子都滿意的餵養規律。

    很多月子會所提供嬰兒託管服務,媽媽和寶寶不在一個房間,其實不利於嬰兒得到足夠的餵養。有的月子會所給媽媽床前安放一個螢幕,可以遠端看到寶寶在嬰兒室裡的表現。於是滿病房的媽媽都總惦記著去看螢幕,其實也沒法好好休息。

    如果寶寶沒有飢餓訊號,直接大聲哭起來

    如果寶寶並沒有表現出飢餓的訊號,直接就哭起來了。而且是平常會有飢餓訊號給出的寶寶,直接哭了起來,爸爸媽媽就請直接檢查一下尿布,或者算算寶寶睡眠時間,看看是不是沒睡好吧。

    如果寶寶總是完全沒有飢餓訊號就直接哭起來,抱起餵奶卻又不好好吃,很可能是寶寶熱了。新生兒被層層包裹,熱得吃不好睡不好其實是很常見的。

    下面給出新生兒“我餓了三部曲”的圖片版,幫助新手爸媽理解。如果你有閨蜜要生寶寶了,趕快轉給她!

  • 5 # 心連心好月嫂

    十月懷胎的日子終於過去,曾經令您朝思暮想的如寶寶天使般降臨,那樣地柔軟、嬌嫩,您該如何去疼愛和珍惜?如何讓自己獨一無二的寶寶健康、幸福地成長?這些都是學問。

      “新生兒期”是從母親子宮內到外界生活的適應期,新生兒各系統臟器功能發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體溫調節功能較差,易感染,護理起來必須細心、科學、合理。專家們從以下幾個

      方面具體給予指導。

      1.溫度和光線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盛夏要適當降溫,而冬天則需要保暖,但均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其實這是不宜的,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裡學會適應,而避免Sunny直射眼部。

      2.衣服和尿布

      新生兒的內衣(包括尿布)應以柔軟且易於吸水的棉織品為主,最好不要用化纖或印染織品;衣服的顏色宜淺淡,便於發現汙物,並防止染料對新生兒面板的刺激;衣服儘量寬鬆,不妨礙肢體活動且易穿易脫;由於新生兒頭部散熱較大,氣候寒冷或室溫較低時應該戴小帽子,同樣要柔軟舒適。

      尿布用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做到勤洗勤換,通常白天要換4次以上,晚上應換2次以上,每次更換時均應清洗小屁股,並外塗適量護膚油劑;尿不溼則選擇質量較好且透氣效能好的,在家裡時儘量用尿片,出門或睡覺時則用“尿不溼”;注意尿片或尿不溼包裹不宜太緊,以便四肢自由伸展。

      3.睡眠和睡姿

        睡姿影響呼吸,且新生兒頭顱比較軟,良好的睡姿有利於頭顱的發育。建議有個舒適、厚度為1~2公分的小枕頭,中間稍微下陷,兩頭微起。

      最好的睡姿是仰臥或側臥,以避免壓迫胸肺部,建議在餵養後多采取側睡,以免溢奶或嗆咳造成窒息;在採取仰臥位時,應當經常變換體位;足月兒因活動力較強,出生頭幾天可以適當採取俯臥,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流出,防止嘔吐物倒流入氣管,但俯臥必須拿去枕頭,頭側向一面,此時要有家長在一旁監護。

      新生兒通常每天要睡18~20個小時,但未滿月的寶寶不宜長時間睡眠,家長應該每隔2~3個小時弄醒一次,以方便餵養。

      4.哺乳和餵養

        新生兒餵養是門很大的學問。專家的觀點是出生後母乳餵養越早越好,一般為出生後半小時左右。如果媽媽暫時沒有分泌乳汁,也要儘量讓新生兒吮吸乳頭,以促進乳汁分泌,並增進母嬰的感情利於母體因分娩造成的產後傷口的癒合。

      母乳餵養時應採取“豎抱位”即頭部略抬起,這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規律的餵奶方式。在這種姿勢下新生兒和父母親相對而視,還可增加相互間的親密感;母乳餵奶前應先洗手並將乳頭清洗乾淨,母親如有呼吸道疾病餵養時應戴口罩,如乳房上面板有破裂或炎症,應諮詢醫生後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哺乳。

      哺乳的時候最好是一邊乳房吸空餵飽後下一次再換另一邊乳房,以防殘奶淤積在乳房內,如一邊乳房一次餵飽後仍有多餘的乳汁,則最好將其擠掉,以促進乳房的正常泌乳並避免乳汁淤積或繼發感染。

      人工餵養儘量不要直接喂服新鮮奶,因為其中所含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不適合新生兒;混合餵養(母乳餵養和代乳品餵養相結合)時,應先以母乳餵養為主。

      人工餵養時奶嘴洞大小應適中並注意溫度,奶嘴餵奶時儘量不要讓寶寶吸進空氣,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後可輕拍寶寶背部,以免積氣。此外要對奶瓶、奶嘴嚴格煮沸消毒。

      餵養不需太講究定時,一般情況下3小時左右喂一次,每次以吃飽吃好為原則:即寶寶吃奶後不哭不吵,且體重正常增長。

      5.洗澡

        從醫學角度講,有條件的家庭應該每天給新生兒洗澡,但有時由於條件有限,洗澡時室內溫度難以保證,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則根據氣候來選擇兩次洗澡間隔的時間:炎熱的夏天,可每天洗1~2次澡;春、秋或寒冷的冬天,由於環境溫度較低,如家庭有條件使室溫保持在26℃~28℃,水溫在38℃~50℃之間,選用的浴液或肥皂應為對面板刺激小的嬰兒專用肥皂。也可每天洗一次澡,如不能保證室溫,則可每週洗1~2次澡或常用溫水擦洗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面板皺摺處,並在每次大、小便後,用溫水擦洗臀部及會陰部,以保證新生兒舒適、乾淨。每次洗澡的時間安排在餵奶前1~2小時,以免引起吐奶。

      洗澡要按先上身再下身,先上肢再下肢的順序,依次清洗頭頸、腋窩、手心、肘彎、前胸、腹部,最後洗腹股溝、大腿和腋窩皺摺處、腳等。洗完後,用左手前臂托住新生兒胸前,手掌托住新生兒右側腋窩處固定,使之呈前傾的姿勢,然後清洗背部及臀部和臀紋。全部洗完後再翻至仰臥位,左手托住頭頸部,右手抓住腳踝部拎出水面,放至一塊預先準備好的乾燥的大毛巾毯上,幷包起來輕輕擦乾,注意面板皺摺部位應輕輕蘸幹。

      6.五官護理

        注意新生兒面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處的清潔,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

      由於口腔粘膜細嫩、血管豐富,極易擦傷而引起感染,故不要經常用力擦洗口腔。新生兒齒齦邊緣有時有黃白色小斑點稱上皮珠(俗稱“馬牙”),這是正常生理現象,生後數週會自行消失,不要視“馬牙”為不吉利的東西,更不可用針、特別是用不潔針去挑,以防細菌由此處進入體內而引起敗血症。

      眼:眼部要保持清潔,如果眼部分泌物多,可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擦淨,再滴眼藥水。

      口腔:切不可用布擦或挑割,以免感染。部分地域可能有用青色的布片蘸著淘米水給新生兒漱口的舊習俗,應堅決廢止實為不必,應當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用不乾淨的東西來清潔新生兒的面板和口腔。口腔粘膜如出現不易擦去的白色膜狀物,可能為真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應到醫院就診。

      7.大便觀察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若還未解小便者,應喂些溫開水,並用溫熱水洗臀部,促進其排尿。

      正常新生兒大多數在生後12小時以內開始排大便,新生兒出生1~2天內大便一般是黑綠色的,以後逐漸變黃、變軟、有粘性,大便性質比較粘稠,呈墨綠色,稱為“胎糞”,在生後2~3日內陸續排出。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大便一般呈金黃色,較稀,且每天排6次左右;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者,大便稍幹一點,顏色也較深一些,相對次數也減少。

      注意如大便中有黃色顆粒,可能是新生兒的消化問題,此時如果是母乳餵養,母親則應減少油脂的攝入量,飲食略清淡一些,但清淡不意味著就是吃素,只是少些鹽分和辛辣物質;如果是人工或混合餵養者,則可能與奶粉的新增濃度有關,應對照說明書的搭配標準進行調節。但如果顆粒太多,應到醫院檢查治療。

      8.預防接種疫苗

        新生兒在出生後6小時內就可以接種卡介苗(預防肺結核)和乙肝疫苗,早產兒、難產、先天畸形、發熱、腹瀉及嚴重溼疹者暫不接種卡介苗。

      如果嬰兒父母患乙型肝炎,嬰兒出生後一天內應肌注射乙肝疫苗,或加用其他措施。乙肝疫苗以後在一個月和六個月時再各肌注複種一次,以達到預防免疫效果防乙型肝炎。

      一個半月左右,接種乙肝疫苗的新生兒絕大多數無異常反應,接種卡介苗的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左臂紅腫、硬結、化膿等情況,家長不必擔憂,因為化膿是免疫效果成功的表現,但化膿處不要擦破,萬一因洗澡或穿衣時弄破或膿太多,則要到醫院做相應的處理。

      除此之外,要注意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尤其是與孩子接觸較多的家庭成員,其身體健康與否,對嬰兒的健康至關重要。患有結核、肝炎、痢疾等傳染病者,應注意隔離,不可接觸嬰兒,以免傳染。

  • 6 # 雨媽說育兒

    對於媽媽們而言,除了掌握嬰兒混合餵養的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些注意事項也是十分有必要去了解的。嬰兒混合餵養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不允許母乳、牛奶一頓混合著喂

    一次只喂一種奶,吃母乳就吃母乳,喝牛奶就喝牛奶。不要先吃母乳,不夠了,再衝奶粉。這樣不利於消化,也可能引發寶寶厭食牛奶,拒吃奶瓶。一頓餵母乳就全部餵母乳,即使沒吃飽,也不要馬上喂牛奶,下一次餵奶時間可以提前。如果上一頓沒有餵飽母乳,下一頓一定要喂牛奶;如果上一頓寶寶吃得很飽,到下一頓餵奶時間了,媽媽感覺到乳房很脹,奶也比較多,這一頓仍然餵母乳。這是因為,母乳不能攢,如果奶沒有及時排空,就會減少乳汁的分泌,母乳是吃得越空,分泌得越多。所以,不要攢母乳,有了就喂,慢慢或許就夠寶寶吃了。混合餵養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母乳,儘量多餵母乳。母乳是越吸越多,如果媽媽認為母乳不足,就減少母乳的次數,會使母乳越來越少。母乳餵養次數要均勻分開,不要很長時間都不餵母乳。

    2、千萬不要放棄母乳

    混合餵養最容易發生的情況就是放棄母乳餵養。母乳餵養,不單單對母嬰身體有好處,還對心理健康有極大的益處,母乳餵養可以使孩子獲得極大的母愛。況且,有的產婦奶下得比較晚,但隨著產後身體的恢復,乳量可能會不斷增加,如果放棄了,就等於放棄了寶寶吃母乳的希望,希望媽媽們能夠盡最大的力量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可愛寶寶。

  • 7 # 一朵小紅花555

    1、1歲以內:新增輔食應循序漸進,輔食品種從單一到多樣;

    2、1-2歲:均衡營養,多食新鮮蔬菜水果;13月齡嬰兒的食物可以開始加鹽,食鹽量為成人的1/4,不宜過鹹,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3、2-3歲:葷素搭配,避免食用反季節蔬菜。

  • 8 # 聽說月亮打烊了

    寶寶在餵養過程中不僅僅是體力活還是一個腦力活,在餵養寶寶時一定要多問、多看、多學,不要在孩子的餵養上粗心大意打馬虎眼。0-1歲的寶寶在餵養方面有許多注意的地方,飲食方面尤為重要

    1.奶溫:

    如果你的寶寶是母乳餵養,那隻需要保證母乳充足就行了,如果你的寶寶是奶粉餵養,那在每次喝奶時都要先試試奶溫,以免燙傷寶寶。

    2.奶瓶的衛生:

    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寶寶都少不了有一個奶瓶,注意保持奶瓶的清潔衛生,如果不潔,滋生了細菌,使用後就很容易引起寶寶腸胃性疾病,所以,平時一給要高溫消毒。並且,每次給寶寶餵奶前,都要把手洗乾淨,奶瓶也要保持清潔,尤其不要弄髒了奶嘴。

    3.輔食餵養:

    讓寶寶吃主食時,在1歲以內的寶寶一定要以清淡,軟食物為主,避免吃過硬的食物影響寶寶牙齒和身體的發育。

  • 9 # 量力而行1314

    吃是寶寶出生以來最頭等的大事,吃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睡眠,大便,小便,以及孩子的情緒,所以easy模式裡,吃放在首位!如何吃好,當媽的真是操碎了心!

    第一,如果是純母乳餵養,這個問題相對而言簡單一些,啥時候吃,吃多少,時間和奶量把握好了,規律餵養後基本上問題不大。

    第二,如果是純奶粉餵養,吃啥奶粉,啥時吃,吃多少,這三個問題把握好,也不會出差錯。

    第三,如果是混合餵養,吃多少這個量化不了,啥時候吃容易被零食奶打亂節奏,所以,混合餵養相對而言複雜一點,規律餵養在這裡尤其得重視,搞不好寶寶容易積食和腸脹氣。

  • 10 # 愛芽育兒

    餵養寶寶的時候,餵養方式要注意,稍不留神容易造成寶寶“地包天”。

    我自己幼年時吃了餵養方式不當的苦頭,導致了輕微的“地包天”,童年一度因此自卑過。如今自己有了寶寶,吸取教訓,特別注重正確的餵養方式。這裡分享下避免導致“地包天”的餵養方式。

    幼兒正常的上頜牙列和下頜牙列在咬合時,下頜前牙位於上頜前牙之後側,而且下頜前牙的切緣處於上頜前牙舌側近切緣之1/3左右處。但是有些孩子上、下頜前牙的關係正好相反,上頜前牙在下頜前牙後側,這也就是俗稱的“地包天”。此外“地包天”還會引起顴骨異常,進而影響容貌。

    寶寶為何會出現“地包天”?少數“地包天”是由遺傳因素造成,這種情況父母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並在合適時機矯正。一般2~5歲,寶寶的恆牙還未萌出時是比較理想的矯正時機。

    大部分的地包天是不當餵養方式、不良習慣造成的。

    母乳餵養時

    媽媽托住寶寶頭的胳膊太低,導致寶寶需要努力仰起下頜才能含住乳頭。這種錯誤的姿勢可能導致寶寶的上下頜骨的關節異位,造成寶寶“地包天”。無論採取什麼樣的哺乳姿勢,媽媽都要確保寶寶的上下唇輕輕翻出包住媽媽的乳暈。

    人工餵養時

    寶寶頭部過低、奶瓶過於前傾,易導致寶寶只有把下頜抬起才能含住奶嘴,這樣的錯誤姿勢也會導致寶寶的上下頜骨的關節異位,造成寶寶“地包天”。

    寶寶長期躺在床上自己吃奶

    寶寶為了更容易的吸到牛奶而把奶瓶豎起,這樣容易導致寶寶抬起下頜喝奶,時間長了也可能導致寶寶上下頜骨突出,造成寶寶“地包天”。對於不能獨自坐著進食的嬰兒,父母應儘可能以正確的姿勢抱著寶寶進食,可以獨坐的寶寶儘量讓寶寶坐著進食,這樣可以很好的避免不當進食姿勢導致的“地包天”。

    長期不當使用安撫奶嘴

    安撫奶嘴主要用於母親由於各種狀況無法提供乳頭給予寶寶安撫時,讓寶寶透過吮吸安撫奶嘴獲得安撫,它是父母育兒的輔助品而非父母的替代品。安撫奶嘴的使用有著嚴格的限制,很多媽媽隨意、長時間給寶寶使用安撫奶嘴,可能影響寶寶的頜骨和牙齒髮育,導致“地包天”現象。

    安撫奶嘴一般可用於6周~2歲的寶寶,不同階段的寶寶適用不同的型號。每次使用安撫奶嘴的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更不能讓寶寶整天含著。寶寶睡著後一定要拿走安撫奶嘴,不可以讓寶寶整夜含著。父母應儘可能用撫摸、擁抱、親吻、唱歌、遊戲等安撫寶寶,同時用豐富多樣的物品滿足孩子的吮吸和咬合需求,避免寶寶在生理或心理上依賴安撫奶嘴。

    長期吮吸手指

    我們經常看到2歲以上的寶寶還整天含著拇指或食指吮吸,父母更錯誤地認為寶寶還在口欲期而不進行任何引導和干涉。

    嬰兒出生後因為吮吸反射而時時表現出強烈的吮吸需求,他們會藉助吮吸反射發展主動吮吸能力。2~3個月左右時寶寶的吮吸反射消退,但隨著觸覺的發展,之前吮吸過程給他們帶來了美好的觸覺體驗,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部世界有著極大好奇心,他們會繼續用口腔來探索世界。吃手、吃腳、啃他們能觸碰到的任何物品是2~12個月寶寶的典型行為。但因為手指的特殊形狀,長期吮吸手指會影響寶寶的口腔和頜骨發育,易產生“地包天”現象。

    長期咬上嘴唇

    如果寶寶偶爾咬咬上嘴唇,您也不用擔心,但如果寶寶經常咬著上嘴唇玩耍時,您應及時糾正寶寶的不當行為,給與一個合適的東西讓他們吮吸或咬合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怎麼看待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