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落愛落落

    哲學是宇宙執行的規律和生活的道理,我們從最初的懵懂到漸漸的對於生活和萬物執行規律的探索,到最終我們瞭解和掌握運用規律,這個過程便是哲學,曾聽過一句話是我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後我們經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終我們又再一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便是對於哲學過程的最好體現。猶如馮友蘭老先生講:我們要說很多很多話,然後靜默。

  • 2 # 靈遁者國學智慧

    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

    ——靈遁者

    這是一個事實,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無論你多聰明,多敏感,你都無力。甚至很多聰明和敏感的藝術家,都因此備受煎熬,甚至死亡。

    尼采在當代也是一個被推崇備至的人,可是尼采的一生用悲慘來形容也不過。哲學有時候並不能拯救一個人,但需要被拯救的人,還期望每個人都是“超人”。

    和尼采相比,顧城作為一個詩人,確實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他的悲哀似乎是註定的。你去喜歡他的詩歌,但不要喜歡這個人。就像你喜歡吃雞蛋,卻沒有因此愛上下蛋的雞。

    悲慘不能說明一個人不成功,貧窮也不能。尼采是成功的,起碼他活到了現在。杜甫貧窮,卻也活到了現在。自己貧窮,卻能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即使是一個平常的人,也思考過人生和世界。越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會說這樣一句話:“人就是糊里糊塗的活著。”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想,那麼我們要哲學幹什麼?

    哲學是愛智慧,可誰又曾給智慧下個定義。我還是喜歡一個詩人的定義,大概是說哲學就是一個人,懷著鄉愁,尋找家的過程。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史中,讓我來評價的話,哲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個。分別是老子,馬克思,哥德爾。老子作為中國樸素唯物論的代表人物,其《道德經》哲學理論自誕生以來,一騎絕塵,把其他哲學理論甩在後面。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前者可以看作是講倫理道德,人的行為規範;後者可以看作是講宇宙萬物的。但其實上下篇並沒有分章,彼此是聯絡的。

    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貢獻是改變了哲學的紛爭,徹底確立了唯物論的哲學地位。也為世界新格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中國的政治綱領,就是根據馬克思哲學來確定。

    老子和馬克思很有相似之處,都學識淵博。據文獻記載,老子是靜而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為了解開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透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開拓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馬克思也是,非常博學。其中他與大英圖書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說馬克思把大英圖書館的地板磨出了腳印,2006年央視的《人物》欄目還講述過這個故事:“人類的腳負擔著身體的重量,於是在站立和行走中會留下腳印。腳印的深淺取決於承接面的硬度,鬆軟的雪地顯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腳印。不過,馬克思幾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圖書館學習,終於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腳印,看來,毅力和恆心也能磨出腳印。”後來證實,這是誇大偉人風采的一個故事。因為馬克思每次去大英圖書館看書,並不是坐在固定的座位,怎麼會把地板磨出腳印呢?

    不過也從側面證實了,馬克思博覽群書,鑽研了古今中外哲學理論,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很多人也知道,馬克思少年時代學習了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後來又自學了英語,義大利語,後來還學習了西班牙語,晚年學習了俄語,這些語言都不是泛泛而學的,他用這些語言寫了大量學術著作或者翻譯。即使是學習最晚的俄語 也能達到津津有味的閱讀俄國詩歌的水平。

    所以他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看的有多深邃,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聰明只能證明你不是傻子,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昇華聰明才智。哲學是一個體系理論,沒有這種博學就無法嚴謹論述。

    一直以來,各個學科的發展,是可以促進哲學的發展。哲學又反過來指導各個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的發展,對於哲學理論來說更加起促進作用。

    後來另一個偉大的天才哥德爾,驚人的從數學上給出了一個證明——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定理內容就兩句話:

    第一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第二定理: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與其說這是一個數學證明,不如說這是一個哲學證明。他告訴所有試圖走到哲學盡頭的人,不要費力了,哲學是沒有盡頭,真理是沒有盡頭的。哥德爾明確的說了,你是無法證明它的。我已經證明了它的不可證性,你肯定無法證明它。

    就像老子口中的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只能意會,難以言傳,難以證明。但這就是真理。事物是聯絡的,事物又是矛盾的。聰明在這一刻,顯得無力和蒼白。

    但我們依然建立了高樓大廈,這些高樓大廈所依賴的,是我們的知識大廈。所以這些是靠譜的,可信賴的。否認已經存在的事物,是最愚蠢的。所以我告訴自己,永遠相信我們自己的感官和我們自己的認識。

    就像我在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中反覆強調,世界是確定的,上帝不擲骰子。

    哲學愛相信哲學的人,它像一座燈塔,真實不虛。把燈塔當幻像的人,想要把燈塔抱在懷裡的人,註定迷茫。人在現實世界中,是一把尺子,在一開始,他並不清楚,自己要測量什麼。

    我只能告訴你,別害怕,大大方方向前走,遇到了你喜歡和好奇的東西,你再測量。尺子不夠,就用想象延長它。我不相信你的想象力會枯竭,所以愛智慧的熱情,也不會枯竭。

    至於人生的短暫,你不用理會就行。或者你這樣思考,正因為短暫,你才異常珍貴。歸家的路,永遠沒有盡頭,但家一直在你出發的地方,你知道這個秘密,就足夠了。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哲理散文。

  • 3 # 虎嘯金鐘

    哲學,是研究客觀世界在人的意識中反應的一門學問。

    哲學,是在所有學科之上的科學!沒有哲學,所有的科學都沒有發展!

  • 4 # 使用者2808298132698

    科學哲學都從兏始中來:沒有兏始就沒有科學與哲學:宇宙的奧秘誰能解得開:是無窮無盡的:科學:哲學有終奌嗎刁/

  • 5 # SouthCross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但好在我不是專業哲學研究者。淺薄之人,感覺也就簡單。在歷史當中,哲學是一個逐漸被瓜分的領域,哲學的定義一直隨著情境和歷史不同而變動。因此古代哲學、大學哲學跟一般人口中的哲學,指涉的物件可能完全不同。

    個人以為「哲學知識」跟「哲學背後的思考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起學習、背誦具體的哲學知識,最重要的其實是學習後者。如果搞混了這兩者的區別,可能會造成許多精力上的浪費 甚至誤入歧途。

    看到,聽到不少觀點。覺得哲學要麼被過度高估,要麼就是被過度低估:

    哲學被過度高估:很多人看到哲學經典或理論就很崇拜,覺得這些知識肯定很厲害。但我認為「哲學知識」反而是哲學中最無用的部分,它不僅複雜難懂而且離生活很遠。因此如果好不容易讀完《理想國》,卻僅僅只學到當中的故事細節(說真的知道什麼叫「洞穴諭」又能怎麼樣),而沒有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觀點,那其實不如不要讀。

    哲學被過度低估:雖然比起更加實用的醫學、電腦科學,哲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用處,但這些知識的價值其實是體現於當人思考該問題的過程。比起其他知識領域,哲學的學習更能有效的讓學習者進行思維上的訓練,而這些被訓練出的思考能力,絕對能夠是面對其他難題的強大武器。

    總之,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我覺得如果花了心思去學了哲學卻無法因其受益(像是培養出適合自己價值觀、獨特的視角或是擁有更好的人生)。那即使知道了那些複雜艱澀的哲學知識、名詞又怎麼樣呢?還不如去研究那些有標準答案且更靠近生活的實用知識。畢竟,學習應該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複雜。

  • 6 # 誰讓我是朱逐珠

    作為一個哲學系的學生,首先我無法定義哲學無。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能妄言他們能定義哲學。如果非要給出一個自己的定義,我更願意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哲學是一門讓我活得更好的學問。

    關於如何看待哲學,現在的大學課堂裡並不是在培養哲學家,而是在培養哲學工作者,因此哲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門興趣,不如說是一種生存手段。

    讀一些哲學書對人來說是很不錯的,尼采美而康德好。但諸如尼采等人的作品十分之毒,很容易就會影響你,容易重塑世界觀,洗腦能力非常強大,讀的時候感覺自己可以毀天滅地(???)。所以個人意見不要只讀一個人的……容易被帶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開關和插座一般哪個牌子價效比好一點?